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的流行特点
甲流的流行特点
根据猪流感疫情在我国发生和流行情况,可组织开展感染危险因素、人群感染状况、病例临床特征、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传播动力学、病原生态学、人群疾病负担和疾病传播模式的模型等研究,方案另行制定。
与其他流感症状类似,如高热、咳嗽、乏力、厌食等。另有报道说,此次美国发现病例的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咳嗽、肌肉痛和疲倦,其中一些患者还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墨西哥发现病例还出现眼睛发红、头痛和流涕等症状。眼下的这种新型猪流感病毒可能在人体潜伏7天后才表现出病症。美墨猪流感是否相同?
美国疾控中心证实,在墨西哥导致数十人死亡的猪流感病毒与在美国导致数十人染病的病毒都是a/h1n1型。但美国的病例比较温和,无死亡病例。
此次疫情有何特点?
世卫组织强调,通常情况下,儿童和老人更容易遭到流感病毒感染,但此次墨西哥发现的猪流感病毒感染者大多为年轻人,这需要引起特别关注。
是否有猪流感疫苗?
目前虽尚无疫苗预防人感染猪流感,但人感染猪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美国疾控中心说,目前通常使用的有4种抗流感药物,但临床显示,这种变异病毒对其中2种具有抗药性。疾控中心因此建议使用瑞士罗氏制药公司生产的“达菲”胶囊和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喷雾式药剂“乐感清”。
出国人员如何预防?
目前,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发生地已知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和堪萨斯3个州,以及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南部的瓦哈卡、中部的圣路易玻托西和北部的墨西卡利及下加利福尼亚等5个地市。建议中国公民前往上述地区商务和旅行时,应了解当地疫情进展情况,做好个人防护。
回国人员如何应对?
从上述地区归国入境时,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主动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说明。
从上述地区回国2周内,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及时与当地卫生疾控部门联系。
禽流感的传播途径与流行特点
禽流感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禽流感的传播有病禽和健康禽直接接触和病毒污染物间接接触两种。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因此病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含禽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饮水、鸡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用具,运输车辆、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等均可机械性传播。健康禽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引起发病。
禽流感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普通流感病毒相似,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在冬季和春季容易流行,因此禽流感病毒在低温条件下抵抗力较强。各种品种和不同日龄的禽类均可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急、传播快,其致死率可达100%。
甲流是不是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临床种类繁多,而甲型流感只是其中的一种,临床还有乙型的流感等其他类型的,都是属于流行性感冒的一种,确切的说甲型流感是属于流行性感冒,而流行性感冒并不完全是甲型流感。应该放松心情,正确认识,流行性感冒一般有明显的流行趋势,也有一定的自限性,如果没有出现并发症,对症治疗就可以,不要有太大的思想和心理的恐惧,调整好心态,多喝姜糖水,及时对症治疗,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服用抗病毒的药物,杀灭这些致病菌。
抗击甲流 需做什么
在经历一个相对平稳的夏天后,甲型H1N1流感进入秋冬季后突然“发威”。10月以来,我国内地病例数激增,并且报告了90多例重症病例和6例死亡病例。未来“甲流”会向什么样的趋势发展?我们应当怎样应对?
疫情“爬坡”仍会持续
峰值或将出现在年底
据卫生部通报,从9月28日到10月31日的一个月内,我国内地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由不到2万例陡增到4.6万余例,一个月新增病例数超过前5个月的总和。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说,北京历年流感季高峰值在12月~1月,但今年流感流行季来势凶猛,比往年提前了1个月~2个月。
“可以说,甲型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已经开始。”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在10月底召开的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上说。
“甲流”会向什么样的趋势发展?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专家对疫情走势的初步判断为:一是“甲流”病毒是一种新流感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其在人群中的传播能力约为季节性流感病毒的4倍,因此其高峰值要比季节性流感高。未来疫情仍呈“爬坡”之势,全国呈现波浪起伏的状态,预计峰值可能出现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二是病毒出现变异的概率不大。“甲流”已经流行6个多月,特别是在南美洲已经过了一个冬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重大变异的迹象。
致死规律尚需深入研究
病死率计算以季节性流感为基础
10月29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大一新生因“甲流”去世的消息占据了很多报纸的头版。我国报告的前4例“甲流”死亡病例中有3例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年轻人感染“甲流”病毒后为什么更脆弱?其致死机理是什么?
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截至10月底,全球报告的“甲流”确诊病例超过40万例,死亡5000多例。专家研究发现,“甲流”重症病例一般在出现症状后3天~5天病情开始恶化。病情恶化速度很快,许多病人在24小时之内就发展到呼吸衰竭程度。原发性病毒性肺炎在重症病例中最为常见,并且经常导致死亡。在大约30%的死亡病例中可见继发性细菌性感染,呼吸衰竭和难治性休克属于最常见死因。虽然已知一些有基础性疾病(含妊娠)的患者面临的风险更高,但是“甲流”重症病例的临床特征与季节性流感的疾病模式存在显着差异。比如,许多“甲流”重症病例发生在以往健康的年轻人身上。对此,专家们目前仍不得而知。
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组组长、北京朝阳医院院长王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种新病毒,国内外临床专家对“甲流”致死机理的研究尚在不断深化中,目前仍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对“甲流”病死率的计算也是建立在季节性流感的基础上。我国以往没有季节性流感的死亡和发病统计。美国有3亿人口,每年因为季节性流感而死亡的人数大约是36000人。据此推算,我国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可能继续不断出现。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兴旺说,高危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等)出现流感样症状后,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的原则是,鼓励轻症病人居家治疗,多休息。但重症病人要到指定的、有条件的综合医院或者定点医院进行治疗。”王辰说。
据悉,卫生部针对重症病例救治已开展多次培训。考虑到有些地区医疗卫生技术差一点,卫生部正在研究组织对口支援制度,包括省际之间支援及同一个地区内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支援等。
学校成疫情防控主战场
校医缺编、家长防控意识淡薄是软肋
截至10月28日,我国内地累计报告的1502起聚集性疫情超过96%与学校相关。10月29日,卫生部应急办副主任梁万年在分析当前我国“甲流”疫情流行特点时说,“甲流”病毒和其他病毒一样,非常容易在学校传播。我国政府对学校疫情防控从一开始就有要求,包括学校在没有发生疫情时应该如何防控、出现散发疫情时应该怎么做、出现暴发疫情时应该怎么做等。
流行病学专家、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贺雄日前撰文指出,校医缺编、家长防控意识淡薄等问题是学校“甲流”防控中凸显出来的软肋。许多家长一方面怕耽误孩子的课程,另一方面也是图自己方便,不顾学校和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认为把孩子交到学校最放心。这样就在事实上造成了学生带病坚持上课,继而造成班级内乃至学校内的“甲流”传播。还有些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回家隔离,即使学生感染了,家长也会忽略或瞒报,为疫情发展埋下很大隐患。贺雄认为,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合作,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在防控“甲流”中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办副主任余宏杰特别提醒,在学校疫情控制上,广大师生一定要坚决落实“有病不要再上学”的措施。实践证明,很多学校采取的晨检制度非常有效。
疫苗是预防“甲流”最有效措施
医务人员要带头接种
继中国9月21日在全球率先启动“甲流”疫苗接种工作后,世界各国接种“甲流”疫苗活动在10月集体加速。但是,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一方面,受疫苗产能制约,疫苗短缺问题严重;另一方面,有不少人却因对疫苗安全不放心而放弃接种。在美国,媒体10月中旬的民意调查显示,62%的民众表示不会接种疫苗,只有52%的家长表示会让自己的孩子接种。在那些选择不让自己孩子接种疫苗的家长中,53%的人是出于对疫苗安全性的考虑。在我国,民众对疫苗的安全性也心存疑虑。“孩子学校通知要打‘甲流’疫苗,请问疫苗安全吗?你们给孩子打不打?”在国内某着名“小升初”专业教育论坛上,一位家长的疑问引来数千个跟帖。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呼吁,虽然接种疫苗后一些人会有轻微反应,但接种疫苗仍是预防“甲流”最有效的措施。曾光认为,从疫苗生产原理、实验过程及实际接种情况看,“甲流”疫苗是安全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在认真完成本地区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的同时,要率先在医疗卫生系统开展接种工作,医疗卫生人员要起示范带头作用。”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日前召开的一次全国卫生系统电视电话会上要求,医务人员要带头接种。
预防甲流中药处方婴儿不可乱吃
近来,锡城爆发了两起学校聚集性甲流事件,不少市民纷纷想到了服用中药预防。前段时间,省中医药局公布了密切接触者预防方案,其中就有一个中药处方,由紫苏叶、荆芥、藿香各6克,野菊花、贯众、大青叶各10克组成,用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天。一些市民在网上看到这张处方后,纷纷到医院要求购买该中药,昨天市中医院就接待了不少这样的市民。据悉,省中医药局发布的这张处方适合范围为易感人群或与甲流病人接触者,不过有关医生表示,这些中药都比较温和,适合普通人群服用。
部分药品卖脱销
据悉,卫生部将中药连花清瘟胶囊列入甲流治疗方案后,该药品在锡城很受青睐。昨天下午,市民大药房紧急采购的连花清瘟胶囊刚到货就引来不少市民购买。该药房采购部王先生告诉记者,在甲流没有来临之前,该药销量平平,平时一天只卖十多盒,但这两天不少市民都纷纷前来询问该药,有人一买就是几十盒。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药不仅药店卖得俏,在医药批发公司里也特别抢手,一张订单往往达到上万盒,而在一些药店此药已出现脱销。
专家表示应适当预防
眼下,感染甲流的以孩子居多,不少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孩子先服用中药。由于目前在校学生都有免费预防性药物服用,但在家里的婴幼儿就没有这么方便,市民许女士昨天抱着才2周岁的宝宝到医院询问预防甲流的药物。市甲流防治专家组黄利华表示,眼下甲流流行趋势较广,市民可以通过服用中药来预防甲流,既简单又廉价。不过,对于年龄过小的婴幼儿,不主张服用中药,还是采取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家里注意经常通风的措施为好。
弓形虫病的流行特点
1.流行概况 该虫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存在于多种哺乳类动物,人群感染也相当普遍。据血清学调查,人群抗体阳性率为25%~50%,个别地区高达90%。估计全球约有10亿人被弓形虫感染,多数属隐性感染。国内在1985~1996年报告采用iha方法的调查结果统计,全国有26省(市、区)在257个县(市)中共调查了102935人,发现阳性5066人,平均阳性率4.922%。弓形虫病与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性别关系不大,但常与生活习惯、生活条件、接触猫科动物及其来源产品等因素有关。在职业分布上,动物饲养员、屠宰工、猎人、剥兽皮工人、弓形虫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兽医等,接触弓形虫的机会较多而容易受感染。弓形虫感染率与养猫呈正比。本病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艾滋病(aids)患者关系密切,约有5%~10%的aids患者合并弓形虫感染。有人报告脑弓形虫病85例,其中70例合并aids,并发率为82.35%。易感家畜有猪、猫、牛、羊、犬、马、兔等;野生动物有猩猩、浣熊、狼、狐狸、野猪等至少32种以上;曾在52种啮齿类体内发现弓形虫。家畜的阳性率可达10%~50%,可食用的肉类感染相当普遍,常形成局部暴发流行,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亦威胁人类健康。
造成广泛流行的原因很多:① 滋养体、包囊以及卵囊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滋养体对温度敏感,对化学药品抵抗力低,但对寒冷有抵抗力,在低温冷冻下可保持较长时间不丧失毒力。猪肉中的包囊在冰冻状态可活35天,在-196℃的甘油保存液中,可长期存活。卵囊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室温下活3个月,在潮湿的泥土中活117天,在粪中于室外6~36℃的日光下活46天,阴天(5.5~35.5℃)活76天,在自然界常温常湿条件下可存活l~1.5年。②多种生活史期都具感染性;③中间宿主广泛,可感染140余种哺乳动物;④在终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之间、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均可互相传播;⑤包囊可长期生存在中间宿主组织内;⑥卵囊排放量大。猫吞食包囊后约3~10天,吞食假包囊或卵囊后约需20天就能排出卵囊。被感染的猫,一般每天可排出1000万个卵囊,排囊可持续约10~20天,其间排出卵囊数量的高峰时间为5~8天,是传播的重要阶段。
2.流行环节
(1)传染源: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猫及猫科动物是重要传染源。人经胎盘的垂直传播具有传染源的意义。
(2)传播途径:包括经胎盘垂直传播、经消化道、经损伤的皮肤粘膜、节肢动物以及经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食入未熟的含各个发育期弓形虫的肉制品、蛋品、奶类或被卵囊污染的食物和水可致感染;肉类加工人员、弓形虫实验室工作人员有可能经口、鼻、眼结合膜或破损的皮肤、粘膜感染;输血或器官移植也可能引起感染。节肢动物携带卵囊也具有一定的传播意义。
(3)易感人群:人类对弓形虫普遍易感。胎儿和婴幼儿的易感性比成人高,肿瘤和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损患者比正常人更易感。人通常无性别上的易感差异,但有随接触机会增多而上升的趋势。
碘缺乏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
碘缺乏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一)地区分布碘缺乏病主要流行于山区,我国除上海市以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该病流行,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尤以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病情比较严重,遍及青海、宁夏、甘肃、陕西、新疆、西藏、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及台湾等地的山区或冲积平原。(二)人体分布人体内含碘30mg(25~50mg),甲状腺内含碘最多(8~15mg),一般男性高于女性。此外,肾、肝、唾液腺、胃腺、乳腺、松果体、肌肉、脑、淋巴结、卵巢均含有碘。碘在组织中主要以有机碘形式存在(多为10~20ug/kg),血液中的碘主要是蛋白结合碘(PBI),无机碘含量甚微。人体碘的来源有80%~90%来自食物,10%~20%来自饮水,5%左右来自空气。食物中的碘化物在消化道内几乎完全被吸收,但胃肠内容物中有钙、氟、镁存在时有碍碘的吸收,蛋白质的热量不足时胃肠内的碘吸收不良。(三)病因分型1.自然地理因素第四纪冰川期溶解的冰层将地球表层的碘冲刷到海洋,这可能是大部分地甲病流行区缺碘的原因。此外,土壤中碘含量和当地岩石与土壤的性质有关。地甲病区常见于以石灰石、白垩土、砂土、灰化土及泥炭土为土壤主要成分的地带(因含碘少,空隙大,碘易随水流失),在岩浆地带或以黑土、红色土及含大量胶体颗粒和有机物的粟色土壤为主要成分的地带少见,泥炭土中含碘虽多,但碘和土壤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植物不能吸收,因而这些地带也流行地甲病。2.膳食因素(1)人体碘的供给有近60%来自植物性食品,如土壤中缺碘可影响植物性食品的含碘量;(2)低蛋白、低热量可使血清中T3、T4、血浆PBI降低,血清促甲状腺素(TSH)升高,促使酷氨酸分泌减少,降低碘的有机化;(3)低蛋白、高碳水化物可影响甲状腺对碘的吸收和利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食物中的硫氰酸盐(如木薯、玉米、高粱、小米、黄豆、花生、豌豆、生姜、杏仁都含有硫氰酸盐),在胃肠道可逆转化成SCN-,可竞争性地抑制碘离子向甲状腺的输送,使碘排出增多。(5)蔬菜如甘蓝、卷心菜、芜青、大头菜、芸苔、芥菜等含硫葡萄糖苷的水解产物,可抑制碘的有机化过程;(6)食物中的钙可妨碍碘的吸收,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加速碘的排泄。
流行感冒是传染病吗 流感的流行特点
流行感冒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世界性大流行通常有2—3个流行波),发病率高,除部分人禽流感外,病死率不高,多发于青少年,通常恢复快,不留后遗症。但流感于每次流行后,在人群中总要造成不同程度的超额死亡,死者多为年迈休衰,年幼体弱或合并有慢性疾病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