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肠病的临床表现
血吸虫肠病的临床表现
1.病史
与流行区疫水有接触史应考虑到有患血吸虫病的可能,故患者的籍贯、职业与疫水接触史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无症状无体征的患者尤为重要。
2.症状及体征
虫吸虫病变多局限于痔上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分布范围之内,以结肠,尤其是直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最为显著,小肠病极少,仅见于重度感染者。
(1)急性发病 在流行区,发病前1个月左右有明显疫水接触史的患者,长期发热,并伴有下列特征者应考虑急性血吸虫病的可能:①有尾蚴皮炎病史、肝肿大与压痛、腹泻等;②血中白血球总数与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③乙状结肠镜发现直肠黏膜充血、水肿、黄色颗粒状虫卵结节。
(2)慢性及晚期发病 慢性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在流行区凡有长期不明原因的腹痛或便血、肝脾肿大、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青壮年新近有癫痫发作、急性或慢性阑尾炎发作、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现象,如巨脾、腹水或呕血以及侏儒症等,均应考虑有血吸虫病的可能,并进行病原检查加以证实。
在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到2~3天内,尾蚴侵入处出现蚤咬样红色点状皮疹,为尾蚴皮炎,有瘙痒,数天后自退。尾蚴行经肺部时可引起咳嗽、咳血。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而多样化,视虫卵沉着部位、感染轻重和机体反应而异。
血吸虫诊断标准
血吸虫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B 添加义项 ?所属类别 :其他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schistosoma)。寄生在宿主静脉中的扁形动物。血吸虫寄生于多数脊椎动物,卵穿过静脉壁进入膀胱,随尿排出。幼虫在中间宿主螺类(主要为Bulinus属和Physopsis属)体内发育。成熟幼虫通过皮肤或口进入终宿主人体内。曼森氏裂体吸虫(S. mansoni, 即曼氏血吸虫)在大、小肠静脉中,主要分布于非洲和南美洲北部。卵随粪便排出。幼虫进入螺体,再通过皮肤回到终宿主人体内。日本裂体吸虫(S. japonicum, 即日本血吸虫)主要见于中国大陆、日本、台湾、东印度群岛和菲律宾,除人外,还侵袭其他脊椎动物,如家畜和大鼠等。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在形态、生理和生活史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于其它人体寄生吸虫,如血吸虫系雌雄异体;成虫在肠系膜静脉或膀胱静脉丛寄生,虫卵从粪或尿中排出,因虫种而异;尾蚴的尾部分叉,在水中经皮肤侵入宿主;生活史中无雷蚴和囊蚴阶段。兹以日本血吸虫为例,作较详细叙述,并扼要介绍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血吸虫,古代文献称"蛊"或"水蛊",多因皮肤接触了有血吸虫幼虫的疫水而感染。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水蛊候》云:"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名水蛊也。"感染后,初期可见发热恶寒、咳嗽、胸痛等;日久则以胁下症块,臌胀腹水等为特征,后果较严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血吸虫分布区域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门扁形动物门纲吸虫纲目复殖目科裂体科 拉丁学名schistosoma别称裂体吸虫寄生部位肠系膜静脉或膀胱静脉丛内亚纲复殖亚纲属裂体属目录1基本介绍2主要分布3主要病原4临床表现5诊断标准6治疗原则7基本免疫8诊断方法9专家观点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寄生于人体的有日本血吸虫(日本裂体吸虫)、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3种;血吸虫寄生于人畜体内的门静脉系统,可引起血吸虫病。血吸虫寄生于多数脊椎动物,寄生人体的有10种︰埃及裂体吸虫(Schistosoma haematobium, 即埃及血吸虫)生活在膀胱静脉内,主要分布于非洲、南欧和中东。卵穿过静脉壁进入膀胱,随尿排出。幼虫在中间宿主螺类(主要为Bulinus属和Physopsis属)体内发育。成熟幼虫通过皮肤或口进入终宿主人体内。曼森氏裂体吸虫(S. mansoni, 即曼氏血吸虫)在大、小肠静脉中,主要分布于非洲和南美洲北部。卵随粪便排出。幼虫进入螺体,再通过皮肤回到终宿主人体内。日本裂体吸虫(S. japonicum, 即日本血吸虫)主要见于中国大陆、日本、台湾、东印度群岛和菲律宾,除人外,还侵袭其他脊椎动物,如家畜和大鼠等。中间宿主是钉螺属(Oncomelania)软体动物。成虫在肠系膜静脉中,有些卵随血流进入各器官,引起各种症状,如肝肿大。严重时造成宿主死亡。在非洲和东亚有数百万人得血吸虫病。此外,还有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分别分布在中部非洲的10个国家,湄公河流域和马来西亚,相对治病较轻。血吸虫,古代文献称“蛊”或“水蛊”,多因皮肤接触了有血吸虫幼虫的疫水而感染。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水蛊候》云:“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名水蛊也。”感染后,初期可见发热恶寒、咳嗽、胸痛等;日久则以胁下症块,臌胀腹水等为特征,后果较严重。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分布血吸虫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估计有5~6亿人口受威胁,患病人数达2亿(1990)。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吸虫。从湖北江陵西汉古尸体内检获的血吸虫卵事实,表明血吸虫病在我国的存在至少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有血吸虫病流行。其中,日本血吸虫分布在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种血吸虫是日本人在日本首先发现的,故定名为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分布在非洲及西亚地区,曼氏血吸虫分布在中南美洲中东和非洲。中国只流行日本血吸虫病,简称血吸虫病。全世界有74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达6亿,有2亿人受感染,每年死于本病者达百万之多。
我国流行的只是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寄生虫病。解放初期统计,全国约一千万余患者,一亿人口受到感染威胁,有螺面积近128亿平方米,1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分布。严重流行区,患病者相继死亡,人烟稀少,十室九空,田园荒芜,造成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解放后对血吸虫病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性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至70年代末期,患病人数已降至250万,晚期病人已很少见到。灭螺面积达90多亿平方米,占有螺面积80%以上,防治科研有不少创新。广大血吸虫病流行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但要达到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目的,还需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更多人们的努力。折叠编辑本段主要病原日
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雌雄异体,发育分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及童虫7个阶 段。虫卵随血流进入肝脏,或随粪便排出。虫卵在水中数小时孵化成毛蚴。毛蚴在水中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直至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遇到人和哺乳动物,即钻入皮肤变为童虫,以后进入静脉或淋巴管,移行至肠系膜静脉中,直至发育为成虫,再产卵。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约100天。折叠编辑本段临床表现折叠急性血吸虫病接触疫水 l~2天后,可出现尾蚴性皮炎。一般无明显症状,少数有轻度的肝脾肿大。如感染较重,可出现腹泻、腹痛、粘液血便等。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消瘦、乏力。折叠慢性血吸虫病常见于初感染者,慢性病人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后也可发生。潜伏期长短不一,大多数为感染后35~56天出现
症状。此时正是成虫大量产卵,卵内毛蚴向宿主产生大量抗原,导致宿主抗体水平急剧升高,在抗原过剩的情况下,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血清样综合征。少数感染者潜伏期短于25天,最短者14天,此时临床症状表现为:畏寒、发热、多汗、淋巴结及肝肿大、常伴有肝区压痛、肝肿大,左叶较右叶明显;脾肿大常见于重症感染,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或脓血便等;呼吸系统症状多表现为干咳,偶可痰中带血,有气促、胸痛,x线检查可见点状、云雾状或雪花状侵润性阴影,多在发病后数月余出现,一般持续2~3个月消失。重症患者可有神志迟钝、黄疹、腹水、高度贫血、消瘦等症状。患者除有皮疹外,还可能出现荨麻疹、神经血管性水肿、出血性紫癜、支气管哮喘等过敏反应。晚期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是指肝硬化后出现的门脉高压综合症,严重的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患者。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虫卵肉芽肿严重损害肝,最终导致干线型肝硬化,临床上出现肝脾肿大、门脉高压和其他综合症状。根据临床表现,我国将晚期血吸虫病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巨脾性肿大超过脐平线或横径超过腹中线。脾肿大达Ⅱ级常伴有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或上消化道出血者亦属此型。腹水型是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与肝功能代谢失调的结果,常在呕血、感染、过度劳累后诱发。高度腹水者可出现食后上腹部涨满不适、呼吸困难、脐疝、下肢水肿、胸水和腹壁静脉曲张。此型容易出现黄疸。结肠增殖型是一种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类型,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严重者可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本型可能并发
血吸虫病症状结肠癌。侏儒型系患者在儿童时期反复感染血吸虫,以致慢性或晚期血吸虫病,影响内分泌功能,其中以垂体前叶和性腺功能不全最为明显患者表现为身材矮小、面容苍老、无第二性征等临床征象。此型患者现已罕见。晚期血吸虫的主要合并症有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昏迷。50℅以上的晚期病人死于消化道出血,出血部位多位于食管下端或胃底静脉。肝昏迷占晚期病人总数的1.6﹪~5.4﹪,以腹水型为最多。晚期病人若并发肝昏迷,死亡率可达70﹪以上。在我国,血吸虫病患者并发乙型肝炎的比率较高。异位血吸虫病重度感染时,童虫也可能在门脉系统以外寄生并发育为成虫,此为异位寄生。折叠编辑本段诊断标准折叠慢性血吸虫病(1)有疫水接触史;(2)可有腹痛、腹泻、脓血便、多数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肿大,少数伴脾肿大;(3)粪检查出虫卵或毛蚴。无治疗史者直肠活检发现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4)无治疗史或治疗时间在3年以上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记反应阳性。具备(1)、(2)为疑似病例;具备(3)为确诊病例;具备(1)、(2)、(4)可作临床诊断。折叠急性血吸虫病(1)发病前2周至3个月内有疫水接触史;(2)发热、肝脏肿大、周围血嗜酸性细胞增多,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3)粪检查出虫卵或毛蚴;(4)环卵、血凝、酶标记等血清学反应阳性者,标准参见慢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4)。具备(1)、(2)为疑似病例;具备(1)、(2)、(3)为确诊病例;具备(1)、(2)、(4)可作临床诊断。折叠晚期血吸虫病(1)反复接触疫水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史;(2)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芽肿表现;(3)粪检查到虫卵或毛蚴,直肠活检查到虫卵(无治疗史者)或活卵、近期变性虫卵(有治疗史者);(4)血清学诊断阳性,参见慢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4)。具备(1)、(2)为疑似病例;具备(1)、(2)、(3)为确诊病例;具备(1)、(2)、(4 )可作临床诊断。折叠编辑本段治疗原则折叠慢性血吸虫病吡喹酮40mg/kg顿服或1日2次分服。折叠急性血吸虫病吡喹酮120mg/kg(儿童140mg/kg)6天疗法,病情较重者可先用支持和对症疗法改善机体状况后再作病原治疗。折叠晚期血吸虫病主要是根治病原改善症状,控制和预防并发症。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高度腹水和肝昏迷,一般可以吡喹酮总量60mg/kg于 l至2日内分3~6次口服。并发症治疗可采用中、西医,内、外科结合的综合疗法。
血吸虫病将引起的其他疾病
并发症多见于慢性和晚期病例,以阑尾炎较多见。
血吸虫病患者并发急性细菌性阑尾炎时易引起穿孔、阑尾炎脓肿、阑尾炎组织内虫卵沉积,阑尾穿孔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并发症。
血吸虫病患者的结肠病变严重时可产生结肠狭窄,引起排便困难以及其它肠梗阻症状。
在血吸虫病肠道增殖性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癌变者并不少见。重流行区普查结肠癌的发病率较非流行区高。发病年龄以30~40岁最多,20~30岁者也不少。血吸虫病合并结肠癌多为分化性腺癌和粘液腺癌。临床表现主要是结肠梗阻、便血和腹部包块。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充盈缺损,乙状结肠镜检与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诊断。
腹泻的病因
根据病因不同,腹泻的临床表现各异。急性感染性腹泻起病急,可伴发热、腹痛。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多有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时只排出少量气体和黏液,粉色较深,多呈黏冻状,可混血液。小肠病变的腹泻无里急后重,粪便不成形,可成液状,色较淡,量较多。慢性胰腺炎和小肠吸收不良者,粪便中可见油滴,多泡沫,含食物残渣,有恶臭。霍乱弧菌所致腹泻呈米泔水样。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引起的腹泻,粪便常带脓血。
血吸虫病的危害介绍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
具体的危害:
并发症多见于慢性和晚期病例,以阑尾炎较多见。
血吸虫病患者并发急性细菌性阑尾炎时易引起穿孔,阑尾炎脓肿,阑尾炎组织内虫卵沉积,阑尾穿孔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并发症。
血吸虫病患者的结肠病变严重时可产生结肠狭窄,引起排便困难以及其它肠梗阻症状。
在血吸虫病肠道增殖性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癌变者并不少见,重流行区普查结肠癌的发病率较非流行区高,发病年龄以30~40岁最多,20~30岁者也不少,血吸虫病合并结肠癌多为分化性腺癌和粘液腺癌,临床表现主要是结肠梗阻,便血和腹部包块,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充盈缺损,乙状结肠镜检与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诊断。
以上这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了血吸虫病的危害,相信大家对于这种疾病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即使遇到了这种疾病也没有必要太过于惊慌失措,及时的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接受到正确的治疗。
阑尾有点疼可能是什么疾病
1 阑尾梗阻
阑尾梗阻与急性阑尾炎的症状非常相似,手术前难以区别。但细心检查仍可发现有不同之处。阑尾梗阻的症状并不如急性阑尾炎随时间推移而迅速加重。腹痛常直接在右下腹部出现,无转移性右下腹痛,腹肌紧张与肛门指诊触痛均较少见,阑尾梗阻的确诊须靠手术及病理检查,切除阑尾后症状即消失。
2 阑尾蛔虫
阑尾蛔虫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急性阑尾炎相似,但也有其特点,在蛔虫钻入阑尾,初期感染症状尚不明显。表现为阵发性右下腹剧烈疼痛。发作过后,即感轻松。病人多有便蛔虫史及不正确驱蛔虫史。早期症状重而体征轻微,仅在阑尾压痛点(麦氏点)附近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晚期阑尾发生急性炎症或穿孔,则难与一般急性阑尾炎鉴别,确诊须等手术中见阑尾内有蛔虫或患者数日后排出头部有环形压迹而无黄染的蛔虫。
3 阑尾类癌
阑尾类癌是阑尾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无症状,须手术或术后病理检查及尸检时偶然发现,多数为女性。由于大多数类癌位于阑尾尖部,单个存在而细小,很少引起症状,如增大而发生机械性肠梗阻,可表现为急性阑尾炎的假象。
4 血吸虫病并发急性阑尾炎
血吸虫病并发急性阑尾炎,过去在严重流行区发病率很高,血吸虫卵沉着于阑尾壁内引起纤维素样变性,使阑尾腔狭窄和血运减少,易于发生急性炎症,急性炎症发生后易 于早期穿孔,有些病者甚至发病4h后已发生阑尾穿孔。故而65%~70%病者就此时已并发腹膜炎,wbc总数在阑尾穿孔时也常无显著升高,若血吸虫病者突发右下腹疼痛时应想到此病的可能,须密切观察及时做出诊断及处理。
大肠癌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病,症状有一般癌症都有的疼痛,还有便血,后期可能伴随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发病原因涉及到患者的生活,遗传等,为了早期发现大肠癌,我们要了解大肠癌的临床表现,具体如下: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大肠癌的发生与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虫病、盆腔放射、环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钼、吸烟等有关。
临床表现
大肠癌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因转移、浸润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变。大肠癌因其发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1.右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疲劳、腹痛。右半结肠癌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疲劳、乏力、气短等症状。右半结肠因肠腔宽大,肿瘤生长至一定体积才会出现腹部症状,这也是肿瘤确诊时,分期较晚的主要原因之一。
2.左半结肠癌 左半结肠肠腔较右半结肠肠腔窄,左半结肠癌更容易引起完全或部分性肠梗阻。肠阻塞导致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便血、腹泻、腹痛、腹部痉挛、腹胀等。带有新鲜出血的大便表明肿瘤位于左半结肠末端或直肠。病期的确诊常早于右半结肠癌。
3.直肠癌 直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便血、排便习惯的改变及梗阻。癌肿部位较低、粪块较硬者,易受粪块摩擦引起出血,多为鲜红或暗红色,不与成形粪便混和或附于粪柱表面,误诊为“痔”出血。病灶刺激和肿块溃疡的继发性感染,不断引起排便反射,易被误诊为“肠炎”或“菌痢”。癌肿环状生长者,导致肠腔缩窄,早期表现为粪柱变形、变细,晚期表现为不全性梗阻。
4.肿瘤浸润及转移症 大肠癌最常见的浸润形式是局部侵犯,肿瘤侵及周围组织或器官,造成相应的临床症状。
大肠癌的临床表现说完了,大家要了解该病的临床表现,以便早发现,并尽早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变成晚期,后悔也来不及。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有感觉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症状时,要及时地去医院检查,千万不要拖延。
缺血性结肠炎
Boley及其同事于1963年首次描述了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即认为是由结肠的可逆性血管阻塞所致。1966年Marston等在临床上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过型,狭窄型和坏疽型。近年来,临床上也有将缺血性结肠炎分为非坏疽型和坏疽型两种,其中非坏疽型包括了一过性、可逆性IC和非可逆性IC,其中非可逆性IC又分为慢性和狭窄性IC。IC是由于结肠灌注不足,不能满足结肠代谢需求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从一过性自限性黏膜和粘膜下缺血到急性爆发性透壁病变并发肠坏死而导致死亡。IC临床表现多样,但典型的表现是腹痛,然后便血。IC是肠缺血最常见的一种病变,据估计发病率每年100 0000人中有4.5~44例发病。资料显示IC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但年轻人也时有影响。而且,近年来,IC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而逐年增加,这也成了消化和外科医生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研究表明IC的发病与一些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几个相关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为主要的危险因素,共占50.6%(27.1 % 和23.5 %),便秘占15.3%,糖尿病占9.4%,COPD和腹部手术分别占10.5%,IBS占7.1%和结肠癌8.2%和血管病变占5.9%。85例患者中38例(44.7%)服用了药物(如抗高血压药物,洋地黄制剂,避孕药,NASAID,5-HT3 受体拮抗剂等),这提示了一些药物可能增加IC的发病率,但是对于5-HT3 受体拮抗剂(如阿洛司琼或西兰司琼)与IC发病率是否有关目前尚不清楚,尽管FDA报告IC发病与阿洛司琼的相关性大大高于安慰组(0.15vs 0.0%)。而本组85例IC患者中,仅6例(7.1%)短期内服用了该药。所以对服用于5-HT3 受体拮抗剂是否IC发病有关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IC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内镜及病理等。IC的实验室异常指标包括LDH,CPK及淀粉酶增高等,腹平片的典型特征是沿着肠壁的“指压征”,腹部CT典型表现为病变肠壁环周增厚,但它们对于明确诊断IC并不是特异性的。此外,钡灌肠检查残留的钡剂会给后续血管造影或内镜检查带来不便,而且也影响急诊外科干预。因此有学者认为结肠镜检查加上黏膜活检病理是诊断IC的金标准。
IC镜下的表现随缺血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缺血早期,镜下可见黏膜苍白、发脆、水肿,点状出血,散在糜烂,节段性红斑,有或无溃疡和出血。中度缺血的镜下的特征是线性溃疡或病变沿结肠纵轴分布。进一步缺血时,镜下可见到蓝-黑黏膜结节。有时也可看到假息肉,甚至假瘤和伪膜。慢性缺血的镜下特征是狭窄,结肠袋消失和黏膜呈颗粒样改变。
结肠血供主要是由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内脏动脉分支。由于血液循环或局部供血区的肠系膜血管解剖或功能改变而引起结肠血流压力降到40mmHg以下时,结肠就可能发生缺血。尽管结肠任何一部分都可能被缺血影响,但结肠最易被影响的部位就是血供差的“分界区(watershred)”,如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或直乙交界等。一项对于1000多例IC的患者的研究提示了大约75%的患者发生在左半结肠,大约25%的患者发生在脾区。本组病例中,病变肠段在左结肠为68例,占80%。
IC的内镜下表现并不是特异性的,所以诊断IC需要结合临床背景资料和病理。同时应与伪膜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及血吸虫肠病等鉴别,如果IC的内镜表现节段性病变,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直肠很少影响,多提示为IC。
IC的病理表现也是非特异性的,可观察到黏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出血,隐窝破坏,血管内血栓形成,坏死,有隐窝脓肿的肉芽组织增生,假息肉改变,类似Crohn病的表现。慢性IC,可见到黏膜萎缩、肉芽组织及富含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等。狭窄型IC可观察到透壁纤维化和黏膜萎缩。总的来说,玻璃变性,固有层出血和含铁黄素沉积,全层粘膜坏死,散在的伪膜等在IC中更加常见,这也可与伪膜性肠炎区别。
总而言之,IC具有一定的内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熟悉IC的内镜和病理特征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提高对IC的诊治,减少误诊。但由于IC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是非特异性的,因此为明确诊断IC,需求临床工作者结合详细的病史,不能顾此失彼。另由于IC的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与伪膜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及血吸虫肠病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临床中,特别要鉴别开来。
血吸虫肠病应该如何预防
本病流行于我国以及日本、菲律宾等地。所解放初期调查,此病流行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13个省、市、区,其发布之广,几乎波及江南产粮区的大部分土地。估计患者约1000万人,受威胁者1亿人口以上。血吸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常和政府动员和组织大批专业人员到流行区开展普查普治,据1989年报道,过去有373个县血吸血病流行,现已有263个县达到卫生部颁发消灭或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患者总数的94%已被治愈,原有钉螺面积减少了80%。上海市和广东省、福建省已达到部颁布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目前我国血吸虫患者仍有150万,其中晚期患者5.5万。
血吸虫病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
㈠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血吸虫病患者及其保虫宿主的动物,如黄牛、水牛、猪、狗、猫、羊、兔、鹿、鼠类、猴等,可因粪便中排出的虫卵而成为传染源。在保虫宿主中以水牛及黄牛感染血吸虫病者较为普遍。
㈡传播途径:传染源含卵的粪便落入水体,而水全中有钉螺孳生及人们有机会接触疫水,这三点构成了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㈢易感者:不论何种年龄、性别和种族,对日本血吸早皆有易感性。但以15~44岁感染率为最高。体内已有血吸虫寄生的人,对再感染可有部分获得性免疫力,是为伴随免疫。
㈠消灭传染源:治疗患者病畜,加强粪便管理,避免新鲜粪便污染水源。如建造无害化粪池;或粪尿混合加盖贮存,使尿素分解为氨,可以杀死虫卵。粪便中加生石灰或碳酸氢胺也可杀死虫卵。
㈡消灭中间宿主钉螺:灭螺应根据钉螺生态特点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采取改变钉镙孳生环境,结合物理和化学药物灭螺方法。物理灭螺方法有铲草、火烧、土埋等。化学灭螺药物有氯硝柳胺、五氯酚钠、烟酰苯胺等。
㈢个体防护: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如必须在疫水中作业时则须采取防护措施,皮肤涂抹防护药物,如氯硝柳胺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油膏、乳剂,或穿防水胶鞋、塑料防护裤等。
血吸虫病作什么检查对身体危害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血吸虫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肠血吸虫病,主要为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引起;另一种是尿路血吸虫病,由埃及血吸虫引起。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病因 1.传染源 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3.易感性 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 2临床表现 1.侵袭期 患者可有咳嗽、胸痛、偶见痰中带血丝等。 2.急性期 临床上常有如下特点: (1)发热为本期主要的症状,发热的高低,期限和热型视感染轻重而异。 (2)胃肠道症状常呈痢疾样大便,可带血和黏液。 (3)肝脾肿大。 (4)肺部症状咳嗽相当多见,可有胸痛,血痰等症状。 3.慢性期 多因急性期未曾发现,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原因,逐渐发展成慢性。本期一般可持续10~20年,因其病程漫长,症状轻重可有很大差异。 4.晚期 病人极度消瘦,出现腹水、巨脾,腹壁静脉怒张等...
诊断直肠癌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区分
1、痔疮:痔疮常见大便带血、肛门坠胀或异物感的临床表现。直肠癌主要应与内痔相鉴别,内痔的出血多是无痛性,鲜红色,不与大便相混,触诊为柔软的包块,肛门镜检查可见齿线附近暗紫色的痔核,不难与直肠癌相鉴别。
2、血吸虫病:肠道病变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临床可见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晚期出现结缔组织增生,肠壁增厚,严重可引起肠腔狭窄,反复重度感染而黏膜增生明显,形成血吸虫性肉芽肿,易与癌相混,在临床上可通过作直肠镜并取活检与直肠癌鉴别。
3、直肠息肉:临床可见便血或大便培养阳性,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黏液便,里急后重,息肉较大可见脱垂。指诊可扪及肠腔内有 柔软的球形肿物,活动,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多发性息肉病则可扪及肠腔内有葡萄串样大小不等的球形肿物,指套染血,直肠镜可见单个息肉呈红色肉样,有 蒂。多发性息肉则似成串的葡萄样,可取病理活检与直肠癌鉴别。
4、痢疾:痢疾与直肠癌在腹痛、泄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上有相似点,痢疾是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急,常以发热伴呕吐而开始,继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突出的临床表现。腹痛多呈阵发性,常在腹泻 后减轻,腹泻次数可达每日10~20次,粪便呈胶冻样、脓血便。
结肠炎会导致哪些疾病发生
1.慢性细菌性痢疾:表现为慢性腹泻或粘液脓血便,但常有急性菌痢史。从粪便、盲肠拭子或结肠镜检查时所取得的渗出物进行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
2.慢性阿米巴肠病:往往有到疫地史,病变以右侧结肠为主,结肠镜下可见粘膜溃疡,溃疡边缘为潜行性,介于溃疡之间的结肠粘膜正常,粪便中可找到溶组阿米巴包囊或滋养体,用抗阿米巴药物治疗有效。
3.血吸虫病:也可有慢性腹泻腹痛,但有到流行区与疫水接触史,粪便可检出血吸虫卵或孵化毛蚴阳性。结肠镜下,可见到粘膜下黄色颗粒等典型表现,盲肠或乙状结肠粘膜活组织检杏可找到虫卵。此外病人往往有肝脾肿大,病情重者可出现腹水,有效的抗血吸虫治疗后症状好转。
4.克隆病(crohn氏病):病变范围广,自食管至肛门的胃肠道均可发生病变,以末断回肠及右半结肠多见。临床表现可酷似溃结,但往往无血便,以腹痛、粘液便为多见,也可出现肠梗阻。病变呈节段性,病灶间的粘膜正常,纤维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克隆病和溃结统称为炎症性肠病,两病的病变和临床表现有不同,但治疗用药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