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和口服胰岛素将问世
长效和口服胰岛素将问世
得了糖尿病,注定只能拿着注射器一日三次地打胰岛素?得了糖尿病需要治疗,不少糖尿病人就有了抱怨:药物可选的不多……日前,在诺和诺德海外最大研发中心揭幕庆典上,诺和诺德宣布,注资1亿美元强化其在中国区域的科研中心,使其成为诺和诺德海外最大的研发中心,旨在强化蛋白质技术、生物技术及药理学的研发能力,提高对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水平。
●未来方向一
长效胰岛素减少注射次数
“对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已有的糖尿病治疗手段显然是不够的。”诺和诺德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唐迈之博士表示,如果病人口服糖尿病药物的话,他们体内自身胰岛素生成量会日趋下降,也就意味着药物能发挥的效果比较短期,将来要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
但目前来说,注射胰岛素很不方便,除了需要在进食前和进食后都要注射胰岛素,两顿饭之间也要。预混胰岛素为未来胰岛素的研究方向,它可以较好地减少病人注射胰岛素的次数,病人只需在饭前注射这种胰岛素即可。另外,诺和诺德还在研究一种长效的胰岛素注射剂:将两次胰岛素的注射合并为一次,或把两种胰岛素的注射合并为一种,以期为病人带来更大的方便。
●未来方向二
口服胰岛素更方便
此外,对于早期2型糖尿病人来说,怎么更方便地接受胰岛素治疗也提示胰岛素的研究方向。因此糖尿病专家认为,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尽早注射胰岛素,因为这能使产生胰岛素的胰腺本身就较不容易被破坏掉。但早期糖尿病患者症状通常不严重,不愿意尽早注射胰岛素,这就需要有更方便、与注射胰岛素效果一样好的口服胰岛素,让这些早期糖尿病人更愿意通过口服胰岛素尽早得到治疗。唐迈之称,他们正在做胰岛素的口服药片实验,争取8-10年后实现病人每天只需服一片药就可以实现胰岛素注射同样好的效果。
胰岛素的用法用量技巧
胰岛素除降低血糖作用外,尚有抗炎、抗氧化、抗动脉硬化等作用,但是在并发症出现前应用才可收到疗效。基于这种观点,应早用胰岛素。特别是遇到急性感染性并发症时,胰岛素可以控制其发展,缩短病期,减少痛苦。怎样使用胰岛素才是对患者最好的呢?
早用比晚用好
早用胰岛素可以纠正体内胰岛素的不足,降低高血糖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改善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已经受损的胰岛细胞得到休息,残存的胰岛功能得到恢复,延缓疾病的进展。也就是说,只要尽早将血糖降到正常,胰岛细胞功能是可以恢复的。有报告22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2周,血糖恢复正常,以后仅用饮食控制,可使血糖控制到良好标准达1~3年。
联合比单用好
联合应用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提高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有胰岛素与口服药的联合,如长效胰岛素来得时控制基础血糖与口服药拜唐苹控制餐后高血糖的联合,使各时段的血糖都能达标,适合经常出差的糖尿病患者。又有胰岛素长短效的联合,如长效胰岛素来得时与速效诺和锐的联合,治疗各时段血糖均高的患者,其疗效可与胰岛素泵相媲美。
糖尿病可以吃什么药
药物治疗分别为: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和胰岛素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近年来有迅速的发展,从原有磺酰脲类(sulfonylurea)及双胍类(biguanide)外,已有第3类α-葡糖苷酶抑制剂(α-glucosidase inhibitor)供临床应用,第4类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不久也将引入国内。至于第5类胰升糖素抑制剂(insulin antagonist inhibitor)和第6类糖异生作用抑制剂(gluconeogenesis inhibitor)则尚在实验和小量临床试用阶段,本节从略。
在上述抗糖尿病药物中,磺酰脲类药系降糖药,可以引起低血糖反应,而双胍类和α-葡糖苷酶抑制剂则不引起低血糖反应,被称为抗高血糖药物。
胰岛素
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胰岛素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人胰岛素如诺和灵系列,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地特胰岛素注射液。
按作用时间的特点可分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常见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地特胰岛素。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优于人胰岛素。
胰岛素五个正确使用方法
早用比晚用好
早用胰岛素可以纠正体内胰岛素的不足,降低高血糖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改善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已经受损的胰岛细胞得到休息,残存的胰岛功能得到恢复,延缓疾病的进展。也就是说,只要尽早将血糖降到正常,胰岛细胞功能是可以恢复的。有报告22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2 周,血糖恢复正常,以后仅用饮食控制,可使血糖控制到良好标准达1~3年。
联合比单用好
联合应用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提高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有胰岛素与口服药的联合,如长效胰岛素来得时控制基础血糖与口服药拜唐苹控制餐后高血糖的联合,使各时段的血糖都能达标,适合经常出差的糖尿病患者。又有胰岛素长短效的联合,如长效胰岛素来得时与速效诺和锐的联合,治疗各时段血糖均高的患者,其疗效可与胰岛素泵相媲美。
多次比少次好
血糖很高或重症糖尿病患者,如每日2次诺和灵30R血糖不降,可增加次数,改为:①早餐、中餐前用诺和灵日,晚餐前用诺和灵30R,用同样剂量,血糖达标。②睡前用长效来得时胰岛素,三餐前用速效胰岛素诺和锐。③三餐前和睡前4次短效胰岛素:适用于初次用胰岛素或发生酮症而又暂时不能住院的患者。④-日6次短效胰岛素:适合于1型糖尿病或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如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美国游泳运动员霍尔,就是在一日注射6次胰岛素的情况下获得奥运冠军的。
长效比短效好
轻型患者,血糖不甚高,而且餐后与空腹血糖之差在2~3毫摩尔/升左右者,可用长效来得时每日1次注射即可。减少痛苦,患者依从性好。
预防比治疗好
胰岛素除降低血糖作用外,尚有抗炎、抗氧化、抗动脉硬化等作用,但是在并发症出现前应用才可收到疗效。基于这种观点,应早用胰岛素。特别是遇到急性感染性并发症时,胰岛素可以控制其发展,缩短病期,减少痛苦。
口服胰岛素纯粹大忽悠
“胰岛素”是纯中药萃取?
看着“口服胰岛素”的包装和宣传广告,刘先生发现,整个包装上除了品牌上有明显“胰岛素”字样,其它地方都没有提及胰岛素、肽类激素等明显字样,反倒是重点宣传其原材料是纯中药萃取、激活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细胞再生、增强胰腺功能等等“功效”。
“这明显就是像保健品的宣传手段嘛!”刘先生说,“老爸糖尿病这么久,我们家属对糖尿病和糖尿病药物也有一些基本的认识,这药如果真买回去给老爸吃,我还真不放心!”
胰岛素绝不可能口服!
专家指出,之所以胰岛素治疗一直以来都是皮下注射治疗,无法口服,主要是胰岛素特性决定的。
胰岛素是一种肽类激素,也就是常说的蛋白质。中学教科书中就介绍过,蛋白质在高温或者强酸环境中会发生变性,而胃内因为会分泌胃酸,因此就是典型的酸性环境,胰岛素如果口服,在胃内会发生变性,从而丧失其生物活性。
另外一方面,胰岛素的吸收也是影响起效的重要因素,胃肠道吸收营养物质的速度、起效量都是很难准确控制的,因此口服胰岛素即便能够绕过胃酸环境,也很难对药效进行精确的把握,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1个单位胰岛素降低多少血糖都是需要严格计算精准控制的,因此口服胰岛素根本不符合胰岛素治疗要求。
专家表示,“口服胰岛素”只是一种概念,现阶段还尚无法应用于临床。
“口服胰岛素”都是伪药品
患者千万别上当
口服降糖药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是胰岛素,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治疗方式。现在市场上宣传的“XX口服胰岛素”,其实都是伪药品或者根本就是保健品!完全不能替代药物或者胰岛素治疗!
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表示,药品的研制和销售都是需要经过严格规范的程序的,尤其是批准文号是国家严格把关的,之前市场上销售的“口服胰岛素”经过检查发现很多都是盗用药品批准文号或者根本没有批准文号的保健品或者假药,虽然经过屡次查处,但仍然有很多不法商人通过不正规渠道销售,希望患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上当受骗!
糖尿病的一些误区
1、糖尿病发生与吃糖有关: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和肥胖有关。与食糖无明确关系,但糖吃多了可引起肥胖,参与糖尿病发生。
2、糖尿病可以根治:偏方、基因治疗、口服胰岛素等:糖尿病目前是一慢性终身性疾病,但可以通过治疗而获得长期良好控制。
3、2型糖尿病无需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目前降血糖最强的药物,尚无任何药物可替代它,2型糖尿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4、胰岛素治疗有毒性、成隐性、依赖性等:胰岛素无任何毒性、成隐性、依赖性,该用时一定要及时启用。
5、糖尿病不需控制饮食:合理的饮食计划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基本措施。
6、少吃饭,其他不限制、零食不控制:饮食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少吃多餐,多吃新鲜的蔬菜。
7、不能吃水果: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关键是什么情况下吃,吃多少,吃什么水果,何时吃?
8、为了少排尿,从而少饮水:多尿并非体内水多,而是血糖高所致。改善多尿的根本办法是控制好血糖。“进口物质”中惟有水(白开水、矿泉水和茶水)多多益善,糖尿病人不要等待口渴才饮水,要主动多饮水。
酵素效果真那么神奇吗
其实,“酵素”就是生物酶,不过是换了个名字。我们身体里原本都有,的确也是所有的生命活动的必需,酶少了,人就会生病衰老甚至死亡。但是,就算是酶缺乏了,也很难通过吃来补充,因为酶或者说“酵素”,都是蛋白质,因此也就具备了蛋白质的娇气秉性,它首先过不了胃酸这一关,会被胃酸消化变性。暂且不说水果“酵素”里面到底有多少是对身体有益的,光凭胃酸这一点,就足以使人们寄托于“酵素”上的所有养生保健梦想落空。
一般情况下,我们胃酸的pH值是2,这是个很强的酸度。人体是很聪明的,既然食物、病都可能从口而入,所以就设立了高胃酸这么个防线,同样是蛋白质的生物酶或者说“酵素”,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地通过这道防线呢?要是能通过的话,我们现在的糖尿病人,就可以口服胰岛素,再也不用忍受每天注射胰岛素的痛苦和麻烦了。
之所以胰岛素不能口服,就是因为胰岛素也是蛋白质,同样过不了胃酸这一关,口服下去,胰岛素就会失效。所以,哪天你看到靠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糖尿病人,由打胰岛素变成吃胰岛素,再指望“酵素”才有可能。
至于那些可以自制的“水果酵素”,更是没什么稀奇,它的前身就是咱爹妈那辈人自己腌的酸菜、做的泡菜。腌酸菜、做泡菜是因为那时候物质匮乏,到了冬天没有新鲜蔬菜吃,酸菜中的“酵素”也没有多大保健价值。放着营养价值肯定,又供应充足的新鲜水果不吃,非要做“水果酵素”,其实是很亏的,非但“酵素”没落下,还把维生素给耽误了。
有口服胰岛素吗
一、有口服胰岛素吗?
国内外对胰岛素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科学家对改变胰岛素剂型的研究也从来没有放弃,但‘口服胰岛素’、‘喷鼻胰岛素’、‘舌下含服胰岛素’等等非注射胰岛素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很多关键技术难题依然没有办法解决,尤其是人体消化道的吸收能力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与皮下注射吸收胰岛素的可操作性有着明显的区别。
开发口服胰岛素片的想法从1930年就开始了,但实现这个想法似乎太困难了。首先,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很容易被胃里的蛋白酶溶解,成为蛋白质最终消化产物氨基酸,不起降糖作用。其次,如果胰岛素能很安全的通过胃部不被消化,那它的分子也太大(是阿司匹林的30倍)难以被血液吸收,无法调节血糖平衡。目前,只有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吸收才是最稳定的,它才会起控制血糖的作用。
二、“口服胰岛素”绝不是药物:
市面上有宣传降糖的口服胰岛素,患者需要看一下批准文号,国家批准备案的为国药准字号或者是食卫健字号,前者为药物,后者是保健品。除了正规药物之外,没有任何一种保健品可以真正意义上控制血糖。糖友千万不可随意听信广告宣传,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之下规范用药糖尿病患者只有注意调整饮食、改变生活习惯、注意检测血糖、合理用药才是最科学的控制血糖的方式。
以色列口服胰岛素获重大突破
提起口服胰岛素就想起糖尿病,而口服胰岛素一旦研发成功将极大地改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色列Oramed医药公司近日宣布,其口服胰岛素ORMD-0801二期临床测试成功,将被允许在欧洲以及承认欧洲药监局条例的主要国家作为一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使用。这是口服胰岛素的一个重大突破,引来众多关注。
在美上市的以色列医药公司Oramed医药上周五宣布,该公司的独家新药,口服胰岛素ORMD-0801二期临床测试成功,在欧洲获得了专利获批,将被允许在欧洲以及承认欧洲药监局条例的主要国家作为一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使用。公司股价随即脉冲式上涨,在过去五个交易日累计涨幅115.83%,阶段涨幅在美股所有股票中名列第一。
众所周知,胰岛素的使用主要通过注射给药,给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很多不便,亟待开发出新的给药途径。受制于胰岛素自身易被胃酸降解,难以发挥疗效等因素影响,口服胰岛素的研发一直是这一领域公认的难题。口服胰岛素一旦研发成功将极大地改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其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一直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
在今年1月,Oramed曾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了关于ORMD-0801二期临床的新药研究申请。根据临床测试的要求,一型糖尿病病人被要求在不同研究阶段摄入不同剂量的口服胰岛素,通过对病人的血葡萄糖指标与摄入剂量的对比,研究人员证实ORMD-0801的摄入剂量与药效存在正相关联系。在获得欧盟批准之前,口服胰岛素ORMD-0801已在新西兰、南非等全球27个国家获得专利保护。今年九月,公司就曾宣布获得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向其颁发的关于其口服药物核心技术专利。Oramed的CEONadavKidro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临床测试的良好结果让公司振幅,公司将继续推进口服胰岛素在二型糖尿病领域的研究。
一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生成细胞因病被破坏,导致体内胰岛素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据统计,全球目前有3600万一型糖尿病患者,并且正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
全球胰岛素市场目前规模大约为140亿美元,中国已是世界上糖尿病第二大高发国,患者超过1亿人,且呈继续增长态势;因此口服胰岛素在我国同样拥有巨大市场空间,亚宝药业涉及相关研发。而国内多家A股上市公司涉及胰岛素的生产。
昆虫胰岛素吃了会不会有危害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蛋白质口服后经过消化道的吸收分解会转化为氨基酸,这样就失去了激素的作用。
没有口服胰岛素,所有的口服胰岛素都是骗人的
口服胰岛素的成分是中药,更说明这个药是糊弄人的,建议看看是否是药准字。
正规的降糖药物是不能做大众媒体广告的
如果不能确定,建议去问问正规医院的内分泌医生
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什么时候吃
口服降血糖药物有哪些类型
1、直接刺激胰脏上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餐前或随餐服用,服药后30分钟内需进食,以免发生低血糖。
2、短效口服胰岛素促泌剂:快速、短效促进胰脏胰岛素之分泌。餐前服用,服药后立刻用餐,未用餐则不服药。
3、双胍类:抑制肝脏的醣质新生作用及增强肝脏和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减少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餐后或随餐服用,可减少肠胃不适的症状。
糖友应在什么时候服用降糖药最合适
4、甲型糖苷脢抑制剂:在肠道抑制多醣(包括蔗糖)分解为葡萄糖的作用,减少葡萄糖吸收,降低饭后血糖。随餐服用。
5、胰岛素增敏剂:改善外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增加胰岛素的利用。每日一次,空腹或与食物并服皆可。
6、DPP-4抑制剂:提高活性肠泌素的浓度,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每日一次,空腹或与食物并服皆可。
糖尿病前期要服用降糖药吗?
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高,被称作“糖尿病前期”或“糖耐量异常”,这样的患者如果放任自流,往往会进展成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到底要不要吃药呢?
糖友应在什么时候服用降糖药最合适
目前的研究表明,空腹血糖高,会损害全身的微血管,引起视网膜、肾脏、下肢、神经等部位的病变,并且只要把空腹血糖降到7毫摩尔/升以下,就能有效预防。
餐后血糖高则会伤害全身的大血管,特别是心血管。但餐后血糖该降到多少、糖化血红蛋白该降到多少,才能避免大血管风险,目前还有一些争议。
糖尿病的方法主要有饮食治疗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有饮食治疗,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
1.饮食治疗:控制饮食是糖尿病的基本疗法,每个糖尿病人都必须采用饮食治疗,并坚持终生。饮食疗法包括制定每天所需总热卡量,食谱的配制和三餐饮食的分配。每天总热卡的制定是根据患者的理想体重来决定的。根据体型(消瘦、正常或肥胖)和劳动强度(轻、中等或重劳动)每日每公斤体重应给的热卡值,再乘以体重即得每日总热卡量。
2.口服降糖药用饮食疗法不能控制的糖尿病应加用口服降糖药。对于胰岛素绝对缺乏的糖尿病患者—般无效。口服降糖药目前用于临床上的有两类:即磺脲类。磺脲类有短、中、长效三种制剂,如: 磺脲类短(D860)0.5--1g每日3次6--8 中优降糖2.5g每日2次12 长达美康40--80mg每日2--3次8--10 氨磺丙脲0.25g每日早晨1次24--72 双胍类降糖灵25--50mg每日3次8--10 肥胖患者应首选降糖灵。对一种药物无效可改用另一种或两药同用以增强疗效。
3.胰岛素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但要用注射方法给药。适用于I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用饮食和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的I型糖尿病和有并发症的糖尿病(包括并发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厕赤糖尿病昏悲,妊娠等)。由于每个糖尿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每日所需胰岛素剂量也不同,因此第一次需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均须住院治疗,在医生的监护下找到所需胰岛素剂量后再出院按医嘱继续治疗。
4.糖尿病与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胰岛素的吸收,长期坚持运动锻炼,还可增强对活动的耐受性,使活动时能保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即活动时体内释放拮抗胰岛素的激素相对减少),因此糖尿病人要有适当的活动。
5.中医中药常用中药有生地、女贞子、构杞子、天冬、麦冬、天花粉、葛根、玉竹、山药、玉米须、知母、生石膏等,对控制症状常有效。中药成药有消渴丸、玉泉丸和降糖舒等。 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好,则会发生许多并发症。如急性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展性糖尿痛昏迷,以及慢性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下肢缺血性坏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以及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预后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影响多种物质代谢和器官功能的疾病,但只要控制得及时,对劳动力、生育能力、寿命等并无明显影响.
降糖药的副作用 怎样避免副作用
为了避免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要告诫患者不要过度节食,需要定时定量进餐,适时加餐,尽量不要选择强力、长效口服降糖药(如优降糖),而且用药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在各类降糖药当中,只有胰岛素促泌剂(主要指磺脲类)使用不当才会导致低血糖,对于低血糖风险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如老年人以及脆性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选择低血糖风险较低的降糖药。
双胍类药物可以在餐中或餐后服用,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消化道反应。另外,二甲双胍肠溶片比普通片剂产生的消化道反应轻。
对于已出现轻度、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最好选择通过胆道而不通过肾脏排泄的降糖药物(如格列喹酮、瑞格列奈),这样就不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当然,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原则上应禁用一切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高血脂、脂肪肝、肝功能异常,对于这类患者,在用药期间要严密监测肝功能,如果用药过程中转氨酶越来越高,应及时停药,改用胰岛素,必要时给予护肝治疗。
尽量联合用药,一般来说,药物副作用与用药剂量呈正相关,药物剂量越大,副作用相应增加。采取联合用药,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每一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