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肿瘤的术后护理
胆总管肿瘤的术后护理
1、引流管的护理
(1)观察并记录腹腔引流液的量、性状、颜色,第一个24小时内腹腔引流量一般不超过300ml,以后逐渐减少。如引流量多,色鲜红,并出现血压低、心率快,则应警惕内出血的可能,须立即通知医师处理。对于行肝叶切除术后的病人,更应加强监护。
(2)通常行胆囊切除或胆肠吻合或肝叶切除术后短期内,肝脏断面或吻合口可有少量胆汁渗出,一般逐渐减少而消失,无需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术后腹腔引流管如有胆汁流出,量持续不减或日渐增多,发热、并出现腹膜刺激征,应及时协助医师处理。若持续1周,则考虑胆瘘形成,应确保引流通畅,以防止胆汁积存形成膈下脓肿或流入腹腔,形成胆汁性腹膜炎。
(3)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者,因手术复杂,吻合口多,术后观察护理尤为重要。其中胰瘘是外科医师最关心的问题,早年其发生率为15%~20%,病死率高达50%。目前,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和手术方法的改进,其发生率为13%左右,病死率为17%左右。胰瘘的高发生率与胰腺的特殊结构和生化特性密切相关。胰腺结构以腺组织为主,支撑组织少,被膜薄,质脆,做胰肠吻合时,胰腺容易被缝线切割撕裂,另外,胰液具有很强的消化活性,一旦胰液外溢并被激活,将破坏吻合口发生胰瘘。胰瘘多发生在术后5~7天,与胰肠吻合不严、吻合口张力过大、血运障碍、胰周感染和胰液引流不畅有关。常表现为上腹痛、发热、引流液增多,呈乳白色,淀粉酶含量超过1 500U/L,时间超过2周。应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量、性质的变化,控制感染;加强皮肤护理,涂以氧化锌软膏,防止胰液刺激造成皮肤损伤;禁食,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应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对胰瘘超过6个月不愈合者,可行胰瘘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或瘘管空肠、瘘管胃吻合术。
(4)T管(T-tube)是胆管手术后的护理重点,应注意以下问题:
1)妥善固定,防止滑脱 T管长短适宜,要让病人翻身无阻,尽可能不要固定在床上,以免牵扯造成脱落,同时向病人及家属提供相关的护理知识。
2)随时检查T管是否通常,避免受压,如发现有阻塞现象,应协助医师用无菌生理盐水低压冲洗。
3)观察记录胆汁的颜色、性质、量。胆汁的生理分泌量为600~800ml,色泽金黄,较稠厚、清亮无沉渣;通常术后第一个24小时T管有300~500ml胆汁流出,以后随着胆总管水肿消退,大部分胆汁进入肠道,引流量逐渐减少,每天约200ml。如引流超过500ml,多表示胆总管下端梗阻或胆肠吻合口狭窄;如胆汁浑浊,有絮状物等,多表示有感染存在;如胆汁稀薄,甚至水样胆汁,量多达1000ml,表示肝脏功能不良;如胆汁突然减少,应注意有无结石、蛔虫、坏死组织堵塞。
4)鼓励病人下床活动,并注意防止逆流,以免造成感染;卧床时引流袋不要放置太低,以免胆汁过度流失。进食时,可在进餐前1小时夹住T管,以便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帮助脂肪消化。
5)对于长期留置T管的病人,需防止胆汁过度丢失,可收集病人胆汁,煮沸消毒后混合果汁一起服用。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病人多采用胆管支架置入,避免长期留置引流管带来的诸如胆汁丢失、电解质紊乱、消化功能障碍、感染和影响病人生存质量等问题,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6)观察病人皮肤、巩膜黄疸消退情况和血胆红素的变化。有无发热及尿、便色泽的改变,以了解胆管引流是否通畅。
7)术后2周行T管造影,造影前应试行夹管2~4天,并行碘过敏试验。随着造影剂的改进,目前有主张造影后不需开放引流,但一般情况下仍然给予开放引流,使造影剂外流,以减少副反应和感染。造影后夹管期间如有呕吐、右上腹胀痛、发热、黄疸复出,须继续引流,以后可行ERCP检查治疗。
8)如T管造影显示正常,则可考虑拔管。以往多以术后半月为拔管期限,但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术中防止腹腔粘连技术的应用和引流管材质的改进,临床观察发现,T管纤维窦道的形成明显延迟。目前,T管拔除时间大都延后至术后1个月,甚至更长,我院肝胆中心曾有术后1个月拔管而致胆汁性腹膜炎的经验教训,故拔管时间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拔管后应注意观察病人腹部和胆汁渗漏情况,做好皮肤护理。
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 多与手术原因、凝血功能障碍有关,尤其多见于胆管肿瘤伴严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应严密观察病人面色、意识、生命体征及腹腔引流情况,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维持有效静脉通道。
(2)胆瘘及胆肠吻合口瘘 是胆管癌术后一种较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病人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与手术处理不当或拔除支撑管或T管有关。护理上应注意妥善保护好各种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对于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以及必须应用激素者,应适当延长拔管时间。发生胆瘘后应保持原有引流通畅,行腹腔抗菌药液冲洗,取半卧位,减少腹腔污染;密切观察病人腹痛是否加重、范围是否扩大、有无体温升高等,并作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胆管的常见疾病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是指存在于胆总管内的结石。20世纪前半叶,人们了解到胆总管结石由于胆囊结石经胆囊管下降形成,这与欧美各国情况相类似。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探明在中国和东亚大片地区,还有发生于肝内、外胆管的结石。因而,“胆总管结石”就来源和性质来说,分为两类,即:①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指结石原发于胆囊,在胆囊结石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的细小结石,通过胆囊管降入胆总管或胆囊管管径较为粗大,较大的结石也可先后进入胆总管。进入胆总管的结石,少数可以通过胆总管下端排入十二指肠,而不滞留在胆总管内,这是一个“自然排石”过程,这往往只在细心筛洗患者粪便时找到经化学分析认定的胆石而得到证实。滞留在胆总管内的结石多数会引起各种有时是很凶险的病理损害,这实际上是胆囊结石病的较严重的并发症。②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原发于胆总管,可以与肝内胆管结石同时发生,有时也可能由肝内胆管下降。单纯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可以引起严重的胆道并发症,若与肝胆管结石合并存在,病理损害更加严重。[3]
胆总管癌
胆管癌cancer of biliary duct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原发性胆管癌较少见,占普通尸检的0.01%-0.46%,肿瘤病人尸检的2%胆道手术的0.3%~1.8%。在欧美胆囊癌为胆管癌的1.5~5倍,日本的资料则胆管癌多于胆囊癌男女之比约为1.5~3.0。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但也可见于年轻人。
胆总管扩张
胆管扩张症为较常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以往认为是一种局限于胆总管的病变,因此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于1723年Vater首例报道1852年Douglas对其症状学和病理牲作了详细介绍。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加深,通过胆道造影发现扩张病变可以发生在肝内、肝外胆道的任何部位,根据其部位形态、数目等有多种类型,临床表现亦有所不同。
如何排除胆管癌
胆管癌在发病时会出现很多不良的症状,会有腹胀,腹痛,皮肤瘙痒。但是在早期的时候患者往往是没有很明显的不良反应的。所以在胆管癌这个发现上是比较困难的,一旦有症状出现都是中晚期了,所以对于治疗有很大的难度,那么按时的筛查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腹部B超:该检查具有无创、方便、费用低、可重复检查等优点,是诊断胆管癌首选方法。腹部CT:腹部CT对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优于B超,可显示出胆管肿块部位、大小、局部扩散、血管有无侵犯、胆管扩张程度及腹水等。核磁胆道造影(MRCP): 该检查属三维立体成像,可显示胆道全貌,在判断肿瘤位置、大小、形态上更直观。PTC检查可动态观察造影剂在胆道内流动及分布情况,判断胆总管下段开口有无梗阻,对部分梗阻还是完全梗阻诊断较CT准确。对区分肿瘤、结石还是炎症引起的胆道梗阻价值较大。
肝癌严重吗
肝癌侵犯胆管可能有以下途径:肿瘤直接浸润肝内胆管;癌细胞侵入静脉或淋巴管,逆行侵入胆管;肿瘤细胞沿神经末梢的间隙侵入胆管。肿瘤细胞进入肝内胆管后,继续生长阻塞胆总管,或脱落的肿块进入肝外胆管造成填塞。当肿瘤阻塞一侧胆管引发黄疸时,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大便间歇呈陶土色、食欲下降,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右上腹绞痛、畏寒、发热、黄疸,极个别患者可并发重症胆管炎。
肝癌患者并发阻塞性黄疸临床并不少见,但其临床表现并无特殊之处,因此在临床上误诊率较高(达 75%)。慢性肝病患者出现阻塞性黄疸时,应考虑患有肝癌的可能性。部分患者的黄疸也可因肝功受损所致,此类黄疽经保肝治疗后,黄疽可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癌肿所引发的黄疸,通过常规的保肝治疗或消退黄疸治疗是无效的。
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每年肝癌死亡人数的45%。由于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结合超声显像对高危人群监测的普及,肝癌患者在亚临床阶段即可被有效确诊,使得早期肝癌术后的长期生存率大大提高,加之综合性的肝癌辅助治疗体系日趋成熟,已使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诱发慢性黄疸肝炎的原因有哪些
1、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引起溶血性黄疸。常见疾病有以下两大类:
(1)一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血红蛋白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恶性疟疾、蛇毒、毒蕈中毒等。
2、肝细胞性黄疸: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各型肝硬化、原发与继发性肝癌、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都可因肝细胞发生弥漫损害而引起黄疸。
3、阻塞性黄疸:根据阻塞的部位可分为肝外胆管及肝内胆管阻塞两类。
(1)引起肝外胆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有胆总管结石、蛔虫、肿瘤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引起胆管外压迫而导致胆总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或原因,有胰头癌、胰头增大的慢性胰腺炎、胆总管癌、肝癌以及肝门部或胆总管周围肿大的淋巴结(癌肿转移)等;
(2)肝内胆管阻塞又可分为肝内阻塞性胆汁郁积与肝内胆汁郁积。前者常见于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癌栓(多为肝癌);后者常见于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郁积症、细菌性脓毒血症、妊娠期复发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少数心脏或腹部手术后等。
胆囊多发结石怎么办
1.腹腔镜下进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取石术。一次性解决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恢复很快,疤痕很小。胆总管也不必放置T管(我们这种手术一般都不放置T管)。这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方法。
2.开腹进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取石术。也是一次性解决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但这种传统的开腹手术相对于腹腔镜手术创伤较大,恢复较慢,疤痕较大。胆总管一般放置T管,需带管1个月以上,生活上不太方便。
3.先行内镜进行胆总管取石(ERCP+EST取石),然后再行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有开腹胆囊切除及腹腔镜胆囊切除两种方法,一般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种选择实际上需要两场手术。
胆囊切除后有什么影响 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
在胆囊切除以后,胆囊对于胆管内的流体压力失去了缓冲的作用,导致了胆总管内压力增高,引起了胆总管代偿性扩张,从而又使胆总管内的胆流速度变慢,并发生旋涡或涡流,从而促使胆结石的形成。
黄疸型肝炎原因有哪些
一、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引起溶血性黄疸。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及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蚕豆病)、异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恶性疟疾、伯氨奎林等药物、蛇毒、毒蕈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都可引起黄疸型肝炎。
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指胆红素的代谢有先天性的缺陷,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年,常有家族史。如在婴幼儿时期未死亡而能存活下来者,其黄疸可反复出现,常在感冒或运动、感染、疲劳后诱发,但患者一般健康状况良好。这类黄疸临床上较少见,有时易误诊为肝胆疾病。
三、肝细胞性黄疸,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各型肝硬化、原发与继发性肝癌、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都可因肝细胞发生弥漫损害而引起黄疸。
四、阻塞性黄疸,引起肝外胆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有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蛔虫、肿瘤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引起胆管外压迫而导致胆总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或原因,有胰头癌、胰头增大的慢性胰腺炎、乏特壶腹癌、胆总管癌、肝癌以及肝门部或胆总管周围肿大的淋巴结(癌肿转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