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宝宝尿床
妈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宝宝尿床
可能是吓的
婴幼儿尿床,一般情况下,并不是什么大事,也不是什么病症。婴幼儿时期,由于智力未发育完全,排尿的正常习惯尚未养成,所以会出现偶尔尿床的情况。
2岁以后,如果宝宝一个星期尿床超过3次以上,就说明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可以适当进行行为治疗。但是,如果宝宝5周岁以后还尿床,且这种行为每周多达2次以上,才能算做“遗尿”病症,这种情况必须去医院进行治疗。
宝宝尿床原因很多,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宝宝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大,神经功能、膀胱括约肌等身体机能逐渐发育,加之父母的良好引导,尿床会慢慢改善。
宝宝能否自主大小便,与妈妈的养育方式、日常训练有关。从小没有把过尿,一直带着纸尿裤的宝宝,到了1周岁以后,有便意的时候,他会向妈妈寻求帮助。这个时候,住楼房的家庭可以把宝宝带到马桶上,然后扶住宝宝,让他大小便。住平房的家庭,公厕比较远的话,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个专门用来大小便的小塑料桶,宝宝有了便意,妈妈就带宝宝去家里较隐蔽的地方,坐在小塑料桶上方便。
如果宝宝一尿床妈妈就斥责宝宝,甚至在睡觉前吓唬宝宝:“晚上敢尿床,我就把你扔出去!”那么,宝宝精神紧张,越害怕尿床,越是尿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小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条件反射,一旦尿床受到了严厉斥责,宝宝就会有意识地憋尿。现代医学研究指出,人能抑制尿的排放,是在脑神经支配下,靠膀胱内括约肌逼尿肌的协调作用形成的结果,在幼儿憋尿意念的作用下,会形成人为的尿潴留。憋尿后,尿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尿中有毒物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如果经常憋尿,小便次数减少,清除作用就会减弱,就会造成细菌肆意生长繁殖,女孩还容易引起括约肌系统感染,时间过长,末梢神经就会因过分紧张而出现麻痹,使人失去排尿感。久而久之,会产生膀胱颈梗阻,出现排尿困难、漏尿、尿失禁等症状。
所以,当宝宝的神经系统和膀胱内肌肉还没有很好地发育起来的时候,妈妈不要拿宝宝尿床的事情当回事,而给予过多的斥责,让宝宝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妈妈要想到,宝宝尿床是“身不由己”的事情!
日常生活中,妈妈要积极引导宝宝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除了定时、定点提醒宝宝排便外,活动、出行、游戏前也要提示宝宝先排便,以防到时排便不方便造成憋尿。
两岁以后,宝宝就已经有了控制大小便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白天的时候表现得比较强,晚上则会相对弱一些,所以宝宝会出现尿床的现象。一般来说,宝宝尿床是由于机能原因引起的,在排除了疾病原因以后,如果次数不多就无须特别理会,等宝宝大一些,随着神经系统发育的不断完善,宝宝的膀胱对排尿的控制会自然形成。
妈妈巧面对
尿床的情况多发生在夜间睡觉时和玩得高兴的时候,如果妈妈足够细心,平时注意观察宝宝的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睡前不要让宝宝喝太多水,也不要吃太多水果,有睡前喝奶习惯的宝宝,也尽量少喝;睡觉前,督促宝宝去小便,不要憋尿睡觉。晚餐吃得清淡点,不要咸了,以免宝宝口渴起夜喝水,少吃高蛋白和汤粥之类的食物。
如果宝宝出去玩累了,或者吃了较多的水果、喝了过量的水,妈妈可以给宝宝带上纸尿裤,这样,就会减少尿床行为对宝宝的刺激。
掌握宝宝夜间排尿的规律一般是多长时间一次,在感觉宝宝有尿意的时候,轻轻叫醒宝宝去排尿,不过次数不能太多。现代医学证明,健康人之所以在长时间睡眠情况下不会尿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在睡眠时会产生大量的血管升压素,对泌尿器官制造尿液的多少起控制、调节作用。所以,一个晚上叫醒1~2次即可,否则会打乱睡眠规律,导致熟睡时才分泌的具有调节、控制尿液的血管升压素分泌紊乱,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分泌,那么到了5周岁以后,宝宝还会尿床。
另外,夜间频繁喊醒宝宝,不仅影响宝宝睡眠,让宝宝产生恐惧和抗拒心理,假装醒不过来,妈妈也会因为睡眠不足而感到劳累、心情不好,对宝宝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影响宝宝信任感的建立,不利于宝宝人格发展。
当宝宝有了尿意,能够自主醒来的时候,一般是到了憋不住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妈妈快速给宝宝脱掉衣服,所以,晚上睡觉的时候,宝宝只需穿个肚兜,小内裤可以不穿。
为了不影响宝宝睡觉,妈妈可以在床垫子上铺一层塑料布,然后再铺上床单,这样,就不会渗透到床垫子上。妈妈察觉后,只要把床单和塑料布拿走,铺上新的宝宝就能睡觉了。妈妈换床单的时候,最好轻手轻脚,这样就不会影响宝宝睡觉。妈妈千万不要因为怕弄醒宝宝而不换尿布,这样不仅对宝宝的身体不好,反而强化了宝宝的尿床行为。
虽然宝宝尿床是正常现象,但是尿床会对宝宝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让宝宝感到害羞、难为情。宝宝尿床后,会很小心地留意家人的反应,如果妈妈大惊小怪,会让他觉得自卑,如果妈妈跟往常一样平静地照顾宝宝起床、穿衣服,不责怪宝宝,宝宝就不会神经紧张。如果妈妈像往常一样温柔地亲吻宝宝,就能够激起宝宝内心的正向驱力,他会暗示自己不尿床。
宝宝每天都尿床,原来都是我的错!
首先,要请安安妈放宽心,宝宝5周岁以后每周至少发生一次尿床事件(偶尔一次的尿床不包括在内),才算是遗尿症。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最多见,继发性多由于泌尿道感染等泌尿系统或者全身性疾病引起。有部分3岁左右的儿童不能控制膀胱逼尿肌收缩排尿而出现不稳定膀胱,表现为白天尿频尿急,偶尔尿失禁和夜间遗尿。但是比较少见。
大部分宝宝在2岁或2岁半时,就能在夜间控制排尿了,尿床现象会大大减少。但有些宝宝到了两岁甚至两岁半后,还只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会常常尿床。不过这种现象也是正常的,算不上遗尿症,父母不用太担心。这是随着神经系统发育,脑干、大脑皮质对脊髓控制的不断完善,宝宝的膀胱对排尿的控制会自然形成并逐步加强,也就慢慢地告别尿床史。
尿床后,妈妈不该做的事
每次安安尿床后都有一大堆的床单、衣服要清洗,真是给我乱上添乱,为此我很感郁闷。可是宝宝还这么小,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警示:
尿床不是宝宝的错。3岁以下宝宝的尿床多数是因为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引起的,宝宝并不是有意而为。因此,在宝宝尿床之后,妈妈要知道——
1 不要责骂
当宝宝尿床后,千万不要责骂他们。除了给宝宝增加心理负担外,责骂对帮助减少尿床毫无用处。要知道,尿床这件事,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无可避免的。这是成长中的个必然,不会因为你的责骂而省略。
2 不要过早排尿训练
有些妈妈为了让宝宝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在宝宝才几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刻意地进行排尿训练了。但这么小的宝宝对认知和语言理解能力尚不成熟,不能承受复杂的排尿训练,刻意而为反而会让宝宝因为排尿紊乱而尿床。
3 不要让宝宝长时间坐便盆
有些粗心的妈妈晚上把宝宝唤醒后,让宝宝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撒尿。其实有时宝宝只是坐在便盆上玩,并没有用心尿尿,这样做就不容易让宝宝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起来,形成条件反射。
4 不要刻意起夜
有些妈妈担心宝宝尿床,就会在夜里反复叫醒宝宝,让他排尿。但这样做,常使得宝宝的膀胱不能得到充分扩张,很难产生明显的尿意。宝宝不想尿,你偏要叫他尿,这是多么让他感到厌烦的事啊!而不管宝宝的哭闹、挣扎,一定要他尿完了才能离开便盆,这反而会让他对尿尿这件事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
孩子经常尿床怎么办?妈妈有绝招! 尿床后,妈妈不该做的事
尿床不是宝宝的错。3岁以下宝宝的尿床多数是因为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引起的,宝宝并不是有意而为。
当宝宝尿床后,千万不要责骂他们。除了给宝宝增加心理负担外,责骂对帮助减少尿床毫无用处。要知道,尿床这件事,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无可避免的。这是成长中的个必然,不会因为你的责骂而省略。
有些妈妈为了让宝宝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在宝宝才几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刻意地进行排尿训练了。但这么小的宝宝对认知和语言理解能力尚不成熟,不能承受复杂的排尿训练,刻意而为反而会让宝宝因为排尿紊乱而尿床。
有些粗心的妈妈晚上把宝宝唤醒后,让宝宝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撒尿。其实有时宝宝只是坐在便盆上玩,并没有用心尿尿,这样做就不容易让宝宝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起来,形成条件反射。
有些妈妈担心宝宝尿床,就会在夜里反复叫醒宝宝,让他排尿。但这样做,常使得宝宝的膀胱不能得到充分扩张,很难产生明显的尿意。甚至不管宝宝的哭闹、挣扎,一定要他尿完了才能离开便盆,这反而会让他对尿尿这件事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
宝宝尿床父母如何处理
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虽然宝宝尿床是正常现象,但是尿床会对宝宝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会让他觉得害羞、难为情,甚至可能让宝宝觉得自卑,所以父母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淡化尿床对宝宝造成的影响。
● 如果宝宝尿床了,不要大惊小怪,跟往常一样照顾宝宝起床穿衣服,就当没发生尿床事件一样。
● 睡前不要让宝宝喝太多水,也不要吃太多水果,晚上6点以后最好不要喝水吃水果;在上床之前,一定要督促宝宝去小便,不要憋尿睡觉。
● 掌握宝宝夜间排尿的规律,在感觉宝宝有尿意的时候,轻轻叫醒宝宝去排尿。不过次数不能太多,一个晚上叫醒1—2次即可,否则会影响宝宝睡眠。而且一定要彻底叫醒宝宝,让他在清醒状态下去小便,这样以后宝宝会在有尿意的时候自己起来小便。
● 尿床以后,湿漉漉的床单很不舒服,睡梦中的宝宝都能感觉到。所以可以在平时用的床单上铺一层塑料纸,再加上一条床单,一旦宝宝尿床,也不会渗透下面的垫子。
● 晚餐应做得清淡一些,不要放太多盐,少吃高蛋白和汤粥之类食物。
● 睡觉时应该给宝宝穿容易脱的衣服,以免晚上尿急时来不及脱裤子。
父母不应该做的事情
尿床以后,敏感的宝宝会留意父母的言行举止,所以一定要牢记以下不能做的事情,避免对宝宝造成心理伤害。
● 不要责骂尿床宝宝。尿床以后,宝宝已经够难过了,他需要的是妈妈温柔的亲吻,而不是凶巴巴的斥责。
● 不要让湿漉漉的床单伴随宝宝一整个晚上。有些父母怕麻烦,或者想着潮湿的床单能够让宝宝知道尿床是不好的事情,从而让他改掉尿床的习惯。其实,如果一整晚让宝宝睡在潮湿的床上,反而会强化尿床这件事情。而且潮湿的床更容易让宝宝产生尿意。
● 睡前不要让宝宝玩得太疯,睡得太沉,晚上有尿意的时候就不容易醒来。
● 不要因为宝宝尿床就强迫他进行排便训练,一旦宝宝产生抗拒心理,更容易发生尿床现象。
● 半夜宝宝起来小便的时候,不要让他坐在便盆上玩耍,如果解不出小便,不要强迫,可以让宝宝继续睡觉,等到有尿意的时候再起来小便。
●有些妈妈怕宝宝晚上尿多,所以频繁叫醒宝宝,这样反而会让宝宝对排尿产生恐惧和抗拒。
宝宝尿床中医疗法来帮您
宝宝尿床了,中医怎么看?
中医认为,小儿尿床的原因有四。一是因为小儿先天体质较弱,肾气虚寒,所以常常在睡眠中遗尿,这类小儿多发育迟缓。二是因为久病之后,失于调养,导致脾肺气虚,排尿功能失调,所以常见尿频现象。三是因为受疾病影响,或饮食失调,导致体内湿热,肝功能失调,这时往往每次的尿量不多,可是伴有腥臭味。四是因为心与肾生理协调失常,导致睡梦中尿床,且睡得不安稳。
为什么宝宝会尿床?
1.环境改变。在上幼儿园之前,宝宝一直由爸爸妈妈陪着入睡,而在幼儿园午睡时,只有宝宝自己照顾自己,新环境可能让依赖父母的宝宝难以适应,导致尿床。
2.心理因素。宝宝在幼儿园受到惊吓或者在睡前看了紧张刺激的电影,或者在家时看到父母吵架,导致情绪过于激动、紧张,或精神压力大,睡眠不佳引起尿床。
3.过度劳累。由于宝宝贪玩,或者身体疲乏,较易进入睡眠状态,且熟睡后不易觉醒,即使有尿意也不懂得起床上厕所。
4.疾病因素。泌尿系统感染、畸形以及脊柱裂、脑脊膜膨出、蛲虫病、癫痫等疾病可能引起遗尿。
5.其他因素宝宝尿床后体罚、斥责;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或者气候变化、睡前饮水过多、夜间懒得上厕所等都可使宝宝遗尿次数增多。
宝宝尿床了,切忌责骂
一些妈妈常常因为宝宝尿床就用严厉的语气责怪宝宝,这样做不仅难以改善宝宝的尿床现象,反而加重了宝宝的精神负担。对于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的宝宝,长期遗尿可能使他们形成自卑的心理,因此不愿与同学交往,睡前也会表现出担忧等情绪,影响睡眠。
当知晓宝宝尿床之后,应该问问宝宝尿床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情绪紧张、晚上不敢自己上厕所,或者夜间懒得上厕所,应该予以理解和正确的引导,教育宝宝尿床是不好的习惯。如果宝宝尿床是因为身体的原因,那么应该给予安慰和开导,要告诉宝宝这是可以治好的,不要给宝宝留下心理阴影,毕竟尿床也让宝宝自己觉得难为情。
宝宝尿床,中医疗法来帮您
敷脐法
功效:温补固肾
位置:脐部
操作方法:五倍子、何首乌各20g;研末,用醋调匀;每次取黄豆大小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每晚一次,次晨取下,连用1周。(如图1。)
捏脊:
功效: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培元气。
位置:脊背部
操作方法:妈妈双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脊背之上再以双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把皮肤捏起,(如图4),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推转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从长强穴开始, 沿督脉两侧由下向上随捏,随按,随拿,随推,随捻,随提,随放,一直捏到大椎穴处为1遍,如此捏12遍。第7遍开始用“捏三提一”法,捏三下,向上提一下,重点提捏膀胱俞、肾俞处,加大刺激量,听见有响声效果最佳。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改善小儿遗尿的食疗
莲子羹
配方:莲子、芡实、板栗肉、核桃各若干,鸡蛋1个,盐少许。
制法:将莲子、芡实、板栗肉、核桃共研成粉末,每次各取30克,放入碗中,加盐拌匀,打入鸡蛋,加清水少许,搅至起泡,入锅蒸熟成羹即可。空腹食用,每日1剂,1次食完,连食5-7天,以后每星期1剂。
功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摄。对改善小儿遗尿有良好功效。
宝宝尿床,妈妈怎么护理?
宝宝太累,睡得沉,就会对尿意感觉迟钝,所以白天注意劳逸结合,也不要让宝宝玩得太疯。晚上尽量少让宝宝进食汤水等流质食物,睡前提醒宝宝上一次洗手间,便可减少尿床的机会。
年龄较小的宝宝,妈妈要留意宝宝晚上尿床的时间规律,在常发生尿床的时间前,及时唤醒宝宝排尿。对于年龄较大的宝宝,可采取鼓励性行为训练,制作尿床次数登记,有进步时给予奖励,这种方法对遗尿治疗是较可行的。
从容面对尿床宝宝
你的宝宝多大了,你还在为尿床的宝宝头疼吗?其实,引起尿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部分可以经过家庭调理加以纠正,从容面对尿床的宝宝并不难。
案例1
壮壮两岁半了,白天大小便自理得很好,但到晚上睡着后就难以控制了,如果半夜不叫他小便,他几乎每天都会尿床,半夜妈妈常常与他进行“斗争”,有一个晚上就给他换了四身衣服。壮壮其他方面都优于一般宝宝,就是尿床让妈妈头疼,听奶奶说他爸爸小时候尿床到7岁,妈妈心里犯起了嘀咕:难道尿床也会遗传吗?
案例2童童快6岁了,活泼可爱,但就是有一件事情难于启齿:每天晚上都尿床。特别是白天玩累了,晚上睡觉就尿床了,而且尿湿了都不知道,这尿片一洗就洗到孩子6岁,爸爸妈妈可笑不出来了……
专家提示
通常宝宝在1岁或1岁半时,就开始能在夜间控制排尿了,尿床现象会大大减少。但有些宝宝到了2岁甚至2岁半后,还只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常常尿床,妈妈不要着急,这种现象仍然是正常的。随着神经系统发育的不断完善,宝宝的膀胱对排尿的控制会自然形成,不需要特别的指导和训练。大多数宝宝3岁后夜间不再遗尿。遗尿症是指5岁以后每周至少有一次遗尿者(并不包含偶然一次的尿床),这种情况就应该到医院就诊了。
宝宝尿床的常见原因
遗传因素
父母中有一人有遗尿史者,宝宝发生遗传性遗尿的几率为44%,若父母皆有遗尿史则遗传几率为75%。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男孩中。
疾病及生理因素
蛲虫症、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等都有可能引起遗尿,但因病引起的遗尿所占比例较小。
精神因素
包括宝宝白天玩耍过于疲劳;兴奋过度,强烈的精神刺激如受惊吓、心情焦虑、紧张不安;晚上睡觉前听恐怖故事;偶尔一次尿床后受到父母呵斥甚至体罚等。
排尿习惯训练不当
没有给宝宝进行及时的排尿训练,如有的妈妈给宝宝使用一次性尿布的时间过长,以至于不能让宝宝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半夜叫宝宝撒尿时宝宝并没有真正清醒,就容易养成迷迷糊糊撒尿的习惯;有些粗心的妈妈晚上把宝宝唤醒后,让宝宝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撒尿,而有时宝宝只是坐在便盆上玩,并没有小便,这样宝宝就不容易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起来形成条件反射。
宝宝睡眠过沉
一般来说,尿床的宝宝晚上都睡得很深,不易叫醒,甚至尿床都不知道。当膀胱中有尿时,尿意在睡眠中不能及时传达给大脑,而大脑也不能及时发出醒来的命令,因此有的宝宝夜间尿床前常常做梦找厕所。 环境因素 包括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宝宝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等都会造成宝宝尿床。
怎样对待尿床的宝宝
引起尿床的原因很多,虽然有一些疾病可使宝宝患遗尿症,但对于大多数尿床的宝宝而言,只要父母注意看护并去除生活中可能造成尿床的因素,宝宝尿床是可以得到纠正的。
减轻心理压力
经常尿床的宝宝往往胆小、敏感、易于兴奋或过于拘谨。所以,父母应从培养宝宝的性格入手,来纠正尿床现象。对待尿床的宝宝,不要责备、恐吓,那样只能使宝宝精神更加紧张而加重尿床现象。应该解除宝宝的心理负担,一旦宝宝没有尿床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宝宝的尿床现象将会减少。
掌握排尿规律
入睡后宝宝排尿往往是有规律的,多数宝宝是在睡熟后2~4小时出现排尿。 聪明的妈妈掌握了宝宝的排尿规律后,应提前一些叫醒宝宝排尿。次数为一夜1~2次,不可过多,否则也会影响宝宝睡眠。重复多次后,宝宝就会自己在排尿前醒来。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
1、注意清洗局部,内裤要天天换洗,尿湿后要及时更换。
2、宝宝的卧具应干爽舒适,被褥不宜过软过厚。
3、每天晚上入睡前先排尿,睡前用热水洗脚也有助于减少尿床。
4、睡前不要给宝宝看惊险电视或讲恐怖故事,不要吓宝宝。
5、临睡前不要喝太多的水,晚饭要少喝些汤水,不要吃含水量 多的水果。
6、白天不要让宝宝玩得太兴奋,户外活动要节制,每天坚持午 睡1~2小时,使夜间易于叫醒。
7、白天可训练宝宝有意控制排尿的能力,如当宝宝要小便时, 可酌情让其主动等几秒钟再小便。
8、要设法让宝宝侧卧睡觉,减少对膀胱的压迫,增强排尿的控 制力。使宝宝侧卧睡觉的小方法:用两条柔软的长毛巾扎在宝宝腰部,毛巾两头连结在一起,使结头在背、腹各有一个。这样宝宝平睡或趴睡都会感到不舒服,自然会侧卧睡觉。
专家提示
夜间一定要叫醒宝宝,让他在头脑清醒的状态下排尿。有些妈妈怕影响宝宝睡眠或冬天着凉,常常让宝宝在朦胧中平卧排尿,这种方法是错误的,起不到帮助宝宝建立正常排尿反射的目的。久而久之,宝宝在睡眠中,如外生殖器受到触动或做梦都可以引起排尿。还有些妈妈,给男宝宝套上尿壶,女宝宝铺上防湿褥垫而放任自流,这样做都会加重尿床。
坐月子5大居家禁忌动作
错误1 把热水瓶放在地上
正确方法:
应该放在茶几或矮柜上。因为热水瓶是妈妈在月子里经常要用的物品,频繁下蹲取热水瓶,易使子宫下垂及不易复位。
错误2 把宝宝的喂奶奶具放置在柜橱底层
正确做法:应该把奶锅、奶瓶、刷子及常用厨具放置在柜厨的中上层,但也不能太高,以妈妈伸手可基础为佳。还应该在厨房内放置一把椅子,这样,妈妈在厨房内做家务事时就不会久站,能很方便地经常坐下去做,有利于子宫的复位。
错误3 把宝宝换洗衣物、尿布、湿纸巾及纸尿裤放在卧室橱柜的底层。
正确做法:
最好放在专用于给宝宝换尿布的台子上,这样的台子通常有放置以上用品的抽屉,并且经常与婴儿床或摇篮相连,还有与之匹配的椅子,妈妈站着或坐下便可取得到用品,在产妇给宝宝换尿布、衣服和洗澡时就不用总是频繁地弯腰,可避免引起腰痛,而且,台子的抽屉及侧柜里可放置宝宝换洗衣服和尿布,使产妇伸手即取到,无须经常下蹲或弯腰去做事情,有利于子宫尽快复位。
但需注意的是妈妈决不可在把宝宝放在台子时离开,即使几秒钟也不可以。
错误4 经常弯腰从睡床、童车中抱起和放下宝宝。
正确做法:最好购买可以升降的童床和较高的童车,这样,每次从睡床或童车里往外抱宝宝和放宝宝时就不用弯腰幅度太大。
错误5 把宝宝的洗浴用品放在浴室低处
正确做法:
因为宝宝要经常洗澡,如果方德位置过低,妈妈要不停地下蹲去取,而且,浴室往往较滑,容易使产后体质尚虚的妈妈滑倒。应该放在浴室台架伸手可基础,或放在换尿布台的抽屉里。
如何正确对待宝宝的高声尖叫
妈妈纳闷,好好的小女孩,不文文静静的,怎么一天到晚尖叫?玩高兴了尖叫,遇到不如意事情了尖叫。难道尖叫对宝宝来讲很舒服吗?
倾听宝宝的尖叫声
宝宝尖叫,是有理由的。宝宝是用尖叫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想法的。不管宝宝是为了发泄情绪,还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或者是为了反抗而尖叫,妈妈都要明白,这是宝宝的语言,倾听是最好的方式。
所谓的倾听,并不是需要家长忍耐宝宝,“这不仅需要钢铁一样的意志,更需要有聋了一样的耳朵”,而是要认识到宝宝是个独立的个体,要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去了解宝宝为什么尖叫。
1.高兴的时候
当宝宝一边笑一边跳着尖叫起来的时候,可能是有高兴的事情。这个时候,妈妈就要观察一下宝宝做了什么事情。妈妈一定要明白,宝宝的兴奋点和大人不一样。比如,把什么东西搞坏了,看到搞笑的事情,实现了某个愿望等,这个时候的宝宝还不能正确区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更不知道如何充分表达他兴奋的情绪,因而极易采取尖叫这种非常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欢乐。
如果妈妈观察到宝宝高兴的源头并没有伤害性,就配合着宝宝一起笑笑吧1
2.寂寞的时候
当宝宝独自一个人尖叫的时候,可能是因为爸爸妈妈都在忙自己的事情,他觉得自己玩没意思,才发出了抗议,以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越是到夜晚的时候,宝宝越需要有人陪伴,因为这样会令他们感到安全。
所以,忙碌了一天的妈妈们,到了晚上就要慷慨一点,把时间多给宝宝一些,陪宝宝一起玩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