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怎样避免过劳死
白领怎样避免过劳死
过劳死是什么?
过劳死,医学上又称为“青壮年猝死综合症”,“过劳死”的说法最早来自日本,日本学者曾把它定义为由于长期慢性疲劳而诱发的猝死。发生猝死的人中80%-90%都有心血管疾病,一般死者生前体内就有潜藏性的疾病或病变。第一例“过劳死”职场人是1969年日本一位29岁小伙,职业是报纸发行员。从概念来看,过劳死是强烈工作压力或应激引发致命性疾病的发作致死。
游泳引发过劳死?
用友致远前COO黄骁俭于6月25日在南戴河不幸溺水去世;百视通前COO吴征于7月2日游泳突发心梗,不幸逝世。有网友总结:如果你创业的行业是IT业,记得不要随便游泳。
虽然无巧不成书,但把过劳死归结于游泳,未免有些无辜。事实上,适量游泳对于保持心血管健康十分有益处,但本身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运动状态下确实可能出现血液供应不上,血管痉挛等现象,进而引发猝死,尤其夏天是心脏病的高发期,高气温低气压容易导致缺血缺氧的症状,所以游泳不是引发过劳死的真正原因,心血管疾病才是。
谁是过劳死的幕后黑手?
很多人把过劳死归结为工作之咎,认为长期高压的工作是健康的最大杀手。
专家弗里德曼曾做过一项关于工作和寿命的调查,调查表明:诚然长期高压工作,会让人以酗酒或吸毒等其他方式麻痹自己,提高死亡率。但研究也表明,勤奋认真的员工反而会活得更长久,因为他们更懂得照顾自己,定期去医院检查并听从建议,也懂得如何以更积极正向的态度去迎接每一次挑战,更可能活得健康长久。而与此相对,那些逃避压力的人,在没有工作的约束下,反而容易早逝。
所以,在这个“你有压力,我也有压力”的时代,企业对于员工的压力疏导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该学会积极调节身心状态,定期去医院体检,防患于未然。
而且,在一日忙碌的工作后,不少人还有晚睡强迫症,在网上消耗了大量时光,影响了自己的睡眠质量,却不知睡眠的缺少正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引发猝死的一大元凶。研究表明: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个小时的人,高血压的风险提升了350%~500%,而每天睡眠时间少于5个小时的人,心脏病的风险高了整整3倍。所以,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更好的预防心血管疾病,避免过劳死。
上班族如何避免过劳死
1、单手或双手掌心放在需要按摩的部位上,上下、左右或者是前后进行搓擦。按摩部位和次序:头部、眼睛、耳朵、颈部、手臂、胸部、腹部、背部、腰部、腿部,也就是从上至下的按摩方式。
2、操作电脑一小时后,左右摇头晃脑3分钟,能活动颈部,畅通呼吸道,从而缓解疼痛。
3、如果我们每天坚持收腹8~10次,可消除腹部多余脂肪,能有效预防脂肪肝。
4、不妨多做伸臂旋腕的动作,可加强腕部机能,减轻手腕疼痛,具体方法就是,将两个手臂伸直,然后同时以360度的圆形动作来转动两个手腕。
5、每隔一小时,离开凳子站起来,然后用双手帮助左右摇动双腿5分钟,可以立即改善下肢血液循环,舒缓腰部的僵硬,减缓并且有效防止腰酸背痛的发生。
6、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直面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压力,降低过高的期望值,使自己从长期紧张、担忧和恐惧的状态中摆脱出来。
年轻人过劳死三大根本原因
近日,国内各大媒体接连报道了多起年轻白领猝死事件,《中国青年报》报道称,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这意味着,每天约有1600人死于因劳累引发的疾病。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由于长期工作劳累,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特聘压力管理专家郝滨告诉记者,这几年来,“年轻拿命换钱”成了国内职场中青年员工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郝滨解释说,“过劳死”是个人正常生理规律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的,主要有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过大这三大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引发过劳猝死的病因主要是心脑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等。
郝滨说,“过劳死”是社会高速发展时期无法避免的问题,美国、日本、韩国等都曾遇到过,但“过劳死”是可以预防的:首先,作息和三餐要保持规律,营养也要跟得上;其次,工作强度越大、时间越长,所需要休息的时间也应该相应变长;最后,要学会主动休息,在参加强度大的工作之前就应提前把身体休息好。郝滨提醒说,如果工作劳累后,出现了失眠、厌食、胃痛等身体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对于企业而言,预防“猝死”悲剧,首先要保障员工的劳动福利和待遇。其次,公司企业有责任和义务控制员工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安排工作时需要从员工实际承受能力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同时为员工做好心理辅导。此外,政府也要对预防“过劳死”知识进行社会推广,尤其要对全人群普及健康知识,主动制定预防措施。
女性白领小心四大职业病
一些人因为工作而发生猝死的事件已经引起上班族的注意,白领养生要警惕以下8种职业病。
职业病一:猝死
预防妙计:戒烟限酒、清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心态平和、避免大喜大悲、定期体检、经常给自己减压、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健康现状:一项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达到54.4万人,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近年来,尽管我国因心源性猝死的人群不断上升且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但国人对该病的认识还很少。
职业病二:过劳死
预防妙计:改掉不良生活方式、小病及时治疗、工作劳逸结合、及时减压放松
健康现状:新统计数据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亡的人数达60万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每年过劳死超过60万人,意味着平均下来,每天约超过1600名中国人因过劳死而离开这个世界。近年来,随着职场过劳死的新闻频频曝光,尤其是青壮年过劳死现象增加,过劳死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它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开始威胁着每一个人。
健康预测: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从而出现的亚健康状态,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因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韩旭说,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医院亚健康门诊中30岁至40岁的中青年患者人数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多的年轻人,往往压力越大,越容易亚健康。而亚健康状态持续时间越长,过劳死危险就越大。
可如今,许多年轻人喜欢扛病,认为自己身体好,小病扛一扛就过去了,殊不知小病如小虫,慢慢侵蚀着人体这艘大船,成为了危及健康的隐形杀手。近些年,过劳死在年轻人中越来越高发,究其原因,与扛病有极大的关系。此外,现代都市上班族,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成本高,竞争激烈,加班不是新闻,不加班才是新闻,熬夜已是一部分人的常态,而伴随的一些不良的生活活习惯,如过量吸烟、饮酒、喝咖啡、夜生活丰富等也是导致过劳死的原因。
职业病三:脑卒中
预防妙计:远离三高、避免劳累、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
健康现状:近年来,脑卒中人群总发病率和致死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正在年轻化。
职业病四:过劳肥
预防妙计:保证三餐定时定量、主张清淡低脂饮食、保证每日睡眠时间、进行适量体育锻炼
健康现状:近一段时间,微博上有个名叫过劳肥的新型职业病很火,不少白领对照名词解释后大呼中招。这些与过劳肥亲密接触的职场人士面对自己噌噌上涨的体重,纷纷吐槽,工作压力大、连轴转、饮食不规律、夜晚两三点后才睡觉……专家表示,如此工作状态的人很容易出现过劳肥。
健康预测:过劳肥的根本原因与睡眠不足、心理压力过大和生活不规律导致血液中的饥饿激素增多,进而增大食欲,导致肥胖有一定关系。长时间心理压力大会造成内分泌紊乱,延缓新陈代谢,身体自我调节能力下降,随之引起脂肪堆积、代谢不良。一个人压力过大时,体内会分泌大量的皮质醇激素,人也容易胖,加上在办公室久坐,脂肪很容易堆积在腹部。此外,饮食不健康、运动量不足也是造成过劳肥的诱因。
因为工作忙碌,大多数办公室白领一周都达不到一小时运动量,甚至不运动,肌体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一有空闲就睡和吃,肥胖在所难免。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忙而经常顾不上吃饭,等到饿了又会吃很多,因为饿得低血糖时会让人丧失判断力,特别容易大吃大喝,并投向那些高热量、油炸与甜食的怀抱中。身体的新陈代谢也成为致胖帮凶,因为长时间没有进食,身体误以为人体处于饥饿状态,因此自动让新陈代谢休眠,降低代谢率来避免消耗过多热量,长久下来,新陈代谢率渐渐降低,就会慢慢发胖。而长期过劳肥下去,会引起超重、三高、内分泌紊乱,有损身体健康。
解决方法
第一,要改掉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到戒烟限酒、避免熬夜、按时睡眠、生活规律、健康饮食、适量运动。
第二,有病不能拖,小病要及时治疗。忙碌的上班族们应该时刻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一旦发现身体提出抗议,就算是小病,也需要及时去看医生。
第三,工作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要经常学会放松自己。
第四,及时察觉压力信号,学会减压。当压力过大时,身体会有一些特定的信号,比如偏头痛、胃痛、心悸、虚汗、背痛、乏力等。在行为上,喜欢离群索居,无故爽约、迟到或缺席,不想遵从工作规范等。要掌握身体的喜怒哀乐,及时察觉压力信号,注意休息,不要因为年轻而用工作换健康。
第五,要注意饮食的营养结构,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戒烟限酒,减少钠盐和脂肪摄入,适量补充蛋白质,多进食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以减少高粘、高脂血症及肥胖的发生率。
过劳死真相并非过劳累死
11月14日,入职仅四个多月的百度地图员工林海韬在休假过程中因突发心脏衰竭死亡。死者生前在微博中记录其自入职以来一直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常超负荷工作。舆论因此将他的猝死归结为“过劳死”。人们常谈的“过劳死”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儿却少为人知。
过劳死不是医学概念
过劳死是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诞生的,逐渐发展后也只是成为了一个法律概念,目的是起到保障劳动者权利,规范企业责任的作用。
日本学者的著作《过劳死》中表明人本身所具有的致命性疾病才是死亡的原因,过大的工作压力只是一个外部条件。
1995年日本精工、全日空等12家公司的高管相继病逝让所谓“过劳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现象。
死者本身患有的疾病才是“过劳死”死因
“过劳死”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日本,现用的英文KAROSHI就是从日语直译并在2002年作为一个单词,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里。1981年,日本公众卫生学者上田铁之丞和田尻俊一郎共同编写了一本书叫做《过劳死》,书中作者提到这一现象时描述为“因强烈工作压力或应激引发的致命性疾病发作”。两位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所谓过劳死不能当做医学上的概念,也不能当做统计学上的概念”。这一概念十分清楚地表明,人本身所具有的致命性疾病才是死亡的原因,过大的工作压力只是一个外部条件;同时,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工作压力大必然导致患致命性疾病”这个因果关系。
在1961年,日本原劳动省曾认为“过劳死”是种“中枢神经及循环系统疾患”(脑中风、急性心脏坏死等),甚至还出台了对这一现象的认定标准,但后来又专门发通告对此作出了进一步解释澄清,并在1987年对其做了修订。
“过劳死”是保障劳动者的法律概念
日本社会认同过劳死,是从法律层面来说的,与医学无关。1988年,日本律师、医生开设的“过劳死报警台”活动,让“过劳死”这个概念在日本人心中扎下根来。让过劳死震撼日本社会的,是1995年精工、全日空等12家公司在内的总经理接连去世。1994年日本厚生劳动省专门出台相关的法律,从法律上杜绝这一现象,其目的是在发生此类意外时使得受害者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赔偿。但由于取证困难,直接联系微弱,日本只能通过劳动时间来在法理上强调这种关系,即死亡之前24小时内仍持续不断工作,死亡前一周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以上、或再往前推算一个月,其加班时间是否超过100小时。一旦满足这些条件,就认定为公司要对员工的死亡承担责任。
“过劳导致死亡”没有科学根据
疲劳是一种主观感觉,难以客观地量化,只能以绝对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作为标准测量,即所谓“过劳”;尽管对身体各项指标的测量相对客观,可操作性更强,但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方法,都很难证实过度的劳动和疲倦会使身体状态严重恶化致死。
一些人将“过劳死”与一些疾病相联系,但其实是生搬硬套,指鹿为马。
剥夺睡眠的实验未发现有生理异常现象,除情绪波动、易怒、困倦和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等其他一切正常。
心脏病就是心脏病,不是过劳死。日本人冠心病的发病率仅为万分之三到四,中国则是翻倍。
过度疲劳难直接引发生理异常
从已有医学文献来看,没有任何流行病学调查证据可以支持“过劳死”的发生与过度疲劳有关联。最能够和“过劳”现象先联系上的,也就是一些科学家进行过的所谓“睡眠剥夺”实验了。1966年日本对一名23岁的健康男青年进行了剥夺睡眠的实验,令其连续101个小时不睡觉,未发现异常表现只是精神活动能力减弱;再将不睡的时间延长到205个小时的时候,仍未发现有生理异常现象,除了情绪波动、易怒、困倦和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等其他一切正常。
在后续的研究还证明,剥夺20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带来的状况,只要一次睡足12-14小时,被试状况就可以得到充分恢复。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专家简•费里斯的一项研究还表明,长期来看一个人每日睡眠时间保持在6小时就足够了,最多也不要超过8小时。虽然长期大量少于六小时会导致心理状态发生改变,增加一定的健康隐患,但长期超过八小时患病死亡风险会更高的结论更为确定。相比缺乏睡眠,节制睡眠对健康更为重要。
“慢性疲劳综合征”不是过劳死
一些人将“过劳死”与一些疾病相联系,但其实是生搬硬套,指鹿为马。“慢性疲劳综合征”是近年来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被好事者与“过劳死”联系起来,但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定义,“慢性疲劳综合征”其症状主要包括发烧、喉咙痛、极度疲劳、失去食欲、焦虑、忧郁、烦躁及情绪不稳、睡眠中断等。这些症状与感冒及其他轻微病毒感染十分相似,并不存在“突发性”。对没有严重的基础疾病的患者也不存在“致命性”。除了疾病名称中存在“疲劳”两个字,其与“过劳死”之间完全不存在可比性。
猝死亦难与“过劳”直接相关
另一种被认为是“过劳死”的疾病就是猝死,它指的是平时外观健康或病情已基本稳定的人,突然发生“意想不到、非人为的”自然死亡。“猝”表示发病迅疾,因此大多数猝死多在发生瞬间至1小时内便死亡,很少能超过过6小时。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在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都定义为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最为常见,其次为脑溢血等疾病引起的脑猝死。
虽然猝死发病急骤和“过劳死”有些类似,但同样也没有证据将其与过度劳作联系起来。心脑系统疾病与高血压,高血脂这些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疾病又与与缺乏锻炼和必要的劳动有直接关系。以冠心病为例,日本的发病率仅为万分之三到四,中国的冠心病发病率万分之六整整是日本的一倍,但日本同时还是全球白领平均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将工作压力与心脏问题简单相关是十分牵强的。
过劳死其实是“忽视死”
厘清了过度劳动与死亡没有关系,知道了基础的身体素质才是关键。我们就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状态的重要性,重视致命疾病的一些信号,不然并不会死于‘过劳’,而是死于对自己挽救自己生命机会的忽视。
缺乏足够的运动已经成为很多办公室青壮年的健康隐患,而长时间的久坐也增加了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
报道中的过劳死,多数人都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去世的。据2010年的数据,心脏病是中国死亡人数中排名第一的死因。
亚健康使“过劳死”可能性增大,但亚健康难说只因为过劳导致
普如前文所说,人本身所具有的致命性疾病才是“过劳死”的原因。但《中国公共卫生》的一项对亚健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亚健康人口比例高达70%,还有15%处于疾病状态,真正符合世卫组织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15%。另一份《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调查》内容显示,“北上广深” 等主流城市的白领人群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亚健康人群及处于疾病状态人群的庞大数量才是国内所谓"过劳死"增多的主要原因。国际权威医学杂志The Lancet曾发布研究数据,认为每周要保持90分钟的运动量,足以将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生率降低16%左右。现代人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结构、锻炼贫乏等多种原因导致了亚健康,很难将责任都归结于工作。
所谓过劳死者都曾有过被忽略的疾病信号
普华永道员工死前有微博表明其白细胞数仅仅为1800,远低于正常人的4000-9000/ML,在此疾病信号前她选择继续工作而诱发病毒性脑膜炎最后死亡。本来并非不治的疾病,在她已经破坏殆尽的免疫系统面前最终成了刽子手。像百度员工那样的心源性猝死,因其发病信号相对不明显;还有一种就是癌症发现过晚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尸检发现大部分"过劳死"中壮年本身就潜伏有心血管疾病,但很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医学专家非常肯定地指出:心脏病就是心脏病,不是过劳死。在这些广泛报道的“过劳死”现象中,多数人都是因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去世的。据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显示,心脏病是中国死亡人数中排名第一的死因,占比超23%,第二位是占22%的癌症,而脑血管疾病有17%。三种疾病的总死亡率加在一起超60%。所以,“过劳死”的死因其实就是这些最普遍的致死原因。这些极端的例子和十分明确的数据都证明,疾病并不特殊,也不是因为工作恶化,只是身为青壮年的人们因长期的忽视,最终谋杀了自己的生命。
结语:不提倡乱扣“过劳死”的帽子,并不是为一些所谓的血汗工厂开脱责任。只是希望人们能够从一味的愤怒走出来,真正的关注自己的健康。毕竟,生活中离不开工作,最终也离不开死亡,只有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身体,才是减少疲劳感,使得"疾病和死亡"尽量远离自己最合理的方式。
过劳死因素
1.经常感到疲倦,忘性大;
2.酒量突然下降,即使饮酒也感觉不到有滋味;
3.突然觉得有衰老感;
4.肩部和颈部发木发僵;
5.因为疲劳和苦闷失眠;
6.一点小事也会烦躁和生气;
7.经常头痛和胸闷;
8.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心电图测试结果不正常;
9.体重突然变化大,出现“将军肚”;
10.几乎每天晚上聚餐饮酒;
11.一天喝5杯以上咖啡;
12.经常不吃早饭或吃饭时间不固定;
13.喜欢吃油炸食品;
14.一天吸烟30支以上;
15.晚上10时也不回家或者12时以后回家占一半以上;
16.上下班单程占2小时以上;
17.最近几年运动也不流汗;
18.自我感觉身体良好而不看病;
19.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
20.星期天也上班;;
21.经常出差,每周只在家住两三天;
22.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则;
23.最近有工作调动或工作变化;
24.升职或者工作量增多;
25.最近以来加班时间突然增加;
26.人际关系突然变坏;
27.最近工作造成失误或者发生人际关系不和。
上班族如何避免过劳死
1、精神紧张
现代生活人们的压力无处不在,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升迁压力等使老百姓精神过度紧张,种种压力对人们的身体长期影响,慢慢形成亚健康。
对策: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多听舒缓的音乐,培养兴趣爱好,以此来转移自己的紧张情绪。
2、过度工作
网上对于“你经常加班吗?”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近7000名被调查者中,64%“经常加班”,27%“偶尔加班”。从每次加班时间来看,2小时以上的多达78%,而超时加班能获得补贴的员工只占17%。
在21世纪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工作时间也越来越长,由于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和过长的工作时间,会导致亚健康状态。
对策:善于劳逸结合人人都要学会调节生活,短期旅游、游览名胜;爬山远眺、开阔视野;呼吸新鲜空气,增加精神活力;忙里偷闲听听音乐、跳跳舞、唱唱歌,都是解除疲劳,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疲劳症的精神良药。
3、不良生活习惯
现代人缺乏户外活动,饮食失衡,尤其是年轻人晚上应酬多,暴饮暴食,使肠胃受伤,并代谢紊乱,出现肥胖、高血脂症等。
对策:不按时睡眠,很有可能会造成睡眠紊乱,而失眠会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那些睡眠不足的人通常就是流行病的受害者。要有好的睡眠,首先要按时,还要追求质量而非数量。睡得好不好不与睡眠时间成正比,而与睡眠深浅成正比。千万不要滥用镇静剂、安眠药等。
白领养生 女性白领小心四大职业病
职业病一:猝死
预防妙计:戒烟限酒、清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心态平和、避免大喜大悲、定期体检、经常给自己减压、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健康现状:一项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达到54.4万人,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近年来,尽管我国因心源性猝死的人群不断上升且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但国人对该病的认识还很少。
职业病二:过劳死
预防妙计:改掉不良生活方式、小病及时治疗、工作劳逸结合、及时减压放松
健康现状:新统计数据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亡的人数达60万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每年过劳死超过60万人,意味着平均下来,每天约超过1600名中国人因过劳死而离开这个世界。近年来,随着职场过劳死的新闻频频曝光,尤其是青壮年过劳死现象增加,过劳死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它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开始威胁着每一个人。
健康预测: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从而出现的亚健康状态,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因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韩旭说,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医院亚健康门诊中30岁至40岁的中青年患者人数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多的年轻人,往往压力越大,越容易亚健康。而亚健康状态持续时间越长,过劳死危险就越大。
可如今,许多年轻人喜欢扛病,认为自己身体好,小病扛一扛就过去了,殊不知小病如小虫,慢慢侵蚀着人体这艘大船,成为了危及健康的隐形杀手。近些年,过劳死在年轻人中越来越高发,究其原因,与扛病有极大的关系。此外,现代都市上班族,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成本高,竞争激烈,加班不是新闻,不加班才是新闻,熬夜已是一部分人的常态,而伴随的一些不良的生活活习惯,如过量吸烟、饮酒、喝咖啡、夜生活丰富等也是导致过劳死的原因。
职业病三:脑卒中
预防妙计:远离三高、避免劳累、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
健康现状:近年来,脑卒中人群总发病率和致死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正在年轻化。
职业病四:过劳肥
预防妙计:保证三餐定时定量、主张清淡低脂饮食、保证每日睡眠时间、进行适量体育锻炼
健康现状:近一段时间,微博上有个名叫过劳肥的新型职业病很火,不少白领对照名词解释后大呼中招。这些与过劳肥亲密接触的职场人士面对自己噌噌上涨的体重,纷纷吐槽,工作压力大、连轴转、饮食不规律、夜晚两三点后才睡觉……专家表示,如此工作状态的人很容易出现过劳肥。
健康预测:过劳肥的根本原因与睡眠不足、心理压力过大和生活不规律导致血液中的饥饿激素增多,进而增大食欲,导致肥胖有一定关系。长时间心理压力大会造成内分泌紊乱,延缓新陈代谢,身体自我调节能力下降,随之引起脂肪堆积、代谢不良。一个人压力过大时,体内会分泌大量的皮质醇激素,人也容易胖,加上在办公室久坐,脂肪很容易堆积在腹部。此外,饮食不健康、运动量不足也是造成过劳肥的诱因。
因为工作忙碌,大多数办公室白领一周都达不到一小时运动量,甚至不运动,肌体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一有空闲就睡和吃,肥胖在所难免。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忙而经常顾不上吃饭,等到饿了又会吃很多,因为饿得低血糖时会让人丧失判断力,特别容易大吃大喝,并投向那些高热量、油炸与甜食的怀抱中。身体的新陈代谢也成为致胖帮凶,因为长时间没有进食,身体误以为人体处于饥饿状态,因此自动让新陈代谢休眠,降低代谢率来避免消耗过多热量,长久下来,新陈代谢率渐渐降低,就会慢慢发胖。而长期过劳肥下去,会引起超重、三高、内分泌紊乱,有损身体健康。
解决方法
第一,要改掉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到戒烟限酒、避免熬夜、按时睡眠、生活规律、健康饮食、适量运动。
第二,有病不能拖,小病要及时治疗。忙碌的上班族们应该时刻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一旦发现身体提出抗议,就算是小病,也需要及时去看医生。
第三,工作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要经常学会放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