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固的纤维蛋白溶解
血凝固的纤维蛋白溶解
在无脊椎动物中,鞘翅目昆虫的水鳖虫和龙虱的血液是完全不能凝固的。鳞翅目的蚕、蛱蝶、天蚕蛾等的幼虫以及摇蚊、琉璃星蜻蜓、四星蜻蜓等也接近于不能凝固。能发生血液凝固的有芜菁、蝼蛄、蝎蝽等。凝血的类型也有多种形式,有的为单纯的血细胞凝集,也有的为血浆的坚实凝固。甲壳类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发生血液凝固的动物,破坏的血小板能使其内部的原生质突出出来,逐渐地由细条状变成网眼状,除了能凝聚其它的血细胞外,同时也能使血浆凝固。各种阴离子均能阻碍海蛆的血浆凝固;另一方面而各种阳离子刚能促进血液凝固,只少数有阻碍作用。促进脊椎动物血液凝固的物质是多样的,而维生素K是与肝脏的生成凝血酶原复合体有关。阻碍物质(称为抗凝血物质)有肝素、水蛭素等。血液中加入草酸盐、柠檬酸钠、EDTA时,之所以有抗凝作用,就是由于钙离子被除去的缘故;血液在血管内之所以不凝固,是因为在正常血管内,接触因子未被激活和血浆中存在有抗凝血因子(抗凝血酶、肝素等)所致。
胎盘早剥应该做哪些检查
1、B型超声检查
对可疑及轻型患者行B型超声检查,可确定有无胎盘早剥及估计剥离面大小。若有胎盘后血肿,超声声像图显示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出现液性暗区,界限不太清楚。对可疑及轻型有较大帮助。重型患者的B超声像图则更加明显,除胎盘与宫壁间的液性暗区外,还可见到暗区内有时出现光点反射(积血机化)、胎盘绒毛板向羊膜腔凸出以及胎儿的状态(有无胎动及胎心搏动)。
2、化验检查
1)主要了解患者贫血程度及凝血功能。
2)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贫血程度;尿常规了解肾功能情况,由于胎盘早剥常由重度妊高征引起,因此必要时尚应作血尿素氮、尿酸及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检查。
3)重型胎盘早剥可能并发DIC,应进行有关实验室检查,包括DIC的筛选试验(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和3P试验)以及纤溶确诊试验(如Fi试验即FDP免疫试验、凝血酶时间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等)。
4)急症患者可行血小板计数、全血凝块观察与溶解试验,作为简便的凝血功能监测,以便及早诊断是否并发凝血功能障碍。
5)全血凝块观察及溶解试验:取2~5ml血液放入小试管内,将试管倾斜,若血液在6分钟内不凝固,或凝固不稳定于1小时内又溶化,提示血凝异常。若血液在6分钟凝固,其体内的血纤维蛋白原含量通常在1.5g/L以上;血液凝固时间超过6分钟,且血凝块不稳定,其体内的血纤维蛋白原含量通常在1~1.5g/L;血液超过30分钟仍不凝,其体内的血纤维蛋白原含量通常少于1g/L。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会不会导致冠心病呢
血液中存在着相互拮抗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不断地被激活,从而产生凝血酶,形成微量纤维蛋白,沉着于血管内膜上,但这些微量的纤维蛋白又不断地被激活了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所溶解,同时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也不断地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所吞噬。上述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动态平衡,即保证了血液有潜在的可凝固性又始终保证了血液的流体状态。然而,有时在某些能促进凝血过程的因素作用下,打破了上述动态平衡,触发了凝血过程,血液便可在心血管腔内凝固,形成血栓。
无论心或动脉、静脉内的血栓,其形成过程都从血小板粘附于内膜裸露的胶原开始。当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后最后产生的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水解,其纤维蛋白单体再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素)。
很多朋友觉得动脉血栓的形成似乎是不可逆转、不可预防的疾病。其实不然,平时多喝水就可以有效预防动脉血栓的形成。平时很少喝水的人群,血液就比较粘稠。比较粘稠的血液就容易导致动脉血栓的形成。如果动脉血栓已经形成,也还是要多喝水,至少能够起到一点缓解的作用。
月经期间能做手术吗
女性朋友问:月经期可以做手术吗?
医生答:月经期间是不可以做任何手术。
因为此时血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动增强,易引起出血量增多所致。我们知道,血液能在血管内保持流动状态,当小血管受损伤后,又能自行止血,不致流血过多,主要是血液中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平衡作用。此外,还可使已凝固的血纤维再分解,被分解的纤维蛋白降解物,一般不能再凝固,而且其中一部分还有抗凝作用,使已被血纤维堵塞后的血管再通。
而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的强弱是与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受激活物的作用有关。激活物增加,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强,就容易出血;反之,激活物减少,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减弱,血液就易凝固。在月经期中,剥落的子宫内膜含较多的纤溶酶原激活物,如果在此时手术,就易因纤溶作用增强而导致出血增多,增加手术的危险性。
所以,除了急诊手术之外,一般择期手术的疾病,医生在手术前都要询问月经情况,在月经期间不安排手术。
快速止血的药有哪些
止血药可通过收缩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或增强血小板功能,或加速、加强血液凝固过程,或抑制血块溶解过程而产生止血作用。近十几年来,以从蛇毒提取的止血酶类为主要成分的生化类止血药在临床应用最为普及,并成为临床治疗出血性疾病或出血状态的主流药物。目前国内临床常用的止血药约有20多种。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通过抑制纤维蛋白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被激活,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代表药物有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抑肽酶等。其中6-氨基己酸因作用强度弱、维持时间短、副作用较多,现已少用。这类药对一般慢性渗血效果较好,对癌症出血及创伤出血效果较差。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用时要小心选择病人,必须明确有纤溶功能亢进,否则会将出血性疾病转变成致命的血栓病。对老年病人特别要小心。对有血栓性倾向和栓塞性血管病史者应禁用。
促凝血因子活性药:是通过影响某些凝血因子,促进或恢复凝血过程而止血。代表药物有血凝酶、去氨加压素、维生素K1、维生素K3、维生素K4、醋甘氨酸乙二胺等。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受损毛血管端收缩而止血。代表药物有卡巴克洛、卡络磺钠。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快速止血的药有哪些也都一目了然了。在出血之后最好是先咨询一下医生,或是看一下药物的说明书,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症状来用药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此外也需要意识到用药之后还要注意休息,做好生活防护措施。
纤维蛋白原减少与增加各有什么意义
纤维蛋白原的正常参考值为:2~4g/L
1.纤维蛋白原减少的临床意义
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的病例极少。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是极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通过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此患者肝脏不能合成纤维蛋白原。男、女两性均能发生,但以男婴为多见,患婴出生时,半数出现脐带出血。其血液凝固缓慢或只有部分凝固。
继发性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的原因是由于纤维蛋白溶解酶溶解纤维蛋白所致。如胎盘早剥,分娩时羊水进入血管形成血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激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纤维蛋白溶酶原,使血中纤维蛋白溶酶活力增加,溶解纤维蛋白,消耗了体内原有的纤维蛋白原,使其含量减少。有时可降至0.5g/L以下。
严重的肝实质损害,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坏死、慢性肝病晚期、肝硬化等都可出现纤维蛋白原的减少。此类疾病还常伴有凝血酶原及第七因子缺乏,往往是病情严重的先兆。
此外,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也可见于肺及前列腺手术中。
2.纤维蛋白原增加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
(1)感染:如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等。
(2)无菌炎症:如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
(3)其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也可轻度增高。
3.纤维蛋白原异常
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但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主要是纤维蛋白原分子的一个多肽上出现了一个异常的氨基酸,临床上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的出血倾向。
胆固醇高吃海参有什么好处吗
海参提取液有溶解纤维蛋白的活性,并有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的作用。海参中尚含有能增强尿激酶活性因子。海参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纤维蛋白溶酶样纤溶酶,即对纤维蛋白具有直接分解活性的酶,可抗凝血,对胆固醇高引起的血栓有辅助治疗的功效。
茯茶的功效与作用 抗血栓
茶多糖在体内、体外均有显著的抗血凝作用,并减少血小板数,延长血凝从而影响血栓的形成。另外,茶多糖能提高纤维蛋白溶解的活力,由此可见,茶多糖可作用于血栓形成的所有环节。
干槽症发病机制
1.感染:感染学说是基于干槽症实际上表现为骨创感染。感染的作用可以使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即引起血凝块的纤维蛋白溶解。基于感染学说,全身或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可预防及治疗干槽症,针对厌氧菌的药物预防干槽症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创伤:Krogh在1937年提出创伤在干槽症病因中期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认为创伤为干槽症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创伤引起发病的机制有不同的解释:创伤使骨组织易发生继发感染;创伤使骨壁的血管栓塞,导致牙槽窝内血凝块形成障碍;创伤产生的组胺影响伤口愈合;创伤骨组织使组织活化剂释放,导致纤维蛋白溶解。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解剖因素:此学说认为下颌磨牙去有较厚的密质骨,致使该部位的血液供应不良。下颌智牙拔除后,骨腔大, 血凝块不易附着。下颌牙拔除后,食物及唾液易进入拔牙创而引发感染。它解释了为什么下颌智牙拔除后,干槽症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依据这一观点采用缝合缩小拔牙创,以及拔牙窝内填放药剂占据空间的预防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纤维蛋白溶解学说:此学说认为拔牙的创伤或感染,引起骨髓的炎症,使组织活化剂释放,将血凝块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使血凝块中的纤维蛋白溶解导致血凝块脱落,出现干槽现象;同时产生激肽,引发疼痛。它部分解释了干槽症的发病机制,但应用活化剂抑制物和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预防干槽症未能取得成功。
肝出血是怎么引起的
1.血管损伤:肝硬化时血管内皮损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易发生出血。肝硬化时还由于门静脉压力增高,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易被损伤而破裂出血。
2.纤维蛋白溶解增加:凝血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形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可被纤维蛋白酶所溶解。肝硬化时肝脏不能有效地清除纤维蛋白酶的激活物,因而增加了纤维蛋白的溶解易导致肝出血。
3.抗凝物质增多:肝素是重要的抗凝物质,但可被肝素酶分解,使其失去抗凝作用。肝硬化时肝脏合成肝素酶减少,使血循环中肝素增多,血液不易凝固容易使肝出血。
4.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异常:血小板在整个止血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与量的下降均不利于止血。严重肝硬化时往往伴有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使大量血小板滞留脾内,破坏加快。另外肝硬化时骨髓功能受抑制,可使血小板的数量减少,功能异常也会出现肝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