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病毒性肝炎的处理方式

病毒性肝炎的处理方式

一、一般处理

1、休息

急性肝炎的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并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要避免过劳,以利康复。慢性肝炎活动期应适当休息,病情好转后应注意动静结合,不宜过劳。由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转重者应卧床休息,住院治疗。

2、营养

病毒性肝炎患者宜进食高蛋白质、低脂肪、高维生素类食物,碳水化合物摄取要适量,不可过多,以避免发生脂肪肝。恢复期要避免过食。绝对禁酒,不饮含有酒精的饮料、营养品及药物。

二、药物治疗

各型肝炎病人有明显食欲不振、频繁呕吐并有黄疸时,除休息及营养外,可静脉滴注10%~20%葡萄糖液及维生素C等。

1、慢性肝炎

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抗病毒、调整免疫、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抗纤维化及心理等治疗措施。目前认为,形成肝炎慢性化主要是由于病毒持续感染,因此,对慢性肝炎应重视抗病毒治疗。

2、重型肝炎

以综合疗法为主,主要措施是加强护理,进行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加强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给新鲜血液或血制品,含高支链氨基酸的多种氨基酸,抑制炎症坏死及促肝细胞再生药物。改善肝微循环,降低内毒素血症,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脑水肿、大出血、肾功能不全、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腹水及低血糖等。在有条件单位可进行人工肝支持系统及肝移植的研究。

3、病毒携带者

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可照常工作,但应定期复查,随访观察,并动员其作肝穿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和作相应治疗。

肝炎的病因有哪些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目前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5种,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五种病毒。我们都知道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播性疾病,所以我们应该要时刻做好预防工作,防止感染,首要前提就是了解病毒性肝炎有哪些传播途径,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肝炎。

【常见病因】

(1)酗酒:酒精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于酒精(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对肝细胞直接损害造成的。据研究,如果每天饮入酒精含量达150g以上,持续5年以上者,有90%可发生各种肝损害;10年以上则有约34%发生慢性病毒性肝炎,约有25%发展为肝硬化。欧美国家酗酒者较多,酒精性肝硬化约占全部肝硬化的50%~90%。而在我国情况要好一些。

(2)药物或化学毒物: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发生药物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病毒性肝炎。如双醋酚汀、甲基多巴、四环素以及砷汞、四氯化碳等。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取决于药物或化学毒物的服用或接触剂量的时间,以及个体素质差异。长期服用或反复接触药物和化学毒物,可导致慢性病毒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3)病毒感染:由多种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目前病毒性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五种,近年又发现有己型病毒性肝炎和庚型病毒性肝炎。其中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4)其他:很多全身性传染病都可侵犯肝脏,如EB病毒、细菌性传染病中的伤寒等,都可以引起血清转氨酶的升高或其他肝功能异常。但因这些疾病都有各自的特殊表现,而肝脏发炎仅仅是疾病中的一部分表现,故诊断多不困难,较少误诊为“病毒性肝炎”。

【传播途径】

(1)甲肝与戊肝:这两种肝炎的传播途径相似,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甲肝或戊肝病毒从病人粪便排出,特别是早期病人排毒量大,传染性强。粪便可以污染食物、水源,以及通过日常接触污染健康人的手,健康人一旦食入带有甲肝或戊肝病毒的食物、水,或生食被甲肝病毒污染的瓜果便可发病。

(2)乙肝的传播方式: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和医源性传播。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一起工作、握手、拥抱、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

(3)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本病约占输血后肝炎的70%以上。丁型肝炎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静脉注射禁品、男性同性恋和经常应用血制品或肾透析患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患者的家人应该积极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做好预防措施,避免传染。另外,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来说,则应该积极到正规的肝病医院科学治疗,否则的话,病毒性肝炎对人体危害是很大的,严重时甚至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

病毒性肝炎症状

临床表现

临床上,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

1.潜伏期

甲型肝炎15~45日(平均30日),乙型肝炎30~180日<平均70日),丙型肝炎15~150日(平均50日),丁型肝炎同乙型肝炎,戊型肝炎10~75日(平均40日)。

2.临床经过

(1)急性肝炎: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1)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①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亦可有发热。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可有皮疹、关节痛等血清病样表现。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血清ALT升高,本期持续5~7d。②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色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和皮肤瘙痒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③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大多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远较急性黄疸型肝炎常见,占急性肝炎病例的90%以上。症状较轻,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及肝区疼痛等。少数患者有短暂发热、恶心、腹泻等症状。体征大多有肝肿大,有轻触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肝功能呈轻、中度异常,由于症状较轻且无特异性,仅有肝肿大和肝功能改变一般不易被诊断。病程约3个月。

(2)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①轻度: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者;②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⑧重度:有明显和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而排出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 (alanine transaminasa一ALT)和/或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ombin activitrPTA)为60%~40%,胆碱酯酶<2500U/L,4项检查中有l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重度肝炎。B型超声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的参考。

(3)重型肝炎

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肝炎中的0.2%~0.5%,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甲型、丙型少见。重型肝炎发生的病因及诱因复杂。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常有过度疲劳、精神刺激、营养不良、妊娠等诱因。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体检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性脑病在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黄疸急剧加深,酶疸分离,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PTA小于40%,血氨升高,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急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本型病死率高。

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理上称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日至24周以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Jl度以上干性脑病)者,属于此型。患者肝炎症状急剧增重,黄疸迅速加深≥17lμmol几(10mg/dl),出现出血、腹水表现,肝性脑病多于疾病后期发生。本型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多死于消化道出血,腹腔、肺部等多处感染,肝功能衰竭。存活者近l/3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其凝血酶原活动度也应低于40%。

3)慢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这一概念,最先由我国学者70年代提出,目前己被国际上承认,并已经定为重型肝炎的其中一型。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的进步,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逐渐减少,慢性重型肝炎已经在重型肝炎中占了重要地位。慢性重型的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相似,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或携带者)基础上发生的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以下特点:①消化道症状不如亚急性重型明显:②昏迷发生比亚急性重型更晚,甚至非疾病的临终期,均不发生昏迷;③腹水出现早,且量大;④主要的死亡原因多为重型肝炎伴发的合并症,如消化道出血、全身各个部位的感染等,而很少直接死亡于肝功能的衰竭。

病毒性肝炎

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较复杂,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疾病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由HAV和HEV感染引起,HAV/HE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并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早期肝脏的炎症主要有HEV直接致细胞病变,而在病毒清除期肝细胞的病变主要由HEV诱导的免疫反应引起。

传播途径:

一般在发达国家以散发病例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流行为主。自1980年后中国新疆地区曾有数次流行,其他各地均有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报告,约占急性散发性肝炎10%,至少已有6个省市自治区曾报告发生戊型肝炎暴发流行。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

病毒性肝炎传染源:

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血液中HAV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V。

肝脏疾病的误区

误区一肝脏疾病就是肝炎

肝脏疾病的范围很大,其中感染性疾病占主要部分.不仅有常见的病毒性肝炎,还有钩端螺旋体病、寄生虫感染(血吸虫病、疟疾和阿米巴病),肝脓肿、肝脏肉芽肿变、肝胆系结核感染、麻风病、立克次体感染、支原体感染、回归热、肝梅毒.真菌感染、黑热病、华支睾吸虫病、胆道蛔虫病和肝蛔虫症、肝包虫病、胆道梨形鞭毛虫感染。另外,许多全身感染性疾病也可引起小面积的局灶性肝脏坏死性炎症。

除了感染因素之外,其他非感染性因素也可以引起肝脏的改变。

●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

●药物和毒物引起的肝损伤,如药物性、酒精性、工业和环境中毒性肝病等;

●遗传和代谢性疾病,如营养不良、脂肪肝、糖尿病等;

●肝血管性疾病,如肝动脉阻塞、肝动脉瘤。肝动—静脉瘘等;

●肝脏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其他肝脏肿瘤、肝胆的良性肿瘤等。

临床上能引起肝脏损害的疾病有几十种之多,有的发病率非常低,就不一一列举。

以上这些不是肝炎的肝脏疾病,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故需要广大患者对此有所了解。

误区二肝炎由肝炎病毒引起,因此都会传染

肝炎的发病可由多种病毒引起,但由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亦称A,B、C、D、E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为传染性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被我国列为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除此以外,EB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水痘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风疹病毒、马尔堡病毒、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肠道病毒感染和黄病毒均可以引起肝脏的炎症,出现肝炎的症状和体征。但这些病毒引起的肝炎对人群的威胁并不大,故不被列为传染性病毒性肝炎。

误区三传染性肝炎是接触传染,因此与传染性肝炎患者一起工作或学习是十分危险的

引起肝炎的病因不同,即使是传染性肝炎其传播方式亦各异。就前面提到的5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肝炎来说,它们的感染途径、预防的方式和方法就有很大差异。如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因此不要与患者共用餐具;家庭内应注意对餐具。茶具、毛巾、牙刷、牙缸和面盆等进行消毒;饭前,便前、便后要洗手。而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和有污染的血液制品传播的,如共用注射器、医院内感染以及母婴传播等。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接触并不构成传染,与这类患者在一起工作和学习一般是没有问题的。

误区四黄疸性肝炎就是甲型病毒性肝炎

在急性肝炎中,根据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是否高于正常参考值,又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因此,各种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都可以是黄疸性肝炎,也就是说,黄疸性肝炎并不仅限于甲型病毒性肝炎。

误区五肝炎的结局必然是肝硬化和肝癌

病毒性肝炎从临床症状和体征上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其中由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由于无慢性肝炎发生,故不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肝炎临床表现相似.症状和体征不明显,但往往伴有肝功能的异常。长期反复的肝脏炎症如果得不到控制,将会出现肝脏的纤维化.肝硬化。所以说,积极治疗肝脏的炎症、保证肝脏功能正常.是预防肝硬化的必须手段。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从源头上阻断病毒对肝细胞的破坏,防止肝脏持续和反复的炎症,以防肝硬化的发生。

肝癌的发生原因有许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细胞变异,使肝脏细胞无限制地生长,破坏了正常肝脏组织的结构,并且蔓延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因此,早期正确地治疗肝脏疾病,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在医生指导下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大部分患者是不会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

病毒性肝炎预防

控制传染源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肤试验、卡介苗接种等)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透析病房应加强卫生管理。

慢性肝炎会不会传染呢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一、慢性肝炎传染吗--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肝炎总类

传染性慢性肝炎一般是指病毒性肝炎,也就是由各类肝病病毒导致的肝炎。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甲肝、丙肝、丁肝、戊肝等,其中以乙肝和丙肝的数量最多,分别为我国第一大和第二大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种类不同,其传染的方式也不相同。

二、慢性肝炎传染吗--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肝炎总类

其实,有很多种类的肝炎是不具有传染性的,此类肝炎患者朋友可以参加社会各类活动和工作,大部分经过正规治疗可以痊愈。不具有传染性的肝炎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酒精肝:酒精肝又称酒精性脂肪肝是长期饮酒导致。如果不加以治疗严格戒酒会逐渐向着肝纤维化、肝硬化等方向发展,应及时的进行治疗。

2.脂肪肝:脂肪肝可分为轻、中、重三个阶段,当发现轻度脂肪肝时就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继续恶化。推荐阅读:肝脏“好坏”检查才明了!

三、慢性肝炎传染吗--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方式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血液传播,另一类是粪-口传播。

下面具体介绍:

1.血液传播类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丁肝均为血液传播,当血液或皮肤黏膜接触到此类肝炎病毒时就有可能导致感染肝炎,通常有母婴途径、输血感染、整容器械等。

2.粪-口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属于此类传播,容易造成集体性爆发。此类病毒性肝炎传播性较强,唾液、汗液、粪便等都有可能导致传染,一起吃饭、洗浴等会导致该类肝炎的传播。

上述文章详细阐述了慢性肝炎的一些常识,用于慢性肝炎治疗周期比较长,所以大家一定要坚持治疗中途千万不要放弃一旦放弃病情会加重,甚至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到时候就会大大增加治愈的难度,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

肝脏疾病的五大错误认识

误区一——肝脏疾病就是肝炎

肝脏疾病的范围很大,其中感染性疾病占主要部分。不仅有常见的病毒性肝炎,还有钩端螺旋体病、寄生虫感染(血吸虫病、疟疾和阿米巴病),肝脓肿、肝脏肉芽肿变、肝胆系结核感染、麻风病、立克次体感染、支原体感染、回归热、肝梅毒。真菌感染、黑热病、华支睾吸虫病、胆道蛔虫病和肝蛔虫症、肝包虫病、胆道梨形鞭毛虫感染。另外,许多全身感染性疾病也可引起小面积的局灶性肝脏坏死性炎症。

除了感染因素之外,其他非感染性因素也可以引起肝脏的改变。

●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

●药物和毒物引起的肝损伤,如药物性、酒精性、工业和环境中毒性肝病等;

●遗传和代谢性疾病,如营养不良、脂肪肝、糖尿病等;

●肝血管性疾病,如肝动脉阻塞、肝动脉瘤。肝动—静脉瘘等;

●肝脏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其他肝脏肿瘤、肝胆的良性肿瘤等。

临床上能引起肝脏损害的疾病有几十种之多,有的发病率非常低,就不一一列举。

以上这些不是肝炎的肝脏疾病,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故需要广大患者对此有所了解。

误区二——肝炎由肝炎病毒引起,因此都会传染

肝炎的发病可由多种病毒引起,但由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亦称A,B、C、D、E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为传染性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被我国列为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除此以外,EB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水痘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风疹病毒、马尔堡病毒、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肠道病毒感染和黄病毒均可以引起肝脏的炎症,出现肝炎的症状和体征。但这些病毒引起的肝炎对人群的威胁并不大,故不被列为传染性病毒性肝炎。

误区三——传染性肝炎是接触传染,因此与传染性肝炎患者一起工作或学习是十分危险的

引起肝炎的病因不同,即使是传染性肝炎其传播方式亦各异。就前面提到的5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肝炎来说,它们的感染途径、预防的方式和方法就有很大差异。如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因此不要与患者共用餐具;家庭内应注意对餐具。茶具、毛巾、牙刷、牙缸和面盆等进行消毒;饭前,便前、便后要洗手。而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和有污染的血液制品传播的,如共用注射器、医院内感染以及母婴传播等。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接触并不构成传染,与这类患者在一起工作和学习一般是没有问题的。

误区四——黄疸性肝炎就是甲型病毒性肝炎

在急性肝炎中,根据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是否高于正常参考值,又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因此,各种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都可以是黄疸性肝炎,也就是说,黄疸性肝炎并不仅限于甲型病毒性肝炎。

误区五——肝炎的结局必然是肝硬化和肝癌

病毒性肝炎从临床症状和体征上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其中由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由于无慢性肝炎发生,故不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肝炎临床表现相似。症状和体征不明显,但往往伴有肝功能的异常。长期反复的肝脏炎症如果得不到控制,将会出现肝脏的纤维化。肝硬化。所以说,积极治疗肝脏的炎症、保证肝脏功能正常。是预防肝硬化的必须手段。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从源头上阻断病毒对肝细胞的破坏,防止肝脏持续和反复的炎症,以防肝硬化的发生。

肝癌的发生原因有许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细胞变异,使肝脏细胞无限制地生长,破坏了正常肝脏组织的结构,并且蔓延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因此,早期正确地治疗肝脏疾病,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在医生指导下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大部分患者是不会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

病毒性肝炎治疗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如下:

1、甲肝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

2、乙肝尚无特效药物,需要坚持长期的治疗和监测。目前,治疗乙肝是调节免疫、抗病毒综合治疗。病人可以根据病情和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两大类。

3、丙肝能够治好。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美国和欧洲丙肝防治指南上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取代了普通干扰素,并联合利巴韦林成为丙肝治疗的金标准。

4、保证血液和血制品质量,是降低输血后丁型肝炎发病率的关键。接种乙肝疫苗,也是控制HDV感染切实可行的方法。

5、与甲型肝炎相同。保护水源,防止水及粪便传播,注意食品卫生和讲究个人卫生。国内外戊肝疫苗尚在研制之中。

慢性肝炎会传染吗

一、慢性肝炎传染吗——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肝炎总类

传染性慢性肝炎一般是指病毒性肝炎,也就是由各类肝病病毒导致的肝炎。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甲肝、丙肝、丁肝、戊肝等,其中以乙肝和丙肝的数量最多,分别为我国第一大和第二大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种类不同,其传染的方式也不相同。

二、慢性肝炎传染吗——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肝炎总类

其实,有很多种类的肝炎是不具有传染性的,此类肝炎患者朋友可以参加社会各类活动和工作,大部分经过正规治疗可以痊愈。不具有传染性的肝炎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酒精肝:酒精肝又称酒精性脂肪肝是长期饮酒导致。如果不加以治疗严格戒酒会逐渐向着肝纤维化、肝硬化等方向发展,应及时的进行治疗。

2.脂肪肝:脂肪肝可分为轻、中、重三个阶段,当发现轻度脂肪肝时就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继续恶化。

三、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方式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血液传播,另一类是粪—口传播。下面具体介绍:

1.血液传播类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丁肝均为血液传播,当血液或皮肤黏膜接触到此类肝炎病毒时就有可能导致感染肝炎,通常有母婴途径、输血感染、整容器械等。

2.粪—口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属于此类传播,容易造成集体性爆发。此类病毒性肝炎传播性较强,唾液、汗液、粪便等都有可能导致传染,一起吃饭、洗浴等会导致该类肝炎的传播。

相关推荐

病毒性肝炎怎么办

1、应选用新鲜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慎用食品添加剂,杜绝霉变(如发霉花生,大米)及各种腐败变质食品。 2、宜用蒸、煮、烩、炖、氽、炒等烹调方法,不宜吃炸、煎、熏、烤食品。 3、宜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吃饭八成饱最好。一日三餐外,适量加餐。 4、要清淡,易于消化。炒菜宜清淡,少放油,少食油腻和油炸食品,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 5、患者乙肝的饮食应选用海产品要鲜活,无变质、无污染;清洗干净,彻底加热;适量,不宜太多。 6、乙肝饮食药膳进补,因人而异。药分寒、热、温、凉,不同体质的人其进补的方式不一样,乙肝患者在不了

乙肝患者配偶很少得乙肝吗

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配偶很少得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但是他们对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的既往感染率较高,达到65.3%。他们的化验结果均显示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为阴性,但是表面抗体或核心抗体为阳性。这说明他们曾感染过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但体内产生了抗体。夫妻在一起生活多年,接触的密切程度非他人可比,性接触也在所难免,感染的机会很多,但是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配偶的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却极低,这是为什么?由于成人往往具备健全的免疫体系,体内具有正常的免疫监视和免疫清

引起病毒性肝炎的原因

一、药物或化学毒物是现在常见的引起病毒性肝炎的原因之一,很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发生药物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病毒性肝炎。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取决于药物或化学毒物的服用或接触剂量的时间,以及个体素质差异。长期服用或反复接触药物和化学毒物,可导致慢性病毒性肝炎,甚至肝硬化(liver。 二、酗酒:酒精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于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对肝细胞直接损害造成的。据研究,假如天天饮入酒精含量达150g以上,持续5年以上者,有百分之九十可发生各种肝损害;10年以上则有约百分之三十四发生慢

肝炎种类

肝炎通常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病因来分,可以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根据病程长短来分,可以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慢性肝炎又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临床上对肝炎的诊断,通常是结合了上述多种方法分类的。 医学上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种类型,其中乙肝是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病遍及全球,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病毒感染(40%): 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较复杂,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疾病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由HAV和HEV感染引起,HAV/HE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并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早期肝脏的炎症主要有HEV直接致细胞病变,而在病毒清除期肝细胞的病变主要由HEV诱导的免疫反应引起。 传播途径(20%): 一

病毒性肝炎的检查

1.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 较多见者为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巨细胞病毒肝炎,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黄热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及柯萨奇病毒b群均可引起肝脏损害及类似肝炎的表现,但各有其相应临床特点,血清病原学检查可资鉴别。 2.其他肝胆疾病 如脂肪肝,药物性肝损害,乙醇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中毒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及胆石症等病均需鉴别。 3.能引起alt升高及肝脾大的疾病及药物 如伤寒,斑疹伤寒,疟疾,中华支睾吸虫病,布鲁氏分枝杆菌病,慢性血吸虫

病毒性肝炎不能吃什么

病毒性肝炎不可以乱吃东西,否则,极容易就会诱发病情恶化,病毒性肝炎常见的有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等五种,其中最为熟知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即我们常说的乙肝。 既然饮食不合理会导致病情恶化,那么,病毒性肝炎不能吃什么,病毒性肝炎吃什么会诱发病情恶化呢? 病毒性肝炎应严格戒烟,酒,过多的甜食也不可以,也不能吃辛辣食品,为了自身病情着想,也不要盲目进补,禁忌油腻,油炸食物等,这些饮食方面的习惯,如果不注意,都会有诱发病情恶化的可能。 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是要做

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1.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 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期 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 (3)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

病毒性肝炎有几种啊

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乙肝相似,主要通过血行传播和母婴 传染,感染后成为携带状态和变为慢性的机率与乙肝相似或略高; 丁型肝炎病毒只 有与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才能完成其繁殖周期,感染丁肝病毒后可加重病情或更 易致慢性; 戊型肝炎也是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病情与甲肝相同,但病死率较甲肝 高,尤其是孕妇。 庚型肝炎也是经血传染的,多数人认为它可能不致病或 病情较 轻,但也有认为可致慢性和导致重症肝炎。 最近发现一种新的肝炎病毒-TTV,对其 致病性尚有争议。此外,其他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埃可病毒,出血热病毒

病毒性肝炎传染源

甲型肝炎系由摄取甲型肝炎病毒污染食物而感染,故流行率很大程度取决于该地的环境卫生状况、传播程度与生活经济条件和卫生知识水平密切相关。乙型肝炎病毒最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因而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和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为: 1.管理传染源 对急性甲型肝炎患者进行隔离至传染性消失,慢性肝炎及无症状、HBV、HCV携带者应禁止献血及从事饮食幼托等工作,对HBV标志阳性肝病患者,要依其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进行治疗和管理指导。 2.切断传播途径 甲、戊型肝炎重点防止粪-口传播,加强水源保护食品及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