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耳朵不能随便掏

耳朵不能随便掏

很多人喜欢在闲暇的时候掏掏耳朵,排出耳朵内的耳屎。这种看似讲卫生的行为,其实隐藏着健康危机。经常掏耳朵不仅容易损坏耳朵的自我保护,细菌容易侵入,并且容易造成听力的下降。耳屎是保护耳朵的防线你可知道吗?耳朵不能随便陶。

耳朵不能随便陶

人们把耳朵的分泌物叫做“耳屎”,潜意识上,是把它当成了人体的废弃物。其实,耳屎还有个学名叫耵聍,对耳朵是有保护作用的。人体外耳道的长度大约有2.5cm~3cm,耳屎位于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另外靠近鼓膜的那三分之二并无耳屎占据。

耳屎呈酸性,它使外耳道保持酸性环境,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抵御外部的细菌侵袭。频繁掏耳朵,将耳屎掏净,等于拆除了耳朵的外部防线,任由细菌侵入耳道和鼓膜,会引起慢性炎症,出现耳朵疼痛、流脓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听力下降。

耳朵是人体很敏感的部位,每个人耳道的深浅都不相同,任由一个不了解你身体的人来掏,一不小心,棉签就伤到了耳道旁的皮肤,甚至伤到鼓膜。如果用来掏耳朵的棉签不干净,上面沾有细菌,耳朵的健康就更难保证了。

有时,我们会认为,如果耳屎堵住了耳朵,会引起我们听力的下降,变得“耳背”。然而,在正常情况下,即使不掏,耳屎自己也会掉出来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累积到一定程度,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它就会不断脱落排到耳朵外面,因此根本不用担心堵塞耳道。健康的外耳道本身就有自洁功能。

一味去掏,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让耳屎出不来了。因为用棉签掏耳朵,有可能不仅掏不出耳屎,还会将它们往里推,令耳屎不能自己排出。一旦洗头、洗澡时耳朵里不小心进了水,耳屎吸水膨胀,酸性的耳屎就会腐蚀耳道深处的皮肤,引发炎症。而且,经常掏耳朵还会引起耳屎的分泌异常,耳屎可能越长越多,新分泌的耳屎会由原本的片状变为碎屑状,从而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经常掏耳朵的坏处

挖耳朵是我们每个人在闲来无事的习惯之举,吃完饭、看书、看电视时,都会随手拿起顺手的东西开始掏耳朵。你这日常的习惯随意之举,其实隐藏着很多危险的麻烦事,经常会听说有人挖耳朵挖出问题了。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掏才是正确的掏耳朵的姿势?

经常掏耳朵的坏处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4、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耳朵发痒可能有两种原因

耳朵一直痒,耳朵里面一直痒,很想用挖耳勺去挠挠,但是耳朵里面复杂的结构,我们不能随意的去挠,要注意保护耳膜,并且有专家说,经常掏耳朵对耳道内的皮肤是一种刺激,容易引起毛囊感染,或形成耳疖子、耳道炎等外耳疾病

那掏过耳朵之后,很快又觉得里面有异物,尽管隔三岔五地给耳道“搞卫生”,仍然感觉清理不干净似的老发痒,耳朵痒怎么办?

特别是在运动后,由于出汗多、耳内潮湿,感染的机会就更大。所以,一般没有必要经常去掏耳朵,如果你已经形成了习惯,不掏就痒得难受,最好控制一下,或少用些硼酸酒精,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不再有掏耳朵的意识了,耳朵里面也就不会觉得痒得难受了。

耳朵痒的两个原因:耳屎多和耳朵发炎

1、耳屎多的处理方法

由于耳朵的结构很复杂,用硬物或者掏耳勺一不小心会碰到耳膜,有的甚至会捅破耳膜或者伤害耳朵的内结构。因此耳朵一般是不用掏的,当我们睡觉或者躺着的时候耳屎或自动脱落的。或者用棉棒就可以掏耳朵,还不至于伤害耳膜。有些人可能比较爱卫生,觉得掏耳朵舒服,其实耳朵完全可以不掏,因为耳朵本身有一种自洁功能,分泌物会自然地脱落到耳外,建议不要经常掏(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质硬的“耳屎”则需找医生取出。

2、耳朵发炎

它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 解决方法:如脓汁粘稠,不容易擦出时,可用3%双氧水清洗,然后再用吸引器吸出或用棉棒擦拭。还可选口服一些中药或敏感的药物。如果经过上述方法仍然无效,经检查中耳有肉芽或胆脂瘤者,应当及时选择手术治疗。

宝宝小耳朵 不能随便掏

1.或可导致听力下降

妈咪们爱干净是常有的事,宝贝身上到处都要干干净净的,就连小家伙们的小耳朵也不放过。经常见到有些妈咪拿着棉棒或是耳勺给孩子掏耳朵。有关儿童健康专家就提醒妈咪们,给孩子掏耳朵随时都有可能掏出听力下降来。因为孩子的耳朵很脆弱,听力正处在发育之中,如果不小心碰到听小骨或是耳膜,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听力下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建议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去掏耳朵,孩子耳道内有一点小灰尘和物质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去掏,怕掏出问题来。

2.或引起孩子中耳炎

给孩子掏耳朵,分分钟都有可能导致孩子中耳炎,尤其是有些妈咪们在给孩子掏耳朵前还要给孩子用水洗一洗耳朵,在有水进入耳朵的情况之下再用物体掏一掏,孩子的耳道被细菌感染引起中耳炎的机率是非常之大的。孩子患上了中耳炎痛苦不堪,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悔都来不及。有些家长总是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患上这么奇怪的病情,却不知道是自己不懂得照顾和护理的原因。

正确掏耳朵来预防外耳道炎

耳朵的皮肤比较脆弱,而且耳朵的构架也比较复杂,所以掏耳朵的时候要谨慎,从而预防外耳道炎。

由于外耳道的皮肤比较脆弱,在正常的耳朵代谢方面,一些耳朵的分泌物会随着口腔的运动而自行将这些分泌物排出。我们外耳道的皮肤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甚至影响张嘴和吃东西。有的人耳朵痒了,还随便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很深、很用力地掏耳朵。我们的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这样掏很容易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甚至导致中耳炎。

通常耳朵里面的一些分泌物大部分都是结合皮屑所形成的,所以一些比较少的屑状耵聍,会随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运动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千万别自己掏。如果真的痒得难受,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或用棉签轻轻擦,但不要太往里伸。

宝宝有耳屎怎么办

1、如果小孩耳朵的耳屎用肉眼能看见,而且不是很硬,可以用湿布卷起来,慢慢的伸到宝宝的耳朵里面转一转,能把耳屎转出来。

2、如果宝宝的耳屎比较硬,不要用湿布了,可以用儿童专用的细棉棒掏一掏外面的耳屎。但掏之前要把棉棒沾一点香油,先轻轻的抹到耳道里,以软化耳屎,然后轻轻的转动棉棒,把耳屎掏出来。

3、还可以准备个沾上消毒药水的棉球,在宝宝睡着时塞到宝宝的耳朵里,大约2--3个小时后转动转动棉球,再过一会儿取出棉球,这样一部分耳屎就会被沾在棉球上带出来了,这个方法对宝宝的耳朵影响较小。

4、在给宝宝掏耳朵时,注意一定不要掏的太深,会损伤宝宝的耳道的。很深的耳屎其实没有多大影响。没有实足的把握,不要随便给宝宝掏耳朵。

5、给宝宝掏耳朵时,最好在宝宝熟睡的时候比较好,否则宝宝醒着会哭闹着不让掏,家长不要硬给宝宝掏,很容易发生危险。

6、如果上述方法不见效,宝宝的耳屎比较多,宝宝哭闹很厉害,最好去看儿科医生了,医生会戴上耳镜对宝宝的耳朵做细致检查,估计耳屎量和耳道的堵塞程度,然后会根据情况制定清理方法。虽然宝宝会感到不舒服,但对宝宝的耳朵影响很小。

正确掏耳朵来预防外耳道炎

由于外耳道的皮肤比较脆弱,在正常的耳朵代谢方面,一些耳朵的分泌物会随着口腔的运动而自行将这些分泌物排出。我们外耳道的皮肤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甚至影响张嘴和吃东西。有的人耳朵痒了,还随便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很深、很用力地掏耳朵。我们的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这样掏很容易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甚至导致中耳炎。

通常耳朵里面的一些分泌物大部分都是结合皮屑所形成的,所以一些比较少的屑状耵聍,会随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运动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千万别自己掏。如果真的痒得难受,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或用棉签轻轻擦,但不要太往里伸。

听耳机耳朵疼怎么办

1、减少使用时间或停止使用耳机

在这里建议您每天用耳机听1个小时,并且音量最好为最大音量1/10的音乐或其他东西,这样对于耳朵健康是相对安全的。

2、检查耳机的舒适度

仔细检查耳机的舒适度,应尽量选择松软舒适的耳机。有的耳机质量较差,设计不合理,过硬或过大,戴久了就会对耳朵造成损伤,应避免使用。

3、不要随便掏耳朵

戴耳机时间长了感觉不舒服,有人会随意拿着什么就掏耳朵,容易造成耳内皮肤破裂或轻度擦伤,从而造成耳道感染炎症,也会发痛。特别是未成年人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最好不要掏耳朵。如果有必要掏耳朵时,也要用柔软的棉签掏或请专门的技师掏。

4、进补有益耳部血液循环的食物

经常食用一些黑木耳、韭菜、红葡萄酒、黄酒等活血化瘀能扩张血管的食物,改善血液黏稠度,有利于保持耳部小血管的正常微循环。

5、正确选择配戴耳机

选择质地较好、柔软舒适的耳机,耳机的音量大小使用要适中,以能听清为好,时间不超过1小时/日为宜。耳机的软套如果有磨损要定期更换新的。发现有耳鸣、耳痛和听力听降现象,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并停止使用耳机。

患有耵聍栓塞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耵聍栓塞的护理方法:

1.保持外耳道清洁是防止耵聍栓塞的首要条件。如果有耵聍屑,感觉外耳道发痒,可用棉签沾医用酒精轻轻擦拭,这样不但止痒而且有消毒防止感染的作用。

2.游泳之前最好由医生检查一下,先把耵聍屑取出,以防进水膨胀后形成栓塞。若水进入外耳道后,症状可加重,常有耳痛。所以如果耵聍过多,可经常定期到医院请耳科专科医生帮忙取出,以防出现耵聍栓塞。

3.一旦耵聍诱发了炎症,应先积极消炎,并尽快取出栓塞,以防引流不畅,致使炎症向内扩散。耵聍完全堵塞后会出现耳闷、耳鸣、听力下降;耵聍取出后,要注意保持洁净干燥。

4.不要随便掏耳朵:如果使用未经消毒的尖锐器械掏耳朵,很容易造成耳道、鼓膜的损伤,引起耳道感染、鼓膜炎和鼓膜穿孔,引起听力减退和邻近组织的感染。

最好的耵聍栓塞的护理方法就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一些细节,从而避免炎症,而且不要随便掏耳朵,从而保证耳朵的健康。

经常给孩子掏耳朵的危害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

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耳屎越挖越多

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人体会自动以为分泌的“耵聍”、油脂等不足,会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容易刺伤孩子鼓膜

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Tips:不要随便给孩子掏耳朵,如果孩子的耳屎形成硬块,或误进杂物,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取出,家长不要擅自处理。

不正确挖耳朵的危害

不正确挖耳朵的危害随便掏耳,细菌就非常容易侵蚀到耳道里,比如拿个小火柴杆、发卡,这都很脏的,用这些东西掏耳朵,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里。耳朵痒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事情,为了解决那种令人钻心的奇痒,人们习惯上用发夹、火柴、牙签、指甲等挖耳,以图一时之快。有些人甚至养成了无事挖耳的习惯,却不知这极易导致癌症的发生。

经常反复挖耳,使得耳道皮肤经常受到刺激而形成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可以手术切除,但切除后极易复发,多次复发极有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

人体外耳道皮肤非常脆弱敏感,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有的人掏耳朵用力过猛甚至可能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发展成中耳炎。

人的耳朵从外耳道口到鼓膜这一圆柱状的通道,叫做外耳道。其特点是弓形弯曲,皮肤薄嫩。耳道外半部的皮肤有丰富的毛囊及耵聍腺、皮脂腺。这些腺体分泌的油性分泌物同皮屑及灰尘粘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平时所说的“耳屎”,医学名为“耵聍”。

“耵聍”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挥发性,这种气味小虫不喜欢,也不适宜细菌生长,因而能起到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不要经常抠挖。另外,外耳道的底部就是鼓膜,这是一层非常娇嫩的薄膜,万一在挖耳朵的时候不小心戳破了鼓膜,轻者引起中耳炎,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聋。

专家提醒,少量“耵聍”会随人体走动时的震动自己掉出来,而大块的“耵聍”应请专科医生用专门工具“掏”,不能自己随便乱掏。如果耳朵实在太痒,应当上医院让医生进行专业清洗。

经常掏耳朵的坏处

1、 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 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 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4、 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因此,不要随便给孩子掏耳朵,如果孩子的耳屎形成硬块,或误进杂物,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取出,家长不要擅自处理。

正确掏耳朵的方法有些亲们有不良好的习惯,经常用手指淘耳朵,这样既不卫生也不安全,如果指甲太长掏到耳朵里面去,掏破了耳道膜是小事,万一伤口感染了,就一定及时涂上消炎水,以防止感染恶化影响到听力。严重的有可能戳破耳鼓膜,造成听力损伤。

如果耳朵实在太痒了,用棉签熏点浓度为75%的酒精,轻轻擦一擦痒的的地方就行了

一般的清洁话,用棉签轻轻掏一掏或者用掏耳勺就行了,这样总比用手来得干净和安全,但注意不要掏得太深。

掏耳朵常见误区分享误区1

鼓膜破了,一定会耳聋

正解:掏伤鼓膜,听力下降

坊间对鼓膜的认识是,一旦鼓膜破裂了,听力就没有了。其实并非如此,鼓膜损伤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相当平常的事情。很多人在掏耳朵时掏得太深,碰到耳膜很痛,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在鼓膜上戳了个小孔。鼓膜的功能是扩发音量、增强听力,它的破损甚至破裂只会影响听力,但不会完全导致失聪。一般人掏耳朵时不小心在鼓膜上弄破一个小洞,一般来说3个月左右就可以自行恢复的。

要提醒的是,不仅掏耳朵会捅破鼓膜,过大的音量、很重的一巴掌、打球撞击等原因都可能在鼓膜上震出小孔。例如有一个小孩在玩沙炮的时候震伤了耳朵,鼓膜上破了个洞,听力大大受损。

误区2

弄痛耳朵了,滴滴消炎水

正解:没有感染不要滴

就像眼睛干涩就滴眼药水一样,很多人耳朵一有问题就滴消炎水。殊不知,乱滴药水也可能带来炎症。

如果掏耳朵时,用干净的掏耳棒掏到耳朵痛了、受伤了,这种情况下一般不需要滴消炎药水。此时外耳道没有受到细菌感染,保持干爽洁净的环境。但滴了消炎药水之后,反而营造了一个潮湿温润的环境,更容易滋生细菌。

什么情况下可以滴消炎药水呢?当耳朵出现感染、流脓时,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滴消炎药水。洗澡时,最好别弄湿耳朵。可以用棉花团塞住耳朵再洗澡,棉花团湿了再换。

另外,每次在公共泳池游完泳之后,最好滴两滴消毒药水。因为公共泳池内内的水可能存在各种细菌。

误区3

耳朵觉得痒就掏

正解:可能是真菌感染

很多人都有定时清洁耳朵的习惯,特别是油耳的人,常常有油流出来,或者觉得痒,每过几天就掏一次耳朵。陈观贵对此表示,油耳和干耳是遗传的,没有办法改变。油耳的人一但感觉油流出来了,用掏耳棒清洁一下看得见的外耳道是可以的。不过,正常人的耳屎会自动脱落,一般情况下不会堵塞。无论是油耳还是干耳,清洁耳屎的频率大约一个月一次就够了。一来耳屎的生长速度没有那么快,二来耳屎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要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

误区4

耳朵痛自己会恢复

正解:长期受伤可治脑膜炎

耳朵发炎的问题并不大,因此很多人会忽略了正确治疗。陈观贵表示,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耳朵受伤发炎而不治疗,很可能出现反复感染而造成慢性化脓性综合炎。不仅出现听力下降,还会导致肉芽、胆脂瘤,破坏听骨等。听骨被损坏到一定程度了,无法自愈,只能通过手术解决问题。

能不能帮宝宝掏耳朵

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因为掏耳朵住了院!前几日,乐乐妈给乐乐洗完澡后照例给宝宝掏耳朵。谁知道宝宝在这个时候一挣扎,妈妈用棉签把宝贝的耳道和里面的耳鼓掏烂了,孩子当晚就发烧了,送到医院住了四天才有点好转!

宝宝耳朵不能随便掏

小孩由于自己没有掏耳朵的习惯,很多家长都乐意“帮助”孩子。由于孩子的外耳道皮肤更加娇嫩,与软骨膜连结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并且家长在整个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好力度,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此外,经常给孩子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长期掏耳朵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

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厚度仅约0.1毫米,比纸厚不了多少,如果掏耳朵时孩子乱动,稍不注意,掏耳勺就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孩子的听力。耵聍平时借助人的头部活动、咀嚼食物、张口等动作多可自行排出,如果孩子的耵聍过多、过大或影响听力时,应到医院就诊检查。

有的家长常常拿掏耳勺或小发卡给孩子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而且也是很危险的。即使宝宝耳朵痒或里面进去异物了也不能擅自处理,否则就有可能和上面的事例一样让宝宝耳膜损伤长大了还有可能影响听力。

掏耳朵出血怎么办

掏耳朵出血怎么办

掏耳朵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毛细血管损伤而引起出血的,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掏到鼓膜而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那掏耳朵出血应该怎么办呢?

1、不要随便往耳朵里滴药或冲洗外耳道,以免不慎将细菌带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2、注意洗面、洗头、洗澡时,不要将水灌进外耳道,同时应尽量做到不擤或少擤鼻涕,以免气体和鼻涕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3、如果是因为外伤性鼓膜破裂而引起出血的话,则应该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止感染。

4、患者要保持侧卧姿势,头倾向出血侧,让血水或脑脊液流出。

当掏耳朵出血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做检查,进一步确诊自己是哪种疾病,以便医生有针对性地治疗。

相关推荐

耳朵还会出癌症来

前两天,该院耳鼻喉科门诊来了一个30多岁的男子,他说自己是从外地农村来的,近几个月来觉得左耳朵听声音越来越不清楚,感觉里面像堵了一团棉花。 医生立即给这位男子做了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左耳内长满了乳头状瘤,从里到外把耳道堵得死死的,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他听力下降。随后,他接受了耳道肿瘤切除手术,目前正在恢复中。 有些人觉得耳朵舒服,而且还卫生。但是,耳朵本身有一种自洁功能,分泌物会自然地脱落到耳外 专家说,耳道乳头状瘤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一种“交界瘤”,开始时是良性的,但如果外界刺激比较多就会使其恶变,越长越

经常耳朵好不好

1、外耳道皮肤比拟柔嫩,与软骨膜衔接比拟严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耳朵时假设用力不当容易惹起外耳道损伤、感染,招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形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2、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外表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枯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往常“藏”在外耳道内,具有维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3、有的人耳朵痒了,经常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

医生称耳朵不破皮出血就无碍

耳朵,会堵塞耳道;经常耳朵,会致癌。近日,一则网络流传的新闻令网友犯难:到底要不要耳朵?记者昨咨询专科医生,答案是:只要不频繁耳朵、每次都到破皮出血,就不要紧,一般情况下可每周耳1次。 近日,网上新闻称经常耳朵,会反复刺激耳道皮肤,形成外耳道乳头状瘤。虽是可以切除的良性肿瘤,但多次复发后,可能转变成恶性肿瘤。还有网帖说,长期不耳朵,会形成耳屎栓塞,影响听力。 “经常觉得耳朵痒,如果不想法,会痒得无法忍受,甚至无心工作。”白领陈小姐说,为缓解这种感受,她特意在钥匙上串了个挖耳勺,耳朵

耳屎作用这么大

耳屎这一字眼看似不雅,但对我们的耳朵却有很大的功效,它能清洁耳道、保护耳膜、保护我们的听力,有些妈妈看到宝宝耳朵有耳屎就去,其实,这样随便耳朵对宝宝的耳朵危害是很大的。 耳屎的作用 耳屎,学名为耵聍,是外耳道分泌的一种淡黄色黏稠液体,可以起到保护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肤干裂的作用,并能发挥抑菌和杀菌的生理功效。 一般而言,孩子的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孩子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耳屎对孩子的益处 1、耳屎能清洁耳道 孩子的耳屎中含“耵聍”,它可粘附进入外

勿给宝宝耳朵

在正常情况下,干的耵聍而形成的小块耳屎,可随着开口说话、咀嚼以及头部的活动而自行掉到耳外。 有人做过试验,发现耳道有自洁的功能,能将异物向外搬移。当然速度比较慢,和指甲生长的速度相当。既然这样,耳朵里的耵聍就不需要我们去清理了。 可是有的家长总爱给孩子耳朵,其实,耳朵有很多害处:耳朵时,由于嬉笑打闹,可能损伤外耳道的皮肤;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干净,可引起急性外耳道炎,或外耳道疖肿,给孩子造成很大痛苦,还可能发生意外,穿破鼓膜,引起严重耳聋。另外,给孩子耳时,由于照明不好,可将外耳道口的耵聍推到里面,压

耳屎越越多 经常耳朵不是好习惯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耳朵的习惯,甚至小时候,爸爸妈妈也给我们耳朵,但是耳朵真的管用吗?听说,有人耳朵捣破鼓膜的情况。虽然不想吧,往耳朵里一看,有时会看到不少白色的耵聍片在耳内,于是很想把它干净。周围的人经常的耳朵,仿佛感觉耳朵是一个很爱干净的行为。 常看到有的人一闲下来,就拿发卡或火柴棍耳朵。因为耳朵会给人一种轻微的搔痒的舒适感,所以容易养成习惯,这是一种不良习惯,因为耳朵可以造成外伤。耳道很短小,耳朵时一不小心,或者别人稍稍一碰,就会造成严重外伤。另外,耳朵也会造成感觉不到的、眼

一辈子不耳屎会怎样 耳屎不会堵塞耳朵

不会 耳屎,也就是临床所称的外耳道耵聍,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的分泌物,平时不的话,耳道里面的耵聍碎片也会随着下颌运动,不断地自然排出耳道,因此不用去刻意的耳朵,以免导致耳朵加速分泌,以尽快产生新的耳屎作自我保护,而且不正确的耳朵方式还可能刺激耳朵发炎,甚至损伤耳朵功能。

耳朵出癌症

耳朵出癌症?记者了解到,这样的患者其实并不少见,而且多是在“很愉快”的情况下中招的。 案例:某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来了位30多岁的男子,他说近几个月来觉得左耳朵听声音越来越不清楚,感觉里面像堵了一团棉花。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左耳内长满了乳头状瘤,从里到外把耳道堵得死死的,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他听力下降。 耳道乳头状瘤是病毒感染引起,开始时是良性的,但如果外界刺激比较多,就会使其恶变,越长越多最终堵塞耳道。在各种致其恶变的因素中,耳朵是最多最直接的,询问病史可以发现,此类病人往往有耳朵的经历,那位30多岁的

耳朵里面痒痒怎么办

耳朵里面痒痒怎么办: 一般来说耳朵痒,是由于耳朵发炎造成的。因为只是轻度发炎,所以感觉痒痒的,如果不管,可能发展为重度的中耳炎或外耳炎,严重时可能失聪。有时耳朵痒还伴随着流脓,这时就比较严重了。如果还有出血那么就应该去医院该快治疗,不要延误病情。 关于止痒 当耳朵痒时就要及时止痒,不然会越来越严重。怎样止痒呢?首先你需要准备一瓶双氧水。用棉棒蘸取涂在耳朵里,双氧水有杀菌的作用,也十分安全,而且用时也很舒服。 当耳朵痛时的预处理 耳朵痒又由于我们处理不当时,耳朵里就会痛,此时应该先用双氧水处理一下,然后去医

耳屎不会堵塞耳朵

不会。 耳屎,也就是临床所称的外耳道耵聍,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的分泌物,平时不的话,耳道里面的耵聍碎片也会随着下颌运动,不断地自然排出耳道,因此不用去刻意的耳朵,以免导致耳朵加速分泌,以尽快产生新的耳屎作自我保护,而且不正确的耳朵方式还可能刺激耳朵发炎,甚至损伤耳朵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