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糖尿病也会遗传
儿童糖尿病也会遗传
对于糖尿病大家并不陌生,可是为什么儿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专家指出一般老年人比较容易得糖尿病,由于遗传的原因可能就会导致小孩子就患有糖尿病,下面我们看看介绍。
需要警惕的是,儿童糖尿病正在逐年上升。儿童糖尿病95%以上为I型,也就是胰岛素依赖型,多和遗传有关。
在大家的印象中,糖尿病是成人病,其实不然。家住天河直街的明仔今年10岁,上小学三年级。虽然明仔平常胃口都不错,但是一直长的比较瘦。两个月前因为 上课期间常常请假上厕所尿尿而被老师打电话给家长投诉。随后,明仔爸妈带明仔到附近的广州某医院内科检查,被验出糖尿病I型。据了解,像明仔这样小小年纪 就患糖尿病的情况在逐年增多。而今年11月14日的世界糖尿病日亦将主题定为“糖尿病和儿童青少年”,希望家长及整个社会来关注这种情况。
“儿童糖尿病95%以上为I型,也就是胰岛素依赖型,多和遗传有关。”中华医学会会员、广州仁爱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董澜清介绍,与成人糖尿病者多肥胖不 同,儿童糖尿病者多消瘦,共同点就是都会出现多尿、多食、多饮的情况。儿童糖尿病发症比较快,症状来得急。若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酮酸中毒,出 现呕吐、腹痛、脱水、呼吸困难、昏迷等,严重者可能引起死亡。如果家长发现小朋友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到医院做血糖、尿糖等各项检查,及早判定是否患了糖尿 病,及早进行治疗。如果是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尤其需要留意。
明仔在检查出患了糖尿病后,董澜清为其进行血糖控制治疗,目前状况良好。而 对于儿童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董澜清特别提醒:儿童糖尿病患者可以随身携带一些糖果或含糖饮料,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及时补充含糖水果、饮 料;多进行游泳、慢跑等运动强度较小的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儿童有好处;此外,儿童患有糖尿病,应该让老师和同学了解,能够进行适当的照顾。
看了以上的介绍,大家了解了吧,我们要多留意一下宝宝的健康。
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男人:糖尿病的发生可造成男性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如果是中年男性,可导致夫妻生活的不和谐。
女人: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特别容易出现自发性流产或者胎儿畸形等现象。
儿童:糖尿病病程长的儿童特别容易产生糖尿病并发症。
老人:容易引发糖尿病并发症、低血糖、白内障等危害。
孕妇:糖尿病会使孕妇在生产的时候发生难产,生出的孩子成为巨大儿。
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是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糖尿病。第一种1型糖尿病主要发病于30岁以下的人,发病比较突然,主要症状是多尿多食但是消瘦明显。2型糖尿病主要发病于中老年人,肥胖的人发病率比较高,而且经常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主要症状是口渴、乏力,但是血糖增高不明显。
目前1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清楚,主要都是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和免疫机制有关。1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但是并不是指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患有。2型糖尿病的病因也不是十分明确,也有遗传的倾向,但是主要原因还是生活环境的影响。目前书上是说1型的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楚,只是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和免疫机制有关。1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但是不代表一家子里一定每个人都有。2型的糖尿病病因也不确定,只是说有遗传倾向,主要还是生活习惯作用大。
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能遗传,答案是肯定的。有20.%~30%糖尿病人具有家族史。
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只是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1型糖尿病。据近代孪生学的研究,1型糖尿病中,共显性(即两个孪生子均患糖尿病)为50%,而1型糖尿病中达90%以上,说明后者发病有铰多遗传因素存在。许多糖尿病人担心会把自己的病遗传给下一代,其实并不是说糖尿病人的下一代一定都得糖尿病。双亲均是糖尿病者,其子一代约有5%得糖尿病,若双亲中只有一个有糖尿病,则于一代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少,且常常隔代遗传。糖尿病的遗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
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种子在土壤里,必须有适宜的阳光雨露,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糖尿病易感性就象是“种子”,必须有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才能发生。所以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如果注意节食、减肥及运动,则不易发生糖尿病,否则就容易发生糖尿病。值得注意的是,近亲结婚者得糖尿病的机会比较多。因为近亲结婚不仅使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后代人数增多,而且也使遗传的作用增强。例如西太平洋的裴济、印度族盛行近亲结婚,糖尿病发生率很高,就是一个证明。
小儿也会得糖尿病吗
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低。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世界已有糖尿病患者1.25亿人,其中儿童糖尿病占糖尿病人的10%—15%,并且其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儿童糖尿病多见于肥胖或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少年儿童。调查发现,儿童糖尿病发病春季较多,这与春季病毒活跃且感染机会多有关。
目前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如有家族遗传背景,加上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的诱因,易导致Ⅰ型糖尿病发生。
小儿糖尿病的病因与成人不同,一般多认为与遗传和病毒感染有关。国内外的许多资料表明,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心肌炎病毒等均可致实验动物诱发高血糖或糖尿病。在临床上,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糖尿病,主要见于青少年,故而大多以儿童型糖尿病为特点,成人型极为少见。
糖尿病母亲妊娠,或孕期妇女的糖尿病由于代谢异常、宫内环境的改变,对子代的影响很大。糖尿病母亲的子女患糖尿病的危险性会明显增加。
儿童糖尿病是在其本身具有遗传易感性基因的基础上,在外界病毒或毒物等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引起自身免疫功能的改变,导致胰岛B细胞的损伤,当胰岛素分泌的量减少至一定水尸,即可以引起临床上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鉴于儿童糖尿病的特点,患儿必须有赖于胰岛素的治疗才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维持生命。
实际上糖尿病本身并不可伯,可怕的是其所产生的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各种感染、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以及微血管和神经的病变等,这些并发症是使糖尿病病人最终致残及致死的根本原因。
糖尿病患儿如出现发热、精神萎糜、呼吸深长且有酸味或神志障碍,应立即到医院诊治,防止酮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胰岛素用量及饮食、运动方案,以减少成人时期严重的糖尿病后遗症。
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或肥胖的高危孩子,要定期检查血糖、尿糖,力争早发现、早治疗。父母平时要多关注和掌握孩子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在5~7岁及11~13岁这两个发病高峰期,应当定期带孩子去医院体检。
哪些儿童容易患糖尿病
1、遗传
糖尿病患者中带病生存者增多,造成的群体基因库的变化,进而使儿童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增加。此外,有研究表明,亚洲人体内有一种能使人身体产生更多热量的基因,原本与人的饮食习惯、食物的消化是相对平衡的,一旦饮食习惯改变,进入体内的热量大大增加,超过了基因的负荷,不能将热量分解,则易出现肥胖,使后代患上糖尿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2、肥胖
儿童糖尿病发病率目前正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增多,最主要原因仍是肥胖儿童急剧升高,导致以前成年人“专属”的2型糖尿病在青少年儿童当中也屡见不鲜。 目前我国肥胖儿童正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遗传在肥胖发病中仅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肥胖的形成与后天的饮食、活动、生活习惯以及家庭与社会的心理因素等相互关系更为密切。儿童糖尿病可以说是由儿童肥胖直接导致的,而儿童肥胖症是由于家长给孩子制造的不健康或不合理生活方式所引起的,包括喜欢吃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饮食丰富但不均衡,营养元素单一等。
3、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是导致儿童消耗热量过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儿童体力活动的逐渐减少,正常体重的儿童发生肥胖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一旦发生肥胖,以后参加运动的积极性会降低,将更难恢复到正常体重,造成恶性循环,为儿童糖尿病的发生提供了良好机会。
得了糖尿病有死亡的危险吗
糖尿病家长常常很担心“我孩子得了糖尿病,会不会突然死亡啊? ”从 目前的医疗条件看,儿童糖尿病的死亡率是比较低的,但如平时不注意, 也会有死亡风险的。其死亡的原因主要包括治疗不正规,出现急慢性 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等),但是, 如果接受正规治疗,就可大大降低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死亡率也 降低。
儿童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儿童糖尿病的原因按1型和2型不同的因素导致。糖尿病是血桨葡萄糖增高超过正常水平的一种慢性代谢异常的遗传异质性疾病。儿童糖尿病主要是1型糖尿病,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在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2型糖尿病的病因复杂,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与肥胖、糖尿病家族史、不同民族、女性青春期、小于胎龄儿、母亲患妊娠糖尿病所生的儿童等因素有关。肥胖是儿童发生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遗传吗?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的家属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父母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父母亲中只有一方有糖尿病,则子女得病的机会更少。也就是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情况下,患糖尿病的几率要相对来说高一些,从而说明糖尿病具有遗传性。
但是糖尿病本身并不会遗传,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患病体质。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糖尿病患者子女只是遗传了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也就是说,在某种环境中就有可能发病,而避免这种环境,就可能不发病。
所以建议大家饮食上注意低糖、低脂、低热量,主食控制在八成饱即可,多食用蔬菜,定期复查空腹和餐后的血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