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孩的注意事项
生二孩的注意事项
1、生二胎的最佳年龄:最好不要超过35岁
国内外医学家认为,女人最佳生育年龄为24-29岁,这是从女性的生理特点、母婴健康、优生优育等多方面因素来考虑的。这个时期女子的生殖器官、骨胳及高级神经系统已完全发育成熟,生殖功能处于最旺盛时期,卵子的质量较高,怀孕后胎儿的生长发育良好,流产、早产、畸形儿和痴呆儿的发生率都比较低,生下的孩子大多聪明健康。这个时期女性的软产道伸展性好,子宫收缩力强,难产机会少,故危险性也小。
怀孕时超过35岁以上的妇女称为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卵巢机能渐渐退化,卵子发生异常的可能性增加,因而使先天性畸形和痴呆儿的发生率增多。而且在怀孕时候产生的一些内科并发症,也会比年轻的产妇要多。此外高龄产妇也比较容易产生早产、胎盘早期剥离等的现象,怀孕时会发生的问题也会比一般人多。
因此,生二胎的最佳年龄也应该在这个年龄范围内,最好的年龄是在24-29岁之间,即使可能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耽误了最佳生育年龄,那么尽可能不要超过35岁生育,否则会对宝宝健康以及自身身体恢复带来一定影响。
2、生二胎的最佳间隔时间:3年为最佳
从身体角度看:
如果第一胎是顺产的话,生第二胎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一般一年后较好。如果妈妈第一胎是正常顺产,并在给宝宝哺乳,那么最好是宝宝断奶后再进行怀孕,这样,身体恢复得更好,才有利于怀孕后的二胎宝宝生长发育。如果妈妈顺产后没有给宝宝哺乳,一般半年左右就可以进行第二次怀孕,产后切忌过早怀孕,不然身体不利于胎儿生长发育。但是建议最好是在一年后再生二胎。
如果第一胎是剖腹产的话,生第二胎一定要间隔两年,否则容易引起子宫破裂导致生育危险。因为剖宫产后宫壁的刀口在短期愈合不佳,过早的怀孕,由于胎儿的发育使子宫不断增大,子宫壁变薄,尤其是手术切口处,使结缔组织缺乏弹力,新鲜的瘢痕在妊娠末期或分娩过程中很容易胀破,而造成腹腔大出血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再次妊娠最好是在手术后2年较为安全。
从护理宝宝的角度看:
如果妈妈们年龄并不是非常大的话,医生建议在生完第一胎后间隔三年时间在生二胎是最好的。因为这个时候一胎孩子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了,自己身体已经恢复正常了,二个孩子之间有三年的间隔,大孩可以照顾一孩,因此照顾两个孩子不会太累。
从取环手术对健康影响看:
对于一胎后已经上环的妈妈,医生建议在月经彻底干净后三到七天内进行取环,取环后2周内禁止同房,以免感染。生二胎一般最好是等到半年至一年为好。如果是急切需要怀孕时,要等待一段时间(2-3次正常月经周期)再受孕,以便给予子宫内膜一个恢复时间,利于优生。
3、生二胎如何选择分娩方式?
对于二胎的生产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前次生产是顺产的孕妇,而且此次妊娠没有高危因素,顺产是比较理想的生产方式;如果前次生产是剖宫产的孕妇,前次剖宫产的因素不存在,本次妊娠期监测前次剖宫产切口愈合良好,没有子宫破裂的风险,也可以选择顺产;但是如果前次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甚至有先兆子宫破裂的表现,需剖宫产终止妊娠;如果此次妊娠存在难产因素以及妊娠合并症、并发症不能经阴道分娩者,可考虑剖宫产。
4、哪些是怀二胎的高危人群?
前次妊娠合并心脏病、贫血、肾病、肝炎、甲亢、阑尾炎、胰腺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前次妊娠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过期妊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以及妊娠期糖尿病等;前次妊娠为剖宫产、发生巨大儿、软产道裂伤、产后抑郁、产后切口愈合不良等。
山东“单独二孩”通过 工作和收入决定二宝出生率
近日,齐鲁晚报在官方网站发起“你打算生二孩吗?”的调查,参与人数310人。结果显示,86%的参与者愿意生二孩,9%表示没想好,只有5%的网民明确表示不愿生。至于选择何时生二孩,五成表示只要政策一出,马上就会备孕,甚至有23%的市民表示已在孕育过程中。
其中,有网友留言:“强烈建议对35岁以上大龄独生子女,也就是我国响应国家号召的最早一批独生子女的政策适当放宽,可以在政策出台期内怀孕,原因是等不起啊,年龄不饶人。”
在愿意生二孩的市民中,生二孩的原因各有不同。其中,“给孩子找个伴,独生子女不利于成长”的原因占据了66%,其次分别为“喜欢孩子多”、“养儿防老”,分别占到总数的17%和11%。而在不愿生二孩的市民中,首要原因则是“年龄大了,身体条件不允许”,占35%,其次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分别为27%和25%,另外还有13%的人考虑其他原因。
对于未婚单身青年来言,如果自己不是独生子女,为了生两个孩子,另一方必须是独生子女才符合政策。65%参与调查的网友表示不十分在意,而13%的网友则明确表示会以此为标准。由于工作性质和家庭经济收入是不少家庭决定是否生二孩的重要因素,本报也对此进行了调查。在参与调查的网友职业范围中,39%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6%为“企业职员”,8%为“农民”,17%为其他。在家庭月收入方面,五成参与者家庭月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间,“5000元以下”、“10000-20000元”分别占28%和15%,其他家庭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
职业女性如何体面生二孩
“再生一个岂不是就更边缘了?”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吴倩倩发现,自己生完第一个孩子回到单位后,就已经被边缘化,原本独当一面的她,却被闲置。“我们是按照绩效考核,你不在肯定要有人干你的活儿,人回来,想干活儿也没活儿干,就一个字,‘闲’。”
吴倩倩的境遇,是许多想生二孩的女职工共同的顾虑,生育“二孩”会不会让自己原本处于上升期的职场生涯遭遇不顺?
2016年1月,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十三五”规划在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同时,也提出“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要求“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和机会”。
如何让职业女性体面生育,成为需要面对的新挑战。
职工:养二孩为找伴儿也为防老
“原本是不想生的,但是家里老人一直想让生,我丈夫是独生子女,他们说刚好可以赶个趟。”在深圳一家科技公司驻北京办事处上班的毛林林,在2014年刚生过老大,如今已经走在了生二孩的路上。
毛林林和丈夫都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双方的父母都是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给孩子找个伴儿”是双方父母支持子女生育二孩的直接原因。
80后是当下生育二孩的主力群体,因为政策放开后,这一代人正处于适育年龄。
事实上,公婆支持毛林林生二孩,还有另一个心痛的原因。毛林林丈夫的堂兄弟,18岁时因车祸死亡,堂兄弟的母亲,即丈夫的姑姑,因此面临养老困境。毛林林的公公婆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在郑州市工作的冯晓霞夫妻,经济状况一般,家庭年收入约在6万~8万元,现在正在备孕二胎。对她而言,生育二孩最大原因就是养老,“年前,我的公公刚因为 白血病过世,我们夫妻俩尽管都不是独生子女,但还是感觉到了前所有未的压力。我们现在只有一个女儿,等我们老了,谁能帮她照顾我们?”
两个月前,因为毛林林如愿怀上了二胎,这让一家人特别振奋,看到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根据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在2013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当前城乡居民的理想子女数为1.93;实行一孩、一孩半、二孩政策地区分别为1.84、1.98、2.01。
而在1985年第一期深入生育力调查和1990年当代中国妇女地位调查中,当时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子女数为分别2.40和2.23,2002年和2007年,这一数字分别为2.04和1.89。
2013年的调查显示,很多家庭希望能“有儿有女”,在现有1个男孩的家庭中,希望下一个是女孩的占86.7%,在现有1个女孩的家庭中,希望下一个是男孩的占79.8%。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适龄的职业女性,想生却不敢生呢?
企业:“生孩子”成隐性职场红线
并非每个人都有像毛林林这样想生就生的“勇气”。对于部分80后夫妇来说,生育二孩的念头虽然也有,但很多人受制于职业发展的限制,他们只能将想法埋藏于心。
吴倩倩与毛林林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同样是80后家庭。但和毛林林不同的是,她不是独生子女。
单独二孩政策出台的时候,吴倩倩刚步入职场不久,还没有生育想法。她研究生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工作强度大、时间占用多,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吴倩倩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因为自己意外怀孕,2014年底生下了儿子。
新生命的降临本来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休完产假回到单位的她,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辞退倒是没有的事儿,但被边缘化得很严重。”吴倩倩说,自己在单位一 直都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领导和同事也都认可她的工作能力,在怀孕期间也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工作,但问题就出在了休假这段时期。
“虽然没有‘一票否决’一说,但是软钉子不少。我能够理解,但还是不能接受。”吴倩倩说,“生孩子”如今几乎是条看不见的 “红线”,更别说二胎了。一些本来想要生孩子的同事看到她的境遇也不敢再生了。“ 但时间不等人,这是生理规律决定的。”吴倩倩现在又怀了二孩,“既然被边缘了,没事可做,那就再生一个,一块儿带。”
一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招聘都不想招聘女生,研究生毕业差不多都到了适婚的年龄,过几年就要生育。没人干活儿损失很大,靠单位承担这些基本不太可行。”
吴倩倩坦言,自己还年轻,她认为,生育之后或许找工作会更有优势。 “如果生完二孩回来还是这样,那就只有跳槽了。”
但企业往往并不是这样看。有人力资源经理坦言,即便求职者已经生育二孩,企业也会有所顾虑,“养两个孩子会不会耽误你的工作?这是应聘时必须回答的问题。”
智联招聘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一些企业考虑到要给育龄女职工两次产假和更多津贴,就对女性应聘者更加谨慎。这种歧视女性的行为,损害了女性平等就业的权利。”
社会:多一个孩子不是“添双筷子”就行
毛林林曾这样想过,老大的东西,老二也能用,养两个孩子,或许在经济上不是什么问题,但冯晓霞不是这么看的。“初步算了一下,生一个孩子,家里需要多出至 少一倍的人手。现在我们是婆婆和一个保姆共同带孩子,如果再生一个,那就意味着再增加至少两个人才够用。这是一个十足的经济考验。”
冯晓霞发现,多一个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奶粉和保姆,“以后上学,看病,这些都需要更多资源。” 多养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不只是“添一双筷子”那么简单,对于社会亦然。
以教育为例,北京市在1995年时曾有2867所小学,随着独生子女的逐渐减少,小学不断撤并,到2012年时仅存1081所,入学人数在2005年时只有7万人左右,包括了京外户籍。而随着新一轮生育高潮的到来,到2014年时,小学入学者达到17 .4万人之多。
“过去家门口的很多小学都关了,现在说是就近入学,和我们那代人比起来远多了。幼儿园一个月要好几千元,孩子发烧上医院,人也太多了。”有市民如是说,“想让我们放心地生二孩,教育、医疗都得跟得上啊。”
而在智联招聘相关负责人看来,需要增加的不只是资源,还要完善相关机制。他建议,应在就业倾斜、增加补贴、减轻税费等方面,同时给企业和育龄女职工相应的 优惠政策,既让企业用人用得放心,又能让女职工平衡好工作和家庭。要合理评估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上的付出,在法律层面给女性权益者筑起保护的堡垒。
在今年1月下发的《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中,专门提出要“构建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包括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托儿所、幼儿园等服务机构,加强社区老人和幼儿日间照料等服务功能”。
此外,能让职业女性体面地生育二胎,仅靠企业承担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投入也要跟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告诉记者:“生二孩的好处大于带来的压 力。孩子有伴儿,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利,孩子能学会关心他人,不总是想着自己,这对教育而言非常重要。但政府也要考虑生育家庭和所在企业的需要。”
已经有地方政府开始采取相应措施。 今年4月1日,重庆市施行新修订的《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在“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的同时,还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女职工,经本人 申请,单位批准,产假期满后可连续休假至子女一周岁止,休假期间的月工资按照不低于休假前本人基本工资的百分之七十五发给,但不得低于当年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怀二胎前怎么样调理身体 补充叶酸
女性年纪越大,就越容易发生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生二孩的大多数为高龄产妇,高龄易致畸,而口服叶酸可以帮助预防胎儿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等问题。因此,生二胎女性怀孕前3个月就要开始口服叶酸了,只需要吃0.4毫克/片剂量,高剂量不可取。
二孩放开北京有多少人愿意生
北京人生二孩意愿有多强?已有超5万人申请
去年2月21日,北京市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今年1-8月,北京市“单独二孩”申请数首破5万,达到50406例,与去年不足3万的申请数相比大幅上升。截至9月30日,北京市“单独二孩”申请数和办证数,分别为53034和48392例。
根据对已办证育龄妇女年龄段分析,31到35岁妇女生二孩的意愿最强。
全面放开二孩北京医院床位够吗?年接受产妇20万
曾有媒体报道,北京的建档床位呈现紧张,预产期在明年5月之前的建档名额已所剩无几。
卫计委相关人士表示,北京有100多家医院有产科,每年能够接受产妇20万人左右,目前还没达到这个数量。“只能说三甲医院等好医院建档紧张,其他二级医院仍然可以承受,如果分散一下仍然可以建档。”
全国将新增多少人?每年250万
调整人口政策的结果是中国每年新生儿数量的增加。在两项新政之前,中国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数量在1600万左右。他预测,从 “单独二孩”政策实行一年多的实际效果来看,每年受惠于新政而增加了几十万新生儿。再加上本次进一步放宽限制的“全面二孩”,根据估算,未来每年平均新增的小孩规模预计将在250万左右。
梁建章认为,全面放开二孩后,达到平衡的总和生育率不太现实,低生育率趋势难以改变,尤其是“80后”和“90后”,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所以需要观察政策的效果,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可能会有第三步调整,比如调整社会抚养费或者鼓励三孩等。
福建单独二胎政策落地前抢生要罚款
2014年福建单独两孩新政策3月29日获得通过,这意味着“单独两孩”正式在闽落地。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当天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将条例第九条第一款第一项“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修改为“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即“双独两孩”改为“单独两孩”,夫妻其中一方是独生子女,便可生育两个孩子。
福建单独两孩新政策通过,对于“抢生”等新政等违法生育如何进行罚款?
专家解读2014福建单独两孩新政策生二胎标准细则:
先育二胎坐等新政是否“罚款”
赶在政策落地前抢生二胎,仍将被征缴社会抚养费
在调整生育政策之前的违法生育,应该缴纳社会抚养费,但是拖着没交,那么现在政策调整又符合生育条件了,社会抚养费还要继续征收吗?对此,福建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条例出台之后,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对之前的违反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仍然还是按原来的政策执行。
陆杰华:在各地落实“单独二胎”新政之前,各地计划生育工作还将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执行。
今后新政落实,地方计生部门可能也会设一个新政适用人群的时间点,如果“单独”夫妻现在抢时间生二胎,待新政落地,可能因间隔时间过长,依然算做违法生育,将被征缴社会抚养费。
所以,符合新政条件,有二孩生育意愿的“单独”夫妻,应慎重考虑评估,别冒险赶在新政落地前抢生“二孩”。但是,各地政府也要有落实新政的紧迫性,同时不应再在“单独二胎”新政落地过程中,设立五花八门的附加条件或门槛,人为干预群众的正当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
云南单独二孩政策市民反响
“单独二孩”备受市民关注和热议,部分市民表示,放开二胎政策是好的,很支持;但也有部分人表示,虽然政策放开了“单独”家庭生二胎的政策,但因育儿、教育成本的日趋增加,对此也有着不同的顾虑。
“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很大,一旦孩子出现意外,就会成为‘失独’家庭。”市民吴先生说,政策的出台,可以减少成为“失独”家庭的可能,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对我们国家的劳动力增长起推动作用。”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教授莫关耀说。同时,他认为,就算是政策放开了,符合条件的夫妇,也不一定会愿意生二胎。
面对目前不断上涨的育儿成本和教育成本,许多家庭心生顾虑。在他们看来,按照目前的家庭收入状况,很难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
再过几个月,王先生家的小宝宝就要出生了,“我们现在就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在自己可承受范围内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王先生说,生不生第二个孩子,关键还是取决于家庭收入情况。他认为,紧靠目前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工资收入,再养一个孩子恐怕还是很困难的。
但对于不少希望拥有第二个孩子的“单独”家庭来说,这项政策无疑令人兴奋不已。不过,云南省人口计生委提醒广大市民,在云南“单独二孩”政策落地之前,生育二孩仍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抢时间违规生育二孩将面临相应处罚。
二胎有陪产假吗
“单独二胎”政策开放以来,许多符合条件的夫妻都十分关心“单独二胎”的一些细节问题。比如“二胎”还有陪产假吗?这个问题大部分省份依然没有相关的规定出台,但江苏那边明确规定了,二胎爸爸没有了产假。
1.江苏单独二胎新政策:二胎爸爸没了陪产假
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而在江苏,女职工年满24周岁初次生育的,或者年满23周岁结婚后怀孕的初次生育,为晚育。对晚育的,延长女方产假30天,给予男方护理假 10天。也就是说,江苏的女职工晚育的,可以享受128天的产假。
计生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晚育假只能享受一次。不管是“双独”还是“单独”生二孩的,都不会再有晚育假,即女方是98天的产假,不再延长30天。同样,男方也没有护理假了。
2.江苏单独二胎新政策:生二胎仍可享生育保险
没有了晚育假,那么生二胎还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吗?计生部门表示,不管是生第几个,只要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有“准生证”,费用都可以报销,报销标准都一样。但因为生育津贴是与产假时间挂钩的,这就意味着,生二孩的女职工会少30天的津贴。
先育二胎坐等新政是否“罚款”
赶在政策落地前抢生二胎,仍将被征缴社会抚养费
在各地落实“单独二胎”新政之前,各地计划生育工作还将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执行。
今后新政落实,地方计生部门可能也会设一个新政适用人群的时间点,如果“单独”夫妻现在抢时间生二胎,待新政落地,可能因间隔时间过长,依然算做违法生育,将被征缴社会抚养费。所以,符合新政条件,有二孩生育意愿的“单独”夫妻,应慎重考虑评估,别冒险赶在新政落地前抢生“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