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父母对孩子七不责
古代父母对孩子七不责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否则,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即不在饭桌上教育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
宝宝做错事家长怎么做
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 意见。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评的效果自然好。接下来向大家介绍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动机。
你是现代合格父母吗
如何做一位称职合格的父母?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许多父母产生诸多不解和困惑。有的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竭尽所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虚幻的空间,把孩子与现实世界隔离开来,幻想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温室里;有的父母时常摆出自己的权威,动辄就对孩子批评、责骂、冲着孩子大喊大叫。这些都不应是现代合格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
一、溺爱型的父母
6岁的敏敏端坐在电视机旁看动画片。饮水机就在旁边。可他还是:“妈妈,我要喝水。”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赶紧出来给她倒水。“妈妈,这么烫的水怎么喝啊?” 敏敏显然是一种责怪的口气。妈妈赶忙有回来端起热水使劲吹以便让水迅速降温。“妈妈,我太热了!”孩子又叫,于是,妈妈马上放下手上的水杯,过来给孩子脱背心。
小提醒:过分溺爱孩子的父母,其结果只能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会懂得关心父母和别人,性格也比较暴戾焦躁,稍微不满意就会大发雷霆。溺爱孩子,凡事都替孩子包办,不仅不是帮助孩子,还会让孩子丧失了许多尝试的快乐。而动手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有利大脑的开发,而什么也不准孩子做,势必对孩子的智力的开发和身心健康没有一丁点好处。
二、专横型的父母
专横型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权威,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动辄就对孩子批评和责骂。当孩子做错事时“你必须……!”“不行!”等等变成这类父母的口头禅。专横型父母常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无视孩子的精神需求,不懂的宽容和民主也是教育。他们认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效,那首先要树立威信。
小提醒:同样,过分专横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种偏差。把孩子当作木偶一般命令来命令去,这样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遭受到很大的伤害。这样教育的结果往往只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胆小怕事,性格孤僻内向,做事优柔寡断。甚至还会让从没有感觉到爱的孩子养成憎恨父母憎恨社会的不健康心态。
而事实证明,溺爱型父母和专横型父母的教育后果是一样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势的剥夺,都伤害了孩子的心,无视孩子的自尊心。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真正算得上称职的父母呢?
三、合格父母的教育
首先,父母应把对孩子的爱藏起一半,做到严爱结合。
每位家长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但有的家长对孩子爱得过度,出现了骄纵、溺爱,或望子成龙心切出现打骂现象,这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严爱结合才能教育好孩子,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自我”。
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关键期。随着幼儿与外部环境接触的机会的增多,他们活动的空间扩大了,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现在许多家长因过度关怀孩子,常常无意间磨灭了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因此,为了让孩子在将来竞争激励的社会中立足,父母们在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要适当地保持一些“懒惰”,尊重孩子的“自我”,无论遇到什么事,家长也不要急于给孩子作决定,要先让孩子自己想想应该怎么做,多给孩子自己作决定和承担责任的机会。比如,天气冷了,父母不应只给孩子添衣服,而要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今天变冷了,你觉得应该穿什么衣服呢?”或者当孩子做不好了一件事时,家长也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没关系的。好好想一想我们哪一步没做好?”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自我思考,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否则,孩子就会总是依赖成人,长大以后容易变得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性与信心。
再次,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如何丧失的
那就是父母因为对孩子的担心或不安而采取过分保护、包办代替以及控制孩子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方式。
过度保护有三种表现方式
一、父母常常为孩子过分地担心与不安。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父母唯恐孩子学不会,考试考不好,老师会批评。二、时时处处包办代替。父母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业、健康、交友甚至前途有太多的担心和不安。这种不安导致父母对孩子过分地负责,给予过度的帮助和保护。三、对孩子严加控制。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忽视孩子的能力和倾向,希望孩子完全听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以父母的意志为意志。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理论的观点,如果父母对孩子时时过度保护,孩子没有了自己的需要,就不会有追求和目标。
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使孩子丧失学习责任感。二、剥夺孩子能力增长的机会。三、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四、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学习责任感的丧失使孩子经常不能独立品尝成功的果实。“你看怎么样,我给你讲对了吧,让你背这个对了吧。”父母经常这样对孩子说。尽管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但是他会有独立品尝成功果实的体会吗?如果是孩子独立完成考了好成绩,他会特别开心,也会形成他日后学习的一个推力。
面对孩子的学习,父母应该让孩子做学习全过程的主人
一、培养孩子学习责任感,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的后果。很多父母不愿意让孩子的作业、考试错得很多,在班里很没有面子,被老师批评,就情不自禁地包办代替。父母要丢开这个面子,让孩子学会自己负责任,他上课没注意听,写作业不认真,知识没掌握,测验没有好成绩,哪个地方错了,孩子下次就会警醒,而父母的包办代替会让孩子失去这种责任心,过后还会错。
二、要让孩子自己成为学习全过程的主人。学习全过程从预习开始,上课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并检查,有错误要及时改正,之后是复习,迎接考试,考试后要总结,改正错题。而很多父母除了上课不能跟着听,其他过程几乎都在参与。这样的方式不仅不会让孩子主动学习,还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
三、如果孩子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题,父母不要立即上前告诉孩子答案,要启发孩子独立思考。要让孩子养成主动找错、改错,不懂不会的问题要及时问的习惯。这是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关键因素。现实情况是父母给孩子找错,错题本也是父母抄,然后再讲解,督促孩子改正。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可是学习却这么费劲,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是因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以及父母在学习上过多地参与和关注。孩子抱怨没有时间玩儿,情绪不高,学习热情衰减,学习上肯定不能积极面对,只剩消极抵抗了。
有没有必要树立父母的权威
父母的权威并不是靠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形成的,它是父母在和孩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你最好还是不要单方面地、有意识地把所谓父母的“权威”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
有一点必须明确,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界限(Boundary)一定要非常清楚。比如说,和孩子相比,父母一定是居上的,并在这个位置上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保护,成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可是,母亲的权威经常会因为他人(比如自己的丈夫和婆婆)的妨碍而不能建立起来。在这种时候,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界限就会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孩子就会瞧不起自己的母亲,不听她的话。
在有的情况下,做为一家之长的父亲不能或者不愿意履行对自己家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时,孩子就不会把自己的父亲当做家长来看待,无论自己的父亲说什么,他都不会听从。
如果父母的权威因为诸如此类的原因江河日下,当孩子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引发很多问题。最近,子女殴打自己父母的现象日渐增多,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经过研究表明:这种情况发生在父母没有权威的家庭中的比例相当高。
父母的权威不是天赋的,也不是在育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的,它是在父母正确地行使并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的过程中,孩子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父母的权威不能靠你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或灌输就能获得,而要靠你做出模范性的行动。
请父母们还是不要过于着急地建立自己的所谓“权威”吧,你首先应该做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正确地履行自己对孩子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如果你已经尽到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向孩子们奉献出了你无私的爱,那么,你作为父母的权威自然而然就会建立起来了。
怎么养育孙子孙女
有几种情况下,可能是祖父母养育孙子孙女。首先,就是在孩子父母都是全职工作人员。然后就是孩子父母都已经离世,孩子称了孤儿。第三,父母由于自己的原因失去去孩子的监护权。那么作为祖父母该怎么养育好孙子孙女呢?
祖父母应该明白自己的地位
祖父母首先要明白的就是自己的法律地位。他们应该明白他们对自己的孙子孙女也是有责任的。如果祖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那么他们在经济上以及重大决策上都是有责任帮助孩子的。比如,他们的孙子孙女还是未成年人,那么孩子在选择学校,或者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决定都要由祖父母决定。当然,如果祖父母只是仅仅帮助自己的孩子照顾孙子孙女,那么他们的权利就没有那么大了,他们只要确保孩子的安全或者其它一些基本问题就可以了。
责任问题
孩子的父母和祖父母都一致同意某种责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很多问题上,祖父母和孩子的父母可能都会持不同的意见。而这可能导致父母和孩子祖父母之间造成冲突。在这个时候,祖父母应该明白,孩子的父母才是最有责任照顾孩子的,而自己的育儿方式并不是主导的育儿方式。这样,在祖父母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职责后,就不会让孩子产生茫然之感。孩子们就知道最后自己应该听谁的了。让孩子做那些祖父母认可但是父母不认可的事情是不对的。
祖父母应该跟上时代的节奏
社会发展非常快,育儿方式也不同,祖父母的育儿方式可能和现代大有不同,这个时候,祖父母应该充实自己。祖父母可以多看一些现代的育儿书籍,杂志。从这些工具中学习很多的育儿技巧。
祖父母如果是监护人
祖父母如果是监护人,那么孩子的父母也有探视孩子的权利。祖父母应该让孩子们明白这一个道理。另外祖父母也应该要了解国家对这方面的支持。以及自己所具有的医疗保健等方面的资格,祖父母都要了解。
祖父母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祖父母的年龄大了,自然会出现身体的健康问题。如果孙子孙女可以帮着做一些家务,那么可以让孩子帮忙做一些事情。比如让孩子洗车库,整理花园,擦洗地板等。
和孩子一起的高质量时间
和孩子们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在睡前你可以给孩子们读故事书或者诗歌。年龄稍微大点的孩子,你们可以一起看电视。
育儿之时这些“不要”要谨记
一、父母教育孩子须知
1.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
父母教育孩子,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应该多给自己一点自由,多给孩子一点空间,否则很容易导致孩子过度依赖父母,那么以后孩子就会比较难适应新的环境。
2.不要过于严厉批评指责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对孩子过于严厉地进行批评指责。被适当表扬着长大的孩子,身心健康比经常被批评指责长大的孩子要好得多 ,所以作为家长的,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那么平时就不要经常对孩子过度严厉批评指责。
3.不要为了孩子失去自我
父母教育孩子也不要为了孩子就完全失去自我,不可以让自己没有爱好、没有时间、没有自由,这样反而会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多一份埋怨。
4.不要让孩子经常看电视
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经常看电视。现在好多的孩子都喜欢整天看电视或者玩电子产品,但是这样子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一方面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另一方面孩子就会渐渐失去活力,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5.不要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
父母教育孩子,就不要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孩子也是家里的一份子,帮忙做家务是应该的,而且多让孩子做家务,不仅可以使亲子感情变得很好,而且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让他从小就养成了自理自立的好习惯。
二、父母教育孩子禁忌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对孩子过度溺爱,也不能对他要求过高,平时要注意多关心孩子,特别是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在家里不要什么事情都帮孩子搞定,多鼓励自己动手动脑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教育方式有问题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的父母总是太过宽待孩子,认为和孩子是好朋友,反而是父母的教育没有了分寸,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
这时,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很好欺负,变得无法无天,反而更没有了安全感。所以说,父母应该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威严,让他们变得更有责任感。
孩子承担责任要从小教育
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因为责任感是任何一个民族和文化所崇尚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而要发展孩子的责任感,就必须让他们从很小甚至从出生的时候就学会如何承担责任。
那么,孩子的责任感的培养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我国家庭里很多父母把孩子的责任感更多地限于针对孩子自我的责任,比如听话、完成作业和其它学习任务,而忽略了针对他人、社会的责任,事实上后者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更有意义。成熟的责任感应该是对自己、对家庭、对自己所属团体以及对社会的负责的意识和行为,我们培育孩子的责任感也必须从这四个层面入手。
首先,教育孩子对他们自己负责,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强自立的习惯。例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自觉完成家庭作业,信守自己的承诺,到一定年龄时打工挣自己的零花钱等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
其次,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家庭负责,让孩子把自己当作家庭所需要的、且应该对家庭做出贡献的一名成员看待。过去的家庭里几乎所有的成员都要为家庭的生存做出贡献,现在,随着家庭规模的变化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大多父母都希望自己对孩子奉献而并不要求孩子对家庭会有所奉献。其实,父母应该让孩子认为作为一名家庭成员,自己和父母一样有责任和义务分担家庭的所有事务和困难,除了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如整理好自己的房间、衣物、书籍等,同时还要帮助父母打扫房间、在厨房当帮手、看护弟妹、照管宠物等等。子从小培养孩子对家庭、对亲人的爱和责任感。
第三,教育孩子对自己所属的团体负责,让孩子从小学习各类社会角色的扮演,培养团队精神。比如让孩子与幼儿园小伙伴友好相处,尊敬和配合老师的工作,帮助老人等弱势群体解决困难等等,鼓励孩子的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促进孩子的社会化。
第四,教育孩子对社会负责,从小树立公民意识。让孩子懂得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并为之做出贡献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鼓励孩子参加各类有益的志愿工作、义务募捐活动等,为更广泛的社会团体做出贡献,开拓和提升孩子的思想境界。
责任训练应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抓起,父母必须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孩子,父母通过帮助孩子担当起真正责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尽早学会道德推理,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发展相应的道德行为,在道德成熟的漫长道路上迈出重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