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艾滋病的知识
关于艾滋病的知识
艾滋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会有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像感冒一样,会发生全身无力,食欲减退,发烧等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症状会增多,还会引起很多的皮肤性疾病,艾滋病对我们的侵害,是由外而内的最后会导致各种内脏器官的病变,向持续发热的症状,最长的时候可以持续三到四个月。
正是因为这种病症非常多见,所以很多患者,患上了艾滋病之后自己却并没有察觉,而是作为普通的感冒来治疗最后就导致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病情,当然除了以上的几种症状之外,还会有其他的症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同。
现在在发现的艾滋病患者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青年人,所以有效地预防是很重要的,年青人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不要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要切断其传播途径。还有就是只要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可以很好的杜绝这个艾滋病的。
关于艾滋病你不知道的10个事实
从11月30日开始,就有人不少人在陆陆续续的开展宣传世界艾滋病日,希望大家注意艾滋病,更不要歧视艾滋病人,没有人愿意染上这种疾病。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中国的宣传主题是“合力抗艾,共担责任,共享未来”,旨在号召各级、各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要勇于承担防治责任,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各尽其力,各负其责,同心携手,加强合作,共同防治艾滋病。
“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有时近在身边。”这是很多防艾工作者经常提醒公众的一句话。在艾滋病感染者数字不断攀升的当下,如何做到感染者零歧视、志愿者零误解、中小学生与相关知识零距离,值得关注。
公开身份的艾滋病感染者:就医被推诿 渴望“零”歧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年11月30日发布数据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估计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占总人口的 0.06%,即每1万人中可能有6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至10月新报告9.7万病例。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报告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共计57.5万例,死亡17.7万人。
今年23岁的流逝(化名)就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的一个。与绝大多数人不同,他是中国为数不多敢公开站出来承认这一“身份”的人。(以上图片是流逝所提供的生活照)
2012年,20岁的流逝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当得知这个消息,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他内心崩溃,一度万念俱灰。当时,在他眼中,仿佛世界彻底抛弃了自己,他认为自己可能很快就会瘦骨嶙峋,很快就会死去,这也让他产生了想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
“我挣扎了两个月,才从那样的折磨中走出来。后来,通过朋友的帮助,以及我对艾滋病的慢慢了解,最终发现,以前对艾滋病的认识很可笑。真实的艾滋病,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般可怕。通过药物治疗,并配合医生指导,艾滋病感染者跟正常人并没什么区别。”流逝说。
在记者眼中,流逝确实就是个普通的男孩。他会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出差、参加活动的照片,也会应朋友邀请客串“主持人”;他会饿着肚子在街头苦苦寻觅一家米皮小店,也会为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发一些感慨或者牢骚;他会为同事陪他去看病而感动,也会为朋友的生日party精心准备。
然而这个普通男孩,却也注定要经历许多不普通的事。流逝说,如今,社会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包容度越来越高,但包容之外,歧视也并不减少,就医歧视就是自己常常碰到的问题。“我偶尔患上感冒,想到一般的医院去就医,但常常会被委婉拒绝。虽然当前医院都有规定,医生不能拒绝诊治艾滋病人,但医生们都会以如‘我是实习的’、‘其他医院更加适合你’等借口进行推诿,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流逝表示,除了就医歧视,自己身边许多这类的朋友也遭遇过林林种种的歧视。有的朋友遭到了就业歧视,当公司得知,就会找出各种理由开除。而有些学生朋友,就在即将入学之际无奈地收到了学校的“婉拒”说明,有的学校甚至直接了当拒收。
“我是幸运的。”这是流逝对自己当前生活的感叹。在一家咨询机构从事公益工作的流逝,从未遭受到同事以及身边朋友的歧视。在他那家不到10人的公司里,老板和员工都清楚他的“身份”,但大家却没有躲避和嫌弃,每天和他一起工作、吃饭、聊天,亲如一家人。
目前,流逝在公司里主要负责“爱滋徒步”公益项目,他的工作内容就是宣传艾滋病知识,并募集款项去帮助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
流逝说,“我之所以敢站出来,就是当前大家对艾滋病认识并不够,我就是想让大家少点误解,多些认识,正确客观地看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高校防艾志愿者:发传单同学绕道 期待“零”误解
当前,中国高校已成为艾滋病的多发地带。据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2011年到2015年,中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2014年,全国15至24岁新增报告艾滋病人数为1.5万多人。今年1到10月,该年龄段有1.4万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感染的青少年人数比去年增长了10%左右。
艾滋病需要被公众正视,而高校就是一个重要的舆论阵地。因此,越来越多的防艾组织在高校成立。正在北京某知名高校就读研究生的杨世昌是学校里的一名资深防艾志愿者。从事四年防艾工作,期间他遭遇了许多误解,也看到了许多同学存在的误区。
近日,有记者在北京多所学校进行的随机调查300名学生显示,90%大学生普遍知道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但并不知道如何正确防护和预防艾滋病。有高校的防艾讲座,甚至遭遇仅有七八名同学参加的尴尬。
杨世昌表示,他们学校的红十字会防艾活动,一般都办一些有关艾滋病的讲座,或者组织成员到路上发一些宣传单。但讲座的话,听众并不多,效果也不好。而发传单的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主动去接收,有些人更绕道而行。
“有的同学根本就不了解艾滋病,他们存在着许多误解。他们会认为,唾液是可以直接传播艾滋病的,与艾滋病感染者住一起也可能会被感染,同时,也认为只要一得艾滋病,就离死不远了。那些想法都很荒诞,也很可笑。”
“艾滋病是disease,并不是disaster。”这是杨世昌对很多同学误解艾滋病的感叹。在他眼里,只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艾滋病感染者按时接受抗病毒治疗药物,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也能如常人工作生活到老。
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日前发布的核心报告《艾滋病如何改变一切》显示,2001年至2014年间,全球范围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预期寿命已从36岁提升至55岁。
“无论学校还是社会,大家都应该以平常心看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杨世昌说。
同样作为防艾志愿者,大四学生、青岛大学防艾工作组负责人之一王震也向中新网记者表示,校园的大部分学生对艾滋病了解确实知之甚少,有些甚至连艾滋病的传播渠道都不太清楚。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也造成了有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敢在宿舍用药,最后只能熬到毕业。
“若不是他们还比较年轻,免疫力强,不然,不服药对艾滋病感染者而言,还是很危险的。”王震说,真希望大家对艾滋病多了解一些,少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专家:防艾教育该进课堂 与中小学生“零”距离
社会仍存在着许多对艾滋病的误解,这也反映出了当前防艾工作的重要性。
据了解,自1985年中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中国已经陆续展开艾滋病的防控工作,经过三十年的坚持和摸索,已取得很大成效。但同时,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艾滋病防控工作遭遇了发展瓶颈。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向中新网记者表示,中国在防艾工作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从2004年开始启动的扩大检测发现感染者策略,有效地帮助众多“隐形”艾滋病感染者提早发现提早治疗。同时,这一策略也把众多历史上积累的感染者筛查出来了,让他们尽早吃药,降低传染性。
一样的奔跑,不一样的情怀!
“2013年,我们检疫检测了1.1亿人;2014年,这个数字是1.27亿人;而今年1至10月,则有1.17亿人。也因此,2014年,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确定了三个消灭艾滋病的策略,中国这一策略就是其中之一。”吴尊友说。
中国防艾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吴尊友表示,当前中国青少年和老年感染艾滋病的人数正逐年增加。
吴尊友分析,问题比较突出的是青少年感染者,由于身处性活跃期,虽然他们有一定知识,但控制难度比较大。知识是预防艾滋病很重要的方面,但并不是有知识就足以预防艾滋病的传播,防艾还需要提高相关技能,比如分辨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的分辨能力,而这些需要课堂教育来支撑。
吴尊友建议,当前急需把包含防艾内容的性教育纳入到中小学教育。尤其小学时期,在孩子们还没有发育的时候,让他们能像学习自然科学一样,自然而然地接收男女生理特征及生理差异知识。到中学阶段,学校要教授他们如何和异性及同性交往,并教授他们如何在面对敏感问题、敏感请求时正确避免侵害。
“如果我们教育系统能够规范地为中小学生开设这类课程,势必对防艾工作很有帮助。”吴尊友说。
但开设性教育并非易事。吴尊友指出,当前开设性教育课程存在困难,一方面是缺乏大的社会范围,家长、社会对性话题还是比较敏感,能规避就尽量规避;另一方面,我们缺乏有能力并且有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轻松向学生传递性知识的好教师。同样,教材的缺乏也是一方面问题。
“防艾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近些年,我们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情况也有一定改观,但毕竟它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吴尊友说。
延伸阅读:关于艾滋病你不知道的10个事实
1.目前,全球约有3690万名艾滋病毒(HIV)携带者,其中儿童携带者260万。3690万人,大致相当于加拿大的总人口数。
2.2014年约新增HIV感染者200万人,相当于斯洛文尼亚的总人口数。
3.迄今为止,约有3400万人死于HIV病毒感染,或者艾滋病,其中2014年就有120万人。
4.在过去的15年中,死于艾滋病的青少年人数增长了2倍。
5.艾滋病是非洲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同时也是全球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是艾滋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其中15-19岁的新增感染者中,有70%是女童。
7.2001年,只有100万人接受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到2015年初,使用这种疗法的人数达1500万人。
8.尽管现在艾滋病检测仪器的应用更加广泛,但知道自己HIV感染者身份的,仍然只有51%左右。
9.2000年来,由于全球对艾滋病毒的全面控制,避免了3000万的新增感染者和800万人的死亡。
10.古巴2015年宣布成功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这是全球首个宣布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国家。
数据来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15年数据。
恐艾症是怎么回事
(1) 高危性行为:男性多见,如与不明人士的无保护性行为;多个性伴侣;性伴侣检查出艾滋。这些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因而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受到道德的谴责和社会的压力。
(2) 对艾滋病知识缺乏正确了解。一知半解,导致被不明针头刺伤,公共场所的用具弄伤或是其他一些血液接触就怀疑自己可能感染艾滋。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症状作为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号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
(3) 恐艾症患者心理素质较弱,也是导致恐艾症的原因之一,而且表现症状更明显,多数背后还有更根本的心理问题,例如对性本身的困惑,成长经历中的某些心理创伤等等。矛盾感、羞耻感、负罪感,因而更容易出现艾滋病恐惧症。
预防艾滋病知识
1、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2、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6、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1、特异性预防
A)随着1993年美国CDC分类诊断标准,扩大了AIDS的诊断范围,有利于AIDS的预防及治疗,依据CD4T淋巴细胞减少,给予一定的投药;
B)艾滋病疫苗:美国对含有gp120成份的两种艾滋病疫苗进行了第二期296人的试验,由于已有6人发生了感染,而暂时终止。泰国正进行UBI合成疫苗试验;
C)阻断母婴传播:CD4+T淋巴细胞;200/mu;l的艾滋病孕妇,用AIT于产前,产程内及婴儿治疗,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预防艾滋病要注意以下几点
向全社会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科普知识,是我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向公众提供重要的而且准确的知识信息,卫生部于1998年10月编发了《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有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10条基本知识。
1、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2、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避免使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3、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4、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5、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6、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艾滋病毒主要侵犯人体的
我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不要只停留在字面的了解,那么艾滋病的主要危害都了解吗?艾滋病病毒主要是危害我们人体哪一个系统呢?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会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增加我们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艾滋病病毒的主要攻击目标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它首先侵入免疫系统—CD4+ T淋巴细胞内,或侵入巨噬细胞等其它细胞。受染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和病毒进行持续的博斗,病毒不断的复制和不断的清除,造成CD4+细胞的破坏。当免疫系统损害到一定程度时,许多细菌、病毒和其他的微生物乘虚而入,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其它系统亦受到损害。
以上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艾滋病的常识,只有多了解艾滋病的知识才能引起对艾滋病预防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的注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疾病的预防很有帮助。
艾滋病的预防知识
如何预防艾滋病?
1、血液传播的预防:拒绝毒品、不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经过检测合格的血液或制品,并使用一次性注射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不到不正规的地方拔牙、美容、穿耳、纹身、修脚等;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2、性传播的预防: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和经性传播的根本措施,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3、母婴传播的预防: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妇要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生产时避免损伤性操作、产后后实施母乳喂养等综合干预措施。
艾滋病如何预防
艾滋病如何预防
艾滋病如何预防: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学习;加强性道德观念,杜绝不洁性行为,避免与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禁止吸毒;使用进口血液、血液成分制品前一定要进行HIV检测;献血时应常规行HIV检测,防止血源传染;艾滋病病人或HIV阳性者应避孕,已出生婴儿不用母乳喂养;加强心理疏导,创造良好环境,不歧视病人。
学习了艾滋病的预防措施,知道了艾滋病如何预防的知识,可以看出,由于受到传播方式的限制,只要避开艾滋病的传播方式,艾滋病人并不可怕,可以放心与之接触,交流。
生殖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
主要有:就诊地点、艾滋病知识得分、年龄、职业、人流次数、既往治疗史以及年轻性活跃、性伴侣多、不洁性行为、不良生活方式、性交不用避孕套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阴道用药液或清水冲洗都可能破坏阴道的自洁功能,导致不良的生殖健康结局。专家推荐日常私处护理要用pH4弱酸性女性护理液以维护阴道的自洁功能,如娇妍女性护理液。此外,滥用抗生素使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配偶患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都可导致感染发生。
什么是艾滋恐惧症
一、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
临床表现为想到或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及艾滋病的相关报道即出现紧张不安和烦躁;经常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已感染或会被感染艾滋病;经常处于高警觉状态,如临大敌。同时也可能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如坐立不安,往复走动,唉声叹气等。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也不明显。此型艾滋病恐惧症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和相应的心理治疗可以得到缓解。
二、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
临床表现的中心症状为恐惧。表现为对艾滋病及其与艾滋病有关的一切东西和场所的恐惧。如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于是对血液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对吸毒人员、性工作者及艾滋病人表现出恐惧反应;对医院里的针具,公共厕所表现出恐惧反应。在接触到所恐惧事物的时候会出现心慌、出汗、肌肉紧张、颤抖等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症状。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较明显。此型艾滋病恐惧症仅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需要结合针对于恐惧症的心理治疗。
三、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
此型艾滋病恐惧症比较常见。临床表现为担心自己会被传染艾滋病,处处过分小心谨慎,极力回避各种可能被感染的场合。如不敢使用公共厕所,不敢接触血液制品等。而且伴有反复清洗行为,表现在当接触了自己认为可能被感染的物品后需要反复大量的清洗,如洗手、洗澡、洗衣服、或者当自己认为可能携带病菌的人接触了自己的生活用品后,需要反复的擦洗,甚至需要用酒精甚至消毒液进行擦洗。
严重者需要带手套或口罩才能完成正常的日常活动,甚至终日闭门不出。严重损坏了患者的社会功能。患者可能知道这样完全没有必要(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但无力控制也无法摆脱,伴随强烈的内心冲突,非常苦恼。可同时伴有其他强迫症状。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比较明显,社会功能受损严重。此型艾滋病恐惧症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需要结合针对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
四、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
此型艾滋病恐惧症最为常见。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此反复检查,四处求医,经多次检查,结果为阴性仍不能消除自己的恐惧和担心。即使是权威机构的结果也不相信,怀疑检查过程的各个环节,事后反复回忆检查过程,如认为工作人员当时不够专心,认为检查时使用的器具没有消毒等等。整日奔波于各个医院。
对和艾滋病类似的症状非常敏感,如一但出现发热、全身无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极度恐惧,如临大敌,万念俱灰。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主要表现在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不相信检查结果,顽固地担心或坚信自己已经被感染了艾滋病。也可出现回避或逃避行为,但一般不明显。此型艾滋病恐惧症需要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同时需要结合针对疑病症的心理治疗。
艾滋病如何预防
号称“超级癌症”的艾滋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治愈,那我们只能在发病前进行预防,防患于未然。那么,艾滋病如何预防,预防措施又有哪些呢?
艾滋病如何预防
艾滋病如何预防: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学习;加强性道德观念,杜绝不洁性行为,避免与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禁止吸毒;使用进口血液、血液成分制品前一定要进行HIV检测;献血时应常规行HIV检测,防止血源传染;艾滋病病人或HIV阳性者应避孕,已出生婴儿不用母乳喂养;加强心理疏导,创造良好环境,不歧视病人。
学习了艾滋病的预防措施,知道了艾滋病如何预防的知识,可以看出,由于受到传播方式的限制,只要避开艾滋病的传播方式,艾滋病人并不可怕,可以放心与之接触,交流。
目前我国性病流行情况如何
随着性病和艾滋病知识的广泛宣传,我国性 病的流行从2002年开始总体趋于稳定减少,但 是艾滋病、梅毒患者的数量却呈现增长趋势。我 国政府2004年公布的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 超过80万,而且艾滋病的感染途径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的以血液传播为主转化为以性传播为主, 这是一个极危险的信号。据有关报道,目前在我 国性病发病率最高的为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梅毒、生殖器疱疹、软下疳、艾滋病。而且发病年龄提前,尤其15岁以下的儿童 性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预防艾滋病知识 如何预防艾滋病
坚持洁身自爱,不吸毒、不涉足婚外性行为;在公共娱乐场合应保持强烈的预防艾滋病意识,不存侥幸心理。
生病时要到正规的诊所、医疗机构求治,注意输血安全,不去非法采血站卖血,不到医疗器械消毒不可靠的医疗单位特别是个体诊所打针、拔牙、针炙、手术。不使用未消毒的器具穿耳孔、文身、美容等。
不与他人共享毛巾、剃须刀、牙刷等,避免接触他人体液、血液,以及被污染过的生活物品要及时消毒。
对艾滋病病人进行采血或者注射时,需应采用一次性用品,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应进行彻底焚烧。
携带HIV病毒的女性应尽量避免怀孕如果发现已经怀孕应接受正规医院的检查治疗,在月经期也要注意处理经血;携带HIV病毒的产妇不要给婴儿哺乳、不口对口对婴儿喂食避免体液传播;禁止HIV病毒携带者捐血或提供其他体液,病毒携带者家属要定期检查。
个人预防艾滋病应注意哪些事项
“其实市民应该知道,艾滋病传播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行为和习惯。因此,预防艾滋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可以做得到的。”对个人预防来说,除掌握有关艾滋病知识外,还须做到:
1.采取安全性行为,如正确使用质量可靠的避孕套;
2.不使用毒品,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
3.尽量避免输血,必须使用时要提醒对所用的血液进行HIV抗体检测;
4.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
5.使用针头、刀片、注射器等会刺穿皮肤的器具时,要坚持对这些器具进行消毒处理。医务人员在医疗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避免刺伤自己;
6.积极治疗性病等其他感染。
艾滋病恐惧症如何进行治疗
艾滋病恐惧症病例今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临床病例中,在数量上大有赶超艾滋病感染者的趋势?艾滋病号称人类的第一杀手,因此,由艾滋病产生的恐惧症自然就成了“心理杀手”,由该症带来的恐慌远比艾滋病本身来得更可怕。那到底什么是艾滋病恐惧症呢?艾滋病恐惧症该怎么治?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艾滋病恐惧症应该这样治。
什么是艾滋病恐惧症?
艾滋病恐惧症(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俗称恐艾症,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异常: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
随着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蔓延,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且目前没有可以治愈的有效方法,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和恐惧程度也不断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对预防艾滋病有积极的作用。可一部分人的关注和恐惧程度都远远的超出了正常的水平,不必要地过分担心自己会得艾滋病,或者毫无根据地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患者同时伴有一些情绪异常和行为异常,严重影响其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艾滋病恐惧症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疾病,它包括多种相关心理疾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不仅仅是由于对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的片面性认识和错误理解,相当一部分人和本身的性格基础以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尤其和焦虑障碍关系尤为密切。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可以是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也可以是没有过高危行为的人,恐惧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联想。
艾滋病恐惧症通常在以下一些情形中出现:
一、 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一方面,这类危险行为的确使感染艾滋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受到道德的谴责和社会的压力,理智与欲望,道德与本能的斗争会使他们产生矛盾感、罪恶感各恐惧感,因而更容易出现艾滋病恐惧症。
二、 艾滋病知识缺乏者。某些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不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认为只要与艾滋病毒接触就人感染艾滋病,不能认识到艾滋病的传播与其他疾病的传播一样,也需要特定的传播途径(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同时还需要足够的病毒数量,而且与自身的抵抗力有关,因此出现不必要的恐惧。
三、 某些心理素质差的人。对于某些敏感多疑、过分胆小、注重细节的人而言,更容易患艾滋病恐惧症。艾滋病恐惧症是反映他们性格缺陷的一面镜子。
高发人群:
绝大多数为男性,有过高度危险的婚前或婚外性行为,性行为的对象有的是暗娼,有的是酒店三陪女或是发廊女,还有的是在网上搭识的性关系混乱的女性。发生上述高危行为后,他们担心受到社会歧视,害怕失去工作和经济来源,遭到家人和朋友的抛弃,对于艾滋病的恐惧更甚。
有些人是身体感染了艾滋病毒,有些人却是心理感染了艾滋病,准确地说,是患了“艾滋病恐惧症”。这是一种与艾滋病有关的神经症,发“病”人数增加,与艾滋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加有关系。
在性病门诊,最高记录是,同一个病人做了很多次艾滋病检测,仍然不放心,最后出现了抑郁症的症状。对于这样的病人,我们也很无奈,我们通常会跟他们说很多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希望以此消除他们的心理恐惧。对那些“病”情严重的,就建议他们去看心理医生。
作为医生来说,我很希望每个健康的市民都有足够的防范意识,也希望感染了艾滋病的病人不要放弃希望,能配合我们的治疗。毕竟,艾滋病的防、治是靠所有人,不单是医护人员,而且“防”永远胜于“治”。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这一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徐金华教授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感触良多。
对普通人来说,艾滋病是和生活有点距离的医学名词,可对像徐金华这样奔忙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说,艾滋病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兼任“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的他,说起接触过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就像在聊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艾滋病恐惧症应该这样治:摆正心态
1 相信科学,相信医生经过医生的分析和艾滋病抗体的检测,确定没有感染,尤其是进行了两次以上检测的人,就应该相信现在的检测手段,相信自己没有感染。
2 吸取教训,振作精神以前的失误已经过去,只需记住教训,后悔已无意义。如果把有限的精力放到恐惧之中,那就等于患上了“精神艾滋病”,永远不会有健康和幸福了。
3 热爱生活,摆脱自我患上艾滋病恐惧症的人多是没有摆脱自我这个小圈子。如果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火热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中,少想自己,多帮别人,就不会使自己一次次地失误、一次次地恐慌。
4 心理疏导,药物治疗对于那些心理有缺陷或者自己无法摆脱对艾滋病恐惧的人,可以到心理医生那里,接受一些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
上述介绍了艾滋病恐惧症的自我摆脱法,如果仍不能缓解由艾滋病恐惧症导致的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宜尽早寻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