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的生物学定义
畸形的生物学定义
非正常的胎儿发育及伤病所引起的器官或器官部分结构的遗传缺陷。
主要是指个体发生中的病变异常而产生的、越出变异范围的异常形态的个体。畸形发生(teratogenesis)从形态学来看,畸形是由于形态结构的过度形成和部分正常形成被抑制或缺少以及部位变动而重新组配产生的。联体畸形(二重畸形)犹其在动物是很明显的现象。畸形对某些性态常表现有一定的系统特征。有时可明显地遵从孟德尔遗传定律。另一方面,在一定的发生期用实验的方法也可创造出许多畸形。又遗传畸形的表现型模拟可通过特定发生期的环境因素的改变而获得。在发育初期的胚胎,病毒感染、维生素缺乏、射线照射和缺乏氧气等也能使之形成畸形。这些研究结果,其显著的特点是不同的处理常常显有同样的异常形态的倾向。在植物也是一样,作为畸形直接原因的病毒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郁金香花瓣的聚缩、金银花的畸形都是这方面的例子。在植物,昆虫的刺伤或昆虫幼虫激素(由此产生的畸形为虫瘿)的作用以及菌类寄生(菌瘿)等,也是使之成为畸形的原因。畸形可成为分析器官形成和过程及原因时的线索。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某一种的畸形对于别种来说,不一定也是畸形。例如在植物,花序的带化在鸡冠花是为正常型,同样箭尾八仙花的二裂叶也是正常的。
鲻鱼的生物学特征
鲻鱼体较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体长为体高的4.1~4.8倍,为头长的3.8~4.1倍。头中等大小,两侧略隆起,背视宽扁,吻宽短。眼中大,圆形,位于头的前半部。前后脂眼睑发达,伸达瞳孔。鼻孔每侧2个,位于眼前上方,前利,中央有一突起。两颌具绒毛状齿,单行排列。舌较大,圆形,位于口腔后部,不游离。鳃孔宽大,鳃耙细长,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及鳃盖骨边缘无棘。假鳃发达。鳞大,体鳞为栉鳞,头部为圆鳞,除第一背鳍外,各鳍均有小圆鳞,第一背鳍基部两侧、胸鳍腋部、腹鳍基底上部和两腹鳍中间各有一长三角形腋鳞。侧线不明显,体侧鳞片中央有一不开口小管。两背鳍短且相距远。第1背鳍有4根硬棘;第2背鳍较大,形同臀鳍,具1~2根硬棘;腹鳍腹位,具1硬棘5鳍条。尾鳍叉形,上叶稍长于下叶。体腔大,腹膜黑色。胃管状,幽门部特化球形肌胃。肠细长,多弯曲,约为体长的7倍。幽门盲囊大,2个。鳔大,壁薄。体青灰色,腹部颜色较浅,体侧上半部有几条暗色纵带。鳍条浅灰色,腹鳍基部有一黑色斑块。由于体型细长,呈棒棰型,沿海群众又称其为"棰鱼"。鲻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鱼肉含蛋白质22%,脂肪4%。早在3000多年前,鲻鱼已成为王公贵族的高级食品之一。鲻鱼还有鲥舅之称,言其味若鲥鱼。特别是冬至前的鲻鱼,鱼体最为丰满,腹背皆腴,特别肥美,常被作为宾馆酒楼的海鲜佳肴。鲻鱼除了作为食品大受赞赏外,还有滋补身体的效用。
鲻鱼属鲻科鱼类,全世界鲻科鱼类有70多种,中国沿海已发现20多种。鲻科鱼类是常见的海产鱼类,分布极广,遍及热带、亚热带、温带水域。鲻鱼虽产于海中,但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海水、咸淡水中均能正常生活,有些种类能完全适应淡水生活,是沿海海水养殖和咸淡水池塘养殖的主要鱼类。根据文献记载,养鲻业始于明代,在珠江三角洲至少有200多年历史。
鲻鱼为广盐性鱼类,生命力较强,从盐度为38‰到咸淡水直至纯淡水都能正常生活。适温范围为3℃~35℃,至死低温为0℃,较适暖水水域。鲻鱼为杂食性,以食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也食小鱼小虾和水生软体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喜食动植物性颗粒饲料,如合成饲料、麦麸、花生饼、豆饼等,故食物来源广,物化成本低。
鲻鱼是洄游性鱼类,喜欢生活于浅海、内湾或河口水域,一般4龄鱼体重2公斤~3公斤以上性腺便成熟,游向外海浅滩或岛屿周围产卵繁殖。鱼苗的发生季节为1月份~4月份,此时最适于捕捞收集鱼苗暂养,经过一个时期的培育和驯化、淡化后,可在水库、鱼塘和半咸水池塘和其他海淡水水面放养。养殖经验表明,鲻鱼的成鱼养殖既可主养又可混养,在鱼塘内混养鲻鱼,一般每亩可放养3000尾~5000尾,如有充氧设备或流水性养殖,密度可高些,可多至8000尾以上,还可搭配适当的其他鱼种,管理得好,当年鱼可长到条重300克~700克以上。
鲻鱼在海洋中产卵繁殖,从沿海捕捞的鲻鱼苗,要经过暂养、淡化后才适于运输。暂养池每1/15公顷可放鲻鱼苗约10万尾,最初用加入1/4淡水的海水暂养,以后逐渐增加淡水的比例,直到最后全部使用淡水,整个过程约一星期。
淡化时要适当投喂饲料,以防鱼体消瘦。在河口淡水水域捕捞的鲻鱼种,不必淡化就可放养到池塘中。
鲻鱼肉质厚,味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达22%,无细骨,鱼肉香醇而不腻,不但可作饭店、酒家的宴席佳肴和百姓美食,而若将其加工成鱼糜、鱼丸、鱼片、鱼罐头等产品,更可成为营养、保健、方便和美味兼备的食品,而其鱼卵可制做鱼子酱,更是驰名中外的珍馐美味。鲻鱼吃法多种多样,可清蒸、煎炸、油浸,也可用来烹调为鱼片汤,或鱼生拌蘸料。潮汕人家则喜爱“生炊乌鱼”、鲻鱼生炊熟后,用一小碟普宁豆酱作蘸料,更是美味可口,硕大酥脆的“乌鱼术”入口更令人饱享口福。鲻鱼还有药用价值,其鱼肉性味甘平,有健脾益气、消食导滞等功能,对医治脾虚、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及贫血等病症都有一定疗效,所以鲻鱼被视为海鲜食疗佳品,颇受人们喜爱,亦受港澳台同胞和华侨欢迎。
茄子的生物学特性
茄子根系发达,育苗移栽后主要根系分布在30厘米以内,株高0.6米~l.0米,茎直立,基部木质化呈丫形分枝。叶单生、卵回或长椭圆形。叶柄长,叶身大,容易招风倒伏,栽培时需要培土。花紫色或白色,单生或序生,着生于节间。花序间隔4~5叶,雌雄同花,自花授粉,天然杂交率6%~7%。浆果形状有长、圆、椭圆等。果皮有紫色、白色、绿色或绿紫丝状相间条纹。茄子果实与萼筒交接处呈白色或绿色称茄眼。茄眼为果实夜间伸长部分,茄眼宽表明生长快,果肉嫩。果皮颜色与茎叶颜色相关。茎、叶、花紫色,果皮紫色或黑紫色,茎、叶绿色,花白色,果皮绿色或白色。种子呈肾形,黄褐色,有光泽。千粒重4克~6克,发芽年限3~4年。
茄子生长适温为22C~30C,白天适宜25C~28C,夜间为17C~20C。17C以下生长缓慢,夜间温度15C以下会落花,7C~8C时有冻害。茄子比较耐热,35C~40C时尚能生长,但花器发育不良,45C以上叶面引起坏死斑点。茄子要求强光,光弱时,光合产物少,生长不良,授粉授精能力弱,容易引起落花。茄子根系吸收力强,较耐肥。氮、磷、钾适宜的浓度是氮240PPm、磷160PPm、钾60PPm~180PPm。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鉴别方法
目前被国内外广泛认可的分类方法是1995年由Waner和Suen提出的,该分类是在1982年Mulliken和Glowacki依据细胞生物学特性分类基础上建立的。根据病变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有无增殖特性分成两大类: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其中血管畸形又根据不同的组织结构分成毛细血管畸形或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畸形。这与原有根据形态和病理的传统分类有很大的不同。
血管瘤系血管肿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的胚胎良性肿瘤。新生儿发生率为3 %左右,常在新生儿期出现,然后进入增生期,一般发现后需及时治疗。血管畸形90%出生时即存在,但可无临床体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成比例生长,不会自行消退。原传统分类定义为葡萄酒色斑,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都属于血管畸形,现分别称为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畸形。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要点最主要是病史。血管瘤患儿的瘤体具有快速生长,稳定的自然病程,生长速度远超患儿的生长比例,而血管畸形患儿无此特征性的病程;另外血管瘤患儿的血清雌二醇水平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均高于正常同龄儿。但其中出生时已有轻度扩张的静脉畸形和皮下血管瘤有时很难鉴别,可通过试验性的激素治疗。
CA125的生物学特性
CA125是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细胞免疫小鼠并与骨髓瘤细胞杂交得到的单克隆抗体(取名为OC125)所能识别的抗原,是一种位于染色体19p13.2区域,并含有5797个碱基对的跨膜糖蛋白,属于IgG1。由于其氨基酸序列具有一些黏蛋白分子的特性,故将其命名为CA125(基因为MUC16),而且通过转染技术已经证实MUC16就是CA125。CA125相对分子质量为20万~100万,为高分子糖蛋白,外形呈环行结构,含24%的糖类,是一种类似黏蛋白的糖蛋白复合物,属于IgG。健康成人CA125的浓度小于35U/mL。
激素的化学定义
激素是由正常机体某些组织产生,然后弥散入血,由血液循环运输到机体其他组织,发挥特殊生理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它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物质,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
通过血液循环或组织液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化学物质,都称为激素。激素的分泌均极微量,为毫微克(十亿分之一克)水平,但其调节作用均极明显。激素作用甚广,但不参加具体的代谢过程,只对特定的代谢和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调节代谢及生理过程的进行速度和方向,从而使机体的活动更适应于内外环境的变化。
菊苣的生物学特性
1、温度:
菊苣属半耐寒性植物,地上部能耐短期的-2--1℃的低温,而直根具有很强的抗寒能力,在北京地区冬季用土埋住肉质根稍加覆盖,只要不被霜雪直接接触根皮,即能安全越冬。植株生长的温度以17~20℃为最适,超过20℃时,同化机能减弱,超过30℃以上,则所累计的同化物质几乎都为呼吸所消耗。但是,处于幼苗期的植株却有较强的耐高温能力,生长适温为20~25℃,此阶段如遇高温0℃以上,会出现提早抽薹的现象。促成栽培软化菊苣时期,适温15~20℃,以18℃最佳。温度过高芽球生长快,形成的芽球松散,不紧实,温度过低则迟迟不能形成芽球,但不影响芽球的品质。
2、水分:菊苣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需要湿润的环境。播种后如土壤水分不足,会延迟发芽出苗时间。但在苗期,为了促进根系的发育,需适当控制水分,做到田间见湿见干,植株发棵后,直根开始膨大,应保证水分的供给。
3、光照: 植株营养生长期需充足的光照,肉质根才能长得充实。促成(软化)栽培时则需要黑暗的条件。
4、土壤: 宜选择肥沃疏松的沙壤土种植。菊苣对土壤的酸碱性适应力较强,但过酸的土壤不利于其 生长。
猪苓生物学特性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在地温5-25℃条件下均生长。西北产区地温在17-19℃时生长良好,10℃时萌发,22℃时子实体开放;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时萌发,12℃左右时新苓生长膨大,14℃左右时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腐殖质土、砂壤土,为宜。猪苓的生活史分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四个阶段。
担孢子是子实体产生的有性孢子(长卵状椭圆形,一端有尖,无色,平滑,7-10×3-4毫米),萌发后形成初生菌丝体,初生菌丝体质配后产生双核的次生菌丝,诸多次生菌丝紧密缠结成菌核。菌核主要是储存养分,耐高、低温和干旱。在不适宜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保持休眠状态,遇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即可在菌丝体的任何部分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一般在3月下旬,表土层5厘米处温度达到8-9℃时,菌核开始生药用长,菌核体上萌发出许多白色毛点,随着气温的升高,毛点不断长大变厚,形成肥嫩有光泽的白色菌核,逐渐向地表生长。8、9月地温达12-20℃时,菌核生长进入旺盛期,体积、重量迅速增加。
菌核色泽从基部到中间由白变黄。此时如遇连阴雨天,空气湿度增高,部分菌核生长出子实体,开放散出孢子。随着地温下降,子实体很快枯烂。10月以后,当地温降至8-9℃时,猪苓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翌年春又萌发分生新的菌核。如此年得继生,群体合聚形成一窝。土壤肥沃,营养丰富,菌核大而多,分叉少,俗称"猪屎苓";土质瘠薄,养料不足,结苓小,分叉多,俗称"鸡屎苓"。在外界环境条件极端不利时,猪苓将停止生长,菌核老化,色泽变为深黑色,核体出现大小孔眼,直至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