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自身免疫性肝炎检查特点

自身免疫性肝炎检查特点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肝脏的特殊炎症表现,主要由自身免疫所引起,主要发生于一些欧美国家,研究表明,在美国,自身免疫性肝炎占到慢性肝病的10%-15%。在中国,关于该病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有助于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自身免疫性肝炎大约70%呈缓慢发病,常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肝脾肿大、体重减轻和皮肤瘙痒等,同时伴有肝外的系统免疫性疾病,病情发展至肝硬化后,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等。

临床上对肝炎的诊断,除了常见的肝炎表现外,通常还要结合多种实验室检查来做出正确判断,化验检查时,自身免疫性肝炎常表现为血清胆红素、血清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清学检查有血沉增快,血清球蛋白尤其是γ-球蛋白增高,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查体时可发现患者肝脏呈进行性肿大或碎屑样坏死,面、颈、前胸可见蜘蛛痣,肝掌、黄疸、脾肿大。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极易混淆,诊断、治疗时一定要加以注意。

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

1、一般治疗

适当限制体力活动和休息。忌酒。吃低脂、高蛋白和含维生素丰富的膳食。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2、肾上腺皮质激素

常用的制剂是泼尼松或泼尼松龙,主要用与病情较重的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对AIH有良好的疗效,用药后,临床症状常可明显减轻,肝功能好转,远期预后得到显著改善。例如,Cook等于1971年总结报告22例AIH患者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只有3例死亡,死亡率为13.606,而27例对照组患者中,死亡者15例,死亡率高达 55.60,两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别。 多数病人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除了临床症状减轻、肝功能化验指标好转外,肝脏的病理组织学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不过,多数学者追随观察的结果显示,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的几率并无明显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常用剂量为每天口服泼尼松或泼尼松龙40一60rng,疗程宜长,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生化指标改善,病情获得缓解后,剂量可以减少,但减量必须要慢,过早减量或停药,病情容易再次加重和复发。初始剂量的大小、什么时候开始减量、以及维持疗程的长短须视病情的轻重而定,一般需服用1年或更长时间。何时可以停药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多数学者主张以小剂量、长时期维持为宜。最好能有治疗前、后肝活检病理组织学的比较结果,肝组织学证实病情缓解后开始逐渐缓慢地减小剂量。停药后必须定期随诊,观察肝功能化验的变化。AIH的复发率较高,一旦出现复发的征象时,可以再次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多次复发者容易进展为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预后更差。 如果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不能使病情缓解,则可以考虑与硫哇嚷吟等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病人最好选用泼尼松龙,因为口服泼尼松后,需在肝内转化为泼尼松龙后才能发挥治疗作用,当肝功能受损的病人,这种转化作用可能存在障碍。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有满月脸、座疮、多毛、骨质疏松、体重增加、血压增高、诱发糖尿病、容易继发感染等。近年来,有一种新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制剂问世,名为布地奈德(Budesonide),这是一种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它不含卤素,具有极高的肝脏首过代谢效应,所以,其副作用明显小于通常采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此药最初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Danielson等于1994年报道,13例AIH患者每天口服布地奈德6一8mg,疗程超过 9个月后血清转氨酶下降至正常水平,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Manns等报告,布地奈德治疗AIH也有疗效,但是对已有肝硬化和门腔静脉吻合术后的病人其疗效并不优于泼尼松龙。布地奈德的优点是在长期治疗中的副作用小于通常所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目前,我国市场上只有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喷雾剂,尚无口服制剂供应。

3、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tacrolimus),又名普乐可复(pro-graf)或FK-506,是一种从土壤链霉菌中提取出的属于大环内酷抗生素,其药理作用机制是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化以及 T辅助细胞依赖型B细胞的增生,也抑制IL-2, IL-3和y-干扰素等淋巴因子的生成和LH-2R的表达。在体外和体内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此药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 有人报告口服他克莫司3mg,每日2次,疗程1年,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均有改善。不过,此药治疗AIH方面尚缺少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其应用前景还不能作出确切的评价。

以上的几种就是招生免疫性肝炎的几种治疗方法,在平时我们只要在前期很好的预防就能很好的预防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产生,希望以上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清生物化学指标

AIH 的典型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异常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型改变, AST 和 ALT 活性升高, 而ALP 和 GGT 水平正常或轻微升高。应该注意的是, 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并不能精确地反映肝内炎症情况。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正常或轻度异常不一定等同于肝内轻微或非活动性疾病,也不能完全排除 AIH 诊断。病情严重或急性发作时血清TBil 水平可显著升高。

2.免疫学检查

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 IgG 和( 或) γ - 球蛋白升高是 AIH特征性的血清免疫学改变之一。血清 IgG 水平可反映肝内炎症活动程度,经免疫抑制治疗后可逐渐恢复正常。因此,该项指标不仅有助于 AIH 的诊断,而且对检测治疗应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初诊和治疗随访过程中应常规检测。

自身抗体与分型:大多数AIH 患者血清中存在一种或多种高滴度的自身抗体,但这些自身抗体大多缺乏疾病特异性。病程中抗体滴度可发生波动,但自身抗体滴度并不能可靠地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二、肝组织学检查

肝组织学检查对 AIH 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AIH 特征性肝组织学表现包括界面性肝炎、 淋巴浆细胞浸润、 肝细胞玫瑰花环样改变、 淋巴细胞穿入现象和小叶中央坏死等。

1.界面性肝炎( interface hepatitis)由于门管区炎症导致与门管区或纤维间隔相邻的肝细胞坏死,称为界面性肝炎,表现为界面处肝细胞呈单个或小簇状坏死、 脱落,导致小叶界面呈“虫蛀” 状改变,旧称碎屑样坏死。

2.淋巴-浆细胞浸润 AIH 患者肝组织门管区及其周围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3.肝细胞呈“玫瑰花环” 样改变( hepatic rosette formation) 肝细胞呈“玫瑰花环” 样改变是指由数个水样变性的肝细胞形成的假腺样结构, 中心有时可见扩张的毛细胆管, 形似玫瑰花环,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包绕,一般见于界面炎周围。

4.穿入现象( emperipolesis) 穿入现象是指淋巴细胞进入肝细胞胞浆的组织学表现,多见于活动性界面炎区域。我国研究结果表明,65% 的 AIH 患者可见穿入现象,显著高于其他慢性肝病患者,并与 AIH 肝内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相关。穿入的淋巴细胞主要为 CD8 + T 淋巴细胞,可导致肝细胞凋亡。

5.小叶中央坏死 研究结果显示,17. 5% 的 AIH 患者在肝活组织检查中可出现小叶中央 ( 第三区) 坏死, 可能是AIH 急性发作的表现之一。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1992年在英国召开的消化系统国际会议上由自身免疫性肝炎组专家提出,用以替代自身免疫活动性肝炎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一般认为是在病毒感染、药物或化学物质等环境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遗传学上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易感的人群其肝细胞的抗原成分发生改变,或某些病毒蛋白质与肝细胞的某种蛋白成分有同源性,从而诱发了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肝脏的损害。其主要特点是:1、高免疫球蛋白血症;2、组织自身抗体的出现;3、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沈敏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检查可见:血清胆红素常轻度或中等度增高,血清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腺苷脱氨酶往往升高,γ-球蛋白明显增高,IgG升高,但白蛋白多正常。

AIH病人体内可测到多种自身抗体,最经典的是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KM)。其他相关的自身抗体包括抗肝-胰抗体(anti-liver-pancreas,LP)、抗可溶性肝抗原(soluble liver antigen,SLA)抗体、抗肝脏细胞溶质抗原I型(anti-liver cytosol antigen type I,anti-LC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等。

AIH的病理学表现特异性不强,但它对AIH的诊断及严重性的判断至关重要。因此肝活检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仍然是诊断AIH的重要标准之一。AIH的主要病理学特点是门管区单个核细胞的浸润,主要侵犯肝小叶的界板和汇管区,并侵入小叶,导致门脉周围或界板周围的碎屑样坏死,有时也可见到门脉-门脉或门脉-小叶中央区的桥样坏死。这些病理改变虽然有一定的特点,但只能是提示性的,而非AIH所特有,也可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以及许多其他肝病。

根据血清中自身抗体类型的不同AIH可分为3型。I型AIH:约占全部AIH病人的80-85%。其中70%为女性患者,年龄一般小于40岁。主要诊断特点是ANA和SMA阳性,其中抗肌动蛋白抗体,尤其是抗聚合F-肌动蛋白对诊断最具特异性。其中17%的患者合并有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型可能为结缔组织疾病合并肝损害。42%的患者可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表现。此型起病较缓慢,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良好。II型AIH:约占AIH患者总数的5%。多见于2-14岁儿童,在西欧(法国、德国)较为流行。主要特点是抗-LKM1和抗LC-1阳性。该抗体一般不与SMA和ANA同时出现(成人仅4%合并阳性)。II型临床表现较I型重,进展更快,暴发性肝炎多见,易发展为肝硬化,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不如I型明显。许多报道提示HCV感染与II型AIH有一定关系。III型AIH:90%为年轻女性。主要特点是抗-SLA和抗LP阳性,多无抗-LKM1,但74%可有SMA或ANA阳性。此型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与I型相似。

2002年美国肝脏病学会发表了新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诊疗指南,其中列举了较为详细的诊断标准。

表1.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要求

诊断标准

肯定诊断

可能诊断

除外遗传性疾病

α1抗胰蛋白酶表型正常

血清铜蓝蛋白、铁及铁蛋白水平正常

α1抗胰蛋白酶部分缺乏

非特异性血清铜、铜蓝蛋白、铁和/或铁蛋白水平正常

除外活动性病毒感染

无现症甲、乙、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标志物

无现症甲、乙、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标志物

除外中毒性或酒精性肝损害

每日饮酒精量

自身免疫性肝炎病因

遗传因素(45%)

目前认为遗传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主要因素,遗传易感性可影响机体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性及其临床表现。人类白细胞抗原和DR,是自身免疫科研性肝炎独立的危险因子。

病毒感染及药物(15%)

病毒感染、药物可作为促发因素,导致机体对自身肝细胞抗原产生反应,表现为以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和肝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与自身抗体结合而产生的免疫反应,并以后者为主。促使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

环境因素(5%)

有学者认为环境也是该病的诱发因素。

病理改变

AIH最主要的组织学改变是界面性肝炎(interface hepatitis),汇管区大量浆细胞浸润,并向周围肝实质侵入形成界面炎症。肝小叶内可见肝细胞形成玫瑰花结(多个肝细胞围绕胆小管)和(或)点状、碎片状坏死。病情进展时也可出现桥接坏死甚至多小叶坏死,但汇管区炎症一般不侵犯胆管系统,无脂肪变性及肉芽肿。几乎所有AIH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严重病例可出现肝硬化。上述病理改变虽有一定特征,但并非特异性,有时不易与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PBC、PSC等相鉴别。肝活检组织学结合血清免疫学检查有助于AIH与这些疾病相鉴别。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症状

疲劳、上腹不适

AIH缺乏特征性的症状、体征,病理改变虽有一定的特征,但也非特异性。部分病人以急性肝炎起病,偶有爆发性肝炎。本病女性多见,在10~30岁及40岁呈2个发病高峰。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一般表现为疲劳、上腹不适、瘙痒、食欲不振等。早期肝大,通常还有脾大、黄疸、蜘蛛痣等。晚期发展为肝硬化,可有腹水,肝性脑病。

持续发热伴

肝外表现可有持续发热伴急性、复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炎;女性患者通常有闭经;可有牙龈出血、鼻出血;满月面容、痤疮、多体毛、皮肤紫纹;还可以有甲状腺炎和肾小球肾炎等表现。合并肝外表现时,多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体征:

肝肿大为较常见体征,多为轻到中度肝大,表面光滑,质地正常或稍硬而无明显压痛。

脾大少见,多见于严重病例或因发生肝硬化的病人。

人体学标志,身高你、体重、腰围,计算体重指数(BMI),建议参照亚太地区成人超重和肥胖标准。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纠正免疫调节失衡。目前认为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加硫唑嘌呤有肯定的疗效。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严禁饮酒,加强营养,补充多种维生素,严禁饮酒和使用肝毒性药物,去除感染病灶。

(二)免疫抑制剂治疗

目前,单用免疫抑制剂或低剂量泼尼松与硫唑嘌呤联合使用是所有AIH的主要冶疗方法,其中联合疗法更优。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其症状可明显减轻,肝功能可得到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存活率。

作用机制皮质激素具有亲脂性。能弥散达胞质中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相结合,再至细胞核与糖皮质激素反应基因作用,制约IL-2、IL-4、IL-5、IL-6、IL-8、IL-12、γ干扰素和TNFa等细胞因子表达。另外。它可抑制核因子-κB(NF-κB)活性、缩短细胞因子mRNA的半衰期和阻碍细胞因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泼尼松在肝内转化为泼尼松龙,非结合泼尼松龙是发挥治疗作用和引起不良反应的活性代谢产物。晚期肝病可影响泼尼松转化。而低白蛋白血症者携带泼尼橙龙的能力下降,高胆红素血症者体内胆红素竞争性替代结合的泼尼松龙,从而增加血清非结合泼尼松龙的水平。肝硬化病人转化泼尼松的能力明显降低,但这种效应还设有影响到治疗的结果。所以,泼尼松可优先于更为昂贵的泼尼松龙用于各期的AIH。

硫唑嘌呤是嘌呤拮抗剂,在血液中转化为6-巯基嘌呤(6-MP),再经酶作用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6-巯基鸟嘌呤,可干扰细胞循环.影响淋巴细胞迅速分化增殖。硫代嘌呤甲基转移酶介导男外的6-MP清除途径,其活性的差异可影响治疗作用和药物毒性,对有血细胞减少症的病人使用前应了解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的转化能力。硫唑嘌呤的作用缓慢,发挥充分疗效的时同可能在治疗后3个月或更长。

哪些因素可导致暴发性肝衰竭

1、自身免疫性:自身免疫性肝病是指一系列累及肝脏的免疫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及肝移植后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检查可有平滑肌抗体、抗核抗体及肝肾微粒体抗体阳性。前二者主要是由于基因方面的异常易于产生自身免疫,其肝脏自身抗原多肽被T淋巴细胞识别后产生针对肝脏的自身免疫性损伤。肝移植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清。一种类风湿性疾病成年发病的Still病,有时也累及肝脏导致暴发性肝衰竭。

2、缺血性:血管性因素导致暴发性肝衰竭很少见。肝脏缺血可由全身性血流动力学改变(如心源性休克、中暑及反复发生的心律失常等)所致,也可由局部性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如急性肝前静脉阻塞)引起。

3、放射损伤性:放射损伤导致的暴发性肝衰竭并不多见,急性放射病或肝脏局部大剂量放疗有时也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

4、其他: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应用干扰素和免疫抑制药治疗时,肝功能可恶化,有时导致暴发性肝衰竭。另外,除以上病因外,还有约1/3的暴发性肝衰竭患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这部分患者的病因与肝炎病毒有关,可统称为非甲-庚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症状

常见症状

发热伴关节肿痛 黄疸

AIH缺乏特征性的症状、体征,病理改变虽有一定的特征,但也非特异性。部分病人以急性肝炎起病,偶有爆发性肝炎。本病女性多见,在10~30岁及40岁呈2个发病高峰。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一般表现为疲劳、上腹不适、瘙痒、食欲不振等。早期肝大,通常还有脾大、黄疸、蜘蛛痣等。晚期发展为肝硬化,可有腹水,肝性脑病。

肝外表现可有持续发热伴急性、复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炎;女性患者通常有闭经;可有牙龈出血、鼻出血;满月面容、痤疮、多体毛、皮肤紫纹;还可以有甲状腺炎和肾小球肾炎等表现。合并肝外表现时,多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免肝”就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简称。就像“乙型肝炎”被医生们简称为“乙肝”,“丙型肝炎”被医生们简称为“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炎是慢性肝炎的一个重要类型,是由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己的肝细胞发动“内战”引起的。

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免疫防护功能、自身稳定功能和免疫监视功能。其中的自身稳定功能也称为自身免疫耐受,是指在正常的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存中有完整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的维持。这种机制使正常的免疫反应可以“认清”自身细胞和“异己”细胞,对自身组织细胞或成分有“耐受性”保护性防御作用,除了对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细胞进行清除外,对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或成分不发生反应。

—旦这种自身免疫耐受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就分不清“敌我”了,常常对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或成分发动“内战”,造成组织损伤。这种“内战”如果发生在肝脏,就是自身免疫性肝炎。

相关推荐

免疫性肝炎怎么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也是慢性肝炎的一种,过去认为此病在我国较少见,现在由于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认识有了提高,诊断方法更加完善,发现此病在青年女性的慢性肝炎中,占有相当比例。自身免疫性肝炎不是由肝炎病毒或者不主要是由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引起的。尽管本病的发病机理没有完全搞清楚,但大体上是这样的: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的蛋白组织是具有耐受性,而对外来的蛋白组织没有耐受性,外来的蛋白组织(加病毒、细菌等)一旦进入人体

肝病对人的寿命有什么影响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危害很大,但是你及时的进行治疗的话,彻底治愈后,对你的寿命是没有影响的。最常见的是病毒造成的,此外还有自身免疫造成的。酗酒也可以导致肝炎。各型肝炎的病变主要是在肝脏,都有一些类似的临床表现,可是在病原学、血清学、损伤机制、临床经过及预后、肝外损害等方面往往有明显的不同。大多数患者都为40以上者,超过40%患者至少并发一种其他肝外自身免疫病,如甲状腺疾病(桥本甲状腺炎或Graves病

肝炎的分类

肝炎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分为好几类,现在大概有如下几种类型:1、病毒性肝炎:由病毒造成的肝炎按照其病毒系列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和庚共六种类型病毒性肝炎。能引起肝脏细胞肿胀,是世界上流传广泛,危害很大的传染病之一。2、药物性肝炎:许多药物可以导致肝炎。比如2000年美国因为糖尿病治疗药曲格列酮会导致肝炎而撤销了它的许可。其它与肝炎相关的药物有:片仔癀、三氟溴氯乙烷、甲基多巴、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

自免性肝炎的饮食是什么

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表现是女性多见,呈慢性活动性肝炎表现。检查会看见高球蛋白血症和肝脏相关自身抗体出现,病理切片改变表现是肝细胞呈片状坏死和桥状坏死,多数情况下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要排除其他类似表现的肝病,特别是应该排除病毒感染性肝炎。自免性肝炎的饮食1、控制食量到7-8成。2、适当休息,防止过度劳累。自免性肝炎的饮食3、忌口:酒,羊肉,南瓜以及生冷硬食品。4、控制

自身免疫性肝炎吃什么好

饮食宜忌饮食宜高糖、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定量定时,保证充分的维生素、纤维素。急性期饮食宜清淡;宜选用具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如大麦苗、南瓜根、柚子、荸荠、泥鳅、豆腐、蛤蜊、田螺、茭白、甘薯、金针菜、薏米、蚌、玉米须、芹菜;改善肝功能的食物;泥鳅、鲫鱼、鱼鳔、带鱼、瘦猪肉、甲鱼、金针菜、木耳、鸭、沙虫、银鱼、兔肉、红枣、花生、冰糖。忌酒、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蒜、韭菜、桂皮、花椒、辣椒;忌肥腻

自身免疫性肝炎怎么回事

1首先,我们可以用低剂量泼尼松与硫唑嘌呤的联合来治疗,因为联合使用比单纯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更为明显,使用后肝功能明显得到改善,减少肝脏移植的可能性,提高患者的生存机率。2第二,肝病也称为“富贵病”,宜吃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或者吃些对治疗有作用的食物,如大麦苗、南瓜根、柚子、荸荠、泥鳅、玉米须、金针菜、薏米、甘薯等,这些对改善肝功能都有作用。3第三,在西药治疗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用中药来共

争吵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病因本病为遗传倾向疾病,具备易患基因的人群可在环境、药物、感染等因素激发下起病。病人由于免疫调控功能缺陷,导致机体对自身肝细胞抗原产生反应,表现为以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和肝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与自身抗体结合而产生的免疫反应,并以后者为主。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通常有70%发生在女性,年龄一般在15—40岁之间。患者大多数隐匿起病,逐渐出现疲乏无力、恶心、食欲不振、腹胀及

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是什么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症状有哪些?本病多发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有10~30岁及40岁以上两个发病年龄高峰。大多数病人表现为慢性肝炎,约34%的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因体检发现肝功异常而就诊;30%的患者就诊时即出现肝硬化;8%患者因呕血和(或)黑便等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而就诊;部分患者以急性、甚至暴发性起病(约占26%),其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较高,临床过程凶险。约17%~48%AIH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

常见肝炎的种类

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戊肝病毒所导致一种肝细胞损害的炎性疾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可形成慢性,长期的慢性肝损害终极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乙肝是目前我国对健康危害最大,传播范围最广的传染病。2、酒精肝(酒精性肝病):广义的酒精肝是指所有由于酒精因素导致的各种肝脏的疾病。一般临床所指的酒精肝是指酒精性脂肪肝,它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极高,而且危害性极大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自我诊断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的一种原因不明的肝实质损害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但有明显的种族倾向和遗传背景。西方白种人中发病率较高,过去认为亚洲的东方民族中发病率较低,近年来发现亚洲人中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率在增加。我国1980年前仅有个别报道,现在一个医院、地区就有上百例报道。发病人数的增加可能是实际发病人数的增加,也可能与临床医生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认识程度、警觉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