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入菜也可养生防病
中药入菜也可养生防病
健脾:饭中放点山药
功效:益肾气,健脾胃,尤其适用于脾肾气虚者。
宜:可加入汤品或菜肴,建议配搭性平、性温的食物入菜。如山药排骨、山药栗子粥、南瓜炒山药等是健脾健胃的好搭配。
忌:一次不宜多食,否则容易食滞,造成消化不良。
补血:饭中放点枸杞
功效:补血及明目,有助降血糖、血压、胆固醇。
宜:可加入汤品或菜肴,易腹泻虚寒体质,建议搭配温性、热性食物入菜;易便秘燥热体质,应搭配寒、凉性食物,汤品或菜肴快做成后再加。
忌:勿单独服用,以免虚寒者愈寒、燥热者愈热。
温阳:饭中放点核桃
功效:补肾助阳、润肠。
宜:可加入汤品或菜肴,建议与寒性、凉性食物一起入菜,如核桃烩百合,汤品或菜肴做成后再放入核桃。
忌:易口烂的燥热体质者,勿单独食用核桃。
补气:饭中放点黄芪
功效:强心、提升阳气,可预防感冒、增强免疫。
宜:较适合用于汤品,将黄芪与所有食材一起下锅熬煮至少30分钟,建议搭配寒性、凉性食物,如黄芪冬瓜汤。
忌:便秘燥热者不宜。
滋阴:饭中放点黄精
功效:可润肺止咳、滋补脾胃,具有凉润作用。
宜:较适合用于汤品,将黄精与所有食材一起下锅熬煮至少30分钟,建议搭配温性、热性食物,如黄精鸡汤。
忌:因性质寒凉,较适合燥热体质者。
补肾:饭中放点黑芝麻
功效:补肾抗衰老、益精血、润肠燥,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脱发白发、大便干燥有一定疗效。
宜:可加入汤品或菜肴,建议配搭温性、热性食物入菜。
忌:脾虚腹泻者,不宜食黑芝麻。
适当春捂 养生防病
我国民间历来有“春捂”的说法,从中医理论上讲,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适当春捂,能起到很好的养生防病效果。
医学研究认为,春捂的最佳时间是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一般持续1~2周为宜,即待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要捂14天以上,才可减少衣物。日夜温差大于8℃是春捂的信号,而如果一天中气温普遍超过15℃则不需要再捂。
“春捂”要注意“捂”好三个部位,这其一就是手腕。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而原穴正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该脏腑的功能。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春捂部位二:腰腹部。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经常在肚脐热敷,睡觉时还要注意盖好腹部。
春捂部位三:腿脚。有些老年人在寒冷天气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中医分析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春捂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中医养生防病六大观点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意志观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精气观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室,积精全神。
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中医药膳经典方法祝你抗衰
应用药膳来调补身体的人不在少数,药膳将中药与食物相配,使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可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来看看中医药膳进补的经典食疗方。
药膳不同于补药,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饮食,运用药膳进补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根据,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因人因时而宜
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中药入菜肴应因人而异,切不可认为只要是药膳,任何人吃了都能达到滋补的效果。一般而言,温补药膳适合于阳虚体质;清补药膳适用于体型较胖、阴虚阳亢、肝气旺盛者,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的人;平补药膳一般人都可食用,对体质较差、阴阳两虚、气血两亏者也较适用。
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天主造物,四季不同,中药入菜肴,也应四季有别。用中药做膳如若不分季节,就会进之不当,食之无益,反而有害。如当归羊肉汤,当归性温补血,羊肉甘温益气,二者均属温热之物,适宜于冬天的进补,若夏天进食就会热上加热,可使人患上热病,严重者可导致“热中风”的发生。
科学烹制
中药的煎法很讲究,哪种先煎,哪种后煎都有严格的规定。做药膳也是这样,如用薄荷炖肉时,若将肉与薄荷一起下锅,这样就不对了,因为薄荷辛温芳香,炖煮时间一长芳香气易发散,就会降低药效。正确的做法是,先将肉炖熟,再加入薄荷炖5分钟即可
清明节养生防病篇
心脑血管病
春天的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晨)仍然较低,而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幅度又大,所以要注意预防中风和心肌梗塞。我国医学家和气象学家调查结果表明,每年的3-4月份是心肌梗塞病的高峰期之一,其中诱发心肌梗塞的主要天气之一就是“寒潮过境时的大风、低温”。
关节病
一年中,春季的空气湿度是比较大的,尤其江南地区的阴雨天数较多,此时湿度常常在90%以上,关节痛和风湿病变的症状就会加剧。当然,湿度的变化也常常表现于冷空气过境前后,因而春季关节病的特点是反复性比较大,症状的轻重常常与天气的阴晴变化相对应。
皮肤病
春季里,人们喜欢外出踏青。当室外风速超过每秒6米时,风沙、尘土等污染物会刺激人的鼻腔和咽喉黏膜,使人患上呼吸道疾病。即使是每秒2米左右的微风,也会将散落在地的花粉扬起,容易使人患上荨麻疹、花粉过敏症。
另外,还有不少人对春天阳光中的紫外线过敏,从而易产生一种叫“桃花癣”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脱屑、瘙痒、干痛等症状,有些女性的脸上还会出现红斑、丘疹,或表现为雀斑增多和黄褐斑加重等。
呼吸道传染病
春季是冷暖空气交替最活跃的季节,天气多变,这样的天气条件会直接影响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所以,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流感、腮腺炎、猩红热时常流行。
精神病
每年的3-5月份,是精神病复发率最高的时段,约占全年的70%以上。临床实践证实,当暖流性的春风吹来时,精神分裂症、情感性和更年期精神病患者无法入睡的情况显著增加,情绪变化、行为异常、躁动不安和吵架摔东西的比例也比寒冷时多10%左右,精神病人的自虐和自杀也常常发生在春季里。
按摩百会的作用和禁忌 按摩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百会穴居于头顶,与脑部密切联系,而人的头部又是阳气会聚之所,是百脉交会之处,因此百会不但能通达阳脉还能联络阴脉,从而连贯全身,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养生防病。
春分时节 养生防病好时机
一是注意养肝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春应于肝、夏应于心、长夏应于脾、秋应于肺、冬应于肾。春季是肝病的高发季节,需要注意养肝,协调肝的阴阳平衡。甘味食物能补肝益肾,如枸杞、核桃、花生、大枣、桂圆等。而酒会伤肝,春季更不宜饮酒。泡点菊花茶、薄荷水能起到清除肝热的作用,或是饮用电解质丰富的饮料,如宝矿力水特,也是春季的佳饮。
二是食物的阴阳互补
食物分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需要添加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菜肴性寒偏凉;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配上蛋类等滋阴食材,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三是多吃时令菜
每个季节都有符合其气候条件而生长的时令菜,得天地之精气,营养价值高。吃有养阳功效的韭菜,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豆芽、豆苗、莴苣等食材,有助于活化身体生长机能;而食用桑椹、樱桃、草莓等营养丰富的晚春水果,则能润肺生津,滋补养肝。
当然,除了注意膳食外,养生的关键还是提高自身免疫力。在思想上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起居方面要坚持适当锻炼,保持正常睡眠时间。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促进血液系统循环帮助维持机体平衡,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
春分天气状态不稳定,早晚气温偏低,对于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和高压力状态下的“亚健康人群”,要注意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未病”。如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可利用居住环境进行简单的健身运动。
最好玩莫过于“竖蛋”
春分立蛋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四千年前的中国,以庆祝春天的来临。在春分的那一天,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将蛋竖立在桌子上,而能够将蛋竖立起来放的话将会得到同伴们的艳羡。
芒种时节话养生 注意防病
芒种过后,天热,出汗多,此时要常洗澡,如能经常药浴对养生防病效果很好。所谓药浴,就是在浴水中加入适当的中草药的汤液或浸液,或直接用煎好的汤药,用蒸气沐浴的方法或熏洗全身或患病局部,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药浴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浸浴、熏浴、烫敷,作为保健养生则以浸浴为主。
贴秋膘是什么意思 贴秋膘的注意事项
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如果一入秋就大量进补肉食,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厌食、腹泻等症状。因此,秋冬进补之前重要的是先调理脾胃,为更好地接受秋冬季节的补品做好准备。
“贴秋膘”一定要适度,以清补为主,荤素搭配,均衡营养。另外,有人认为中药毒性小或无毒,就不重视服用量了,买一把茴香就炒着吃,抓上一把枸杞就煮粥,拿上几根人参就煨汤,这样做不利养生。中药是很讲究用量的,量大量小直接关系着药效,不分剂量,盲目使用,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中药入菜肴应因人而异,切不可认为只要是药膳,任何人吃了都能达到滋补的效果。按照中医理论,人体体质可归纳为五种体质:平和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平时可按体质因人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