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肛瘘
低位肛瘘
1、肛门周围脓肿:主要因污感、粪便滞留肛隐窝,引起肛腺炎,导致肛门周围脓肿,是肛瘘形成的主要原因。
2、直肠肛门损伤:外伤、来自消化道的滑性异物、金属、肛表及肛门窥器检查损伤肛管直肠,细菌侵入伤口即可引起肛门周围脓肿。
3、瘘道多在肛门括约肌之间通过,由于括约肌经常不断地收缩与舒张,压近瘘道。影响脓液的排出。容易贮脓感染而难于愈合。
4、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后,脓液排出,脓腔逐渐缩小,外部破溃口和伤口也缩小,腔壁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坚硬管道壁,因而不能自然闭合。
5、肛门静脉回流不畅,局部经常淤血,组织营养不良,影响愈合。
6、结核杆菌、放线菌等感染所形成的脓肿,克隆氏病等难以自愈而形成特殊性肛瘘。
肛瘘有什么症状
肛瘘常有肛周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排脓的病史,此后伤口经久不愈,成为肛瘘外口。主要症状是反复自外口流出少量脓液,污染内裤;有时脓液刺激肛周皮肤,有瘙痒感。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存,局部呈红肿,则有胀痛,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附近穿破形成另一新外口,如此反复发作,可形成多个外口,相互沟通。如瘘管引流通畅,则局部无疼痛,仅有轻微发胀不适,病人常不介意。
目前多按肛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将肛瘘分为4类。
1、括约肌间肛瘘 多为低位肛瘘,最常见,约占70%,为肛管周围脓肿的后果。瘘管只穿过内括约肌,外口常只有一个,距肛缘较近,约3~5cm。少数瘘管向上,在直肠环肌和纵肌之间形成盲端或穿入直肠形成高位括约肌间瘘。
2、经括约肌肛瘘 可以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约占25%,为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内括约肌、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之间,外口常有数个,并有支管互相沟通。外口距肛缘较近,约5cm左右,少数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到直肠旁结缔组织内,形成骨盆直肠瘘。
3、括约肌上肛瘘 为高位肛瘘,少见,占5%。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窝穿透皮肤。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故治疗较困难,常需分期手术。
4、括约肌外肛瘘 最少见,占1%,为骨盆直肠脓肿合并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这种肛瘘常由于克隆病、肠癌或外伤所致,治疗要注意其原发病灶。以上分类在高低位方面较细致,有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
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有什么
得过肛瘘的患者都有这样的经历:起初认为那只不过是痔疮,只要打打针、吃点消炎药或涂些药膏就会痊愈,没想到年复一年,只要身体稍微劳累或排便异常肛瘘就会再度发作,非常痛苦,到头来还是需要医生手术解决问题。
正因为这种侥幸心理,有些病人延误了治疗时间,使病情逐渐加重,或者因经年未愈导致出现恶变情况。因此,提醒肛瘘患者,有病应尽早手术,只有手术才能治愈肛瘘。为什么这样说呢?
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是指直肠、肛管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
一般来说肛瘘是肛门周围脓肿的后遗症。肛周脓肿被医生切开引流或自行溃破后,脓腔逐渐萎缩变细而形成了一个管道,就是肛瘘。暴露在肛门外的瘘口叫外口,在肛管直肠内的则称为内口。内口实际上是最初感染的祸根,它常常位于直肠肛管交界处。正是由于内外口的相互贯通,所以常有分泌物或稀便自肛内溢出,这样一来,瘘管自然就不能自愈了。用药只是一时的保守方法,不能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在症状表现上,肛瘘除了有分泌物外,病人还经常出现肛门搔痒、潮湿,一旦感染,局部疼痛会加重并伴有体温升高,长久的病人在瘘管外口可出现肉芽增生并有明显的索条状物通向肛管内。
临床上我们常将肛瘘分为简单瘘和复杂瘘两种,每种肛瘘又分为低位瘘和高位瘘。简单肛瘘只有一个内口和外口,复杂肛瘘则有多个管道和外口。在专业领域里划分高低位肛瘘的原则主要是根据瘘管的走行确定的,瘘管超过肛门直肠交界处(又称为齿状线)为高位肛瘘,反之则称为低位肛瘘,但位置的高低需经临床医生经过仔细检查才能得出诊断,病人本身不能确定。简单低位瘘位置浅、瘘道直,手术容易;复杂低位瘘因内口位置不高,所以手术也不复杂。但高位肛瘘无论是简单瘘还是复杂瘘手术则相对较难,因为瘘管走行的位置高,如果处理不好瘘管和内口,手术就会失败,给病人造成更大痛苦。
目前,国内治疗简单低位瘘的手术方法大同小异,即将瘘管内外口全部切开,使创面完全开放,然后经过换药使创面达到愈合。治疗低位复杂瘘、高位肛瘘则因手术水平的差异而存在着很大区别。有的治疗低位复杂瘘的方法是将所有外口及管道全部切开。这样一来,创口虽然愈合了,但手术后的痛苦和瘫痕却是巨大的。而治疗各种高位肛瘘则采用传统的挂线术方法,虽然安全可靠,但挂线术同样存在着与传统手术方法类似的问题。此外,挂线术还有易复发和引起肛门沟状缺损的问题。
肛门失禁诊断鉴别
与下列疾病鉴别
1.肛瘘:肛瘘的临床表现是局部反复流脓、久不收口,当外口闭合脓液积聚时会疼痛,或有发热等,由于经常流脓刺激皮肤会出现肛门瘙痒,影响正常排便功能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粪便的质地,直肠的容积,肛直肠部的感觉、反射,肛管的张力及耻骨直肠肌和肛管外括约肌之神经系统的健全程度等,凡影响上述机制的平衡,即能引起肛门失禁,临床上可因括约肌损伤、结肠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其他疾病引起肛门失禁。由于肛周脓肿的部位和深浅不同,形成的肛瘘也就有高位和低位之别,低位肛瘘的管道穿越外括约肌浅部以下,手术时损伤此处也不会影响肛门的收缩功能,高位肛瘘其管道在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上,手术时一次切断该环就会肛门失禁。
2.结肠炎。
3.直肠炎常会引发肛门疼痛,因此应注意区分肛门失禁和直肠炎。
肛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瘘管切开术
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开放,靠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愈合的方法。适用于低位肛瘘,因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切开后只损伤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不会出现术后肛门失禁。
2.挂线疗法
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的方法。此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换药方便,在橡皮筋脱落前不会发生皮肤切口黏合等优点。
3.肛瘘切除术
切开瘘管并将瘘管壁全部切除至健康组织,创面不予缝合;若创面较大,可部分缝合,部分敞开,填入油纱布,使创面由底向外生长至愈合。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
肛瘘真的会引发便秘吗
专家介绍,肛瘘手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手术,一种是微创手术:
肛瘘的治疗之传统手术
1、瘘管切开术。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开放,靠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愈合的方法。适用于低位肛瘘,因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 切刀开后只损伤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不会出现术后肛门失禁。
2、肛瘘切除术 切开瘘管并将瘘骨壁全部切除至健康组织,创面不于缝合;若创面较大,可部分缝合,部分敞开,填人油纱布,使创而由底向外生长至愈合。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
3、挂线疗法。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的方法。适用于距肛门3-5cm 内,有内外口 低位或高位单纯性肛瘘,或作为复杂性肛瘘切开、切除的辅助治疗。它的最大优点是不会造成肛门失禁。被结扎肌肉组织发生血运障 碍,逐渐坏死、断开,但因为炎症反应引起的纤维化使切断的肌肉与周围组织粘连。肌肉不会收缩过多且逐渐愈合、从而可防止被切 断的肛管直肠环回缩引起的肛门失禁。
鉴别诊断肛瘘
1、括约肌间肛瘘多为低位肛瘘,最常见,约占70%,为肛管周围脓肿的后果。瘘管只穿过内括约肌,外口常只有一个,距肛缘较近,约3~5cm。少数瘘管向上,在直肠环肌和纵肌之间形成盲端或穿入直肠形成高位括约肌间瘘。
2、经括约肌肛瘘可以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约占25%,为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内括约肌、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之间,外口常有数个,并有支管互相沟通。外口距肛缘较近,约5cm左右,少数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到直肠旁结缔组织内,形成骨盆直肠瘘。
3、括约肌上肛瘘为高位肛瘘,少见,占5%。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窝穿透皮肤。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故治疗较困难,常需分期手术。
4、括约肌外肛瘘最少见,占1%,为骨盆直肠脓肿合并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这种肛瘘常由于克隆病、肠癌或外伤所致,治疗要注意其原发病灶。以上分类在高低位方面较细致,有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
如肛管左右侧均有外口,应考虑为“蹄铁型”肛瘘。这是一种特殊型的贯通括约肌肛瘘,也是一种高位弯型肛瘘,瘘管围绕肛管,由一侧坐骨直肠窝通到对侧,成为半环型,如蹄铁状故名。在齿线附近有一内口,而外口数目可多个,分散在肛门左右两侧,其中有许多支管,向周围蔓延。蹄铁型肛瘘又分为前蹄铁型和后蹄铁型两种。后者多见,因肛管后部组织比前部疏松,感染容易蔓延。
肛瘘的分类
1.按瘘管位置高低
此种分类方法,临床较为常用。
(1)低位肛瘘 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1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2)高位肛瘘 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1个瘘管)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2.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1)肛管括约肌间型 约占肛瘘的70%,多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大多在肛缘附近,为低位肛瘘。
(2)经肛管括约肌型 约占25%,多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可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开口于肛周皮肤上。
(3)肛管括约肌上型 为高位肛瘘,较为少见,约占4%,瘘管在括约肌间向上延伸,越过耻骨直肠肌,向下经坐骨直肠间隙穿透肛周皮肤。
(4)肛管括约肌外型 最少见,仅占1%。多为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合并坐骨肛管间隙脓肿的后果。瘘管自会阴部皮肤向上经坐骨直肠间隙和肛提肌,然后穿入盆腔或直肠。这类肛瘘常因外伤、肠道恶性肿瘤、Crohn病引起,治疗较为困难。
得了肛瘘应该如何去治疗
1.药物治疗
肛瘘有间歇期和发作期。间歇期会完全没有症状,这时可以不用药。发作期出现流脓、红肿、疼痛等症状,如果不能马上手术,也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暂时缓解症状。
(1)外治 用消肿止痛洗剂坐浴,外涂金黄膏。
(2)使用抗生素 急性发作期可以使用抗生素,但一般不要超过一周。
(3)中药内服 用萆薢渗湿汤加化毒除湿汤加减,伴发热用仙方活命饮。
2.手术治疗
(1)切开引流 肛瘘发作期合并感染,此时因身体其他因素不能手术,可以在感染灶表面切小口引流或注射器抽脓处理。这种方法效果立竿见影,但只是暂时缓解,日后还需再行根治手术。
(2)置管或挂线引流 对高位瘘或多瘘管的复杂瘘,没有把握手术,但为了防止病情加重或蔓延,可以在瘘管内放置引流管或引流条,每天药物冲洗,虽不能根治,但可以控制病情。
(3)肛瘘切开术 肛瘘最经典与最主流术式,90%以上低位肛瘘的治疗采用此方法。
(4)瘘管剔除术 对瘘管完全粘连、较细的低位肛瘘,探针无法探入,可以采用剔除术。
(5)主灶切开支管旷置术 适用于各种复杂性肛瘘。操作时首先要对主灶进行定位,及内口和肛管处的瘘管,这部分采取直接切开。对外口行扩创。打通外口与主灶间的瘘管,并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术后7~10天左右拆除。
(6)挂线术 适用于高位肛瘘。挂线术是目前国内外治疗高位肛瘘的最主要方法。以线代刀行慢切割,在切断肛瘘管壁的同时,造成断端的炎症粘连,防止回缩,可以适当起到保护肛门功能的作用。但缺点是,疼痛明显,尤其是还需要二次紧线,疗程相对较长。
(7)双向等压引流术 适用于高位肛瘘和复杂性肛瘘。采取半切割挂线,可有效保护肛管的核心结构“肛直环”术中不被完全切断,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有效保护了肛门功能不受破坏。
肛瘘怎么治疗
1、瘘管切开术
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开放,靠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愈合的方法。适用于低位肛瘘,因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切开后只损伤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不会出现术后肛门失禁。
2、挂线疗法
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的方法。此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换药方便,在橡皮筋脱落前不会发生皮肤切口黏合等优点。
3、肛瘘切除术
切开瘘管并将瘘管壁全部切除至健康组织,创面不予缝合;若创面较大,可部分缝合,部分敞开,填入油纱布,使创面由底向外生长至愈合。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
临床上肛瘘的类型都有哪些
目前多按肛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将肛瘘分为4类。
1 括约肌间肛瘘。多为低位肛瘘,最常见,约占70% ,为肛管周围脓肿的后果。瘘管只穿过内括约肌,外口常只有一个 距肛缘较近,约3~5cm 少数瘘管向上,在直肠环肌和纵肌之间形成盲端或穿入直肠形成高位括约肌间瘘。
2 经括约肌肛瘘。可以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约占25% 为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内括约肌、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之间,外口常有数个,并有支管互相沟通。外口距肛缘较近,约5cm左右,少数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到直肠旁结缔组织内,形成骨盆直肠瘘。
3 括约肌上肛瘘.为高位肛瘘,少见,占5% 。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窝穿透皮肤。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故治疗较困难,常需分期手术。
4 括约肌外肛瘘。最少见,占1% ,为骨盆直肠脓肿合并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这种肛瘘常由于克隆病、肠癌或外伤所致,治疗要注意其原发病灶。以上分类在高低位方面较细致,有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
肛瘘有自己愈合的机率吗
肛瘘分为从瘘管的复杂程度分为单纯性肛瘘与复杂性肛瘘,从病变部位来分又可分为高位肛瘘与低位肛瘘。肛瘘是一种必须接受专业治疗的疾病,不像一般的小脓肿通过自我处理就可能得到痊愈。
肛瘘一般没有疼痛感,这是因为肛瘘常发于直肠周围的间隙,间隙中充满脂肪结缔组织,神经分布很少,感觉迟钝,所以患者无明显疼痛,易延误治疗而形成脓肿和瘘管。但这并不是说肛瘘就不会引起疼痛,当管道外口闭合,或引流不畅导致脓液积聚时,可出现局部的胀痛或跳痛。另外,如果肛瘘的内口较大,排便时粪便可进入管道,会引起较为剧烈的疼痛。
人们认为肛瘘可以自己好的原因大多因为肛瘘没有疼痛。所以很多肛瘘患者往往不重视,不及时治疗,从而导致肛周反复感染,感染范围沿括约肌间隙蔓延,形成复杂性肛瘘。
复杂性肛瘘治疗起来会更麻烦。而且如果再进一步感染其他组织,就会引发其他疾病,甚至引发癌变。所以,患者切莫抱着肛瘘可以自己好的错误心理,而应该及时到专门的肛肠医院治疗。
手术治疗肛瘘的方法
1、肛瘘切除术:切开瘘管并将瘘骨壁全部切除至健康组织,创面不于缝合;若创面较大,可部分缝合,部分敞开,填入油纱布,使创而由底向外生长至愈合。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
2、瘘管切开术: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开放。靠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愈合的方法。适用于低位肛瘘,因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切刀开后只损伤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不会出现术后肛门失禁。
3、肛瘘切除挂线疗法: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的方法。适用于距肛门3~5cm内,有内外口低位或高位单纯性肛瘘,或作为复杂性肛瘘切开、切除的辅助治疗。
肛瘘的病情特点有哪些
①皮下或粘膜下肛瘘:
a.皮下瘘,是指原发内口在肛窦,瘘管在肛门管皮肤下或肛门周围皮肤下的浅在性肛瘘,外口距肛门很近。
b.粘膜下瘘,系指原发口在肛窦,瘘管在肛门管直肠粘膜下,皮肤外没有开口。
②内外括约肌间肛瘘:
a.低位肌间瘘管:指内口在肛窦,瘘管穿至内外肛门括约肌间隙,穿过外肛门括约肌皮下部的肛瘘。而瘘管走向直,只有一个外口的,称作单纯性低位肌间瘘。而走向弯曲,有支管的称为复杂性低位肌间瘘。
b.高位肌间瘘管:指内口在肛窦,瘘管至内外括约肌间向上发展的肛瘘。
③肛提肌下肛瘘:
a.低位肌外瘘管:指内口在肛窦,瘘管穿过肛门外括约肌浅部的肛瘘。向一侧坐骨间隙发展的称为单纯性低位肌外瘘。向两侧坐骨直肠间隙发展,形成像马蹄铁形状,肛门两侧都有外口的称为复杂性低位肌外瘘,又叫低位蹄铁形肛瘘。
b.高位肌外瘘管:指内口在肛窦,瘘管穿过肛门外括约肌深部的肛瘘。向一侧坐骨直肠间隙发展的称为单纯性高位肌外瘘,向二侧坐骨直肠间隙发展的称为复杂性高位肌外瘘,又叫高位蹄铁形肛瘘。
④肛提肌上肛瘘:
指内口在肛窦或齿状线上方肛管直肠壁上,瘘管由肌间隙进入骨盆直肠间隙,穿过肛提肌的高位肛瘘。
低位肛瘘的护理
1、饮食,病人首先宜进食富有营养的流质食物,然后根据伤口及大便情况进食易消化、无辛辣刺激的半流或普食。有的患者由于害怕大便时伤口疼痛而数日不进食物,以致出现低血糖反应。
2、患者便后应及时清洗口,并用1:2000的高锰酸钾液坐浴,然后及时换药。换药时,应注意操作轻巧,尽量减轻换药时伤口疼痛。
低位肛瘘3、注意观察伤口是否渗血。如伤口出血,应通知医生,采取止血措施。
4、术后尿潴留,这种现象较多见于精神紧张的男性患者,因此,病人应放松精神,出手术室后就马上尽量多喝水,用此法可预防尿潴留的发生。
5、及时认真地执行术后医嘱,注意用药后的反应,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地配合恢复期的治疗。
6、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频繁过强的活动,但是应适当的活动。有一位混合痔并肛瘘的患者,听说术后要侧卧不动,她就侧睡到肢腿发麻时也不敢动,经仔细询问,才知道是由于害怕翻身活动会引起伤口疼痛、出血。适当的活动不会影响伤口,患者应消除心理负担,更换正确的睡姿后感到较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