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鉴别诊断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鉴别诊断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而心脏体征轻微者须与伤寒、结核、上呼吸道感染、肿瘤、胶元组织疾病等鉴别。在风湿性心脏病基础上发生本病,经足量抗生素治疗而热不退,心力衰竭不见好转,应怀疑合并风湿活动的可能。此时应注意检查心包和心肌方面的改变,如心脏进行性增大伴奔马律、心包摩擦音或心包积液等。但此两病也可同时存在。发热、心脏杂音、栓塞表现有时亦须与心房粘液瘤相鉴别。
本病以神经或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者,在老年人中应注意与脑动脉硬化所致脑血栓形成,脑溢血及精神改变相鉴别。
风湿性心脏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无创方法,已经是评价各瓣膜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测定心腔大小,心室功能,也可以测定跨瓣膜压差、瓣膜开口面积、肺动脉压力等指标。
2.X线检查 :可以了解心脏大小和肺部的改变。
3.心电图:可明确患者的心律,有无心肌缺血改变,是否合并有心房颤动等
4.心血管造影:对部分年龄大于45岁的病人,心电图提示有心肌缺血改变者,心血管造影检查者可以明确有无合并冠状动脉病变。
疾病诊断
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心脏彩超等检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比较容易。
鉴别诊断
主要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发育不良引起的瓣膜病变以及老年性心脏瓣膜病。
风湿热需与哪些疾病鉴别
(1)与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①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多于3岁以下起病,常侵犯指、趾小关节,关节炎无游走性特点。反复发作后遗留关节畸形,X线骨关节摄片可见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和邻近骨骼骨质疏松。②急性化脓性关节炎:为全身脓毒血症的局部表现,中毒症状重,好累及大关节,血培养阳性,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急性白血病:除骨关节疼痛外,还有贫血、出血倾向,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周围血片可见幼稚白细胞,骨髓检查可与鉴别。
(3)非特异性肢痛:又名“生长痛”,多发生于下肢,夜间或入睡尤甚,喜按摩,局部无红肿。
(4)与风湿性心脏炎的鉴别诊断:①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易与风湿性心脏病伴风湿活动相混淆,贫血、脾大、皮肤淤斑或其他栓塞症状有助诊断,血培养可获阳性结果,超声心动图可看到心瓣膜或心内膜有赘生物。②病毒性心肌炎:杂音不明显,较少发生心内膜炎,较多出现过早搏动等心率失常,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病毒感染证据。
心内膜炎的鉴别诊断
心内膜炎的临床症状并不是十分常见,大多属晚期才出现,给早期诊断心内膜炎造成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某些患有患有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或人造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到1周以上的,应警惕本版的可能。应立即进行全面检查,在诊断时,还需要与以下疾病做鉴别。
1、发热性疾病:如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需与伤寒、败血症、结核、风湿热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鉴别。
2、心力衰竭: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伴有低热或无发热者,应与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相鉴别。
3、风湿性心肌炎: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与本病的鉴别较困难,因二者均可有发热、贫血、血沉增快以及心脏损害,但如有栓塞、脾大、血尿、杵状指及血培养阳性,特别是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有较大赘生物,则支持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4、左房黏液瘤:有时本病和左房黏液瘤不易鉴别,但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赘生物出现在左心房内少见。
风心和其他心脏病的鉴别
1.二尖瓣狭窄 应与先天性二尖瓣狭窄、左房粘液瘤、功能性二尖瓣狭窄相鉴别。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应与先心病、二尖瓣乳头肌功能失调、二尖瓣脱垂综合征鉴别。
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应与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二叶式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马凡综合征、先天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夹层动脉瘤等鉴别。
4.主动脉狭窄 主要与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主动脉瓣上狭窄相鉴别。
5.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多见于原有心脏瓣膜病变的病人,有进行性贫血、脾脏肿大、 瘀斑、杵状指或栓塞现象。血培养阳性。
6. 病毒性心肌炎 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其原发感染的全身表现和心肌损害而出现的体征与心电图变化与风湿性心脏表现相似,而病毒性心肌炎的全身表现一般较轻,白细胞正常或降低,血沉不快,c反应蛋白多呈阴性,无心脏杂音。
感染性赘生物的介绍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在心瓣膜表面附着由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感染病原体沉着而组成的赘生物。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指因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过去将本病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bacterialendocarditis),由于不够全面现已不沿用。感染性心内膜炎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杂音、贫血、栓塞、皮肤病损、脾肿大和血培养阳性等。
慢性心包炎诊断鉴别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和限制型原发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鉴别往往甚为困难。
限制型原发性心肌病
起病比较缓慢,早期可有发热,逐渐出现乏力,头晕,气急,病变以左心室为主者有左心衰竭和肺动脉高压的表现如气急,咳嗽,咯血,肺基底部罗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等;病变以右心室为主者有左心室回血受阻的表现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腹水等,心脏搏动常减弱,浊音界轻度增大,心音轻,心率快,可有舒张期奔马律及心律失常,心包积液也可存在,内脏栓塞不少见。
心包炎外科治疗常可得到良好的效果,而心肌病则预后不佳,因此,个别鉴别实在困难的病例应进行血流动力学和影像学(CT或MRI)检查,必要时作心内膜活检,如影像学显示心包增厚,除非三项血流动力学检查全部符合限制性心肌病,应考虑开胸探查;如心内膜活检显示心内膜心肌病变,则不必开胸探查;如心内膜活检显示心内膜心肌病变,则不必开胸探查,此外尚需与肝硬,结核性腹膜炎及其他心脏病变引起的心血衰竭相鉴别。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
有心瓣膜病或心血管畸形及人造瓣膜的患者应增强体质,注意卫生,及时清除感染病灶。在作牙科和上呼吸道手术或机械操作,低位胃肠道、胆囊、泌尿生殖道的手术或操作,以及涉及到感染性的其他外科手术,都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在牙科和上呼吸道手术和机械操作时,一般术前半小时至1小时给予青霉素G100~120万u静脉滴注及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注,必要时加用链霉素1g/d,术后再给予2~3天。作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手术或机械操作时,术前后可选用氨苄青霉素与庆大联合应用。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表现
1.疾病分类及表现
根据病程、有无全身中毒症状和其他临床表现常将感染性心内膜炎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但两者有相当大的重叠性。
(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生于正常的心脏。病原菌通常是高毒力的细菌,如金葡菌或真菌。起病往往突然,伴高热、寒战,全身毒血症症状明显,常是全身严重感染的一部分,病程多急骤凶险,易掩盖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症状。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数起病缓慢,有全身不适、疲倦、低热及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以并发症形式起病,如栓塞、不能解释的卒中、心瓣膜病的进行险加重、顽固性心力衰竭、肾小球肾炎和手术后出现心瓣膜杂音等。
(3)病史部分患者发病前有龋齿、扁桃体炎、静脉插管、介入治疗或心内手术史。
2.常见症状特征
(1)感染症状发热是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不规则、热程较长,个别患者无发热。此外患者有疲乏、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关节痛、皮肤苍白等表现,病情进展较慢。
(2)心脏体征80%~85%的患者可闻及心脏杂音,可由基础心脏病和(或)心内膜炎导致瓣膜损害所致。原有的心脏杂音可因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而发生改变,出现粗糙响亮、呈海鸥鸣样或音乐样的杂音。原无心脏杂音者可出现音乐样杂音,约一半患儿由于心瓣膜病变、中毒性心肌炎等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出现心音低钝、奔马律等。
(3)栓塞症状视栓塞部位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发生于病程后期,但约1/3的患者为首发症状。皮肤栓塞可见散在的小瘀点,指趾屈面可有隆起的紫红色小结节,略有触痛,此即Osler结节;内脏栓塞可致脾大、腹痛、血尿、便血,有时脾大很显著;肺栓塞可有胸痛、咳嗽、咯血和肺部啰音;脑动脉栓塞则有头痛、呕吐、偏瘫、失语、抽搐甚至昏迷等。病程久者可见杵状指、趾,但无发绀。
同时具有以上三方面症状的典型患者不多,尤其2岁以下婴儿往往以全身感染症状为主,仅少数患儿有栓塞症状和(或)心脏杂音。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
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与体征常是全身性的,结合实验室检查,典型病例不难诊断。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及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的变化,不典型病例增多。有以下情况应怀疑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
①有瓣膜性心脏病者出现1 周以上不明原因的发热;
②新发生的反流性杂音或原有心脏杂音性质发生明显改变;
③不明原因的动脉栓塞现象;
④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
⑤心脏手术后持续发热1 周以上;
⑥人工瓣膜病人任何时候出现发热或瓣膜功能不全;
⑦静脉药瘾者的发热尤其伴咳嗽和胸痛。
凡遇以上情况应及时进行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便确定诊断。 除典型表现者外,本病临床确诊较难。1981 年von reyn等提出的beth israel 诊断标准虽一度广泛使用,但该标准一方面没有把静脉药瘾者(ivda)归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易患因素,另一方面也忽略了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作用;同时在感染的急性期需接受手术的患者不到1/3,因此,应用该标准只有极少数患者能真正得到明确诊断,特别是对血培养为阴性者其诊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94 年durack 等提出了duke 诊断标准。现介绍如下:
1.确定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1)病理学确诊标准:急性心内膜炎的组织学改变伴有赘生物,心肌脓肿或赘生物,外周栓子的病理检查或培养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临床确诊标准:符合下述两个主要标准;或1 个主要标准和3 个次要标准;或5 个次要标准者。
2.可能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介于确定和排除之间者。
3.可排除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有肯定的其他诊断;短期应用抗生素(≤4 天)症状缓解或手术和尸检未见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证据。
4.另外,duke 诊断标准中的主要和次要标准如下。
(1)主要标准:
①有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意义的阳性血培养(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a.独立两次的血培养均发现:a.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或haeck 菌群。b.社区获得的无原发病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肠球菌。b.持续性菌血症:a.不少于两次间隔12h 以上的血培养阳性。b.3 次血培养全部阳性,4 次或4 次以上的血培养中大多数为阳性,其中第1 次和最后1 次间隔时间≥1h。
②心内膜受累(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a.超声心动图的征象:a.可活动的赘生物附着于瓣膜,瓣下结构或植入物表面。b.脓肿。c.新出现的移入瓣漏。b.新的瓣膜反流。
(2)次要标准:
①心脏易患因素或静脉药瘾者。
②发热,>38℃。
③血管征象:动脉栓塞,脓毒性肺梗死,细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结膜出血,janeway 损害。
④免疫损害:肾小球肾炎,osler 结节,roth 斑类风湿因子阳性。
⑤微生物感染的证据:间断性菌血症或急性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⑥非典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的超声心动图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