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的病因
鼻衄的病因
(一)局部原因
1.外伤
2.气压性损伤
3.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穿孔也常有鼻衄症状。
4.炎症:①非特异性炎症: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性上颌窦炎等,常为鼻出血的原因。②特异性感染:鼻结核、鼻白喉、鼻梅毒等,因粘膜溃烂,易致鼻出血。
5.肿瘤。
6.其他:鼻腔异物、鼻腔水蛭,可引起反复大量出血。在高原地区,因相对湿度过低、而多患干燥性鼻炎,为地区性鼻出血的重要原因。
(二)全身原因
1.血液疾病:①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②凝血机制的异常。
2.急性传染病。
3.心血管疾病:①动脉压过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肾炎、伴有高血压的子痫等。②静脉压增高:如二尖瓣狭窄、胸腔或纵隔和颈部巨大肿块、肺气肿、肺水肿及支气管肺炎等。
4.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K、P及微量元素钙等缺乏时,均易发生鼻出血。
5.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磷、汞、砷、苯等中毒,可破坏造血系统的功能引起鼻衄。长期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可致凝血酶原减少而易出血。
6.内分泌失调:代偿性月经、先兆性鼻出血常发生于青春发育期,多因血中雌激素含量减少,鼻粘膜血管扩张所致。
7.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肝、肾慢性疾病以及风湿热等,也可伴发鼻出血。
引起鼻衄的原因很多
1.局部原因
(1)鼻部损伤 ①机械性创伤 如车祸、跌伤、拳击伤及挖鼻等,是引起鼻出血常见的原因。②气压性损伤 在高空飞行、潜水过程中,如果鼻窦内外的气压差突然变化过大,会使鼻腔鼻窦内黏膜血管扩张破裂出血。③放疗性损伤 头颈部放疗期间及放疗后,鼻黏膜发生充血水肿,或上皮脱落,也可出现鼻出血。
(2)鼻中隔偏曲 多发生在骨嵴或骨棘(矩状突)附近或鼻中隔偏曲的凸面,该处黏膜较薄,空气气流的流向在此处发生改变,故黏膜变得干燥,以致血管破裂出血。存在鼻中隔穿孔的患者,由于穿孔边缘的黏膜干燥、糜烂及干痴脱落,可引起反复鼻出血。
(3)鼻部炎症 ①鼻部非特异性炎症 急性鼻鼻窦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易引起鼻出血,出血量一般不多。②鼻部特异性感染 结核、狼疮、梅毒、麻风和白喉等特异性感染,因有黏膜糜烂、溃疡、肉芽、鼻中隔穿孔可引起鼻出血。
(4)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 其中最易发生鼻出血者为鼻中隔血管瘤、鼻咽纤维血管瘤、出血性鼻息肉和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少量鼻出血或涕中带血是恶性肿瘤的早期主要症状之一。
(5)鼻腔异物 常见于儿童,多为单侧鼻出血,因鼻腔异物长期存留于鼻腔内,可致鼻腔黏膜糜烂出血。动物性鼻腔异物,如水蛭等,可引起反复大量鼻出血。
2.全身原因
(1)出血性疾病及血液病①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缺陷性疾病 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C缺乏症、过敏性紫癜、药物性血管性紫癜、感染性血管性紫癜、血管性假血友病等。②血小板数量或机能障碍性疾病 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等。③凝血因子障碍性疾病 如各型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④血液的自身抗凝作用过强 如抗凝剂使用不当、血循环中存在抗纤维蛋白原等抗凝物质,或纤维蛋白溶解过度或加快,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2)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如上感、流感、出血热、猩红热、疟疾、麻疹及伤寒等。多因高热、血管发生中毒性损害,鼻黏膜充血、肿胀及干燥,以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一般情况下出血量较少,多发生于发热期,且出血部位多位于鼻腔前部。
(3)心血管系统疾病 ①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中老年人鼻出血的重要原因,血管硬化是其病理基础。血压增高,特别是在便秘、用力过猛或情绪激动时,可使鼻血管破裂,造成鼻出血。另外,打喷嚏、用力咳嗽、猛力的经鼻呼吸或鼻腔按摩,也是鼻出血反复和难以控制的因素。②静脉压增高 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颈部或纵隔占位性病变等疾病,可致上腔静脉高压,这些患者的鼻腔及鼻咽静脉常怒张淤血,当患者剧烈咳嗽或其他诱因,血管则可破裂出血,出血部位多位于后鼻孔处的鼻咽静脉从分布区。
(4)其他全身性疾病 妊娠、绝经前期、绝经期均可引起鼻出血,可能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关。严重肝病患者可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引起鼻出血。尿毒症也可引起鼻出血。鼻出血可以是风湿热的早期表现之一。
鼻衄穴位按摩吧
穴位按摩方法一:
治则:清肝热、止鼻血
取穴:上星穴
施治:上星,别称神堂、明堂、思堂、鬼堂。在前额正中入发际直上1寸处。此穴能清肝明目、通鼻窍、止鼻血。治头、目痛、眩晕、近视、鼻渊、癫狂、中风不语、热病等。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食指肚按压上星穴36-72次,然后再轻柔穴处至血止,但要注意15岁以下儿童禁止点按此穴。
穴位按摩方法二:
治则:降火理血、清热止血
取穴:太冲
施治:太冲,在足背第一二趾骨底之间骨缝凹陷中。是宋代马丹阳治杂病十二穴之一。能平肝镇惊、泄热理气、清火化湿。治胸满肋痛、头痛、目眩、溏泄、疝气、足趾挛痛以及与肝经有关的脏腑器官病。
按摩手法:先用拇指指端或拇指偏峰推揉足背处的太冲穴各36-72次,然后用手拇指指肚和食指肚相对,拿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至血止。
穴位按摩方法三:
治则:退热止血
取穴:商阳穴
施治:商阳穴,别称绝阳。在食指桡侧指甲根上方0.1寸处。此穴能开窍苏厥、清泻阳明经热、消肿止血,治热病、中风、牙痛、耳鸣、咽喉肿痛等。
按摩方法:用手拇指指甲一轻一重掐压商阳穴36次,一般右鼻流血掐压左手指商阳穴,左鼻流血掐压右手指商阳穴,以止鼻血为度。
穴位按摩方法四:
治则:清热散风、通窍止血
取穴:迎香、孔最
施治:迎香,别称冲阳。在鼻翼旁中点弯,鼻唇沟中。此穴能清肺热、散风邪、通鼻窍。治急慢性鼻炎、鼻出血、鼻疮、外感鼻塞、面肿等。
孔最,仰掌时,在腕横纹桡侧上7寸处。肺系病多用此穴。能利咽润肺、清热解表调肺气。治咳嗽、咯血、鼻出血、热病汗不出,肘、臂痛等。
按摩方法:先用手拇指指端指甲和中指端指甲相对,同时向内下掐压鼻翼两旁的迎香穴36次,接着再擦鼻旁36次,然后用手拇指肚和其余四指相对,推揉左右上肢的孔最穴各36-72次。为了巩固疗效,施治后再用线紧缠患者左右手中指第二三节缝横纹处。
鼻衄预防预后
【保健护理】
1.用药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口服汤剂宜凉服。
2.饮食 宜食甘凉水果和蔬菜,忌食辛辣煎炸食品。
3.运动 避免劳累,适量活动,注意锻炼身体,预防感邪。
4.生活起居 居室温湿度适宜。戒除挖鼻等不良习惯。避免头低位作业,防止诱发鼻出血。防寒保暖,避免感冒。掌握鼻衄简便易行的止血方法。
5.情志 消除紧张因素,保持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6.定期复诊 遵医嘱复诊,如出现大量鼻出血、发热等及时就诊。
泡澡流鼻血是怎么回事呢
1、肺经热盛、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首先犯肺,邪热循经,上壅鼻窍,热伤脉络,血液妄行,溢于鼻中,故为鼻衄。《外科正宗》卷四说:“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
2、胃热炽盛、胃经素有积热,或因暴饮烈酒,过食辛燥,以致胃热炽盛,火热内燔,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血随热涌,妄行于脉外,而为鼻衄。《寿世保元》卷四说:“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沸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也说:“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煿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名酒食衄。”
3、肝火上逆、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血随火动,蒸迫鼻窍,脉络受损,血液外溢,发为鼻衄。《疡科心得集》说:“有因七情所伤,内动其血,随气上溢而致。”
4、肝肾阴虚、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或久病伤阴,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不藏血,虚火上炎,血液升腾,溢于清窍,而为鼻衄。《证因脉治》卷二说:“或房劳伤肾,阴精不足,水中火发,或恼怒伤肝,肝火易动,阴血随火上升,错经妄越,则内伤衄血之症作矣。”《景岳全书》卷三十也说:“衄血虽多由火,而惟于阴虚者为尤多,正以劳损伤阴,则水不制火,最能动冲任阴分之血。”
5、脾不统血 久病不愈,忧思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统血失司,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脱离脉道,渗溢于鼻,而致鼻衄。
通过以上对于平时泡澡流鼻血的主要原因以及泡澡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祥细介绍。对于平时有出现泡澡后流鼻血的人来说,可以根据上面所提到的一些常见现象来分析自己流鼻血的原因。另外在泡澡时,尤其是冬天,天气干燥时,一定要先喝一些开水后,再进行泡澡。
中医治疗鼻衄
肺经热盛
证候:鼻衄发作突然,鼻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多,鼻腔干,可伴有咳嗽痰黄,口干身热。鼻肌膜色红或在易出血部位见有糜烂,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
辨析:燥热之邪犯肺,肺经热盛,热邪上壅鼻窍,伤及脉络,血溢脉外而鼻衄;邪热壅肺,故咳嗽痰黄;邪热未入里扰血,故出血不多;燥热伤津,则鼻干、口干、身热;舌、脉均为肺热之象。
胃热炽盛
证候:鼻衄量多,血色深红,鼻肌膜色红干燥,可见出血点。伴见烦渴引饮,或齿龈肿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辨析: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其火最盛。胃热炽盛,上扰鼻窍,络伤血溢,故出血量多。热灼津亏,则口干,鼻燥,齿龈红肿,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脉均为胃热炽盛之象。
肝火上逆
证候:衄血较多,色深红,时作时止,来势骤急,伴有烦燥不安,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胀满,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析:肝主藏血,为刚脏,其性劲急;肝火上逆,扰及鼻窍,迫血外溢,出血量多且不时而发;火热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闷胀满,烦躁易怒。舌、脉均为肝火旺盛之象。
肝肾阴虚
证候:鼻衄时作时止,血色淡红,量不多,渗血沥沥。兼证:口干津少,耳鸣,目眩,心悸失眠。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辨析:肝肾阴方,虚火上炎,灼伤鼻窍,故鼻衄血色淡红,渗渗而出;虚火上扰清窍,故眩晕、耳鸣;水亏火炎,心肾不交则心悸失眠,口干津少。舌、脉均为阴虚之象。
阴虚肺燥
证候:涕中带血,量少,多于擤涕、揉鼻、喷嚏时诱发,鼻肌膜干燥或干萎,或有干痂附着,伴有口干、咽燥、咳嗽少痰。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辨析:燥邪伤津,肺阴不足,津液无以上润,则鼻干、口干、咽燥,常有鼻衄发生;阴津亏耗,鼻失所养,肌膜干燥或干萎;肺阴不足则咳嗽少痰。舌、脉均为阴虚肺燥之象。
脾不统血
证候:鼻衄渗渗而出,淋漓难止,血色淡红,鼻肌膜可见表浅溃疡,出血量可少可多,但其势较缓;兼见面色不华,神倦懒言,头昏眼花,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缓弱。
辨析:脾气虚,气不摄血,血无所主而外溢,气血不足,故衄血色淡;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无华;脾虚失运,故食少便溏,神倦懒言,舌、脉均为脾虚之征。
鼻衄诊断标准
(1)外伤性颅底骨折
临床表现:多见于前颅底骨折,可见眼睑和结膜下淤血,一侧或两侧“熊猫眼”;常伴有脑脊液鼻漏和颅内积气。辅助检查:颅骨x线平片检查、头CT及MRI,必要时脑血管DSA。后者不仅可以清楚的判断出血部位和血管,还可以针对严重鼻衄的出血进行治疗。
(2)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
多发生在较严重的颅底骨折,TCCF发生后,在动脉血流压力的作用下海绵窦向蝶窭疝出,造成严重的鼻衄,鼻衄有时先于CCF其他临床症状发生之前出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大多数病人因鼻衄就诊,脑血管DSA发现TCCF。
(3)鼻咽部肿瘤
临床表现:早期常反复少量出血,鼻塞也是较早期的症状之一;晚期肿瘤可破坏大血管导致大出血。辅助检查:CT、MRI常可以明确肿瘤的部垃、累及的范围、骨质的破坏情况。
(4)血液系统疾病
常见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严重感染、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维生素c或维生素PP缺乏、尿毒症、动脉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肝病、异常球蛋白血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感染、创伤、血友病、低纤维蛋白血症、凝血酶原缺乏症、凝血因子缺乏症、抗凝药物治疗过量等。
临床表现:除鼻衄外,常伴有皮肤黏膜下出血、紫癜、瘀斑、牙龈出血、月经过多、血尿、黑便等,严重者可导致脑山血或内脏出血。
辅助检查:血液系统检查和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确诊。
鼻出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肺经热盛: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首先犯肺,邪热循经,上壅鼻窍,热伤脉络,血液妄行,溢于鼻中,故为鼻衄。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
2、胃热炽盛:胃经素有积热,或因暴饮烈酒,过食辛燥,以致胃热炽盛,火热内燔,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血随热涌,妄行于脉外,而为鼻衄。 “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沸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 “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煿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名酒食衄。”
3、肝火上逆: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血随火动,蒸迫鼻窍,脉络受损,血液外溢,发为鼻衄。 “有因七情所伤,内动其血,随气上溢而致。”
4、肝肾阴虚: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或久病伤阴,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不藏血,虚火上炎,血液升腾,溢于清窍,而为鼻衄。 “或房劳伤肾,阴精不足,水中火发,或恼怒伤肝,肝火易动,阴血随火上升,错经妄越,则内伤衄血之症作矣。” “衄血虽多由火,而惟于阴虚者为尤多,正以劳损伤阴,则水不制火,最能动冲任阴分之血”。
5、脾不统血:久病不愈,忧思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统血失司,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脱离脉道,渗溢于鼻,而致鼻衄。
春天流鼻血怎么回事 春天总爱流鼻血怎么办
春天的时候,幼儿和青少年流鼻血的状况非常的常见,尤其对于幼儿来说,家长乍一看孩子流鼻血,往往会失惊打怪,不知如何是好。此病西医和中医对此有不同的解释。西医认为鼻出血的原因很多,有局部的,也有全身的。局部的原因有鼻部外伤、鼻前庭炎、鼻腔异物、鼻血管瘤等;全身性的原因有上呼吸道炎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维生素C缺乏、血友病、白血病等。
中医上把非外伤所致的某些部位的外部出血症,成为衄血nǜxuè。包括眼衄、耳衄、鼻衄、齿衄(就是我们常见的牙龈出血)、舌衄、肌衄等。其中鼻衄是最为常见的,而且在春天的时候,多发于幼儿和青少年。中医分析发病的原因通常分为:肝火、胃火、风热犯肺,热毒内蕴、肾精亏虚,气血两亏等。尤其在春天,本身阳气就足的儿童,体内阳气也随之急剧升发,血随气涌,上冲到鼻咽,出鼻血的状况更加频繁。面对这种状况,最直接的方法先用脱脂棉塞住鼻子,然后用凉水拍脑门、印堂、脖后跟、脚心,即可以止血。
鼻衄的表现
鼻出血由于原因不同其表现各异,多数鼻出血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呈持续性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涕中带血、数滴或数毫升,重者可达几十毫升甚至数百毫升以上,导致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可引发贫血。少数少量出血可自止或自行压迫后停止。
出血部位多数发生于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区,有时可见喷射性或搏动性小动脉出血,少年儿童、青年人鼻出血多发生于此区。中老年人的鼻出血,常常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出血部位多见于鼻腔后部,位于下鼻甲后端附近的吴氏鼻-鼻咽静脉丛及鼻中隔后部的动脉。此部位出血一般较为凶猛,不易止血,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从口中吐出。局部疾患引起的鼻出血多发生于一侧鼻腔,而全身疾病引起者,可能两侧鼻腔交替或同时出血
为什么会流鼻血
引起鼻衄的原因很多,可因鼻腔本身疾病引起,也可因鼻腔周围或全身性疾病诱发。
1.局部原因
(1)鼻部损伤:
①机械性创伤:如车祸、跌伤、拳击伤及挖鼻等,是引起鼻衄常见的原因。②气压性损伤:在高空飞行、潜水过程中,如果鼻窦内外的气压差突然变化过大,会使鼻腔鼻窦内黏膜血管扩张破裂出血。③放疗性损伤:头颈部放疗期间及放疗后,鼻黏膜发生充血水肿,或上皮脱落,也可出现鼻衄。
(2)鼻中隔偏曲:多发生在骨嵴或骨棘(矩状突)附近或鼻中隔偏曲的凸面,该处黏膜较薄,空气气流的流向在此处发生改变,故黏膜变得干燥,以致血管破裂出血。存在鼻中隔穿孔的患者,由于穿孔边缘的黏膜干燥、糜烂及干痴脱落,可引起反复鼻衄。
(3)鼻部炎症:①鼻部非特异性炎症:急性鼻鼻窦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易引起鼻衄,出血量一般不多。②鼻部特异性感染:结核、狼疮、梅毒、麻风和白喉等特异性感染,因有黏膜糜烂、溃疡、肉芽、鼻中隔穿孔可引起鼻衄。
(4)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其中最易发生鼻衄者为鼻中隔血管瘤、鼻咽纤维血管瘤、出血性鼻息肉和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少量鼻出血或涕中带血是恶性肿瘤的早期主要症状之一。
(5)鼻腔异物:常见于儿童,多为单侧鼻腔出血,因鼻腔异物长期存留于鼻腔内,可致鼻腔黏膜糜烂出血。动物性鼻腔异物,如水蛭等,可引起反复大量鼻出血。
2.全身原因
(1)出血性疾病及血液病:①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缺陷性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C缺乏症、过敏性紫癜、药物性血管性紫癜、感染性血管性紫癜、血管性假血友病等。②血小板数量或机能障碍性疾病 :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等。③凝血因子障碍性疾病:如各型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④血液的自身抗凝作用过强:如抗凝剂使用不当、血循环中存在抗纤维蛋白原等抗凝物质,或纤维蛋白溶解过度或加快,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2)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如上感、流感、出血热、猩红热、疟疾、麻疹及伤寒等。多因高热、血管发生中毒性损害,鼻黏膜充血、肿胀及干燥,以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一般情况下出血量较少,多发生于发热期,且出血部位多位于鼻腔前部。
(3)心血管系统疾病:①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中老年人鼻出血的重要原因,血管硬化是其病理基础。血压增高,特别是在便秘、用力过猛或情绪激动时,可使鼻血管破裂,造成鼻出血。另外,打喷嚏、用力咳嗽、猛力的经鼻呼吸或鼻腔按摩,也是鼻出血反复和难以控制的因素。②静脉压增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颈部或纵隔占位性病变等疾病,可致上腔静脉高压,这些患者的鼻腔及鼻咽静脉常怒张淤血,当患者剧烈咳嗽或其他诱因,血管则可破裂出血,出血部位多位于后鼻孔处的鼻咽静脉从分布区。
(4)其他全身性疾病:妊娠、绝经前期、绝经期均可引起鼻衄,可能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关。严重肝病患者可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引起鼻衄。尿毒症也可引起鼻衄。鼻衄可以是风湿热的早期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