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膜炎分哪几类
巩膜炎分哪几类
巩膜炎根据炎症侵犯的范围及部位又可分为:浅层巩膜炎:包括结节性巩膜炎和周期性巩膜炎;巩膜炎:包括前部巩膜炎和后部巩膜炎。
巩膜主要由胶原组织构成。巩膜病变在本质上属于胶原纤维病的范畴,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或自身过敏反应的疾病。因此认为是一种多因素,多诱因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通常由某些胶原纤维病引起,如风湿热、结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病、皮肌炎、红斑狼疮等,都可成为本病的诱因;也可由内分泌因素引起,女性多见,可反复发作,有些病人的发作与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周期性浅层巩膜炎),月经失调也是一个诱发因素;内源性感染也可引起巩膜炎,它包括全身病毒感染、梅毒麻风病及急性化脓性病灶等,引起巩膜组织过敏反应;巩膜炎的另一个发病因素是外源性感染因素,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巩膜,或由于结膜外伤、化学物质刺激等引起巩膜感染;此外,继发性感染因素由巩膜附近组织的炎症蔓延而来。如结膜、角膜、眼眶周围组织的炎症等。
巩膜炎的危害
1、严重的前巩膜炎病变侵入角膜周围组织时,可并发巩膜角膜周围炎、前葡萄膜炎、继发虹膜后粘连、玻璃体混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等。
2、后巩膜炎炎症消退后,可引起巩膜和眼球筋膜的永久性粘连、眼外肌麻痹或并发球后视神经炎。
3、环形巩膜炎吸收后往往瘢痕变薄,可演变成巩膜葡萄肿。
4、值得注意的是一种少见并发症巩膜坏死软化,病变部位呈腐肉样外观,坏死组织脱落后,造成局部巩膜组织缺损,葡萄膜暴露,最终出现巩膜穿孔。
巩膜炎用药
的确当滴眼液(五官科用药)
成分
地塞米松磷酸钠;新霉素
适应症
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急性虹膜炎,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移植术后及眼部机械或化学烧伤处理。外耳炎。
用量用法
2-3滴,4-8次/日,滴眼或滴耳。
禁忌
霉菌性角膜溃疡,树枝状地图状病毒性角膜炎。
注意事项
化脓性角膜溃疡者慎用。
巩膜炎会传染么
巩膜炎本身不会传染。巩膜炎本身不是病毒、结核菌直接感染造成的,而是身体别的部位感染后发生的一种特殊免疫反应,因而巩膜炎不传染。也不是每个梅毒、结核患者都会并发巩膜炎。
结膜炎有哪些典型的症状表现
1、结膜滤泡形成
由于结膜炎症程度及病程的不同,滤泡可散在分布,也可呈簇状,而且大小可以不一,一般在0.5-2毫米之间。结膜滤泡形成常见于沙眼衣原体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结膜局部的药物毒性反应。由于儿童腺体组织增生活跃,有时正常儿童下睑结膜也可见散在性滤泡形成。
2、分泌物增多
分泌物增多指的是出现了水性分泌物、粘性分泌物、脓性分泌物及粘脓性分泌物,这些结膜炎分泌物主要来源于泪腺、副泪腺、杯状细胞、并混有渗出的炎性细胞、病原微生物及坏死的组织。
3、局部充血
结膜炎会表现为结膜表层血管的扩张,可以呈弥散性充血,也可表现为局部充血,充血的颜色多鲜红,愈向穹隆区充血愈明显,向角膜缘部充血减轻。不伴明显水肿时,推动结膜血管可随之移动,并无触痛。结膜表面滴用0.1%肾上腺素后,结膜血管充血明显消失。当结膜炎症同时累及角膜或巩膜或筋膜组织时,也可表现为结膜充血与睫状充血同时存在,临床上称为混合充血。
巩膜炎病因
巩膜炎的病因多不明,有时不仅找不到原因,甚至连炎症的原发部位是在巩膜、上巩膜、球筋膜或是在眶内其他部位也不清楚,例如,后巩膜炎就难与急性炎性眶假瘤鉴别。
(一)外源性感染
外因性者较少见,可为细菌、病毒、真菌等通过结膜感染灶、外伤、手术创面等直接引起。
(二)内原性感染
1.化脓性转移性(化脓菌)。
2.非化脓性肉芽肿性(结核、梅毒、麻风)。
(三)结缔组织疾病的眼部表现
结缔组织病(胶原病)与自身免疫病有关,如类风湿关节炎、坏死性结节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类肉瘤病(结节病)、Wegener肉芽肿、复发性多软骨炎等并发的巩膜炎,所引起巩膜的类纤维蛋白坏死性改变,本质上与结缔组织病相似。在坯 煞费苦心性巩膜炎中其并发率约在50%以上,穿孔性巩膜软化时其并发率则更高。其他如强直性脊柱炎、Bencet病、皮肌炎、IgA肾病、颞动脉炎、卟啉病人中,也有并发巩膜炎的报道。Watson(1982)经过动物实验对诱发巩膜炎机制的研究指出:这种类型的肉芽肿性改变,可能说明病变是局部产生的抗原(Ⅳ迟发型超敏反应中)或循环免疫复合物在眼内沉积,诱发免疫反应而引起的Ⅲ型超敏反应。在Ⅲ型超敏反应中,血管反应是抗原抗体在血管壁上结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复合物沉积在小静脉壁上,并激活了补体,从而引起急性炎症反应。故胶原病是一种与个体基因有关的免疫机制失调的自身免疫病,或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巩膜炎的病因
Wegener肉芽肿(30%):
其病理以血管壁的炎症为特征,主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肾脏,通常以鼻黏膜和肺组织的局灶性肉芽肿性炎症为开始,继而进展为血管的弥漫性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临床常表现为鼻和副鼻窦炎、肺病变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复发性多软骨炎(35%):
具有反复发作和缓解的进展性炎性破坏性病变,累及软骨和其他全身结缔组织,包括耳、鼻、眼、关节、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等。临床表现为耳、鼻、呼吸道软骨炎,并伴有眼、耳前庭等器官受累症状。
带状疱疹(25%):
病毒无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发生水痘。部分患者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而不发生症状。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巩膜炎的检查
由于巩膜炎多见于免疫原性及过敏原性的事实,所以,在治疗前除病史及全身和局部的特征性体征可作为诊断依据外,进行相应的全身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也是必要的。
(一)全身检查
胸部,脊柱,骶髂关节的X线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沉,肝功能,血清尿酸测定,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核菌素皮内试验等,免疫指标:类风湿因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测定,抗核抗体,补体C3等。
(三)巩膜炎的前节荧光血管造影
Watson(1984)首先将荧光血管造影应用于巩膜炎的诊断,提出:典型的弥漫型或结节型巩膜炎,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床的荧光增强与通过时间减低,即在充血的血管显示只有很少或没有血液通过,其充盈形态异常,因为有异常的吻合支开放,形成血管短路,荧光素早期即渗漏到深部巩膜组织中,血管充盈延迟,但如果病中血管通畅时,血液循环最终会恢复,但如血管已经阻塞,那就很少重新开放,最终为新形成的血管所取代,特别有意义的是在具有明显炎症的弥漫型,结节型和坏死型巩膜炎中,发生闭塞的是小静脉,而在穿孔性巩膜软化其阻塞的则是小动脉,特别是深部巩膜丛的小动脉,因此其结果不是像其他类型的坏死性巩膜炎那样,由炎症细胞对被损害的组织进行积极的清除,并被稀疏的纤维组织所取代,而是组织梗塞,并随之分离,逐渐被吸收清除。
目前虽然围绕这些血管的正常充盈和某些主要血管不充盈的问题上还有争议,但通过观察发炎的血管层和伴随巩膜水肿而出现的血管移位,可以鉴别良性的浅层巩膜炎和严重的巩膜炎,有助于巩膜炎早期诊断和进一步研究。
(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有视网膜下渗出液者,荧光血管造影早期可见脉络膜背景荧光呈斑驳状,继而出现多个针尖大小的强荧光区,随后此强荧光区逐渐变大变亮,造影晚期这些病灶的荧光素渗入视网膜下液内,当然,这种荧光造影所见对后巩膜并非特异性的,但这些表现有助于后巩膜炎的诊断。
(五)超声扫描检查
超声扫描是近年诊断后巩膜炎症肥厚不可缺少的方法,B型超声扫描可见球后部变平,眼球后部各层变厚,以及球后水肿,若球后水肿围绕视神经,则可见“T”形征,这种体征表示沿巩膜扩展的水肿与正常圆形视神经阴影成直角。
(六)CT扫描检查
CT显示巩膜厚度,注射增强剂可使其影像增强,也可见球后水肿,但特发性炎性眶假瘤,急性巩膜周围炎和眶蜂窝织炎病例也可有类似表现。
巩膜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1.1一般资料
本院收治巩膜疾病患者48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5~49岁。巩膜疾病可分为一下几类:巩膜先天性异常、表层巩膜炎、巩膜炎、穿通性巩膜软化、巩膜葡萄肿。检查方式有裂隙灯检查,注意角膜后沉着物的大小、形状、颜色、数量和分布,前房深浅、房水闪光及细胞,渗出物性质(纤维性、浆液性、脓性或血性)及玻璃体混浊程度;注意瞳孔大小、形状和对光反应,并于散瞳后检查眼底;测量眼压,作三面镜或间接检眼镜检查,观察眼底周边部及玻璃体病变等。
1.2方法与结果
对我院收治的48例巩膜疾病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康复率高,48例患者中已经有方45例患者恢复健康满意出院,2例患者病情出现好转,现正留院继续接受治疗,1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治疗
2.1巩膜先天性
治疗方法:病因治疗:详细病史询问,详细进行眼部和全身系统检查,针对病因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一般选用局部滴眼疗法。
2.2 巩膜炎
2.2.1病因治疗: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伴有全身性疾病,如痛风和结缔组织病等,进行对症治疗。
2.2.2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一般应采用滴眼,病情较重的可采用结膜下注射,口服或静脉给药。同时也可选用非激素抗炎类药物,但其抗炎作用比激素弱。
2.2.3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可根据病情而定,重症和顽固病例选用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
2.3穿通性巩膜软化
药物疗法:口服泼尼松40~80mg/d,联合口服保泰松,200mg,3次/日。但大量应用激素可加重巩膜溶解,抑制组织修复过程,或导致其他并发症,应该慎重。近年一些新药用非甾体激素消炎临床有一定效果。对虹膜睫状体炎患者,可局部滴用糖皮质激素和散瞳药物。
3. 讨论
巩膜先天性异常:巩膜构成眼结缔组织外壳的后5/6,巩膜和眼内结构发育异常可相互作用,影响眼球的发育,造成巩膜厚度异常和眼球大小异常等,蓝色巩膜是另种巩膜先天异常,又称成骨不全,由于巩膜透明性增加,可透见葡萄膜色泽,使巩膜呈蓝色或蓝灰色,一般在3岁以后,巩膜仍为蓝色可诊断为本病,多数病例仅有眼部表现,约占69%,可伴有圆锥角膜和球形角膜,当蓝色巩膜伴全身皮肤弹性增加、皮肤薄而脆弱、静脉曲张、关节过伸易脱位,称为Ehlers-Datdos综合征,如果同时骨脆性增加、关节脱臼和耳聋等同时存在,临床上称为vander Hoeve综合征。表层巩膜炎及巩膜炎:表层巩膜炎:表层巩膜炎是巩膜表层组织的炎症,炎症较轻,但易复发,其发病原因不十分清楚,常与外源性抗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在全身结缔组织疾病、痛风、内分泌失调和妇女月经期易发病,本病多见于青年人,单眼或双眼发病,起病急,患眼有烧灼和刺痛,有时有明显眼痛感觉,其临床特点是病变处表层巩膜和球结膜呈鲜红色充血,血管扩张,并伴结膜水肿,本病可在巩膜及其他部位再发,迁延可达数月之久,由于结节多位于角膜缘附近,多次发作后,可形成围绕角膜周围的巩膜色素环;巩膜炎:巩膜炎又称深层巩膜炎,比表层巩膜炎少见,一旦发病病情十分严重,炎症波及全层巩膜,包括表层巩膜,临床上常伴有角膜炎和葡萄膜炎,主要为内源性抗原一抗体复合物所引起,多伴有全身结缔组织病,与全身免疫有关,本病多见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起病急,剧烈疼痛,严重时损害视功能,巩膜呈暗红色和深红色,因深层巩膜血管充血比浅层明显,病变恶化可使巩膜坏死,出现无血管区,甚至巩膜溃烂、溶解,如果炎症位于赤道后,应防止病情忽略,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前部巩膜炎和后部巩膜炎两类,其中前部巩膜炎包括弥漫性前部巩膜炎、结节性前部巩膜炎、坏死性前部巩膜炎,特殊类型的巩膜炎包括外源性炎症、邻近组织感染的直接扩散、内源性感染、全身结缔组织病、其他全身疾病等。穿通性巩膜软化:本病为罕见的疾病,患者常伴有多关节性风湿病,发病年龄常见于50~75岁的女性,早期病情隐蔽,无任何症状,局部无压痛,经半年或更长时间,坏死组织脱落,巩膜可完整性消失,残留的巩膜组织中血管明显减少甚至无血管,最终导致巩膜穿孔,视力预后取决于眼内并发症,如葡萄膜炎、白内障和青光眼等。巩膜葡萄肿:巩膜葡萄肿是指各种原因致巩膜变薄,连同葡萄膜组织一起膨出,临床上常见于眼前部的巩膜葡萄肿,外观依巩膜变薄程度呈不同色调的紫黑色,同时可伴有原发性疾病的相应表现,根据巩膜扩张隆起的范围,巩膜葡萄肿可分为部分性和全部性,根据发生部位可分前部、赤道部和后部
什么是巩膜炎
巩膜炎是累及巩膜的炎症性眼病;
造成巩膜炎的原因较多,可与感染如结核、梅毒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有关;
系统疾病相关的巩膜炎对局部用药反应性一般,若巩膜炎症位置深在且累及广泛,则治疗比较困难,且容易反复。
巩膜炎病情严重时,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失明。
巩膜炎治疗
治疗:
1.如有原发病,应针对原发病治疗 。
2.抗炎治疗
眼部或者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果效果不好时加用免疫抑制剂。
3.伴睫状肌痉挛者可用阿托品散瞳,麻痹睫状肌。
4.严重病例的无血管区、葡萄肿区域禁在结膜下、球后或者球周注射糖皮质激素,以防止巩膜穿孔。
5.手术治疗
对于巩膜坏死、穿孔患者可试行异体巩膜移植术。
巩膜炎检查
1.询问病史
注意起发病速度和疼痛程度。
2.体格检查
重点注意巩膜的改变,以及结膜、角膜、葡萄膜、网膜、视乳头的改变。浅层巩膜炎的充血和水肿仅局限在巩膜表层,不累及其下的巩膜,通过裂隙灯光束可清楚辨认。
3.辅助检查
由于巩膜炎多见于免疫原性及过敏原性的事实,所以,在治疗前除病史及全身和局部的特征性体征可作为诊断依据外,进行相应的全身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也是必要的。可选择一些实验室检查,如全血细胞计数、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血尿酸。对于后巩膜炎可行B超检查、CT扫描或者MRI检查等。
鉴别诊断:
1.表层巩膜炎
巩膜不受累,眼部滴用肾上腺素后充血的血管变白。比巩膜炎起病急,好发于年轻人,症状较轻。
2.葡萄膜炎
前房内有细胞,房水闪光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