养生健康

糖尿病发病率高不高

糖尿病发病率高不高

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带领的研究团队在2010年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跟踪了近几年的中国糖尿病发病趋势,并对近10万人进行了长期随访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百分之十一点六,约1.139亿人。新数据进一步说明了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东亚病夫”的噩梦似乎再次降临。

令人震惊: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超百分之十一

据了解,本次研究是我国首次应用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百分之六点五),在全国范围内完成的2型糖尿病调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刊物《美国医学会杂志》。

本次研究随访了98658名成年人,并由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实验室统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为百分之十二点一,女性为百分之十一;城市居民患病率为百分之十四点三,农村居民为百分之十点三。

按照之前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估计,现在全球共有超过3亿的糖尿病患者,新发布的中国糖尿病发病率数据意味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糖尿病人来自中国。而这一数字与2007年相比短短3年中国就增加了2200万名糖尿病人,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总和。

密切关注:中国成年人一半是糖尿病后备军

此外,本次研究还显示,中国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IGT)患病率为百分之五十点一。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具体说就是餐后血糖在7.8mmol/L到11.1mmol/L之间(即糖耐量减弱),或空腹血糖在6.1mmol/L到7.0mmol/L之间(即空腹血糖受损)的状态。

研究人员还发现,中国人在身体质量指数(BMI)远低于美国人的情况下出现这种代谢疾病。这意味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和身体活动减少,导致与肥胖相关疾病提前出现。现在,有百分之四十的18-29岁的青年人为糖尿病潜在人群,这些人罹患中风、心脏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增加。

中国大约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没有进行足够的血糖控制。宁光教授表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属于亚洲最高的国家之一,绝对数是全世界最大。“社会发展太快,胚胎和童年营养不良、后期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相结合,造成糖尿病加速蔓延。”

糖尿病的危害

1、肾脏的危害,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2、心脑血管的危害,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于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广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的微血管糖尿病病变。血管收缩与扩张不协调,血小板粘聚,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形成高血糖、高血脂、高粘血症、高血压,致使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指数。

3、急性并发症,糖尿病危害还包括急性并发症,尿病合并感染:发病率高,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兼治。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肤感染。危害还在于糖尿病高渗综合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半数无糖尿病史,临床表现包括脱水严重,有时可因偏瘫、昏迷等临床表现而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死亡率高达50%。

营养过剩的危害 糖尿病

营养过剩加重了代谢负担,易使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降低,血液胰岛素水平升高,久之必使胰腺由于负担过重,而发生代偿功能不足,出现糖尿病。据资料统计,肥胖者比正常人糖尿病发病率高6~9倍。

糖尿病发病率高不高

糖尿病发病率高不高?中国是糖尿病大国,在糖尿病人口绝对数上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之冠,按照2010年的发布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是百分之九点七,这一数据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然而,虽然近几年中国群众健康意识有所增强,但糖尿病患者人数快速增加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带领的研究团队在2010年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跟踪了近几年的中国糖尿病发病趋势,并对近10万人进行了长期随访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百分之十一点六,约1.139亿人。新数据进一步说明了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东亚病夫”的噩梦似乎再次降临。

令人震惊: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超百分之十一

据了解,本次研究是我国首次应用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百分之六点五),在全国范围内完成的2型糖尿病调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刊物《美国医学会杂志》。

本次研究随访了98658名成年人,并由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实验室统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为百分之十二点一,女性为百分之十一;城市居民患病率为百分之十四点三,农村居民为百分之十点三。

按照之前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估计,现在全球共有超过3亿的糖尿病患者,新发布的中国糖尿病发病率数据意味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糖尿病人来自中国。而这一数字与2007年相比短短3年中国就增加了2200万名糖尿病人,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总和。

密切关注:中国成年人一半是糖尿病后备军

此外,本次研究还显示,中国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IGT)患病率为百分之五十点一。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具体说就是餐后血糖在7.8mmol/L到11.1mmol/L之间(即糖耐量减弱),或空腹血糖在6.1mmol/L到7.0mmol/L之间(即空腹血糖受损)的状态。

研究人员还发现,中国人在身体质量指数(BMI)远低于美国人的情况下出现这种代谢疾病。这意味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和身体活动减少,导致与肥胖相关疾病提前出现。现在,有百分之四十的18-29岁的青年人为糖尿病潜在人群,这些人罹患中风、心脏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增加。

中国大约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没有进行足够的血糖控制。宁光教授表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属于亚洲最高的国家之一,绝对数是全世界最大。“社会发展太快,胚胎和童年营养不良、后期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相结合,造成糖尿病加速蔓延。”

糖尿病的八大危害知多少

一、肾脏的危害,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二、心脑血管的危害,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于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广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 膜增厚的微血管糖尿病病变。血管收缩与扩张不协调,血小板粘聚,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形成高血糖、高血脂、高粘血症、高血压,致使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发病率 和死亡率呈上升指数。

三、急性并发症,糖尿病危害还包括急性并发症,尿病合并感染:发病率高,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兼治。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 和皮肤感染。危害还在于糖尿病高渗综合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半数无糖尿病史,临床表现包括脱水严重,有时可因偏瘫、昏迷等临床表现而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 死亡率高达百分之50。

四、乳酸性酸中毒危害,患者多有心、肝、肾脏疾病史,或休克、有感染、缺氧、饮酒、大量服用降糖灵史,症状不特异,死亡率高。

糖尿病的四大危害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一、肾脏的危害,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二、心脑血管的危害,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于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广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的微血管糖尿病病变。血管收缩与扩张不协调,血小板粘聚,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形成高血糖、高血脂、高粘血症、高血压,致使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指数。

三、急性并发症,糖尿病危害还包括急性并发症,尿病合并感染:发病率高,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兼治。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肤感染。危害还在于糖尿病高渗综合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半数无糖尿病史,临床表现包括脱水严重,有时可因偏瘫、昏迷等临床表现而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死亡率高达百分之50。

四、乳酸性酸中毒危害,患者多有心、肝、肾脏疾病史,或休克、有感染、缺氧、饮酒、大量服用降糖灵史,症状不特异,死亡率高。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高么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一般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时间短于5年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低,5年以后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的明显急剧升高,如果病程达25-17年,发生概率则达到高峰。II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与糖尿病病程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据统计,发病时间少于5年为7%-10%。发病率20-25年为20-35%,发病25年以上为57%。而影响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的因素很多,包括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值、血浆甘油三酯、血压情况等,目前认为吸烟也是糖尿病肾病的促发因素之一。

糖尿病也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早期的治疗也是很重要的,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很高,所以,在糖尿病肾病上我们还需要多加小心些,为了您身体健康,预防更重要。

糖尿病对患者有哪些危害

一、肾脏的危害,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

二、心脑血管的危害,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表现于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及广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的微血管糖尿病病变。血管收缩与扩张不协调,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形成高血糖、高血脂、高粘血症、高血压,致使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指数。

三、急性并发症,糖尿病危害还包括急性并发症,尿病合并感染:发病率高,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兼治。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肤感染。糖尿病高渗综合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半数无糖尿病史,临床表现包括脱水严重,有时可因偏瘫、昏迷等临床表现而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死亡率高达50%。

四、乳酸性酸中毒危害,患者多有心、肾脏疾病史,或休克、有感染、缺氧、饮酒、大量服用降糖灵史,症状不特异,死亡率高。

哪些人容易得灰指甲

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比较低,或指甲有外伤、容易出汗、长时间穿着紧密鞋袜的人,都是甲真菌病的潜在易发人群。

(1)老年人甲真菌病患者最多:真菌病在老年人中最多,而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甲真菌病发病率极高,有的老人患甲真菌病长达50~60年。一般来说男性比女性多见,趾甲比指甲的真菌病多见。

(2)怀孕的女性容易患甲真菌病:怀孕的女性因为腹内有胎儿,生活各个方面不太方便,足部出污较多,弯腰洗脚比较困难,生活又比较懒散,也容易发生甲真菌病,而且发展较快。脚趾甲真菌病比手指甲更常见。妊娠时或者哺乳期发现甲真菌病不宜采用口服抗真菌药治疗,否则会给胎儿或婴儿带来不良反应,应该以局部外用抗真菌药膏治疗为好。

(3)糖尿病患者的甲真菌病是正常人的3倍:国外对糖尿病患者调查发现,他们的甲真菌病发病率为26.2%,与相同年龄和性别的无糖尿病的患者比较,甲真菌病发病率高出2.77倍,而且还发现1/3的糖尿病患者甲真菌病发生在脚趾甲,多数是大拇趾,而且它最容易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

多囊卵巢有什么危害 其他危害

此类患者30年后,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妇女高8倍,糖尿病发病率高6倍,子宫内膜癌、乳房癌发病率高2倍,心脏病、心肌梗死也明显增高。

肥胖症有什么危害

1、体内脂肪积累越多,心脏负担愈重,而心肌内脂肪沉着更易致心肌劳损;

2、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血脂增高,促发动脉粥样硬化;

3、还可导致机体免疫及抗感染能力下降。

与常人相比,肥胖者的癌症发病率高1倍,冠心病发病率高5倍,高血压发病率高8倍,糖尿病发病率高7倍。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迅速提高、食物结构的改变和劳动强度的降低,我国肥胖症的发病率正日趋增高。

哪类人群易患冠心病

第一类:高血压病者

这类人患冠心病的概率比正常血压的人血压高4倍;更高,更多的机会;长期不服药的高血压患者,或服用药物,但未达到所需的控制水平。

第二类、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理想,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有更多的机会发生,如果超过20年,那么你将很高的冠心病。

第三类、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者的冠心病机会明显多于正常者,尤其是其中的罪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脂血症引起冠心病的机会与糖尿病差不多。

第四类、吸烟者

吸烟除了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以外,还会引起血管的损害,吸烟者比不抽烟者冠心病发病率高5倍左右;10年的烟龄足以让一般的烟民患冠心病。

第五类、遗传史

父母有冠心病的病人比没有家族史的患病几率高5倍以上。

第六类:肥胖患者

如果您是一位体重超标者:尤其是达到肥胖病的患者,患有冠心病的机会远远增加;40岁以上中度肥胖10年以上,重度肥胖5年以上得冠心病的几率超过50%。

相关推荐

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是多少?不要错过最佳生育年龄? 不要错过最佳生育年龄

年满35岁及以上,第一次分娩的产妇是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妊娠与分娩的危险系数都有很大的升高,首先是容易流产,妊娠成功率不高。35岁及以上的产妇比20~29岁的产妇自然流产率增加了3倍。 其次是妊娠后期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致使胎儿发育缓慢,死胎、死产的发生率及国产儿死亡率也随之升高。高龄初产妇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约为年轻初产妇的5倍。 第三是胎儿畸形率高。第四是产妇发生生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并发症的机率高,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不利。

糖尿病高发人群

糖尿病病因十分复杂,但一般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进食油腻高脂肪高能量食物、过度饮酒、精神紧张、生活压力过大,另外就是先天性的胰岛功能异常导致的。 建议你饮食上应以低脂、清淡饮食为主,生活要有规律,定期测血糖。希望以上建议能给你带来帮助,祝你健康幸福! 对于现在的情况建议你平时控制饮食外加口服二甲双胍控制,平时建议服用琦肽菜籽低聚肽,琦肽菜籽低聚肽被称为“促胰岛素释放肽”,诱导低活性胰岛素恢复有活性的空间结构,激活胰岛素,增强对胰岛素受体的亲和性,使葡萄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除了调节血糖,菜籽低聚肽能有效的

糖尿病是否会遗传给下一代

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到目前已经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比没有家族史患者的发病率高出3~40倍。在正常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5%,但对于双亲均患糖尿病的人来讲,其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超过50%。 在我国,糖尿病的遗传度为51.2%~73.8%,一般高于60%。不过1型糖尿病的遗传度要低于60%,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的遗传度更强一些。 糖尿病高发并非由于遗传 虽然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导致肥胖,继而造成胰岛素抵抗和胰岛

警惕肥胖的六种危害

导致各种血管疾患 身体肥胖的人除了皮下脂肪堆积过多之外,内脏和遍布全身的血管内也都堆满了脂肪,所以容易引起多种血管疾患,特别是对健康和生命危害严重的心脑血管疾患。有关研究资料表明,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率为正常人的1.5至3位。而且,肥胖度越高,高血压的发病率越高,血压升高也越明显。严重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率高达50%以上。相反,如果采取种种减肥措施,使体重减轻,血压也会相应地下降。 诱发糖尿病 虽然不能说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直接原因,但它对糖尿病的诱发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许多资料证实,肥胖程度越重,糖尿病发病率

肥胖会带来哪些危害

肥胖者易患癌症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肥胖妇女更容易患子宫内膜癌和绝经后乳腺癌,肥胖男性则更容易患前列腺癌;而且只要是肥胖者,无论男女都更容易患结肠癌及直肠癌。肥胖的程度越严重,上面几种癌症的患病率就越高。 导致各种血管疾患 肥胖易导致各种血管疾患。身体肥胖的人除了皮下脂肪堆积过多之外,内脏和遍布全身的血管内也都堆满了脂肪,所以容易引起多种血管疾患,特别是对健康和生命危害严重的心脑血管疾患。有关研究资料表明,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率为正常人的1.5至3位。而且,肥胖度越高,高血压的发病率越高,血压升高也越明

心脑血管检测仪价格

1、心脑血管检测仪价格 产品价格:1800元/台 2、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 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也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根据卫生部2007年统计数字显示,据国外的资料显示,50%左右的糖尿病人都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老年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即“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

糖尿病隔代遗传吗

糖尿病不是遗传病 所以不存在隔代遗传问题。 但是,糖尿病有家族基因倾向,家族中可以有糖尿病发病聚集,所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概率相对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为高。 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而2型糖尿病则是一种遗传倾向性疾病,常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美国卫生和营养普查发现:约35%的2型糖尿病患者,报告其双亲中有1个或2个患有糖尿病;先前无糖

动脉粥样硬化是怎么回事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大量吸烟,还有糖尿病、肥胖和遗传因素等。 1.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互为因果,二者常同时存在。 2.高血脂 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性因素。 3.吸烟 吸烟明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且与每日吸烟数量成正比。 4.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两倍。 5.肥胖 中心性肥胖者、体重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者,更易患本病。 6.遗传因素 家族中

卵巢性不孕的主要危害表现

1、月经异常:月经稀少或闭经(在闭经病人中占1/3,在月经稀发病人中占90%),有些患者会表现月经淋漓不断。 2、影响少女形象:多毛、肥胖、座疮。多毛症是典型的雄激素增高的表现。痤疮也是由于雄激素活性增强,刺激毛囊皮脂腺分泌,引起细菌感染造成的。 3、妊娠并发症发生率高:一旦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妊娠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4、不孕:多囊卵巢往往有持续性无排卵,一般不能自然怀孕,是女性不孕症的主要原因。 5、如果长期不排卵,性激素代谢紊乱,子宫内膜过度增生而无周期性孕激素的对抗作用,易发生子宫内膜癌及乳

糖尿病的症状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二、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1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