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的常见病害
豌豆的常见病害
豌豆茎腐病
发病特征:
危害豌豆茎基部及茎蔓。被害茎部初现椭圆形褐色病斑,绕茎扩展,终致茎段坏死,呈灰褐色至灰白色枯死,其上部托叶及小叶亦渐枯萎。后期枯死茎段表面散生小黑粒病征。
发病规律: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菜豆壳球孢菌。病原及发病特点与豇豆茎腐病相同。
防治方法:
(1) 本病可结合防治豌豆炭疽病一道进行,一般无需单独防治
(2) 。在以本病为主的田块,还可喷施40%600倍液复活一号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10~15天1次,前密后疏,交替喷施。着重喷好茎基部。
豌豆花叶病
发病特征:
全株发病。病株矮缩,叶片变小,皱缩,叶色浓淡不均,呈镶嵌斑驳花叶状,结荚少或不结荚。
发病规律:
病原为病毒。该病由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所致。病毒在寄主活体上存活越冬,由汁液传染,也可由蚜虫传染。种子传毒。一般利于蚜虫繁殖活动的天气或生态环境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早期发现及时拔除病株。
(2)及时全面喷药杀蚜。用50%抗蚜威乳油2000倍液、金世纪一包兑水30市斤或用10%吡虫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杀之,轮用或混用,8~10天1次,连喷2~3次。尽可能大面积联防,效果明显。
莴苣常见病害及防治
一、莴苣霜霉病
症状 幼苗、成株期均可发病,成株期受害较重,主要危害叶片。病叶由下向上蔓延,最初叶上有淡黄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潮湿时,叶背病斑长出白霉,有时蔓延到叶片正面,后期病斑枯死变为黄褐色并连接成片,致全叶干枯。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病菌在南方气温高的地区,无明显越冬现象。在北方则在种子内或秋播莴笋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昆虫传播。此病在阴雨连绵的春末或者秋季发病重;栽植过密,定植后浇水过早、过多、土壤潮湿或排水不良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种抗病品种 一般茎、叶颜色较深绿的品种抗病性较强。
2加强栽培管理 收获后、种植前将菜园清理干净,深耕晒田,提高和整平畦面以利排水降湿,防止漫灌。适度密植,勤除畦面杂草。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残叶,适当增施磷钾肥。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喷下列药剂:(1)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莴苣常见病害及防治莴苣常见病害及防治。(3)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倍液。(4)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5)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次。上述药剂最好交替使用。
豌豆的常见病害
发病特征:
危害豌豆茎基部及茎蔓。被害茎部初现椭圆形褐色病斑,绕茎扩展,终致茎段坏死,呈灰褐色至灰白色枯死,其上部托叶及小叶亦渐枯萎。后期枯死茎段表面散生小黑粒病征。
发病规律: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菜豆壳球孢菌。病原及发病特点与豇豆茎腐病相同。
防治方法:
(1) 本病可结合防治豌豆炭疽病一道进行,一般无需单独防治
(2) 。在以本病为主的田块,还可喷施40%600倍液复活一号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10~15天1次,前密后疏,交替喷施。着重喷好茎基部。
柑橘的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1、柑橘炭疽病
炭疽病是柑橘的主要病虫害之一,它发作时间长,在每年的三到九月之间都有可能会发生,发生以后柑橘的叶子的、树梢和果料以及花朵都会受到危害,僵果和落果情况严重。在这种病害发生以后呆以用翠托或者翠生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的理想时间是在春梢萌发期以及幼果期。
2、疮痂病
疮痂病也是柑橘的常见病之一,这种病害发生以后,幼果受到的影响最大,在三到六月份,是这种病害的高发期,特别是多雨和潮湿的时候,发病严重。在这种病害发生以后,应该以保梢和保幼果为主,可以向果树喷施翠生六百倍的溶液。
3、柑橘煤烟病
煤烟病也是柑橘的常见病害之一,这种病害多发生于五到九月之间,对叶片的果实的危害最大,出现以后会使叶片和果实表面上形成煤层,让光合作用受阻,果实产量和质量都会大幅下降,而且蚧壳虫以及白粉虱以及黑刺虱等虫害也会先后出现,在这些病虫害发生以后,最好的办法就是喷施甲基托布津的溶液。
豌豆的常见病害
豌豆茎腐病
【发病特征】:危害豌豆茎基部及茎蔓。被害茎部初现椭圆形褐色病斑,绕茎扩展,终致茎段坏死,呈灰褐色至灰白色枯死,其上部托叶及小叶亦渐枯萎。后期枯死茎段表面散生小黑粒病征。
【发病规律】: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菜豆壳球孢菌。病原及发病特点与豇豆茎腐病相同。
【防治方法】:
1. 本病可结合防治豌豆炭疽病一道进行,一般无需单独防治
2. 在以本病为主的田块,还可喷施40%600倍液复活一号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10~15天1次,前密后疏,交替喷施。着重喷好茎基部。
豌豆花叶病
【发病特征】:全株发病。病株矮缩,叶片变小,皱缩,叶色浓淡不均,呈镶嵌斑驳花叶状,结荚少或不结荚。
【发病规律:病原为病毒。该病由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所致。病毒在寄主活体上存活越冬,由汁液传染,也可由蚜虫传染。种子传毒。一般利于蚜虫繁殖活动的天气或生态环境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早期发现及时拔除病株。
(2)及时全面喷药杀蚜。用50%抗蚜威乳油2000倍液、金世纪一包兑水30市斤或用10%吡虫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杀之,轮用或混用,8~10天1次,连喷2~3次。尽可能大面积联防,效果明显。
豇豆常见病的识别与防治方法有那些
豇豆最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褐斑病、锈病和美洲斑潜蝇,即农民常说的“三病一虫”。
豇豆根腐病:其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在病残体中存活,借农具、雨水和灌溉水传播,高湿条件下发病严重。主要危害根部和茎基部,发病主要特点是病部产生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株易拔断,纵剖病根,维管束呈红褐色,根部开始腐烂,发病病株上部叶片呈黄色失绿,如不及时治疗,后期根部全部腐烂,上部茎叶萎蔫枯死。浇水过多,连作发病重。
防治办法:宜采用高垄栽培,一是提前培育壮苗移栽,二是也可以采取直播的办法,前期合理浇水,不宜大水漫灌。当出苗后,在苗生长高度达10厘米时,每棵用邦佳威400倍液加3000倍液硕丰481灌根,对已经发生根腐病的可以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加死棵灵1500倍液灌根;
豇豆褐斑病:病原属半治菌亚门真菌。发病症状:叶片正反面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边缘赤褐色,外缘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叶背病斑颜色稍深,边缘仍为赤褐色。温度高时,叶背面病斑产生灰黑色霉状物。该病最适发病温度20-25℃,相对湿度80%以上,高温高湿,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偏施氮肥,发病较重。
防治办法: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栽培结束后及时清洁田园。
药物防治: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1500-2000倍液加4000倍液硕丰481;也可用邦佳威500倍液加40%睛菌唑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视病情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豇豆白粉病:其病原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是温室豇豆常发病。发病适温为20—30℃之间,相对湿度40%—95%,一般在开花结荚中后期发病严重,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发病较快。
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首先叶面出现黄褐色斑点,后扩大呈紫褐色斑,叶上覆盖一层稀薄的白粉,后期病斑沿叶脉发展,白粉布满全叶,发病重的叶片背面有时也可表现症状。
防治办法:(1)在选肥上多使用磷钾肥和免深耕土壤调理剂,免深耕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可以提高豇豆抗病能力,可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2)发病前后可叶面喷施普星1200倍液加4000倍液硕丰481,注意喷施叶片反正面,7—10天喷施一次,连喷2—3次;也可用30%醚菌酯悬浮剂2000—2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美洲斑潜蝇。该虫属双翅目,潜蝇科,温室内由于干旱,棚内温度高,能在温室越冬,长期危害,尤其以豇豆为甚。美洲斑潜蝇危害豇豆多以叶片为重,以幼虫钻叶为重,在叶片上形成由细变宽的蛇形弯曲隧道,初期为白色,后期变成铁锈色,幼虫多时叶片在短时间内就被钻空干枯死亡。防治办法:可选用漩星(甲维.三唑磷),每亩用40—60毫升加4000倍液硕丰481叶面喷施,也可用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凤仙花常见病害防治
一、凤仙花白粉病
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嫩梢上。一般在6月开始发生,7月份以后叶面布满白色粉层。随后,在白粉层中形成黄色小粒点,颜色逐渐变深,最后呈黑褐色。
传染途径:病菌在病株残体和种子内越冬。翌年,当环境适宜时,病菌借风雨传播。8~9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
1.栽植不过密,适当通风,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将病叶、病株清除,集中销毁,减少传染源。
2.发病期间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在32℃以上的高温下避免喷药,以免发生药害。
二、凤仙花褐斑病
凤仙花褐斑病又称风仙花叶斑病,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后中央变成淡褐色,边缘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严重患病的叶片上,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得枯黄,直至植株死亡。
传染途径:病菌在风仙花病残体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翌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风雨飞散传播。高温多雨的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凤仙花喜肥沃的砂质壤土,不耐涝。因此,种植以砂质壤土为宜,以利排水;盆栽凤仙花,雨后应及时倒盆。秋末应将病叶、病株集中销毁,减少来年传染源。
2·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防治。
三、凤仙花立枯病
症状病菌主要侵染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
传播途径
1·主要以菌丝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不休眠。
2·在田间,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芸豆常见做法
工具/原料
200克芸豆
50克胡萝卜
水和精盐豆油适量
方法/步骤
1--将做好的芸豆和胡萝备料放在炒锅旁边。
2--将一勺豆油放入炒锅中烧热,不要冒烟。
3--将备好的胡萝卜丝放入炒锅的热油中,
4--用竹筷子翻炒胡萝丝到熟,
5--将备好的芸豆放入炒锅中,
6--芸豆盖住胡萝卜丝,
7--用竹筷子翻炒芸豆胡萝卜丝,
8--用瓷盛上一盘水倒入炒锅中,
9--将一小勺精盐放入炒锅中,
10--盖上炒锅盖焖煮5分钟,
11--焖煮芸豆熟了出锅。
12--将焖煮好的芸豆用瓷瓷盘盛上。
注意事项:焖煮的芸豆熟后的汤要少。
乌龟常见病害防治
一般说来,乌龟的适应性和抗病力都比较强,不易患病。人工养殖时,只要注意随时搞好清洁卫生,常常更换饲养池的水,乌龟一般都不会生病。但有时也会发生如下疾病和敌害:
1.感冒
病龟活动迟缓,鼻冒泡,口经常张开,可视为感冒。
治疗方法:可用感冒灵和安乃近溶于水中让龟饮服,并在龟后腿肌肉注射庆大霉素0·2毫升;或注射青霉素1万单位,体重0·5千克以上的大龟可加大用量至每次注射5万单位。一般连续服药和注射3天可愈。
2.肠炎
本病多由于水质污染或饲料变质导致肠道细菌性感染而发病。症状为病龟的头常左右环顾,粪便粘稠带血红,并极腥臭。食欲不振,身体消瘦。
治疗方法:每天多次换水和投喂新鲜饵料;肌肉注射金霉素或氯霉素,每只病龟每次0.5毫升,体重0.5千克以上的大龟注射量可加大至1毫升,连续3天。并在饵料中加少量氯霉素或痢特灵喂服。
3.霉菌病
本病多为龟表皮被碰伤后感染霉菌所致,表现为表皮坏死呈红白色,严重的可见霉斑。
防治方法:在运输、放养、转池捕捉过程中,操作要细心,避免龟体受伤。入池前如发现有龟体受伤,可用1%的孔雀石绿软膏或磺胺软膏涂抹患处。一旦发现病龟,应及时隔离,并用20%一30%的石灰水全池消毒;病龟全身涂紫药水,连涂7天,还可在饲料中加入少量土霉素粉剂,连喂3天。
4.软体病
本病多由于营养不良和缺乏阳光而引起,表现为食欲减退,全身无力,精神萎靡,动作迟钝,生长缓慢。
治疗方法:喂以适口性好而富于营养的全价饲料,饲料中加入钙片;增强日照时数,每天照射阳光2一3次。
乌龟常见病害防治
一般说来,乌龟的适应性和抗病力都比较强,不易患病。人工养殖时,只要注意随时搞好清洁卫生,常常更换饲养池的水,乌龟一般都不会生病。但有时也会发生如下疾病和敌害:
1.感冒
病龟活动迟缓,鼻冒泡,口经常张开,可视为感冒。
治疗方法:可用感冒灵和安乃近溶于水中让龟饮服,并在龟后腿肌肉注射庆大霉素0·2毫升;或注射青霉素1万单位,体重0·5千克以上的大龟可加大用量至每次注射5万单位。一般连续服药和注射3天可愈。
2.肠炎
本病多由于水质污染或饲料变质导致肠道细菌性感染而发病。症状为病龟的头常左右环顾,粪便粘稠带血红,并极腥臭。食欲不振,身体消瘦。
治疗方法:每天多次换水和投喂新鲜饵料;肌肉注射金霉素或氯霉素,每只病龟每次0.5毫升,体重0.5千克以上的大龟注射量可加大至1毫升,连续3天。并在饵料中加少量氯霉素或痢特灵喂服。
3.霉菌病
本病多为龟表皮被碰伤后感染霉菌所致,表现为表皮坏死呈红白色,严重的可见霉斑。
防治方法:在运输、放养、转池捕捉过程中,操作要细心,避免龟体受伤。入池前如发现有龟体受伤,可用1%的孔雀石绿软膏或磺胺软膏涂抹患处。一旦发现病龟,应及时隔离,并用20%一30%的石灰水全池消毒;病龟全身涂紫药水,连涂7天,还可在饲料中加入少量土霉素粉剂,连喂3天。
4.软体病
本病多由于营养不良和缺乏阳光而引起,表现为食欲减退,全身无力,精神萎靡,动作迟钝,生长缓慢。治疗方法:喂以适口性好而富于营养的全价饲料,饲料中加入钙片;增强日照时数,每天照射阳光2一3次。
荷兰豆生芽还能不能吃了
不能吃。
荷兰豆是蝶形花科豌豆属植物,日常以食用嫩荚为主,属于荚用豌豆,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A原、止杈素、赤霉素A20、维生素C、膳食纤维、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较高,但若是发芽后,荷兰豆的营养会转移到芽苗上,而且口感也会大大折扣,一般不会继续食用,而且豌豆属发芽后可食的豌豆类型为嫩茎叶型豌豆,常用于涮火锅、清炒,与食用嫩荚型的荷兰豆是不同的。
茶树菇常见病害
1、软腐病病原是异形葡枝霉
始发生在菌柄基部呈深褐色水渍状斑点,后病部逐渐扩大变软、萎蔫、腐烂,并产生一白色絮球状菌丝团,后期变为褐灰色。常在栽培后期,且气温不稳定、湿度大时易发生。
2、细菌性腐烂病病原为假单胞杆菌
病状表现为菇估水渍状腐烂、恶臭,病斑褐色有粘液,发生于菌柄和菌盖上,使菌柄发黑,菌柄内纤维管束由白变黑。在菇房高温高湿、子实体有机械损伤或虫伤时易发生。
3、链孢霉菌链孢霉菌是竞争性杂菌
培养料受该菌污染后,其菌丝发展极快,并很快长出分生孢子,在料面形成粉红色霉层,霉层松软,多发生在袋口套环或棉塞附近,后逐渐长满全袋,能抑制子实体生长。
4、水斑病生理性病害
茶树菇菌盖在积水条件下,常出现黄褐色水渍状斑点,常不腐烂。但影响菇体外观,卖价低。病因是菇房湿度过大,菌盖凝结水珠,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5、死菇生理性病害
幼菇生长至3-6厘米长时,萎蔫、变黄褐色而死亡,常整袋发生,造成减产。病因是温温度变化过大,幼菇不适应所致。
泥蚶育苗常见病害的防治
1.保证水质
海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比重1.010~1.023,pH值7.5~8.5;取水区滩涂面积小,海水交换量大,无污染。育苗期间用水,需用沙滤水,幼苗翻池时,一定要注意两个池水的温差不超过2℃。
2.亲蚶质量
选择健康无病,蚶体饱满,性腺成熟度好的泥蚶作为亲蚶,规格80~180个/kg。解剖观察,优质亲蚶,性腺饱满,精巢乳白色,卵巢明显桔红色,显微镜下观察卵子已游离。亲蚶直接从泥蚶养殖场购得,干露时间不能太长,洗净、消毒后入池催产。
3.病害预防
育苗开始时,育苗池、进水管道、育苗工具等要用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彻底消毒,严防育苗过程中工具交叉使用而受污染。在催产、幼苗翻池时,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用药量要恰当,保证育苗顺利进行。
4.投喂饵料营养要全面
选择优质、耐高温藻种,如: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 、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s mulleri、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golandic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等。藻种要纯、无污染,宜从专门从事藻类研究的单位引种购得。育苗时,投喂藻类以少量多次为好,日投藻2~5次,白天投藻量不能一次太多,否则蚶苗吃不掉,藻类大量繁殖,PH值升高,易造成蚶苗下沉、死亡。投喂前,先用显微镜检查藻类,无污染,才能投喂。不能只投喂一种藻类,如以金藻为主,要适当混合投喂硅藻、扁藻等,投喂饵料营养全面,蚶苗生长快。
5.预防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进入育苗池的海水,需用滤水袋过滤,滤去个体较大的水生动物;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轮虫等,可以在泥蚶育苗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当网目大小的换水网箱,勤换水或翻池等方法来解决;寄生虫等可通过翻池时的洗苗操作除去,少数顽固的寄生虫,可采用在洗苗时,水中加入少量甲醛,清洗除去。
6.防止不必要的机械损伤
翻池时动作要轻,不损伤苗,选择网箱的网目要恰当,使幼苗不被嵌入网目而损伤。翻池时控制好水位,以免水压过大,幼苗受强冲击受伤。捞苗、洗苗操作小心轻作。
7.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1)水质管理
育苗池使用洁净无污染的沙滤水,并经滤水袋过滤后入池,每天换水量30%~100% 。
(2)投喂藻类
附着前以投喂金藻为佳,要求达到池水中藻类密度5~20万个/ml,附着后投喂扁藻为主,保持池中密度2~10万个/ml,或金藻与扁藻混合投喂,密度为金藻1~10万个/ml+扁藻1~10万个/ml;也可在投喂金藻、扁藻时,加投硅藻。
(3)光照强度和水温
育苗室需用遮光布,晴天时透光率20%~30%,光照强度控制在300~800Lux。水温控制在26~31℃为佳,防止水温变化太大。
(4)检查幼虫吃食生长情况
每日取样检查幼虫吃食情况;在显微镜下测量幼苗生长情况,正常情况下,浮游幼虫壳长每日增长10μm左右;取样计数检查幼虫密度情况,如发现密度骤减、死苗等情况,应及时查明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5)做好日常防病工作
育苗期间,育苗池、育苗工具等要用漂白粉、高锰酸钾等药物彻底消毒。翻池时,做好药物的预防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育苗顺利进行。
(6)做好日常检查记录工作
每日早中晚记录水温、水位,记录幼苗吃食、生长,用药等情况,以备日后查用。总之,泥蚶育苗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要搞好泥蚶育苗,必须做好各个环节,必须注意防病,做到预防为主,才能获得泥蚶育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