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药怎么喝不苦不恶心 中药一般熬多长时间最好

中药怎么喝不苦不恶心 中药一般熬多长时间最好

30-60分钟左右。

中药熬煮的长短主要依据药物的特性,一般来说,在熬制的时候将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是比较合适的,这样能够使中药的药性充分发挥出来。

如果担心自己在家煎不好,还可以让中药房帮忙熬,这样可以避免因火候或者时间而破坏药物的效果,从而影响治疗。

三伏天喝中药会上火吗

看是什么中药,如果是辛温中药,喝了可能会上火;如果是寒凉中药,喝了会清火,不会上火。

上火是和喝的中药的性质相关,而不是和季节相关,另外,如果吃的药不对症的话,例如本身体质较为燥热,再吃一些性质温热的中药,就有可能会引起身体上火,而如果是服用的性质偏寒凉的中药,一般是不会引起身体上火的。

中药熬多长时间最好

发散类药物大多为治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多系花,叶,全草等,其性轻,易发散,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故熬药时间要短,熬煮时间头煎沸后熬10分钟即可,二煎沸后5分钟左右。

滋补类药物大多为调补人体气血阴阳类药物,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故熬药的时间最长,头熬沸腾后再熬30-60分钟,二次熬沸腾10-15分钟。


中药怎么喝不苦不恶心

1、用吸管吸。可以用吸管吸中药,并且将其放在舌根处,以免药液直接接触苦味感受器比较密集的舌头前半部,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药的苦味。

2、加些调味品。可以在咨询了医师之后,在中药中加入些甘草或者蜂蜜等带甜味的食材,以减轻中药的苦味。

3、等凉一些以后再吃。舌头的味感与温度有关,可以等到汤药稍微凉一些以后再饮用,这时人的味觉神经不会那么灵敏,就不会感觉那么苦了。

熬中药用什么锅最好

最佳还是砂锅,这个是最好的,但是家里只有不锈钢锅也可以,效果就没那么好了。铁锅不能熬中药。

熬中药首选砂锅、瓦罐,接下来是搪瓷器皿、不锈钢锅。砂锅、瓦罐的化学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传热缓慢,煎药时水分不容易蒸发。

中药一般熬多长时间 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1、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2、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则“冷服”效果更好。

3、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

4、禁忌影响药物发挥的食物。比如生冷食物、浓茶、辛辣油腻食物、萝卜、腥膻类食物。这些类型的食物,有的会化解药力减少疗效,有的会降低吸收,更有的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循医嘱,做好相关忌口工作。

熬中药熬的越久越好吗

中药不是熬越久越好,一般解表的熬20分钟, 以免熬的太久药性挥发,药效降低。有补药成分的熬40分钟,多宜小火久煎,使药物有效成分尽出。一般中药就是半个小时,大火开锅后转小火,让药的成分发挥出来就行。
熬中药之前可以先浸泡,首次熬中药一般药物浸泡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的主的药物可浸泡一小时;第二次熬中药时,不用再浸泡。首次熬中药加水量超过药物2-5厘米,再次熬中药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熬两次就差不多了,一次熬中药熬的久并不能代替两次分开的熬。

熬中药用什么锅最好 熬中药用不锈钢锅的危害

用不锈钢锅熬中药的时候,不锈钢在加热条件下与中药中的生物碱发生反应,生成毒性更大的化学物质。例如,镍就是一种致癌物。

熬中药用不锈钢锅行吗 熬中药用什么锅最好

熬中药最好选用砂锅,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传热均匀缓和。除了砂锅之外,也可以选择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器皿。

什么中药最苦

提到苦,大家自然都会想到黄连,因为有俗话“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嘛。

一个名老中医说,中药有三苦:黄连、木通、龙胆草。

上面的这三苦,还不是最苦的中药,最苦的很好记,叫——苦参,多么形象!

一般来说,清热解毒的中药多半是苦的,而补药多半是甜的,起码味道也要好一些。

本人认为,使用苦药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要长期使用,否则容易损伤脾胃,也让人对中药望而生畏,确实需要长期用的,可以制作成成药,或时不时调换一下其他功能接近的药物。

二是,儿童不要使用过苦的中药,我喜欢用芦根、白茅根之类的清热药,特别是舌尖红的小孩,量大点没有关系,反正味道有点甜呢,苦药会让孩子“绕梁三日”,惧怕中药,同时也容易损伤脾胃。

喝中药怎么喝不苦 用吸管吸中药

由于人舌头上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所以我的第一个秘诀就是:用吸管吸中药。吸中药时,将吸管放在舌根处,让药液直接进入咽喉,避免药液接触舌尖或舌头中部的味蕾,这样自然就能很大程度上地减少苦味。吸管的选择,以口径大的酸奶管为宜,便于输送药液。当然,年龄太小的孩子不宜使用这个方法,以免饮用时不慎导致呛咳。

中药熬的时间越长越好吗 熬一般的药类的合理时间

就是普通的治疗药,或者以治疗为主,略带滋补作用的。这类药物的特点具有多方面的性能,

大约沸后煎三十分钟就可取头汁,二汁再煎20分钟就行了。

熬中药一般要熬多久才好

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药物浸泡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的主的药物可浸泡一小时;再次煎煮(二煎)时,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煎煮次数:一般煎煮两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两次分煎。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对于解表、芳香类药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药效降低;对于滋补药,多宜小火久煎,使药物有效成分尽出。

煎煮时间:一般药物,一煎应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钟,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一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药一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煎药并非越久越好

熬中药的熬多长时间 如何煎中药效果最好

不同的药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最好还是还早上熬制。

1、一般来讲,上午9时和下午3时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所以此时服用中药最佳。不过,不同的药性,服用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像治疗肠胃病以及虚症的药物,应当是饭前半小时或一小时服用;而治疗心肺病或其它疾病的药物,通常是饭后半小时服用。在用药过程,为了避免药物对肠胃造成的刺激,也为了减少药物副作用的产生,像帮助消化的药物或对肠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也要饭后服用;补益药或泻下通便的药物适宜饭前服用。

2、中医理论认为,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放至30℃~37℃时再喝,而丸、散一类中成药也应该用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在服药之后可以喝点热水,有助力药力的提升。像止吐或解毒的药物,要“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3、在煎药前最好将药品浸泡3-4小时,一煎加水超过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4、头煎和二煎都是先用大、猛火将药液烧开,之后将火调至小/文火熬制,熬制的时间是文火的时间,不包含猛火的熬制时间。

三伏天喝中药会上火吗

看是什么中药,如果是辛温中药,喝了可能会上火;如果是寒凉中药,喝了会清火,不会上火。

上火是和喝的中药的性质相关,而不是和季节相关,另外,如果吃的药不对症的话,例如本身体质较为燥热,再吃一些性质温热的中药,就有可能会引起身体上火,而如果是服用的性质偏寒凉的中药,一般是不会引起身体上火的。

如果说药物对症,只是因为辛味的药比较多而引起的上火,应减少辛温药物的用量,另外如果说是上火比较严重的话,可以用一些菊花,金银花,连翘做些茶饮。

相关推荐

中药怎么不苦 药快速

药汁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故服用中药宜快不宜慢。药的速度越快,受苦味的影响越小。汤药时最好使用吞饮法,饮满一口后快速吞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而顺势咽下。

中药的剩一点水了还能中药应该用什么器皿

以砂锅最好,不宜使用铝锅和铁锅。因为药与金属易起化学反应,改变药性。

中药怎么才不苦

①掌握服药时间在一天24小时内,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一个在上午8时至10时,一个在下午2时至3时。苦味中药可在饭后上述时间内服用。 ②掌握药液温度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苦味中药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至37℃。 ③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④掌握服药速

中药干了还能中药多长时间不会干

调理滋补类药物多系植物的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类,如党参,黄芪, 白术,熟地黄,龟板,鳖甲,鹿角等厚重之品,其特性坚硬厚实,滋腻性强,药物内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煎药的目的就是要煎取这些有效成分,故时间要长,否则就达不到这个目的,煎药的时间为:头煎从沸后算起1小时,二煎沸后30分钟左右,以消灭白芯为度。 这类药物多系全草,花,叶,如麻黄,细辛,薄荷,菊花等轻薄之品,其性散发,味辛香,含挥发油较多,煎药的目的就是取其辛香散发之性,故时间要短,长煎则性味散失,效果反而不好,煎煮时间为:头煎沸后十到十五分钟,二煎

中药怎么才不苦

1、掌握最佳服药时间 我们人体对药物吸收有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上午的8-10点这段时间,一个是下午的2-3点这段时间,在这两个时间段,我们机体新陈代谢最为旺盛,如果在这个时候服用药物,可以降低对机体的刺激反应,可以降低苦味。 另外,如果在饭后半小时后再服用药物,也可以减轻中药的苦味,防止服药时出血恶心、呕吐、反胃的情况。 所以,如果对服药时间没有特殊要求的话,大家可以选择在这两个时间段服用,可以降低苦味。 2、掌握最佳中药汤汁服用温度 舌头是感受味觉最主要的器官,而我们的味觉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舌面上,我们

中药糊了还能中药糊了是怎么回事

中药的时候,放水太多,导致药时间延长,一些不宜久的药物就会失效。 药汁太多,患者难以完,太少则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不易出,水太少则药物成分不易出,而且任意糊。 再者药的时候,时间太长,或火力太大,容易导致药糊。

中药怎么不苦 凉一下再

另一个减轻苦味的方法是不要趁热中药(解表发汗药除外)。这是因为舌头的味感与温度有关。药液温度冷却至20—36摄氏度之间,易快速服下,且感觉不太苦。因为正常人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摄氏度,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的感觉最灵敏,此时汤药感觉味道最苦。当汤药的温度高于38摄氏度、或低于36摄氏度时,味觉神经不太灵敏,苦味就会减弱。不过,汤药高于38摄氏度有可能会烫伤口腔黏膜,因此20—36摄氏度之间是最好的选择。

中药干了还能

中药干了不宜再中药干了,其挥发物质必将丧失干净,服用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而且剩余的汤液有焦糊味,服用后易引起恶心,呕吐,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中药什么时候吃最好 中药什么温度最好

其实,汤药不一定要“趁热”。中医理论认为,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放至30℃~37℃时再,而丸、散一类中成药也应该用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药后吃点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自己中药能隔夜吗 中药隔几个小时一次

好的中药正确的服法是,趁温热先服用一半,隔4-6小时后再服另外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