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棘球蚴病的检查
肝棘球蚴病的检查
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往往不易发觉。在询问病史时应了解病人居住地区, 是否有与狗、羊等接触史。除注意上述临床表现外.可进行以下检查:
1.包虫囊液皮内试验(Casoni试验) 其阳性率可达90%~95%。
2.补体结合试验 其阳性率可达70%一90%,此法的诊断价值虽较小,但对判断疗效有帮助。如手术一年后补体结合试验仍呈阳性,提示体内仍有包虫囊肿存留。
3.间接血凝法试验 特异性较高,阳性率可达80%。
4.X线检查 有时显示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整齐的阴影,或有弧形钙化囊壁影。
5.B型超声检查 能显示囊肿的大小和所在的部位。 需要指出,疑有包虫囊肿的可能时,严禁作诊断性穿刺,以免囊液外漏。 肝包虫囊肿一旦诊断确定后,应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有无包虫囊肿存在,特别要注意肺部有无病病变。肝包虫囊肿应与右侧肾盂积水、胆囊积水等鉴别。并发感染后,常被误诊为细菌性肝脓肿。囊肿破入肝内胆管,应与胆道结石病鉴别。
肝棘球蚴病预防方法
预防措施如下:
1、在畜牧地区应广泛开展有关肝棘球蚴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与家畜接触后和饭前洗手的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食未经洗净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儿童勿玩耍狗;
3、组织牧区人群普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4、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
5、病死家畜尸体应深埋或焚毁,切勿随地弃置,以免狗食后感染,不可用生的家畜内脏,特别是受感染家畜的内脏喂狗,并加强对家畜的管理和检疫、免疫工作,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饮水、食物等;
6、预防羊群染病,加强宰杀管理,病死的羊尸应深埋或焚毁。
怎么检查是否有肝癌
原发性肝癌依据病史、体检、甲胎蛋白检测,特别是超声波、CT等辅助检查大多可以及时明确诊断。
继发性肝癌的诊断,关键在于查出原发癌灶。
鉴别诊断主要考虑:
1. 肝硬化结节:通常肝硬化病人病史较长,有肝硬化的体征表现,AFP为阴性或低浓度阳性,放射性核素肝扫描、B超、CT和肝动脉造影等均有助于鉴别诊断。遇到鉴别困难时,密切观察AFP的动态变化和AFP与肝功能的关系,并结合造影B超检查,必要时作CT或肝动脉造影,一般是可以鉴别的。
2. 肝脓肿:急性肝脓肿一般较易鉴别,而慢性肝脓肿有时比较困难,但肝脓肿多有阿米巴或细菌感染史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B超检查为液性暗区,肝穿刺吸脓常能最后确诊。
3. 肝包虫病:多见于牧区,有牛、羊、犬等接触史,病史较长,病人一般情况好,常不伴肝硬化,Casoni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常为阳性,AFP为阴性,B超检查为液性暗区等,有助于鉴别。肝泡状棘球蚴病有时与AFP阴性的肝癌病人不易鉴别,常需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4. 肝脏良性肿瘤:通常病情发展缓慢,病程长,病人全身情况好,常不伴肝硬化,AFP为阴性,常见的有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肝结节样增生等。借助AFP检查、B型超声、CT肝血池扫描、以及肝动脉造影可以鉴别。
头痛是什么引起的
引起头痛的病因众多,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不能归因于某一确切病因,也可称为特发性头痛,常见的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后者病因可涉及各种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外伤,全身性疾病如发热、内环境紊乱以及滥用精神活性药物等。具体如下:
一、颅脑病变(35%):
(1)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等。
(2)血管病变: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3)占位性病变:肿瘤,颅内转移癌,颅内白血病浸润,颅内猪囊尾蚴病(囊虫病)或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4)颅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
(5)其他: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组胺性头痛),头痛型癫痫。
二、颅外病变(20%):
(1)颅骨疾病:如颅底凹入症,颅骨肿瘤。
(2)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
(3)神经痛: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及枕神经痛。
(4)眼,耳,鼻和牙疾病所致的头痛。
三、全身性疾病和神经官能症(15%):
(1)急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伤寒,肺炎等发热性疾病。
(2)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力衰竭。
(3)中毒:如铅,酒精,一氧化碳,有机磷,药物(如颠茄,水杨酸类)等中毒。
(4)其他:尿毒症,低血糖,贫血,肺性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期及绝经期头痛,中暑等。 神经衰弱及癔症性头痛。
肝棘球蚴病的病因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多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四川西部地区。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蚴在体内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犬绦虫最主要的终宿主为狗,中间宿主主要为羊、牛、马,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犬缘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当人吃了被虫卵污染的饮水或食物,即被感染。吞禽的虫卵在入的十二指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蚴即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
肝内低密度灶是什么问题
CT检查发现肝内的低密度灶,可见于肝囊肿、肝血管瘤、肝棘球蚴病、肝细胞腺瘤、肝局灶结节性增生、肝细胞癌等多种疾病,单纯CT平扫诊断价值有限,建议通过CT增强扫描,明确病灶的强化形式,或做磁共振检查,或必要时穿刺活检,以判断病变性质,才能针对性治疗。
棘球蚴病症状及护理
常见症状
皮下出现蚕豆甚至更大的非炎症性结节,或柔软的囊包,波动感,大小不一,无疼痛及压痛,覆盖于囊肿的皮肤色泽正常,包囊破裂,囊液被吸收,可出现皮肤红斑,荨麻疹样皮疹,瘙痒,伴有发热,腹痛,腹泻,几年后可钙化或囊肿变性,多数感染者可能是无症状的,未被认识,只有<2%的患者被发现,皮肤和软组织出现症状。棘球蚴病临床表现高度多样性并反映了幼虫的位置和大小,绝大多数症状是因为幼虫虫体的机械压力或由于疱液流出引起异种抗体,幼虫可能是单个或多数(至少25%),感染肝(50%~70%),肺(20%~30%)及其他部位:肾,心,骨髓,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2%),在出现症状之时,棘球蚴可能已达到相当大的量,如果其破裂溢出疱液,患者可出现寒战,荨麻疹。
棘球蚴病护理
1、饮食宜清淡为主,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平时生活中坚持吃低脂肪食品。
2、配合医生积极治疗,认真休息,合理调节饮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3、多吃些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等,维生素C可增加血管弹性,保护血管。
肝癌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肝区胀痛,肝大或触及包块。
2.彩色B超示肝血管瘤样改变。
3.CT检查:肝内有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区,增强后肿瘤边缘区可出现“C”形增强带。
4.肝动脉造影:病变部位周边出现“血管湖”影像,造影剂滞留时间较长。
5.腹腔镜检查:能观察肝表面肿瘤颜色及形状。
6.X线检查:肝影大,膈肌升高,可发现钙化影。
7.ECT显示肝血管瘤改变。
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一般病变周围界限不清、模糊,脓肿周围可见低密度晕环,典型的病变周围强化,病变内气体存在。需结合临床表现。
肝棘球蚴病
患者有牧区生活史,有羊、犬接触史,肝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阳性,嗜酸性细胞计数增高。
肝非寄生虫囊肿
孤立单发肝囊肿易与肝血管瘤鉴别,只有少数多囊肝有时可能与肝血管瘤混淆。多囊肝50%以上合并多囊肾,病变自开始即为多发性,大多满布肝脏,超声、CT检查示病变为大小不等、边界光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
肝内肿瘤
1.肝细胞癌:一般有肝炎、肝硬变病史,AFP可为阳性,静脉增强扫描有助鉴别。
2.肝转移瘤:部分肝内转移瘤增强扫描可表现边缘强化,类似血管瘤早期表现,但延时扫描呈低密度可资鉴别。
3.肝腺瘤、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均少见。前者发展缓慢,但肿块坚硬似橡皮;后者发展较快,具恶性肿瘤特征,多见于青少年。
肝血管瘤如何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主要的鉴别诊断有:
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常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肝功能异常和AFP升高;转移性肝癌,多为多发,常有消化系统原发病灶;
肝棘球蚴病
患者有牧区生活史,有羊、犬接触史,肝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阳性,嗜酸性细胞计数增高;
肝非寄生虫囊肿
孤立单发肝囊肿易与肝血管瘤鉴别,只有少数多囊肝有时可能与肝血管瘤混淆。多囊肝50%以上合并多囊肾,病变自开始即为多发性,大多满布肝脏,超声、CT检查示病变为大小不等、边界光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
其他
肝腺瘤、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均少见。前者发展缓慢,但肿块坚硬似橡皮;后者发展较快,具恶性肿瘤特征,多见于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