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听力下降耳鸣警惕心血管疾病
老人听力下降耳鸣警惕心血管疾病
人们从60岁开始步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有其独特的生理代谢特点。如基础代谢率下降,细胞的功能下降,同时器官的功能也有所改变。提醒:关爱老人,再看几度夕阳红。
首先,耳与心血管系统的神经分布部位,在大脑和脊髓等处相同或相近。人体在心血管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往往使耳蜗早于心肌出现病理改变,并损害耳蜗的功能,引起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另外,神经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极差,如听神经完全缺氧超过一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病理损害。而听神经的血管极细,当出现动脉血管硬化或血液黏度增高等病变时,很容易造成血管腔狭窄或血流减慢,甚至造成血管闭塞,从而导致听神经的损害,使其功能下降或丧失,这样就可出现非耳源性耳鸣症状,甚至出现耳聋。
因此,中年以后若出现耳鸣及耳聋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医。在检查五官科的同时,还要对心血管系统进行相关检查。
耳鸣的病因有哪些
耳鸣可以短暂或持续性存在.严重的耳鸣可以扰得人一刻不得安宁,令人十分紧张。如果是短暂性忽来忽去的耳鸣,一般是生理现象,不必过分紧张,可听之任之。如果是持续性耳鸣,尤其是伴有耳聋、眩晕、头痛等其他症状,则要提高警惕,尽早就医。
耳鸣的病因比较复杂,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①耳源性疾病(即与耳部疾病相关).往往伴有听力下降,如由耳毒性药物中毒、病毒感染、内耳供血不足等引起。
②非耳源性疾病,这类病人除了有耳鸣外,常伴有相应疾病的其他症状,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外伤等。
由各种耳病如耳硬化症、听神经瘤、梅尼埃病引起的耳鸣,如果任其发展,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导致耳聋。但是,并非所有的耳鸣都导致耳聋。如高血压质血或中医认为的阴虚等病症,可能仅有耳鸣而听力正常,当这些全身病治疗好转,耳鸣会自然消失。
独居老人要警惕心血管疾病
因此,老年人尤其是在节日过后,一定要注意心态的调整,因为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子女都在身边,老人的心理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原来的生物钟也被打乱了。节日过后,宽松、愉快的气氛陡然消失,前后反差巨大,老人心理上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这种抑郁会影响到老人的心脏血管健康,可以诱发血管痉挛,另外可刺激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那么独居老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心血管疾病呢?当然首先要做的就是按时服药、良好生活习惯以及要调整自我心态,心情要保持舒畅。并且此时就需要儿女的配合了。最后就要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点:儿女在外老年人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二人一起重温过去的美好,多出去走走。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给自己制定任务,使自己得到寄托。
第二点:当老人感到孤独时,可以安排给自己做不同的事情。
第三点: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不仅调节生活情趣,还有稳定血压或使高血压降下来的作用。
第四点:要认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到生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
第五点: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如果条件许可,可在子女家居住一段时间。
令人不得安宁的神经性耳鸣的原因
耳鸣可以短暂或持续性存在.严重的耳鸣可以扰得人一刻不得安宁,令人十分紧张。如果是短暂性忽来忽去的耳鸣,一般是生理现象,不必过分紧张,可听之任之。如果是持续性耳鸣,尤其是伴有耳聋、眩晕、头痛等其他症状,则要提高警惕,尽早就医。
神经性耳鸣的原因
①主要是耳部的疾病,如外耳疾病:外耳道炎、耵聍栓塞、外耳异物等,中耳的急慢性炎症、鼓膜穿孔、耳硬化症及内耳的美尼尔氏综合症、听神经瘤,都能引起耳鸣。
②血管性疾病也会发生耳鸣,如颈静脉球体瘤、耳内小血管扩张,血管畸形、血管瘤等,来自静脉的耳鸣多为嘈杂声,来自动脉的耳鸣与脉搏的搏动相一致。
③其它一些全身性疾病也能引起耳鸣:植物神经紊乱、脑供血缺乏、中风前期、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糖尿病、营养不良,④另外,过量使用了对耳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或卡那霉素等,也可出现耳鸣和听力下降,且耳鸣比听力下降出现得早。
老人听力下降原因
一、老人听力下降原因
对于听力下降,很多老人会感到迷惑:噪音损害、本身没有耳部炎症、外伤和药物中毒等耳部疾病史,但为啥很早表现出听力下降。实际上,这就需要考虑到浑身性疾病对听力的影响。
要知道,慢性肾炎患者多伴有高血压、水肿等,而高血压是引起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以外,慢性肾炎病人常常使用利尿药,如速尿,利尿酸等,病情严重者不得不使用点对听力有损害的抗菌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这些药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耳毒性。
除此以外,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听力下降的一个重要病因,经常是动脉硬化、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的表现之一。有调查显示老年耳聋中70%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耳聋轻重与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春季需警惕心血管疾病
据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即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1月(秋冬季)和每年的3~4月(冬春季)。这两个高峰期是由于季节转换、冷空气活动频繁而造成的。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既有血液黏稠、血脂增高等血液病变的原因,又有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管痉挛、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变的原因。
春季气温不稳定,乍暖还寒,人体受到频繁交替的冷暖气流的刺激,尤其中老年人普遍存在血液或血管的病变,所以对气温的变化更为敏感,也更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或再发。
因此,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专家建议:中老年朋友不仅应该在春季做好防寒保暖的措施,还要坚持服用一些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护血管的药物,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春天如何保养你的心血管
一要起居有规律。在春天到来之时,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体各器官负荷加大,而中枢神经系统却发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肢体感觉困倦。这时千万不可贪图睡懒觉,它不利于阳气升发。为了适应这种气候转变,在起居上应早睡早起,经常到室外。
二要养精蓄锐。人的精神活动必须顺应气候的变化。人体受季节影响最大的时候是过渡季节,尤其是冬春之交的春天。有些人对春天气候的变化无法适应,易引发精神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
春天应注意情志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使肝气顺达,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阳春三月是万物始生的季节,此时要力戒动怒,更不要心情抑郁,要做到心胸宽阔,豁达乐观;身体要放松,要舒坦自然,充满生机。
三要注意经常锻炼。入春以后要适应阳气升发的特点,加强运动锻炼,可以到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风筝,让机体吐故纳新,使筋骨得到舒展,为一年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春季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抗病能力强。思想敏捷、不易疲劳、办事效率高。
四要注意保暖。春天到来,天气转暖,致病的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因而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猩红热,肺炎等传染病最容易发生。 “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病的发生
突然右耳耳鸣是什么原因
1、长期噪音刺激:长期工作在噪音性很强的环境,会导致耳鸣或听力下降,若要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工作,一定要注意噪声防护。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是手机控、音乐控、K歌控,耳朵长时间得不到休息或时时刻刻离不开耳机,由于长期的噪音刺激容易造成内耳神经损伤,从而引起耳鸣。
2、精神紧张和疲劳:当人们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和在身体疲劳状态时均易使耳鸣加重,或者出现间断性耳鸣的症状。因此适当调整工作节奏,放松耳鸣患者的情绪,转移对耳鸣的注意力都是有益的。
3、不良习惯:饮食不当也会引起耳鸣,如经常摄入咖啡因和酒精,加重耳鸣症状。如吸烟会降低血氧,当缺氧的时候就会对内尔毛细胞造成损害,引起避免引起耳疾病。
4、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症:耳郭软骨膜炎、复发性多软骨炎、鼓室硬化症、自身免疫性咽鼓管炎、分泌性中耳炎、耳硬化症、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梅尼埃病、突发性聋等这些疾病都有可能引起耳鸣,相关患者应该要警惕。
5、身性疾病:植物神经紊乱、脑供血缺乏、中风前期、高血压、营养不良,60岁以上人耳鸣发病率高达30%。主要原因是随年龄的增长,听觉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所致。
现在有很很多耳鸣患者遍及关于症状细微或时间短的耳鸣有所无视,以致于久患耳鸣却坐视不理而加剧了耳鸣,直到发生并发症才想起来医治。耳鸣会对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发生较大的风险,甚至会导致听力的下降,需要我们提高警惕。
耳鸣预示着哪些疾病
一:鼻咽癌
很多人会认为,鼻咽癌总归是长在鼻咽部,和耳朵有什么关系?其实,它们的关系可密切了。人的鼻咽部与中耳腔之间有左右两根相通的管道叫咽鼓管,鼻咽癌往往发生在咽鼓管开口的附近。患者经常会伴有耳鸣,同时耳部有闷胀感和堵塞感,听力也减退,但是听自己说话反而觉得响亮。
在鼻咽癌就诊人数中,大约有半数的病人有耳鸣现象,这种耳鸣常常是低频的嗡嗡声。所以,一旦出现以上症状者,尤其是经常吸烟的男性,要高度警惕鼻咽癌的可能。
二: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也称突发性听力损失,是一种自发、突然而且往往出现在单侧耳朵的神经性听力急速下降,往往同时伴有耳鸣,且以高音调为主。该病病因不明,可能和机体受冷、受热、疲劳过度、过敏或流感、腮腺炎、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等有关,内耳的血液循环和物质代谢发生障碍,供血不足而导致听力下降。
此外,血栓的形成会加重内耳血液循环障碍,所以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一旦伴有耳鸣,一定要警惕并及时去医院做全面检查,防患于未然。
三: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是听神经的鞘膜细胞发生病变而产生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7%—12%,是颅内神经瘤最多见的一种。在它的早期由于肿瘤压迫到听神经,往往会有单侧耳鸣出现,而且是高音调的蝉鸣声或汽笛声。
开始是阵发性的,继而发展为持续性的,出现进行性的听力下降甚至耳聋。由于在内耳道内听神经伴随着颜面神经和前庭神经等,所以肿瘤很有可能也压迫到它们而伴随出现面部麻木、面瘫和眩晕等症状。听神经瘤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大多采用手术切除法治疗。
四:心血管病
耳鸣可能是冠心病的先兆。有的心血管病患者可能会伴随有双侧性、高音调的耳鸣。这是因为耳蜗对血量和含氧量比较敏感,在心血管病早期时,流向脑部的血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会降低,这就使得耳蜗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最终导致耳鸣。
据统计,在有耳鸣的心脏病患者中,86.7%的患者耳鸣比心绞痛先出现,8.6%的患者心绞痛和耳鸣同时出现。因此,凡是心血管病人,尤其是中老年患者,一旦出现持久的耳鸣,应到医院进行心血管系统检查。
五:药物中毒
服用药物不当会引起药物中毒,中毒症状之一便有可能是耳鸣。这是因为有的药物损伤了内耳神经所致。如服用大剂量奎宁、奎尼丁、氯喹等药物,可引起剧烈耳鸣,但停药后会逐渐好转,大多不会影响听力。
而大剂量的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对听神经及前庭神经有非常大的损害,若不及时停药,会迅速发展成耳聋,并难以恢复。
六:压力与情绪紧张
工作压力大与情绪紧张是耳鸣的一个重要原因,更年期、白领阶层的紧张工作、学生的紧张学习、中老年晚上打麻将睡眠过晚都会引起耳鸣,这种耳鸣通过用药和调节情绪和改变生活习惯可以改善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