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传染病吗
血吸虫病是传染病吗
血吸虫病不属于传染病,属于寄生虫病,具有地区性流行性,但是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
血吸虫的传播途径是虫卵随人体或哺乳动物的粪便排除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然后进入钉螺内发育繁殖大量尾蚴,尾蚴从螺体内逸出,在水面游荡,当遇到人或是耕牛在水中作业时,尾蚴可从皮肤黏膜等侵入机体,发育成型变为血吸虫。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血吸虫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包括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以及无症状的感染者。而血吸虫携带者将含有活卵的粪便排入水中,是血吸虫病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
感染血吸虫病的家畜和动物也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也称为保虫宿主。
家畜包括:黄牛、水牛、奶牛、山羊、绵羊、马、骡、驴、猪、犬、,猫、兔等。
野生动物包括:家鼠、白鼠、沟鼠、野鼠、猴、獐、麝鼩、鹿、獾、貉、豹、野猪、野兔、野猫等。
蛔虫病是传染病吗
蛔虫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它不仅影响小儿的食欲、肠道功能和生长发育,而且并发症多见,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蛔虫卵主要通过手和食物进入人体内,特别是宝宝喜欢用手抓食物吃,喜欢吮指头,还喜欢把一些不洁的玩具放人口中。尤其是宝宝的指甲缝中很易藏有蛔虫卵,所以极易造成感染。
蛔虫病患者及带虫者粪便含受精卵,是主要的传染源。每条雌虫每日排卵量达数十万个。受精卵在人体肠内不能发育,在外界适宜温度、湿度和有氧环境中发育。猪、犬、鸡、猫、鼠、蝇等动物和昆虫,因吃或接触人粪便及其污染物,可携带虫卵或吞食后排出存活的虫卵,也可成为传染源。
人可经多种途径感染,主要是吞入感染期蛔虫卵。在流行区人粪作肥料和随地大便,是蛔虫卵污染土壤和地面的主要方式。猪、苍蝇等因接触被人粪污染的地面也可传播蛔虫卵。农田劳动或其他方式接触污染的泥土,经手而入口或食用带活虫卵的蔬菜(如生食拌鲜菜)、瓜果等可发生大批人群感染,亦可随灰尘飞扬吸入咽部吞下而感染。
蛔虫病是传染病吗?蛔虫病是不会从一个人直接传染给另一个人的。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发烧,腹胀,食欲不振等。讲究卫生是对蛔虫病最好的预防。
甲类传染病有哪些
应该说了解了甲类传染病有哪些的基本常识以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如果在应对传染性疾病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有合适的处理方案,才可以然传染性疾病对人体的伤害降低到最低。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艾滋病、3病毒性肝炎、4脊髓灰质炎、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6麻疹、7流行性出血热、8狂犬病9、流行性乙型脑炎10、登革热11、炭疽、12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3肺结核、14伤寒和副伤寒、1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6百日咳、17白喉、18新生儿破伤风、19猩红热、20布鲁氏菌病、21淋病、22梅毒、23钩端螺旋体病24、血吸虫病、25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1流行性感冒、2流行性腮腺炎、3风疹、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5麻风病、6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7黑热病、8包虫病、9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
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以内报告;发现传染病爆发时,应以最快方式报告。 对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应作到“四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除患者外,病原携带者常常也是重要传染源,也应争取尽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使之无害化,因为各种传染病的携带者对于传播疾病的重要性不一样,处理措施也不完全相同,可参照本书各种传染病防治措施的相应部分。
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为了健康着想,不仅仅要了解甲类传染病有哪些的常识问题以外,还要了解对于不同传染性疾病有什么样的应对方案,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远离传染性疾病的危害。
血吸虫病是怎样引起的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
(一)传染源: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三)易感性: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
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现丘疹和瘙痒,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当大量童虫在人体移行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外皮层更新脱落的表质膜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血吸虫病的危害介绍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
具体的危害:
并发症多见于慢性和晚期病例,以阑尾炎较多见。
血吸虫病患者并发急性细菌性阑尾炎时易引起穿孔,阑尾炎脓肿,阑尾炎组织内虫卵沉积,阑尾穿孔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并发症。
血吸虫病患者的结肠病变严重时可产生结肠狭窄,引起排便困难以及其它肠梗阻症状。
在血吸虫病肠道增殖性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癌变者并不少见,重流行区普查结肠癌的发病率较非流行区高,发病年龄以30~40岁最多,20~30岁者也不少,血吸虫病合并结肠癌多为分化性腺癌和粘液腺癌,临床表现主要是结肠梗阻,便血和腹部包块,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充盈缺损,乙状结肠镜检与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诊断。
以上这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了血吸虫病的危害,相信大家对于这种疾病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即使遇到了这种疾病也没有必要太过于惊慌失措,及时的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接受到正确的治疗。
蛔虫病是传染病吗
蛔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流行于温带、热带及亚热带,尤其是经济不发达、温暖潮湿及卫生条件较差的国家或地区流行更为广泛。我国蛔虫感染者约为5.31亿人;贵州省惠水县、河北省隆化县及青海省民和县蛔虫阳性率分别为83.2%,64.4%及70.5%;各省区平均感染率为6.027%~71.115%。农村人口感染率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乡村中小学生感染率为13.53%~41.36%,城市中小学生为4.88%~18.73%。
1.传染源
蛔病患者及带虫者粪便含受精卵,是主要的传染源。每条雌虫每日排卵量达数十万个。受精卵在人体肠内不能发育,在外界适宜温度、湿度和有氧环境中发育。猪、犬、鸡、猫、鼠、蝇等动物和昆虫,因吃或接触人粪便及其污染物,可携带虫卵或吞食后排出存活的虫卵,也可成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人可经多种途径感染,主要是吞入感染期蛔虫卵。在流行区人粪作肥料和随地大便,是蛔虫卵污染土壤和地面的主要方式。猪、苍蝇等因接触被人粪污染的地面也可传播蛔虫卵。农田劳动或其他方式接触污染的泥土,经手而入口或食用带活虫卵的蔬菜(如生食拌鲜菜)、瓜果等可发生大批人群感染,亦可随灰尘飞扬吸入咽部吞下而感染。
3.易感人群
人对蛔虫普遍易感,农村人群感染率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尤以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感染率为高,男女感染率相近。随着年龄增长,多次感染后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是成人感染率较低的重要原因。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成人受染也较普遍。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注意什么
吡喹酮是广谱抗蠕虫药,它杀灭血吸虫的作用较呋喃丙胺强30倍,较硝硫氰胺强100倍以上,又无酒石酸锑钾的严重不良反应,因而是临床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近些年来,各地血防医院普遍将它用于治疗各型血吸虫病和血吸虫病夹杂症,特别是用于疫区农村家庭治疗血吸虫病,深受血吸虫病患者的欢迎。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虽然有着剂量小、疗程短、毒副作用轻的优点,但并非没有毒副作用。2日疗法虽然不良反应较少,但用药后仍会有头昏、乏力、出汗、头痛、失眠、肌肉颤动、多梦、眼球震颤、肢端麻木和轻度腹泻等副反应,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中毒性肝炎或诱发精神失常。
因此,在使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时,特别是在应用6日疗法时,无论是住院还是家庭治疗,都要特别注意加强护理。
对无夹杂症的慢性血吸虫病人应做三级护理;对急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和有一两种夹杂症的血吸虫病人,原则上做二级护理;对个别较严重的血吸虫病人可做一级护理。定时做好体温、脉搏、呼吸的观察。服药前测3天,服药结束继续测3~5天,每天测两次,服药期间每天测3次。同时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其它症状和药物反应。对较重的病人应做好护送和解释工作,防止因紧张而出现反应。
给病人发吡喹酮片剂时,特别是在家庭治疗中,要严格坚持“三查七对”,发药到手,看服到口。服药时间安排在饭后半小时或餐间吃一碗饭服药,服完药再吃一碗饭)为好,以减少消化道反应。
服药后要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对急性血吸虫病人和夹杂症病人每小时观察一次;对一般慢性病人每3~4小时观察一次。
病人出现头痛、咳嗽、乏力等一般反应时,也应给予对症处理,不能认为吡喹酮的副作用轻而不予理睬,任其发展。病人有较重的反应,如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多汗等,应及时给予输液和口服维生素B6。
对有思想顾的病人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治疗。农村医院安排床位时,应将用吡喹酮治疗的病人安排在同一个病房,勿与其它病人特别是传染病人同住,便于观察反应。
肝吸虫病会传染吗
一般感染肝吸虫病与居民的生活卫生习惯及饮食嗜好有着密切关系,广东部分地区如顺德、南海、三水等地居民有吃鱼生和鱼生粥的习惯,很容易感染肝吸虫病,此外,生熟砧板无分开,盛生鱼的器皿盛食,食生葱、生芫茜,饮生水等也可受感染。
肝吸虫病不会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染。肝吸虫病不会进行人与人之间传染,人只是中间宿主。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肝吸虫的成虫寄生在肝内胆管所引起。虫卵随胆汁入肠,由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池塘;被淡水螺吞食,在螺体内发育形成尾蚴而出螺体,然后再侵入淡水鱼或者小虾的肌肉内,即成囊蚴,人或其它肉食或杂食动物吞食带囊蚴的鱼虾,即被感染。 肝吸虫病是一种传染病,但它不是37种法定传染病之内的。
瘴气是怎么形成的
用现代医学的观念来看,“瘴疠”倒是很像“地方病”,“瘴气”则是“地方病”的病因.
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疾病,共有两种,一是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即因为一个地区存在某些微生物、寄生虫生存、传播的动物宿主(如蚊子之于疟疾和乙脑,钉螺之于血吸虫病,黑线姬鼠之于出血热),或一个地区生活习惯利于某些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如某地食生鱼粥的习惯之于肺吸虫病),所产生的只有一个地区会发生的传染病;二是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的地方病,即因为一个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如碘缺乏之于甲状腺肿),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产生的疾病.
某个地区特有的气候、地理环境,使其存在一些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宿主;某个地方特有的生活习俗,利于病原体感染人体;某个地方的土壤中所含物质对人体来说不适应,那么这所有的因素,都就是“瘴气”了!这些因素引起的地方病,也就是“瘴疠”了!当然,“瘴疠”是“地方病”的判断还得再上一个定语,即是南方的“地方病”,毕竟一直都是说南方才有瘴疠.那么,“瘴气”和“瘴疠”的消失也就很好解释了:没有污水滋生蚊子,睡觉挂蚊账开空调,没有蚊子叮咬,疟疾自然就发不了;灭了钉螺,血吸虫自然活不了,便也钻不到人体来了;盐里面加了碘,土里有没有碘也就无所谓,人的甲状腺也不肿了
血吸虫病会传染吗
一、感染血吸虫病的症状:
血吸虫病是由寄生在血液中的血吸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发热是急性血吸虫病的突出症状,病人绝大多数会肝脏肿大,伴有压痛。感染较重或反复感染者可出现脾肿大,若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和腹水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死亡。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二、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哪些特点?
1、传播途径
血吸虫的无性繁殖阶段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完成。血吸虫的分布与钉螺的分布严格一致,凡有血吸虫病流行的地方,必有钉螺孳生。没有钉螺的地方,虽然可以有患者(转入型患者)但不能在本地传开来。因此钉螺生态学研究对于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有重大的意义。
血吸虫病属于传染性疾病,为粪-口传播,但其传播必须有三个条件:1)是带虫卵的粪便进入水中;2)钉螺的存在(因为钉螺是血吸虫必需的唯一中间宿主,即必需的中间环节);3)人接触了被感染的水,如因生产生活而接触疫水(捕鱼、种田、游泳、洗漱等)。
血吸虫病传染常见的感染方式有两大类:
1-1、血吸虫病传染生产性接触疫水:疫区群众常因生产活动接触疫水,如打湖草、捞猪草、防洪抢险、抢收庄稼、捕捞洪水鱼、打藜蒿等。有时清晨进湖草场,沾到草上的露水,也能感染到血吸虫病。
1-2、血吸虫病传染非生产性接触疫水:主要有青少年游玩、玩水。其次还有吃用疫水,如淘米、洗衣、洗菜等。
2、流行特征:
2-1、地方性:日本血吸虫病的地理分布与钉螺分布相吻合。因为钉螺的活动范围及扩散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钉螺的地理分布有严格的地方性。血吸虫病流行取决于钉螺的分布特征。钉螺作为日本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宿主,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与防治措施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2、人畜共患:迄今有人畜共患的流行区及只有动物感染的疫源地,而不存在仅有人群病例而无动物感染的地区,因而认为血吸虫原系动物寄生虫,随其进化而成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目前,我国江湖洲滩地区耕牛在血吸虫病传播中起着越来越显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