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按摩足三里治疗小儿乳食积滞
如何通过按摩足三里治疗小儿乳食积滞
通过按摩足三里治疗小儿乳食积滞:足三里穴是按摩腹部经常使用的一个穴位。当 胃肠不舒服时,需要按摩足三里穴。(1 )取坐位,用拇指桡侧端清脾经、清大肠各100次,推四横纹100次;再 用拇指指腹面推六腑100次;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揉板门2分钟,揉合谷穴1分钟, 运水入土 50次。(2) 取仰卧位,用掌摩法摩腹3分钟;再用拇指指腹端揉天枢穴2分钟。(3) 取俯卧位,用双手拇指、食指自下而上捏脊5遍,再用禅推法推两侧脾 腧、胃腧穴各1分钟。
山楂的功效
山楂的功效:
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
治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烷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
山楂减肥的功效:
中医认为,山楂可健脾消积,对减肥有利,可辅治继发性肥胖症。山楂中还含有枸橼酸、苹果酸、抗坏血酸、酶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有降血压、促进胃肠消化的作用。
中医特色治疗小儿疳积
推拿治疗法:
1、治疗原则乳食积滞者,治宜消积导滞,健脾和胃;气血两亏者,治宜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常用穴位脾经、板门、四缝四横纹,内八卦、腹、脐、足三里、脊柱等穴。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摩法、捏法、掐法、按揉法等。
4、操作方法
基本治法:患儿取仰卧位,先上肢手部操作,推脾经500次,推板门300次,推四横纹200次,运内八卦200次;继以上体位,摩腹与揉脐相合,约5分钟,使腹部有种温热感,再按揉双侧足三里穴各1分钟。
患儿取俯卧位,食、中两指分别双指揉脾俞、胃俞、三焦俞,每穴各1分钟;而后在患儿的脊柱穴施捏法,自龟尾穴起,上至大椎穴止,约3~5遍;为加强刺激可在脾、胃、三焦诸穴处多加提捏。
随证加减:对乳食积滞者,加清脾土500次,清后加补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清肾水100次,揉中脘5分钟;对气血两亏者,加补脾经500次,推上三关300次,揉摩中脘5分钟,摩丹田2分钟,揉血海30次,指揉肾俞、命门请穴各1分钟。
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小儿疳积营养不良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2、疳积之症,宜早防治。迁延日久,累及其他器官,则缠绵难愈。
3、合理喂养,进食定时定量;防止偏食、挑食,纠正吃零食等不良习惯;尽可能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助食品,注意营养,以保护小儿肠胃功能。
4、缺锌、铁、钙等微量元素者,应予以适当补充。
5、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6、适当安排小儿户外活动及身体锻炼,以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
7、保证小儿的充足睡眠。
针灸治疗法:
治疗疳症以健运脾胃为主。
常用穴:①、四缝穴奇穴针刺;②、疳积穴位于督脉经腰俞穴下0.5寸处挂线。
操作方法:四缝穴,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黏液。疳积穴挂线:备用九号绣花针一根,针孔引上红丝线一根作标记,操作时,先用75%酒精棉球,将疳积穴处皮肤和针线拭擦消毒后,用左手拇食指捏住疳积穴,右手持针横穿浅刺皮表层约1~2厘米宽,将丝线打结扣紧,把余线剪断即可。此线一般在3~5天自动脱落。据临床实践观察,小儿疳积如无其他兼症,仅用针刺四缝穴和疳积穴挂线,一般1次治疗即可痊愈,不需内服药物。
按:四缝、疳积穴能消小儿乳食停积,为治疗疳病经验效穴。
治疗过程中尚须注意:
①、疳积穴挂线处,平时可以水洗,但洗后要用干布拭干,切勿用手指去抓,以免局部皮肤感染。
②、治疗后忌食香、炒、油炸、干燥之零食,如患肠炎,则忌油荤。
③、凡因肠寄生虫病或结核病引起的,须治疗原发病。病至后期,极度消瘦者应配合药物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④、本病的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提倡母乳喂养,断乳时给予营养丰富而易消化食物。平时饮食应定时定量,避免偏食。
治小儿夜啼偏方 茶叶饼治疗夜啼
取细茶叶适量(越陈约好),嚼烂后捏成小饼状,敷贴在宝宝肚脐上,以棉花胶布固定。可用来治疗小儿脾胃虚弱,乳食积滞所引起的小儿夜间啼哭。
消化不良试试这六个穴位
消化不良按摩六个穴位
1、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体位置在弯膝盖的时候,小腿外侧近膝关节处有一个凹陷,往凹陷下四个手指宽,再继续向外一个手指宽的地方。
足三里属于胃经,是治疗脾胃疾病的要穴,《四总穴歌》里说“肚腹三里留”,指的就是凡是腹部消化系统问题的病症都可以用足三里治疗,有病治病,没病强身健体。
按摩足三里穴位对消化系统具有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比如腹泻了按摩它可以止泻,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中医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足三里穴就是人体里的一株灵芝仙草,用好了它,对人体几乎百利而无一害。
2、四缝穴
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后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就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3、下脘穴
下脘在腹部,离脾胃很近。我们中医里有个选穴原则,叫“临近选穴”,就是在病患部位的周围和附近选穴,这有点儿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思。这种选穴方法,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下脘和内庭相配,可以清胃泻火,消食化积。
4、劳宫穴
在手掌心的位置,简单的找法是把手握成拳头,中指指尖点到的位置即是劳宫穴。这个穴位在五行属火,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改善精神紧张、促进食欲
5、大陵穴
这个穴位在五行属土,对应着脾胃,是一味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片”,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调。它在手掌根,腕横纹的中点上。
6、内关穴
在大陵穴向上量三个横指的位置,在手腕两根筋的中间。吃大餐之前,可以先摩拳就是用一个手握成拳头,用拳面顶住另一只手的内关穴,以左右旋转摩擦的方式,来刺激这个穴位。然后双手掌相互摩擦至发热,这个动作是为了激发到手心的劳宫穴最后十指交叉,手腕相扣,从而刺激到大陵穴。
消化不良可以吃这些食物助消化
1、猕猴桃清除体内垃圾
含有较多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分解酵素,可快速清除体内堆积的有害代谢产物。
2、苹果刺激肠蠕动
苹果中含纤维素,可刺激肠蠕动,加速排便,有通便作。
3、柠檬促进肠蠕动
维生素C含量很多,具有促进肠蠕动的功能。
4、西红柿助消化脂肪
西红柿中含有一种特殊成分番茄素,有助于消化、利尿,能协助胃液消化脂肪。
5、葡萄柚促消化
葡萄柚中的酸性物质可帮助消化液增加,促进消化功能,营养也易被吸收。
6、山楂消肉食积滞
我们都知道,平时如果没有胃口吃饭的话,我们都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来刺激一下胃部的感应。山楂就是一种开胃的好食物,大家如果平时消化不是太好的话,可以吃一些山楂来缓解一下胃部的不适。如果你是胃病患者的话,要少吃一些山楂,避免让胃痛更加的严重。
7、白菜促进胃肠蠕动
大量粗纤维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防止大便干结。
新鲜蔬菜还能缓解疲劳。疲劳时可补充新鲜蔬菜、水果、鲜奶、豆奶等碱性食物,人体在劳累后体内会积累较多乳酸,增加碱性食物,可保持体液酸碱平衡,也能够解除疲劳感。
针刺脾俞的作用 脾俞常用配伍疗法
1.配胃俞,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公孙,针刺补泻兼施,脾俞,中脘可灸,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治疗脾胃虚寒之呕吐,呃逆,吞酸,胃痛,腹痛等。
2.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补益脾胃,如配中脘,关元俞,天枢,足三里,太白,治疗脾虚泄泻,完谷不化;配中极,天枢,中脘,治疗脾虚邪留肠胃之痰饮;配足三里,四缝,太白,治疗脾虚食积之小儿疳积。
3.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可灸,温补脾肾,如配肾俞,关元,水分,足三里,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水肿,鼓胀;配肾俞,关元,天枢,上巨虚,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配胃俞,肾俞,关元,复溜,治疗气虚阳微之噎膈;配肾俞,膀胱俞,关元,三阴交,治疗脾肾亏虚之劳淋。
4.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补益肺脾,如配肺俞,太白,太渊,治疗脾肺两虚之咳嗽,气喘;配肺俞,气海,足三里,治疗脾肺气虚之小儿遗尿。
5.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益气养血,如配胃俞,足三里,治疗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头之头痛,眩晕;配膈俞,肝俞,关元,三阴交,治疗血枯经闭;配膻中,乳根,足三里,治疗气虚血少之乳汁不足;配大肠俞,胃俞,天枢,足三里,治疗气血不足之便秘。
6.配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补泻兼施,中脘可灸,温中化湿,治疗寒湿阻遏之阴黄。
7.配心俞,足三里,三阴交,神门,针刺补法,补益心脾,治疗心脾两虚之健忘,失眠,心悸,眩晕等。
8.配关元,归来,三阴交,隐白,针刺补法,益气止崩,治疗气虚崩漏。
9.配肝郁,膈俞,太冲,针刺泻法,行气化瘀,治疗气结之癥瘕积聚。
10.配膀胱俞,小肠俞,中极,三阴交,针刺泻法,清热利湿固精,治疗湿热下注之遗精。
悬枢疼痛为什么 悬枢穴常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灸肾俞,关元,温补脾肾,和胃理肠,如配肾俞,天枢,足三里,治疗脾肾阳虚泄泻,完谷不化;配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治疗脾肾阳虚腹痛,腹胀。
2.配中脘,内关,足三里,针刺泻法,灸中脘,温中和胃,治疗寒邪客胃之胃痛,呃逆,呕吐等。
3.配天枢,梁门,中脘,上巨虚,针刺泻法,化积通腑,治疗食积腹胀,泄泻等。
4.配肾俞,命门,委中,阳陵泉,针刺补泻兼施,温肾壮阳,温经通络,治疗肾虚腰痛,寒湿腰脊强痛等。
宝宝夜啼推拿 小儿乳食积滞
症状表现:夜间阵发性啼哭,脘腹胀满拒按,呕吐乳快,大便酸臭,舌苔厚。
清补脾经
用拇指来回推拇指末梢节螺纹面100-500吃。
清大肠
用拇指指推桡侧缘100-500次,从虎口推向指尖。
运内八卦
用拇指沿着顺时针方向运手掌内八卦100-300次。
揉中脘
用中指揉肚脐上4寸的中脘穴100-300次。
摩腹部
用手掌或者四指端按摩腹部100-200次。
揉小天心
用拇指揉大小鱼际交界处凹陷中100-300次。
掐揉五指节
用拇指指甲掐手背上五指第一指间关节各3-5次,再用拇指指端揉各处30-50次。
按摩手法解酒肠胃不适
在中医里面认为,经常做穴位按摩,可以帮助健胃消食、化积滞等胃部养生。足三里、下脘、四缝等这几个穴位就是肠胃问题的关键穴位。
足三里穴
脾胃是后天之本,足三里就是人体里的一株灵芝仙草,用好它,几乎包治百病。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对消化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比如腹泻了按摩它可以止泻,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我们中医里有句话叫“肚腹三里留”,大致意思就是胃肠消化方面的问题,用足三里里就能治好。养胃护胃,扎针的方法效果好,按摩、刮痧等其他方法效果也一样。
四缝穴
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后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就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下脘穴
下脘穴这个穴位是在腹部,它离胃非常近。在我们中医里面有个原则,叫“临近选穴”,就是在有问题的器官周围找穴位,这边有点就近原则的意思。
用上面这几个穴位再加上上巨虚、下巨虚和委中,治疗泄泻效果很好。上巨虚属于大肠经,下巨虚属于小肠经,两个穴位合用,止泻功能很好。委中是治疗腹泻的特效穴位。腹泻的时候只按摩上巨虚、下巨虚和委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