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热还在,养生需“清火”
秋来热还在,养生需“清火”
中医认为,这个时段要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多食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所以需多方面清火去秋燥。
一是清外火 :
外火即自然界高热的气温。它可使皮肤松弛、多汗,引起日光性皮炎,亦可导致体温中枢的散热障碍,使温热蓄积而发生中暑。当气温达30—34度以上时,胃酸分泌会减少,胃肠蠕动会减慢,人的食欲下降。预防措施是尽量避免烈日的直接照射,外出或工作时戴好遮阳帽,必要时可在皮肤上涂上一层防晒护肤品,注意室内的通风降温,以防“外火”内侵。
二是清内火:
内火即机体内阴阳平衡失调而出现的内热症。有心火、肺火、胃火、肝火、肾火。重点是清心火。暑热天气,最易肾水不足,心火过亢,水火失济,而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头痛、腰酸软、乏力、虚汗、手足心热、月经失调、遗精早泄、小便赤痛,大便秘结,舌尖痛,口腔炎等症。因此,夏末秋初时节必须注意补肾之水,以清过亢的心火,这样才能水火相济、阴阳平衡。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按照中医的养生理论,春养肝、夏疗心、秋补肺、冬固肾,夏季养生首先需要养心。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人的心脏就像一个能源基地,通过一条条管道连接着体内的各个角落,经过血液循环代谢,使吸收的养分变成血液,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需要心脏源源不断地提供维持其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养分。
一年四季中,夏季属火,火即有高热、炎热之义;因火气通于心,心在五行中对应火。所以,夏季的炎热最易干扰心神,使心神不宁,引起心烦,而心烦就会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会加重心的负担。这也是夏季心脑血管疾病、肺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的原因。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夏季是调理心脏的好季节,喜欢吃苦味食物的人是因为心气不足;面色青黑的人是因为心气冷;只有红光满面的人,心脏才健康。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调理心的阴阳平衡,就相当于保养一辆汽车的发动机一样重要。
夏季养心吃什么好
夏季是一年当中最热的季节,心气旺盛,出汗多,易伤气阴。因此,在这个季节里,不宜食温补油腻的食物,否则会火上浇油,养心饮食宜清淡,少油脂,饭菜最好用植物油进行烹制。通常的素食有:谷物、豆类、蔬菜等富含维生素、植物蛋白的食物,夏季常食这类素食不会引起血脂的异常升高。
但是酷热天气使人体出汗很多,消耗了大量体液,并消耗了各种营养物质,因此很容易感觉到身体乏力和口渴。这是一种耗气伤阴的表现,通常会影响到脾胃功能,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不少人在夏季都会感到,笺虚或气阴两虚。根据中医“虚则补气”的原则,夏天饮食也应该注意进补。
夏天进补,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一般以清淡的滋补食品为主,如鸭子炖冬瓜就是夏天食补之佳品。另外,如瘦猪肉、鲜瓜果、芡实、绿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补的食疗佳品。
结合夏季气候特点与个人体质情况,可适当选用中药泡服,调整阴阳平衡。对素体虚弱,热伤气津而神疲乏力、头晕、口渴、汗多者,可选用西洋参6片、麦冬10粒,开水浸泡代茶饮,有益气养阴生津之功。对于肝火偏盛而烦躁、眼花、目红、头痛、头昏、口苦口干者,可用菊花10朵、决明子6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肝明目之功。对于心火上炎而出现心烦、口渴、睡眠不实、口腔溃疡者,可用莲子6克、栀子6克、酸枣仁6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心除烦安神的功效。
什么季节泡温泉最好
春天泡温泉:调养舒体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春风吹绿大地,万物欣欣向荣,到处生机勃勃。然而,春天给予大自然升级的同时,也会带来温寒不定,细菌容易繁衍,致使疾病多发。因此,人们在春季需要调养。
温泉调养,结合“食补”,可以让人们拥有一个健康的春天。将窝了一冬的身体舒展在温暖的泉水中,心情也会随之染上青绿的色彩。春季气温开始变暖,但春寒依然料峭,在常泡温泉的同时,可适当多吃高热量、高蛋白的食品;春季病毒滋生,身体易受侵害,宜适当多从食品中摄取维生素;春季肝火盛而脾弱,应少食酸性食物,结合人体状况,选择“泡温泉+食养生餐”,可得到理想的调养。
在刚送走的冬天李,人们的运动量比较少,爱美的女人们在跨进春天的门槛时,往往发现自己富态了些。如果想瘦身减肥,温泉可以派上用场。泡温泉每天一回,每泡10分钟休息5分钟,反复5次;泡汤后一小时内勿进食。坚持泡两个月,一般都可以受到显着的效果。
我们知道,温泉富含各种矿物质,且水温很高,加之大都喷涌于山林之间,环境幽雅,最是适合养生。比如天沐温泉,特别针对不同季节的养生需求,配置了各种中草药,与温泉的矿物质相结合,能起到很好的“春养肝,肝藏血”的作用。如菊花药池汤、枸杞药池汤、淮山药池汤,都具有养肝的良好功效。正所谓:生发之气,调精舒体;踏青问柳,游山戏水,身放自然,心达四方,春季养生。
夏天泡温泉:重在养心
一年四季中,因夏季属火,又因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所以,夏季的炎热最易干扰心神,使心情不宁,引起心烦。而心烦就会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会加重心的负担,这也是夏季心脑血管疾病、肺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的原因。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炎炎夏季,气温高而雨水多,空气湿度偏高,容易流行皮肤病、肠胃病。夏季人体流汗多,炎日的天气使体表的汗液不容易蒸发,细菌容易附着并繁殖,引发皮肤病。若能长泡温泉,特别是中药温泉浴(如加大青叶、薄荷、苦参根等),不但能杀毒杀菌,大大减少皮肤受感染的几率,还能调节人体机能。若在泡完温泉浴后,再喝上一杯绿茶或花茶,会有更好的保健效果。
炎炎夏日如何健康养生 以清为点
夏天气温高,人们出汗多,胃口差,当然,如果“清淡”意味着吃东西更要讲究卫生,不吃过多的油腻食物,多吃点水果多饮水,那还是有道理的。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天的特点是“热”,故养生的关键在于“清”。
辣椒清热养生茶开胃养颜降火
姜、蒜、辣椒可开胃
如果是热性的体质,则不能吃樱桃、榴莲,比如说栗子、石榴、龙眼、荔枝,可以吃香蕉、猕猴桃。如果分不清自己体质是热性还是寒性,吃苹果准没事。
如果胃口不好,不妨多喝粥。一是煲薏米粥,夏天易脾虚,健脾是永恒的主题。有些人出现湿热症状。薏米可以抗癌、美白、祛湿、健脾。二是煲淮山粥,淮山可健脾。三是荷叶煲粥。一大张的荷叶剪成小碎片煲粥,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并起到减肥的效果。
夏天对虚寒胃痛者是一个难熬的季节。想吃雪糕,怕肠胃受不了,有时选择水果不慎,也会闹肚子。郭丽娜建议,虚寒胃痛者不要吃冷冻食品,西瓜、雪梨、柚子、猕猴桃、香蕉也要少吃。蔬菜、水果可选择白瓜、菜心等比较温和的。如果胃寒、胃酸分泌正常,可以饮鸡汤、肉汤促进胃酸分泌,如果有泛酸的症状,则应少吃,可以喝牛奶。
如果是热性的体质,则不能吃樱桃、榴莲,比如说栗子、石榴、龙眼、荔枝,可以吃香蕉、猕猴桃。如果分不清自己体质是热性还是寒性,吃苹果准没事。
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是什么
中医药作为纯天然疗法,在养生保健方面受到人们的青睐。中医药在延年益寿、养生保健方面与西医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养生保健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扩大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使中医传统疗法造福于人民。
中医养身有着悠长得历史,有也很多的讲究,如何正确的中医养生是我们要学习的,在养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些中医养生的误区,如何正确的适用中医药材。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称补药中之极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人死命。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是什么也都心中有所了。只要能够不断的提高养生保健意识,正确的使用中药调理自己的身体,完全可以预防一些疾病的出现,而且生病之后也要及时正确医治,才能真正的保障自身健康。
平板支撑需要热身吗
需要。
尽管平板支撑是静力抗阻力运动,但是也是需要做好热身准备活动的,热身运动不仅能帮助身体预热,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预防运动伤害的发生。
养身的特点
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例如,甲需要重点形体养护;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一律改变某种饮食结构,或一律静坐练习气功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要了。
道德经
编辑
道德经,第二章,养身。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
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例如,甲需要重点形体养护;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一律改变某种饮食结构,或一律静坐练习气功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