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肚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猪肚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原形态
猪的品种繁多,达150多种,形态也有差异基本特微是:躯体肥胖,头大。鼻与口吻皆长略向上屈。眼小。耳壳有的大而下垂,有的较小而前挺。四肢短小,4趾,前2趾有蹄,后2趾有悬蹄。颈粗,项背疏生鬃毛。尾短小,末端有毛丛。毛色有纯黑、纯白或黑白混杂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杂食性家养物畜,繁殖力强,孕期约4个月。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化学成份
含胃泌素(gastrin)、胃蛋白酶(pepsin)、胃膜素(gastric mucin,gastron)及胃蛋白酶稳定因子(pepsin stabilizing factor)。
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从猪胃窦部可制取胃泌素(gastrin),胃泌素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胃壁细胞分泌盐酸,其效价与等充分子组胶比较,至少强 1500倍,对胃蛋白酶分泌也有一定促进作用,甚至可促进内因子的分泌。胃泌素对胃肠道粘膜和胰腺均有营养作用,能促进这些组织的蛋白质、RNA和 DNA的合成,从而促进其增生。胃泌素促进胃酸分泌和粘膜生长的作用最显着。用大鼠实验除促进胃酸分泌,胃粘膜的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外,也能增加壁细胞的数目。胃泌素也刺激胰、肝和小肠对水、碳酸氢盐和电解质的分泌,促进胰和小肠粘膜酶的分泌。空腹时,胃泌素可刺激胃的收缩,增强小肠和结肠的蠕动与收缩,促进胆囊收缩,松弛总胆管括约肌,有利于胆汁的排出。对胃食管返流患者,胃泌素能提高食道下端括约肌的压力,可有效地阻止胃中食物迫流。此外,胃泌素尚能抑制幽门括约肌和回盲部括约肌,抑制胃排空,抑制小肠对水、电解质及葡萄糖的吸收。
从猪胃粘膜提取的胃蛋白酶(pepsin)有促进消化作用,能使蛋白质分解为分子较小的蛋白际和蛋白陈,并能水解多肽。其消化能力在PH1.8时最强,故常与稀盐酸合用。胃蛋白酶提前15min给药,可防止牛磺胆酸所致动物胃粘膜损伤,此保护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并可待续90min;吲哚美辛可阻断此适应性保护作用,而皮下注射PGE2则可使这一作用重新恢复。实验证明,胃蛋白酶的弱刺激对胃粘膜的适应性保护作用,可能系通过诱发内源性PG合成和释放而实现的。
从猪胃粘膜制取的胃膜素中的粘蛋白能抵抗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腐蚀,并能吸附胃酸,遇胃酸能形成极为粘稠的胶状物质,覆盖胃粘膜表面起保护作用,可予防溃疡病发作,从而发挥抗溃疡作用。猪胃粘膜含有大量胃蛋白酶稳定因子(PSF),可能是一种多肽,能保护胃蛋白酶,防止其碱变性作用。
2.其他作用胃泌素尚能促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降钙素的释放,在中枢神经系统尚可能起神经递质的作用。胃泌素0.2μg,0.4μg和 0.8μg侧脑室注射,1h后使小鼠跑迷宫时间和出现错误的次数均高于对照组,并与剂量相关,随剂量增加小鼠跑迷宫的时间也相应延长。但肌内注射0.4μg,对小鼠跑迷宫时间无明显影响。实验表明,胃泌素可能引起小鼠遗忘,其作用有中枢特异性。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脾;胃经。
功能主治
补虚损,健脾胃。主虚劳赢瘦;劳瘵咳嗽;脾虚食少;消渴便数;泄泻;水肿脚气;妇人赤白带下;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或入丸剂。
注意
《随自己居饮食谱》:“外感未清、胸腹痞胜负者,均忌。”
附方
①治男子肌瘦气弱,咳嗽渐成劳瘵:白术、牡蛎(烧)各四两,苦参三两。为细未,以猪肚一个,煮熟研成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下,日三、四服。(《御药院方》猪肚丸)②治水泻:猪肚一枚,净洗去脂膜,入大蒜在内,肚满为度,煮之,自晨至晚,肚蒜糜烂为度,杵成膏子,入平胃散伺杆,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或米饮空腹服。(《世医得效方》肚蒜丸)③治消渴,日夜饮水数斗,小便数,瘦弱:猪肚一枚,净洗,以水五升,煮令烂熟,取二升已来,去肚,着少鼓,渴即饮之,肉亦可吃。又和米,着五味,煮粥食之佳。(《食医心镜》)④治小便数:猪肚一枚(洗去脂膜),黄连末三斤。纳猪肚中蒸之,暴乾,捣丸如梧子。服三十丸,日再服,渐渐加之,以瘥为度。忌猪肉。(《肘后方》猪肚黄连丸)⑤治鼓胀水肿:健猪肚一个(不落水,翻出屎净,在砖墙上磨去秽气),将大虾蝗装入肚内,麻扎紧,煮熟,去虾蟆,连汤淡食,勿入盐醋。(《经验广集》)⑥治疳劳:木香一钱,黄连三钱,银柴胡五钱,生地五钱,鳖甲(童便浸,醋炙)一两。上为未,入猪肚内,扎口,入瓶,童便、酒煮烂捣丸,米饮下五十丸。(《幼科指掌》猪肚丸)⑦治肾脏凤毒气攻注腰脚,或疮或肿,脐腹冷痛:猪肚一个(洗净),莳萝(炒)、硫黄(研)、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一两,硇砂半两,上五味,除猪肚外,捣研为末,入尽药末于猪肚内,用线密缝,酒煮令烂,候酒尽,将猪肚切开,入木臼中熟捣一、二千下,候可丸,即丸如梧桐于大。空心温酒下三十九。(《圣济总录》猪肚丸)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猪肚,为补脾胃之要品,脾胃得补,则中气益,利自止矣。《日华子》主补虚损,苏颂主骨蒸劳热,血脉不行,皆取其补益脾胃,则精血自生,虚劳自愈,根本固而后五脏皆安也。
2.《别录》: 补中益气,止渴、利。
3.《千金·食治》:断暴痢虚弱。
4.《日华子本草》:补虚损,杀劳虫,止痢。酿黄糯米蒸捣为丸,甚治劳气,并小儿疳蛔黄瘦病。
5.《本草图经》:主骨蒸热劳,血脉不行,补羸助气。
6.《随息居饮食谱》:止带、浊、遗精。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详细的学习了关于猪肚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了猪肚具有补虚损,健脾胃的功效,猪肚针对劳瘵咳嗽;脾虚食少等症状也十分有效。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中药的相关知识,别忘了阅读下一篇文章哦。
怎样科学地评价酵素
Enzyme,译作“酶”,又译作“酵素”,是蛋白质的一种。进入消化道后,会依次被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肽酶分解,最后变成氨基酸,吸收进人体。这东西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应该不比酸奶好到哪去
南瓜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别名
麦瓜(《滇南本草》),番南瓜(《群芳谱》),番瓜(《本草求原》),倭瓜(《植物名汇》),北瓜、金冬瓜、冬瓜(《广州植物志》),伏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金瓜(《陆川本草》),饭瓜、老缅瓜、窝瓜(《中国药植图鉴》),番蒲(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果实。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收。
原形态
一年生蔓生藤本。茎长10馀米,全体被刚毛。茎呈五角棱,中空,节略膨大。单叶互生;通常阔卵形,近于圆形或心脏形,或有时浅裂作五角形,长约15~30厘米,先端尖,基部深心脏形,叶缘略呈波状弯曲,具不规则的小齿牙,叶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被稍硬的茸毛;叶柄比叶片稍长,圆筒形,中空,叶腋侧边生一卷须,长与叶柄相等,上部5歧,卷须腋生一幼枝条。花单性,腋生,雌雄同株,黄色;雌花柄比雄花柄短粗;雄花的萼管短或几缺,多毛,萼片长,直立,常于顶端扩大而成叶状,先端反卷,花冠钟状漏斗形,裂片具皱纹,向外反卷,花丝顶端连合,蜜腺盘肥厚;雌花萼管在子房上部平出,花冠漏斗四形,有假雄蕊3,蜜腺盘肥厚,子房下位,花柱直,柱头二纵裂。瓠果大型,扁圆形、长圆形或卵形,形状大小每因品种不同而异;果皮一般暗绿色或绿白相间,成熟时赤褐色;果梗坚硬,呈五角形,表面有深纵沟,基部稍膨大。种子多数,扁平,椭圆状卵形,淡黄白色,边缘粗糙或不粗糙。花期6~7月。果期8~9月。
蛤蜊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蛤蜊,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或其他种蛤蜊的肉。生活于浅海泥沙滩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那么在医学上蛤蜊有哪些具体的药用价值呢?又有哪些方剂需要用到它呢?下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蛤蜊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拼音名
Gé Lí.
别名
吹潮(《动物学大辞典》),沙蛤、沙蜊(《泉州本草》)。
来源
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或其他种蛤蜊的肉。全年均可捕捉。
原形态
贝壳2片,坚厚,略呈四角形。壳长36~48毫米,高34~46毫米,宽度约当高的4/5。左右两壳相等。壳顶尖,略向前屈,位于贝壳背缘中部稍向前端。壳面中部膨胀,向前、后及近腹缘急遽收缩,致前、后缘多少形成肋状,小月面和楯面心脏形。壳面生长纹明显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贝壳具壳皮,顶部白色或淡紫色,近腹面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一极狭的黑色环带。贝壳内面灰白色。铰合部宽大。左壳具1个分叉的主齿;右壳有2个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齿;侧齿发达,均成片状。外韧带小,淡黄色,内韧带极发达,黄褐色。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缘,外套窦不甚深,末端钝圆。前闭壳肌痕稍小,呈卵圆形,后闭壳矶痕稍大,近四形。外套膜边缘双层,内缘有分枝的小触手。水管为黄白色,末端具触手。足部发达,侧扁,呈斧状。
生境分布
生活于浅海泥沙滩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0.8克,脂肪1.6克,碳水化物4.6克,灰分3克,钙37毫克,磷82毫克;铁14.2毫克,维生素A400国际单位,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每公斤干蛤含碘2400微克。又食部每100克含抗坏血酸5毫克。
性味
咸,寒。
①《嘉佑本草》:"冷,无毒。"
②《日用本草》:"味咸,寒,无毒。"
③《饮膳正要》:"味甘,大寒,无毒。"
归经
《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功能主治
滋阴,利水,化痰,软坚。治消渴,水肿,痰积,癣块,瘿瘤,崩、带,痔疮。
①《本草经集注》:"煮之醒酒。"
②《嘉佑本草》:"润五脏,止消渴,开胃,解酒毒,主老癖能为寒热者,及妇人血块,煮食之。"
③《医林纂要》:"功同蚌蚬,滋阴明目。"
④《本草求原》:"消水肿,利水,化痰,治崩带,瘿瘤,五痔。"
⑤《泉州本草》:"主治黄疸,小便不利,腹胀,诸淋。"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
备注
本动物贝壳制成的粉(蛤蜗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详细的学习了关于蛤蜊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蛤蜊具有滋阴,利水,化痰的功效,蛤蜊针对消渴,水肿,痰积等症状也十分有效。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中药的相关知识,别忘了阅读下一篇文章哦。
猪肾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性味
味咸;性平。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补肾益阳;利水。主肾虚耳聋;遗精盗汁;腰痛;产后虚赢;身面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煮食,15-150g。
注意
1.《食疗本草》:“不可久食。”
2.《本草图经》:“不与吴茱萸、白花菜合食。”
海虾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海虾,为对虾科动物对虾或龙虾科动物龙虾等海产虾的肉或全体。生活于泥沙底的浅海,白昼不甚活动,常潜伏泥中。那么在医学上海虾有哪些具体的药用价值呢?又有哪些方剂需要用到它呢?下面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海虾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拼音名
Hǎi Xiā.
别名
大红虾(《本草拾遗》)。
来源
为对虾科动物对虾或龙虾科动物龙虾等海产虾的肉或全体。
原形态
①对虾
体长两侧扁,雌性长约18~24厘米,雄者稍短。体躯透明,雌者棕蓝色,雄者稍显黄色;全体被有甲壳。头胸甲较坚硬而宽大,前端中央延伸成长而尖的剑颧,上缘具7~9齿;下缘具3~5齿。剑额下两侧具有柄的眼1对,头部有附肢5对,第1、2对成为两对鞭状触角,其第2对很长。其他3对,成为1对大颚和2对小颚,为口器之组成部分。胸部附肢8对,其中3对成为颗足,为口器的一部分,5对为步足,前3对步足的末端均为钳状,以第3对为最长。后2对末端成爪状。腹部7节,分节明显,能屈曲;腹部附肢6对;第1对雌者内肢极小,雄者变为生殖器。第6对为尾肢,粗短,和腹部第7节尾节合成尾鳍。
生活于泥沙底的浅海,白昼不甚活动,常潜伏泥中,夜间则十分活泼,不时游至海水的上、中层,捕食其他小动物。分布黄海、渤海及长江口以北各海区。为我国特产。
②龙虾
较对虾为大,长30厘米以上,色鲜艳。头胸甲坚硬多棘,触角均极发达,第2对更长大,基部数节粗而有棘。尾甚大。常见的如锦绣龙虾。
分布东海和南海。
化学成份
对虾的可食部分每100克含水分77克,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碳水化物0.2克,灰分1.5克,钙35毫克,磷150毫克,铁0.1毫克,维生素A360国际单位,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11毫克,尼克酸1.7毫克。体肌含原肌球蛋白、副肌球蛋白。对虾变褐色的原因,是因含酪氨酸酶,如用亚硫酸钠将酪氨酸还原,则不受此酶的作用,因而不变褐色。
伊势虾(龙虾之一种)肌肉的一般化学组成,每100克含水分84.78克,蛋白质14.20克,脂肪0.3,0.5克,糖元0.05,0.05~0.06克,灰分1.6,1.7克(前数为6月份含率,后数为11月份含率)。此种龙虾每100克含维生素A元8国际单位,B1-10微克,B2-100微克,尼克酸1.9毫克,C-3毫克。每克肌肉含α-生育酚(即维生素E)1.2毫克以上;碘的含率仅低于海藻。干龙虾每公斤含碘6毫克。伊势虾肌肉水提出物中,含以下各种物质(每公斤新鲜肌肉所含克数):6-羟基嘌呤0.16,精氨酸5.2,组氨酸0.013,赖氨酸0.35,甜菜碱2.4,丙氨酸0.35,脯氨酸0.1,牛黄酸少量,乳酸0.2,酪氨酸也存在。龙虾肌肉,如同其他动物,含与肌肉收缩有关的蛋白质-肌球蛋白、肌动球蛋白及甲胺;尾肌含三甲铵氧化物约0.3%。
龙虾尚含胆甾醇190毫克%。壳和内脏都含β-胡萝卜素,而壳中含类胡萝卜素如叶黄素、鸡油菌黄质、海胆烯酮、玉蜀黍黄素、梳黄质等为数颇多。其壳中色素有三种,即α-甲壳青、β-甲壳青和一种黄色色素,它们的辅基都是虾黄质。β-甲壳膏分子量为21800±1000,含虾黄质2分子。
性味
甘咸,温。
①《本草拾遗》:"甘,平,小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温,微毒。"
③《本草撮要》:"甘咸,平。"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
补肾壮阳,开胃化痰。
①《本草拾遗》:"大红虾蚱,主蛔虫,口中疳匿,风瘙身痒,头疮,龋齿,去疥癣。"
②《纲目拾遗》:"对虾,补肾兴阳;治痰火后半身不遂,筋骨疼痛。"
③《随息居饮食谱》:"开胃、化痰。"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酒浸。外用:捣敷。
附方
①朴肾兴阳:对虾,烧酒浸服。(《纲目拾遗》)
②治阳萎:活海虾若干,浸酒中醉死,炒食。(《泉州本草》)
③治痰火后半身不遂,筋骨疼痛:核桃仁、棉花子仁、杜仲、炒巴戟、朱砂、骨碎补、枸杞子、续断、牛膝各二两,大虾米四两,菟丝饼四两。用烧酒二十斤煮服。如年高者加附子、肉桂各一两。酒服完,将渣晒干为细末,蜜丸。每服二钱,酒送下。(《医学指南》)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详细的学习了关于海虾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了海虾具有补肾壮阳,开胃化痰的功效,海虾针对风瘙身痒,头疮等症状也十分有效。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中药的相关知识,别忘了阅读下一篇文章哦。
白果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本品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白果树、公孙树)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外种皮,洗净,稍蒸或略煮后,烘干。
性状
本品略呈椭圆形,一端稍尖,另端钝,长1.5~2.5cm,宽1~2cm,厚约1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平滑,具2~3条棱线。中种皮(壳)骨质,坚硬。内种皮膜质,种仁宽卵球形或椭圆形,一端淡棕色,另一端金黄色,横断面外层黄色,胶质样,内层淡黄色或淡绿色,粉性,中间有空隙。无臭,味甘、微苦。
鉴别
取本品粉末10g,加甲醇4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5ml使溶解,通过少量棉花滤过,滤液通过聚酰胺小柱(80~100目,3g,内径10~15mm),用水70ml洗脱,洗脱液用醋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40ml,合并醋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银杏内酯A、C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含4%醋酸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丙酮-甲醇(10:5:5:0.6)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醋酐,在140~160℃加热3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炮制
白果仁:取白果,除去杂质及硬壳,用时捣碎。
炒白果仁:取净白果仁,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有香气,用时捣碎。
性味
甘、苦、涩,平;有毒。
归经
归肺经。
功能主治
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用于痰多喘咳,带下白浊,遗尿尿频。
用法用量
4.5~9g。
注意
生食有毒。
备注
(1)服用过量中毒,可出现发烧、呕吐、腹泻、惊厥、抽搐、肢体强直、皮肤青紫、瞳孔散大、脉弱而乱,甚者昏迷不醒。解救方法:可洗胃,导泻,服鸡蛋清,活性炭,并对症处理:如皮肤青紫可给氧气或人工呼吸;出现抽搐可给镇静剂,遇有昏迷可吸入氨水,注射兴奋剂。
白蒿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蓬蒿、大白蒿、大子蒿、臭蒿子、山艾、大头蒿、苦蒿。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原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茎被白毛,多分枝。单叶耳生;有柄;2~3回羽状深裂或全裂,终裂片宽线形、线形或近披针形,先端常钝,上面绿色,毛较少,下面灰绿色,密生白毛;茎上部的叶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近无柄。头状花序半球形,径5~7毫米,有梗,下垂,排成圆锥状花序;总苞片密被白毛,最外列者线形,灰黄绿色;小花皆为管状,黄色,表面有腺点,全部结实,花托有毛,毛几与小花等长。瘦果小,狭长倒卵形,具纵纹,黄褐色,长不及1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长河边、草地、荒地。分布东北、华北及甘肃、陕西等地。
化学成份
本植物的绿色部分含一种倍半萜烯类白蒿宁,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内酯和洋艾素。
药用部位
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成份
本植物的绿色部分含一种倍半萜烯类白蒿宁,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内酯和洋艾素。
干植物含生物碱0.12~0.2%、焦性儿茶酚糅质0.499%、黄酮类0.831%、内酯类,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芸香甙、异槲皮甙。
功能主治
治风寒湿痹,黄疸,热痢,疥癞恶疮。
①《本经》:"主五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
②孟诜:"捣汁去热黄及心痛。叶干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饮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烧灰淋煎治淋沥疾。"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或捣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