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症状 注意钙的摄入
骨质疏松的症状 注意钙的摄入
由于20岁之前是骨量迅速增长阶段,此阶段要多吃含钙、磷高的食物(人体内99%以上的钙和86%左右的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构成骨盐,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特别是牛奶、奶制品、豆类、鸡蛋、绿色蔬菜、海带、鱼等。做到坚持低盐饮食,注意多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可以增进食欲、促进钙的吸收。
维生素D防治骨质疏松
如果维生素D3缺乏,会导致少儿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病,因此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那么和骨质疏松有什么关系呢?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目的是防骨折,是通过一系列的治疗增加骨量、减少跌倒、预防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最重要的任务。
而老年人由于肌肉力量降低, 关节灵活性和神经肌肉协调性下降, 导致容易跌倒, 跌倒后由于本身骨骼脆性增加, 极易发生骨折, 尤其是髋部的骨折。而骨折发生后, 由于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将给本人、家属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
很多人一提到骨折的预防,就想到补钙,却不知补钙也存在钙吸收的问题。蔡教授指出,骨骼形成和生长代谢需要钙,钙是骨的原料之一,足量的钙摄入对正常骨骼发育是必要的,青少年钙摄入量不足可降低骨量峰值。而维生素D3起什么作用呢?可以促进肠钙的吸收,而且促进肾脏对钙的重吸收,从而减少钙的流失,促进钙的利用,也就是帮助人体对钙的吸收,还可增加肌力、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以防跌倒,这是维生素D对防治骨质疏松的意义所在。
这些征兆意味着你患上骨质疏松
在确诊骨质疏松症后,可否通过日常生活进行控制呢?
邢小平: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骨质疏松。钙和维生素D都是骨骼健康的补充剂,在日常生活中可适量摄入。多吃奶制品、豆制品和绿色蔬菜可有效补充钙质。此外,多晒太阳可提升体内维生素D的转化,促进钙吸收。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毫克,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400毫克,故平均每日补充钙量500—600毫克即可。但一味补钙并不能帮助骨骼形成,血液中钙的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不行。适当的户外运动有助于骨骼健康。戒掉嗜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也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目前对骨质疏松症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手段呢?
邢小平:骨质疏松症不是自然的生理老化现象,而是需要治疗的疾病。如被诊断为骨质疏松,则要遵从医生的指导,进行及时积极的治疗。
骨质疏松的治疗包括两个方面,除了日常生活方式的控制外,患者需要服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其中主要为抗骨吸收的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维D3等。
有的病人会问,服药一个月后可否停药,我的建议是不能停。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是一项长期任务,所以患者须有长期接受治疗的心理准备。一般患者需服药3年,有骨折史的需要3—5年。
骨质疏松发病率逐年升高,但为何常得不到重视?
邢小平:骨质疏松症虽然可怕,但更令人担心的是没有受到大众的重视。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当前防治措施及重视程度不到位,该病的就诊率只有发病率的1/900。
公众对于骨质疏松症仍有较大误区。很多人认为只要平时多摄入高钙饮食或补充钙剂就能预防,甚至治疗骨质疏松症,这就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这导致很多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还不自知,直到发生骨折才匆忙就医。
中国人其实很重视补钙,但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何依然高,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
邢小平:骨质疏松一旦出现就很难逆转,治疗往往只能起延缓作用,所以该病重在预防,必须从小抓起。除了多晒太阳、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豆腐、虾皮等,还要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现代人走路的机会越来越少,骨质加速流失。不少人常借咖啡提神,也会导致钙流失。一些减肥的女性吃得少,且以蔬菜与粗纤维食物为主,高钙食品摄入不足,都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此外,对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了解骨骼的健康程度,及时发现骨量的减少,从而尽早采取防治措施。
防治骨质疏松常见误区
误区1:老年人才会有骨质疏松
通常大家都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骨质疏松,才需要服用钙片,其实不然。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3类。
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绝经期后的骨质疏松,这一类型的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多发,与年轻人无关。
而继发性骨质疏松则继发于多种因素,如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长期饮酒,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骨髓瘤、慢性肾病、长期卧床等等,这一类型的骨质疏松就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层人群,不止老年人。
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骨质疏松症、青壮年骨质疏松症、成人骨质疏松症、妊娠期及哺乳期骨质疏松症,这一类型以年轻人多见。
误区2:骨质疏松是衰老的现象,不需要治疗
有些人认为骨质疏松是自然衰老的过程,不需要用药物干预治疗。其实临床上因骨质疏松引起的症状还是很多的,往往需要治疗。
骨质疏松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有周身疼痛,身高缩短、驼背、脆性骨折及呼吸受限等,其中周身疼痛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症状。原因主要是由于骨转换高,骨吸收增加,在吸收过程中骨小梁的破坏、消失,骨膜下皮质骨的破坏等均会引起全身骨痛,以腰背痛最为多见,另一个引起疼痛的重要原因是骨折。
患有骨质疏松的骨骼是非常脆弱的,有些轻微动作常常不被感知(即没有明显的外伤史),但可以引起骨折,如咳嗽、打喷嚏、用力提重物或抱小孩、甚至用力呼吸?这些轻微的骨折可以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大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者可缩短寿命。好发部位为胸腰段椎体、股骨近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踝关节等。
有些老人会说老了缩了,比之前矮多了,变矮其实就是骨质疏松惹的祸,在无声无息中身高缩短,因此骨质疏松症常被称为“静悄悄的疾病”。
这些症状、体征都告诉我们骨质疏松需要治疗,需要早期检查、及时通过药物及生活方式改变来预防周身疼痛、骨折等后果的产生。
误区3:血钙正常,即使有骨质疏松也无需补钙
临床上很多患者会关注自己的血钙水品,认为血钙正常就不用补钙了。其实血钙正常不等于骨骼中的钙正常。
血液中的钙含量需要通过多种激素的调节,使其维持在狭小的正常范围内,这些激素是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
当钙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导致机体缺钙时,会通过激素调节破骨细胞重吸收骨质而使骨髂这一巨大的钙储备库中的钙释放到血液中,以维持血钙于正常范围内,此时骨中的钙发生流失。当膳食中钙摄入增加时,则通过成骨细胞重新形成骨质而重建钙的储备,上述平衡如被打破即会引发骨质疏松。
需要强调的是,原发性骨质疏松即使发生严重的骨折,其血钙水平仍然是正常的,因此补钙不能简单地只根据血钙水平而定。
误区4:骨质疏松吃钙片就可以了
临床中,很多患者在查出有骨质疏松后会说:“我已经在吃钙片预防了啊,怎么还会有骨质疏松?”或者“为什么我吃着钙片骨质疏松还在加重呢?”这两句话反映出了很多患者的心声。认为补钙就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的患者一般是认为骨钙的流失导致了骨质疏松的发生,其实骨钙的流失仅是引起骨质疏松的一个方面,其他因素如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过度饮咖啡和碳酸饮料、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等等均可以导致骨质疏松。
因此,单纯的补钙不能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还要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其他危险因素。
其次,钙在摄入人体后,需要维生素D的辅助才能被转运和吸收。骨质疏松的患者单纯补充钙片的话,能被吸收的量很少,不能完全补偿人体流失的钙,所以出现了补充钙片的同时还有骨质疏松的加重的现象。
因此,在临床中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补钙的同时要加用维生素D的制剂。目前市面上维生素D制剂有阿法骨化醇和骨化三醇两种,两种都是活性维生素D成分,不过前者需要经过肾脏进一步转化后才能起作用,后者能直接发挥作用。因此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可直接选用骨化三醇联合钙片防治骨质疏松。
误区5:喝骨头汤能预防骨质疏松
其实这是一个饮食的误区。大多数人都知道,钙在体内主要以骨骼形式存在,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用骨头熬汤,就能将骨头中含有的钙熬进汤中,通过喝汤就能够达到补钙的效果。其实骨头里面的钙是不会轻易溶解出来的,一般骨头汤中的钙含量实际上与水中钙含量接近,其数值并不高。
实验证明,在高压锅蒸煮2 h之后,骨髓里面的脂肪纷纷浮出水面,但汤里面的钙仍是微乎其微。如果想用骨头汤补钙,可以考虑煮汤的时候加上半碗醋,再慢慢地炖上一两个小时,因为醋可以有效地帮助骨钙溶出。
其实,补钙效果最好的食物是牛奶,平均每100 g牛奶中含有的钙质有104 mg,成人每日适宜的钙摄入量为800~1000 mg,因此每天喝500 ml牛奶就能补充一大半量的钙。此外酸奶、豆制品、海鲜等含钙质也较多,可均衡选择食用。
误区6:有骨质增生不能补钙
老年人退行性骨关节病中常常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并存,有些人认为有骨质增生(即骨刺)就不能补钙了。
其实骨质增生形成的根本在于缺钙,是骨质疏松后机体的代偿过程中发生钙异位沉积所致。补钙可以纠正机体缺钙状态,从而部分纠正这一异常过程,减少“骨刺”的形成,甚至使已经形成的“骨刺”变小。因此有骨质增生的患者仍需要补钙治疗。
绝经期是女性补钙的最后防线
(1)雌激素在女性骨钙代谢中的作用
雌激素具有促进成骨、抑制溶骨的作用,并促进肠道吸收钙质的功能。因此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必然引起骨质的丢失,40岁以后的妇女每年丧失的骨质要占总骨量的1 %,进入绝经期后雌激素分泌水平会持续下降,钙的流失更加惊人。如果不能摄人充足的钙质,老年性骨质疏松将在所难免。
医学家将女性在绝经后发生的骨质丢失专门归为一类独特的疾病,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这是因为占全球一半以上的老年女性都会面临骨质疏松的威胁,而且危害极大,因此将其单独列为一种疾病以提高人们对它的重视,做到群防群治。
(2)营养因素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降低骨吸收超过了骨形成而发生的骨质流失,营养因素对其发生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
首先是人体长期的钙摄入量不够。相关的科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女性膳食中钙摄入明显不足,远低于正常人需要的标准。
其次是吸收不良。户外活动少,接受阳光也少,引起维生素D的缺乏,肠钙不能被很好地吸收而发生骨质疏松。
(3)如何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激素替代治疗,采用小剂量雌激素治疗,可以有效防止并治疗绝经期的各种症状,并促进钙在骨中的沉积,维持全身的骨量。
·摄人充足的钙质,保证每天摄人1200·1500毫克钙质,为了防止夜间禁食后的骨量丢失,可以在睡前进食牛奶或补充钙剂。
·加强体育锻炼,增加骨质贮存并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坚持户外的体育锻炼,既增强了体质又补充了维生素D,可谓一举数得。
中年女性身材变化大警惕绝经后骨质疏松
医生指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常见病,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变化,使骨脆性增多易于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疼痛、骨骼变形、出现合并症,乃至死亡等问题,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甚至缩短寿命,严重影响家庭幸福生活。
中年女性尤其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隐匿发生的疾病,在没有发生骨折之前,往往没有任何症状,一旦发现驼背、身材变矮、或骨痛时,常常已经发生了骨折。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不能忽视任何不适。
绝经后骨质疏松是多因素性疾病,遗传、生活方式、营养等均与发病有关。具有以下高危因素者易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白人及亚洲妇女、骨质疏松症家族史、或具有影响骨量的特殊基因的妇女、钙摄入不足、缺乏体力活动、大量吸烟及饮酒、早绝经或绝经前行双侧卵巢切除术者。是否发生骨质疏松症,取决于其骨峰值及其骨丢失的速度,骨峰值高及(或)骨丢失慢者,不易发生,骨峰值低及(或)骨丢失快者容易发生。
引起骨质疏松的7大原因
骨质疏松的原因
1、衰老:人体老化的自然现象之一。
2、雌激素下降:雌激素会刺激骨质的形成及抑制骨质的分解。妇女若因卵巢切除或更年期,便雌激素停止或减少分泌,就会加速骨质疏松,这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之一。
3、营养失调节:钙摄取不足或常吃高蛋白、高盐的食物或嗜烟、嗜酒,这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之一。
4、生活不正常:缺少运动、少晒太阳阳。
5、疾病:罹患肾病、肝病、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性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或某些癌症,这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之一。
6、药物:长期服用类固醇、抗癌药、利尿剂、抗凝血剂、胃药或止痛药者。
7、遗传: 骨质疏松有一定的遗传性,这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之一。
骨质疏松治疗方法
1、运动
在成年,多种类型的运动有助于骨量的维持。绝经期妇女每周坚持3小时的运动,总体钙增加。但是运动过度致闭经者,骨量丢失反而加快。运动还能提高灵敏度以及平衡能力,鼓励骨质疏松症患者尽可能的多活动。
2、营养
良好的营养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包括足量的钙、维生素D、维生素C以及蛋白质。从儿童时期起,日常饮食应有足够的钙摄入,钙影响骨峰值的获得。
3、预防摔跤
应尽量减少骨质疏松症患者摔倒几率,以减少髋骨骨折以及Colles骨折。
4、药物治疗
第一类为抑制骨吸收药,包括钙剂、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二磷酸盐、雌激素以及异黄酮。第二类为促进骨性成药,包括氟化物、合成类固醇、甲状旁腺激素以及异黄酮。
引起骨质疏松的病因有哪些
1、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遗传性,并与种族具有一定相关性。这也是诱发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但遗传因素在不同人种间或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别,骨折的发病率白种人明显高于黑种人,这是因为黑人的骨密度高于白种人,另外从遗传学研究较好多的是母亲与女儿,母亲有骨质疏松症,则其女儿的骨密度比正常人低,脆性骨折的风险要增加。
2、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或患某种疾病。如服用类固醇、抗癌药、胃药或止痛药。患肾病、肝病、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或某些癌症。这就属于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
3、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方面钙摄取不足或常吃高蛋白、高盐的食物以及嗜烟、嗜酒、缺乏运动、晒太阳少等一系列引发骨质疏松的原因。
4、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蛋白质营养缺乏,均可致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此外,酗酒、吸烟和过多的咖啡摄入均为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