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并发症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并发症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由于骨骼感染引起骨质破坏,形成死骨,常转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甚至发生各种并发症,影响功能。常见的并发症为:
1、化脓性关节炎。
2、病理骨折。
3、肢体生长障碍,如骨骺破坏,肢体生长长度受影响,患肢变短;或因骨骺附近炎症,血液供给丰富,使骨骺生长较快,患肢反而稍长。有时亦因骨骺部分受累,形成畸形生长,如膝内翻或外翻等。
4、关节挛缩及强直。
5、外伤性骨髓炎:常因感染而有骨折延迟连接和不连接,以及关节活动受限等。
6、若在急性期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或细菌毒力强,可并发败血症或脓毒血症,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7、骨髓炎复发的危险性与感染的部位及发病后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等因素有关:位于跖骨的骨髓炎复发率可高达50%,涉及股骨近端,胫骨近端和远端的干骺端的骨髓炎复发率为20%~30%。而腓骨远端、上肢骨与脊柱的炎症感染则预后较好,易于痊愈。儿童急性骨髓炎经治疗一年后的复发率为4%。
如何治疗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诊断必要时,可做病变处骨穿刺抽出脓汁确诊。治疗①注意加强营养和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②应积极选用细菌敏感抗生素2-3种联合应用,药量使用要充分。③尽早切开排脓,并作骨皮质钻孔以使引流通畅。④固定患肢,防止病理骨折。
骨髓炎主要有什么分型
1 硬化性骨髓炎
硬化性骨髓炎表现为一段骨干或整个骨干的进行性、广泛性增生和硬化的炎性改变。因炎性反应的刺激,导致骨髓腔内发生广泛纤维化、甚至骨髓腔消失,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有窦道形成等。 硬化性骨髓炎
2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灶进入血流传播并定位于骨组织而引起的炎症。它的病理特点是骨质破坏、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同时存在。80%以上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
3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一般是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而发生的结果。它有典型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史,死骨、死腔、窦道的形成。
4 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
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常继发于开发性骨折,随着现在的交通事故和大型建筑的工伤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属高能量骨折后的常见并发症。其特点是,感染的病灶始终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向两端发展蔓延,同时多在骨折部位形成死腔。而在其骨与软组织形成脓肿,常反复破溃,成为长期不愈的窦道。这也是慢性骨髓炎开始的标志。
5 医源性骨髓炎
医源性骨髓炎大多发生于手术中,由于医务人员过分依赖抗生素而放松无菌操作,使患者的抵抗能力低下,招致了细菌的侵犯。复杂大手术的实施,使患部有机会接触细菌,而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和不及时有效的治疗所造成的骨内感染,就是医源性骨髓炎。中内板较外板易受侵蚀。外板穿破后可形成骨膜下脓肿,内板破坏则可并发硬脑膜外脓肿,甚至脑脓肿。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理特点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点有:急性炎症的表现,大量中性炎细胞浸润,骨质破坏、骨髓组织溶解坏死,骨质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同时存在。早期以骨质破坏为主,随后出现增生,后期则以骨质增生为主。骨小梁变性坏死伴部分消失.骨髓腔内只有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灶状出血(HE×100)
急性骨髓炎的组织学改变:骨髓腔内可见到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细菌栓塞理论是目前经典的发病机制假说。小儿骨骺和干骺端骨生长最活跃,有丰富的血管网,但多为终末动脉,末端折成小袢状,再注入窦内较大的静脉,血流较慢,细菌栓子容易停留、沉积。感染是否发生及发生的程度,受患者抵抗力,致病菌毒力和治疗措施三方面的影响。
急性骨髓炎的组织学改变:骨髓腔内可见到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若机体抵抗力弱或细菌毒力大,感染始于静脉袢,然后扩展到营养动脉,产生细菌栓塞。局部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血管怒张、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并形成脓肿。脓肿向外发展,突破密质骨,形成骨膜下脓肿,向周围软组织扩散,或直接进入髓腔。
骨坏死的形成,当骨膜被脓肿剥离骨面时,该部骨皮质表层失去血液供应而坏死,脓液进入骨髓腔和哈佛小管,这些管腔中经过的滋养血管受到感染侵袭,发生炎症反应,滋养血管被细菌栓塞,骨坏死更加广泛。与周围组织未脱离者为骨坏死,当炎症控制后,侧支循环建立,还有可能再生;与周围组织游离者为死骨,大小不等,如果侧支循环很难建立,再生的机会小。小儿骨骺板对感染有屏障作用,骨髓炎病灶直接蔓延进入关节腔的机会很少,但是,当干骺端位于关节囊内时(如股骨颈),脓肿可穿过干骺端骨皮质进入关节,成人骺板融合,屏障消失,脓肿可直接进入关节,形成化脓性关节炎。有时骨膜下脓肿,也可将骨膜附着处剥离,脓肿进入关节,形成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也可引起关节面软骨下骨的坏死,并产生相应的病理改变和症状,
骨膜炎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骨髓炎应做如下鉴别:
1.蜂窝组织炎: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局部炎症较广泛,压痛范围也较大。
2.急性化脓性关节炎:肿胀、压痛在关节间隙而不在骨端,关节动度几乎完全消失,有疑问时,关节腔穿刺抽液检查可明确诊断。
3.风湿性关节炎:一般病情较轻,发热较低,局部症状亦较轻,病变部位在关节,且常有多个关节受累。
1.全身症状: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全身症状严重。前躯症状有全身倦怠,继以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畏寒,严重者可有寒战,多有驰张性高热达39~41℃,烦燥不安,脉搏快弱,甚至有谵妄,昏迷等败血症现象,亦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此病人往往有贫血脱水和酸中毒。伤后引起的急性骨髓炎,除非有严重并发症或大量软组织损伤及感染等,一般全身症状较轻,感染多较局限而少发生败血症,但应注意并发厌气菌感染的危险。
2.局部症状:血源性骨髓炎早期有局部剧烈疼痛和跳痛,肌肉有保护性痉挛,肢体不敢活动。患部肿胀及压痛明显。如病灶接近关节,则关节亦可肿胀,但压痛不显著。当脓肿穿破骨质、骨膜至皮下时,即有波动,穿破皮肤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
骨病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过去死亡率很高(约25%),但由于近年来对此病有进一步的认识,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适当抗菌药物与综合疗法的应用,死亡率已大为降低(约2%)。 由于骨骼感染引起骨质破坏,形成死骨,常转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甚至发生各种并发症,影响功能。
常见的并发症为:
(一)化脓性关节炎。
(二)病理骨折。
(三)肢体生长障碍,如骨骺破坏,肢体生长长度受影响,患肢变短;或因骨骺附近炎症,血液供给丰富,使骨骺生长较快,患肢反而稍长。有时亦因骨骺部分受累,形成畸形生长,如膝内翻或外翻等。
(四)关节挛缩及强直。
(五)外伤性骨髓炎常因感染而有骨折延迟连接和不连接,以及关节活动受限等。
小孩膝盖酸痛是怎么回事 其他疾病所致
导致膝盖疼痛的其他疾病还有过敏性紫癜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外伤性骨折与脱位等。建议及时去医院拍个片子,明确病因和诊断后,对症治疗。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早期血液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白细胞计数增高,一般都在10×10的9次方/L以上,中性粒细胞可占90%以上。可伴有贫血及血沉增快。早期血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50%~75%,通常在感染后24h即可获得血液阳性培养结果。局部骨穿刺抽出脓液,涂片找到细菌即可确诊。血液及脓液细菌培养的同时,均应作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便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2、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可获致病菌,但并非每次培养均可获阳性结果,特别是已经用过抗生素者血培养阳性率更低,在寒战高热期抽血或初诊时每隔2小时抽血培养一次,共三次,可以提高血培养阳性率,所获致病菌均应作药物敏感试验,以便调整抗生素。
3、局部脓肿风层穿刺
选用的内芯的穿刺针,在压痛最明显的干骺端刺入,边抽吸边深入,不要一次穿入骨内,以免将单纯软组织脓肿的细菌带入骨内,抽出浑浊液体或血性液可作涂片检查与细菌培养,涂片中发现多是脓细胞或细菌即可明确诊断。任何性质突刺液都应作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
4、X线检查
起病后14天内的X线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用过抗生素的病例出现X线表现的时间可以延迟至1个月左右。X线检查难以显示出直径小于1cm的骨脓肿,因此早期的X线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与干骺端骨质稀疏。当微笑的骨脓肿合并成较大脓肿时才会在X线片上出现干骨区散在性虫蛀样骨破坏。死骨可大可小,小死骨表现为密度增高阴影,位于脓腔内,与周围骨组织完全游离。大死骨可为争段骨坏死,密度增高为而无骨小梁结构可见!少数病例有病理性骨折。
5、CT检查
可以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对细小的骨脓肿仍难以显示。
6.MRI检查
可以更早期发现在长骨干骺端与骨干内有炎性异常信号,还可以显示出骨膜下脓肿。因此,MRI检查明显优于X线和CT检查。
7、核素骨显像
病灶部位的血管扩张和增多,使99m锝早期浓聚于干骨端的病变部位的一般于发病后48小时即可有阳性的结果。核素骨显像只能显示出病变的部位。但不能作出定性诊断,因此该项检查只具有间接帮助诊断的价值。
骨髓炎如何鉴别
临床上需对骨髓炎的类型及与骨髓炎有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进行鉴别:
1、对于血源性骨髓炎,临床上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其特点是具全身性症状,发病10天内X线检查无改变,大多数病例没有既往发作的病史。
(2)亚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其特点是不具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时已出现X线改变,病程超过10天,没有既往发作的病史。
(3)慢性血源性骨髓炎,其特点是依据病情变化全身症状可有可无,X线改变常见,有既往感染发作的病史。
2、骨髓炎X线显示骨膜反应,骨破坏这种类型最多。一般变化为弥漫性、急性进程的病例诊断不会困难。而亚急性或慢性发病,疼痛轻,全身及局部炎症症状轻的病例,与骨肿瘤性疾病的鉴别非常困难。一般而言,这种骨髓炎的X线片,骨髓腔内的变化比较轻微,骨膜反应为全周性且范围广泛。有时骨皮质的一部分发白、硬化、成死骨像。这是一特点,肿瘤性疾病不能见到。
3、急性骨髓炎从全身来看,应于急性风湿热、急性白血病鉴别,从局部及X线所见,应与骨肉瘤、Ewing肉瘤、骨组织细胞增多症鉴别:
(1)骨肉瘤通常好发于10岁上下,在四肢骨,大部分发生在偏干骨骺部;偶尔发生在骨干部,从初期就显示全周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和应该鉴别的骨髓炎相比,其骨破坏、骨膜反应的范围比较局限,但有时X线鉴别困难;通过CT、MRI检查及活体组织检查鉴别是必要的。
(2)Ewing肉瘤,常常与骨髓炎难以鉴别。Ewing肉瘤发病部位在四肢骨的骨干部;有时有剧痛,伴发热及局部热感;血沉升高;白细胞升高;CRP阳性,呈炎症反应。X线上,早期以骨膜反应为主,骨髓内缺乏变化,诊断困难。骨膜反应与骨髓炎相比,规则,多半示葱皮状骨膜反应,这是特征。如有疑问,必须活检证实诊断。
(3)骨组织细胞增多症,根据发病部位,显示种种X线像。发生在四肢 长管状骨时,有高度的骨 质破坏及显著的骨膜反应,因局部及全身均有轻度的炎症症状,与骨髓炎的鉴别成为问题。但是,骨组织细胞增多症与骨髓炎相比,骨破坏的范围及骨膜反应都是局限性的;如从死骨上看,有时也不出现硬化像。骨样骨瘤,有时与骨髓炎难以鉴别。X线上,常发生在长管状骨的偏在性(即发生在中央偏上,或下)X线显示高度骨膜反应及骨皮质肥厚,如果细心观察,其中可见病灶的 骨透亮像。但有时会发生全周性骨皮质肥厚,病灶不明显。
骨髓炎的症状
1、外伤性骨髓炎症状表现有:明显的外伤史,如开放性骨折,伤后治疗不及时不当而引起的外伤性骨髓炎,开始有急性感染症状,寒战,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受伤部位出现跳痛,局部红,肿,发热,伤口有脓性或血性分泌物,慢性期有窦道的形成,因长期炎症刺激有时会出现鳞状上皮癌。
2、急性骨髓炎症状表现有:发病突然,寒战,高热,脉搏急速等全身中毒症状,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好发于儿童,病灶部位持续性剧痛,拒动,数日后局部肿胀,明显压痛,此常为炎症的起源,发病2-3日以内骨髓腔内仅有炎性充血,未形成骨膜下脓肿,局部肿胀或压痛只限于病灶区,发病3-4日骨膜下脓肿形成, 患肢节段肿胀,压痛明显,当积液存在时,会有肿胀,皮肤红,热可有波动,形成慢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 一直是威胁中青年人身体健康的一种骨科疾病。往往由于大家对化脓性骨髓炎的前期症状 是什么不了解而错过最好治疗时机,导致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并发症,甚至有时还会遗留关节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提醒大家化脓性骨髓炎一定要及早治疗,那么化脓性骨髓炎的前期症状是什么呢?
骨髓炎有什么危害
1、化脓性骨髓炎的危害:
化脓性细菌侵入骨质,引起炎性反应,即为化脓性骨髓炎。病变可侵及骨组织各部分,但主要为骨髓腔感染。致病菌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其它如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也可引起。细菌侵入途径大多为血源性,但也可从外界直接侵入。
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大多是因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没有得到及时、正确、彻底治疗而转变的。
少数低毒性细菌感染,如局限性骨脓肿等,一开始就是慢性发病,急性症状多不明显。如急性期经过及时适当处理,可能痊愈而不形成慢性炎症。
全身症状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全身症状严重。前躯症状有全身倦怠,继以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畏寒,严重者可有寒战,多有驰张性高热达39~41℃,烦躁不安,脉搏快弱,甚至有谵妄,昏迷等败血症现象,亦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此病人往往有贫血脱水和酸中毒。
由于炎症反复发作,多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有肌肉萎缩;如发生病理骨折,可有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如发病接近关节,多有关节挛缩或僵硬。
2、急性骨髓炎的危害:
(一)化脓性关节炎。
(二)病理骨折。
(三)肢体生长障碍,如骨骺破坏,肢体生长长度受影响,患肢变短;或因骨骺附近炎症,血液供给丰富,使骨骺生长较快,患肢反而稍长。有时亦因骨骺部分受累,形成畸形生长,如膝内翻或外翻等。
(四)关节挛缩及强直。
(五)外伤性骨髓炎常因感染而有骨折延迟连接和不连接,以及关节活动受限等。
3、并发症
(1)畸形:由于骨骺受炎症的刺激使患肢过度生长而变长或因骨骺板破坏影响发育结果肢体短缩骨骺板一侧受破坏发育不对称使关节呈内翻或外翻畸形;由于软组织疤痕挛缩也可引起屈曲畸形。
(2)关节强直:由于感染扩散到关节内关节软骨面破坏使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3)癌变:窦道口皮肤由于不断受刺激可合并癌变常见为鳞状上皮疡。
骨髓炎的常见患病类型都有哪些
1、硬化性骨髓炎
硬化性骨髓炎表现为一段骨干或整个骨干的进行性、广泛性增生和硬化的炎性改变。因炎性反应的刺激,导致骨髓腔内发生广泛纤维化、甚至骨髓腔消失,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有窦道形成等。
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灶进入血流传播并定位于骨组织而引起的炎症。它的病理特点是骨质破坏、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同时存在。80%以上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
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一般是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而发生的结果。它有典型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史,死骨、死腔、窦道的形成。
4、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
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常继发于开发性骨折,随着现在的交通事故和大型建筑的工伤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属高能量骨折后的常见并发症。其特点是,感染的病灶始终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向两端发展蔓延,同时多在骨折部位形成死腔。而在其骨与软组织形成脓肿,常反复破溃,成为长期不愈的窦道。这也是慢性骨髓炎开始的标志。
5、医源性骨髓炎
医源性骨髓炎大多发生于手术中,由于医务人员过分依赖抗生素而放松无菌操作,使患者的抵抗能力低下,招致了细菌的侵犯。复杂大手术的实施,使患部有机会接触细菌,而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和不及时有效的治疗所造成的骨内感染,就是医源性骨髓炎。
骨病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过去死亡率很高(约25%),但由于近年来对此病有进一步的认识,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适当抗菌药物与综合疗法的应用,死亡率已大为降低(约2%)。 由于骨骼感染引起骨质破坏,形成死骨,常转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甚至发生各种并发症,影响功能。
常见的并发症为:
(一)化脓性关节炎。
(二)病理骨折。
(三)肢体生长障碍,如骨骺破坏,肢体生长长度受影响,患肢变短;或因骨骺附近炎症,血液供给
丰富,使骨骺生长较快,患肢反而稍长。有时亦因骨骺部分受累,形成畸形生长,如膝内翻或外翻等。
(四)关节挛缩及强直。
(五)外伤性骨髓炎常因感染而有骨折延迟连接和不连接,以及关节活动受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