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受创后心理调节的方法

受创后心理调节的方法

用焦虑倾诉法消除心理创伤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当一个患者在心理上受到极大创伤后,将自己的不幸埋藏在心里,对人的心理伤害极大,并会发展成不同的生理疾病。为了有效地消除心理上的创伤,一种有效的心理方法是鼓励受灾人员将自己的悲痛心情宣泄释放出来。他们可以在安静的地方大声痛哭;可以将自己悲痛的感受告诉义务工作者或朋友;可以将自己想说的话倾诉出来。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我们的心理医生和义务工作者要想方设法和受灾人员进行沟通,让受灾者将痛苦和忧虑倾泻出来,从而消除自己的悲痛和焦虑的感受。

建立起重新生活的自信心

灾难后,一些受灾人员失去了亲人,失去了财产,和失去了为之生存的所有东西。这种强烈的刺激和孤独感,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受灾人员的自信心显得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和工作者应对受灾人员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帮助他们列出自己的优势,如有一位受灾者有以下优势:我年纪还轻、我身体很好、我受过较好的教育、我有一门技术、我有不少朋友、政府和社会在关心我。

每位受灾者都有他自己特有的优势。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优势后,他就会对生活建立起新的自信心。工作者应和受灾人员一起,帮助受灾人员列出自己所有的优势。

运用心理比较法消除心理创伤

受灾人员列出自己的优势后,应用自己的优势去比其他更不幸的受灾者。如自己在受灾之后,政府、社会给予如此多的关爱和帮助;政府会一如既往的帮助我;我年纪还轻等等,可以以自己的这些优势去比更不幸的人。如一些正处于战争的国家的国民,他们被战争打得家破人亡,也没有受到国际社会实质性的援助。他们每天在胆战心惊中生活,我的情况比他们好多了。以这种心理比较法会使受灾人员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平衡。别人能在这么不幸的情况下继续生活,我为什么不能?

6种心理调节策略及利弊

1发泄:这是孩子使家长比较尴尬和为难的极端方式,他采取一些攻击性、伤害性、破坏性的情绪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宣泄自己的愤怒。除了①所表现的捣乱和破坏以外,其他还有尖叫、哭闹、摔打、骂人等消极行为。

2被动应付:孩子不主动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来调节面临的矛盾,而是被动地承受,什么也不想、不说和不做,只是发呆。如③。

3自我慰藉:孩子通过做一些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来排解心中的焦虑,如⑤,或者“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说一些假想的话来歪曲现实以安慰自己,比如“这些饭菜不好吃”。

4主动解决:孩子积极主动地采取针对问题和困难的适应性行为,尽可能地帮助自己减轻压力,摆脱困境。除了如②所表示的,要求给出理由以外,还有口头反对、提出疑问、摆出条件、寻求合作、自己尝试其他办法(如⑦)等行为。

5替代活动:孩子自己想办法转移注意力,采取一些分心行为,忽略自己的需求,除了如④所表示的,主动寻找玩具以外,还有主动找别人说话、自己唱歌跳舞等行为。

6重新思考:指孩子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对事物的价值重新做出判断和选择,最终调节心理平衡,如⑥,孩子“想了想”妈妈的话,在暂时的“小痛苦”(现在饿一会儿)和明天的“大快乐”(去游乐场)之间进行权衡,最后判断后者更有价值,经过重新思考,他愉快了调节了自己的心理平衡。

不同的心理调节策略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

以上1和2属于消极策略,3属于中性策略,4、5、6属于积极策略。

面临同一情境时,年龄相仿的孩子由于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不同,采取的调节策略可能差别很大,这不仅会导致不同的调节后果,形成思维习惯之后,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人格以及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发泄”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攻击和破坏等问题行为,养成抱怨、报复等不良心理倾向与行为习惯。

有些年轻父母认为,发泄有助于释放消极情绪,排解心理压力。事实上,在释放和排解过程中,孩子并不愉快,他情绪亢奋、行为过激甚至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破坏了和谐的人际氛围,之后还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模式,即出现问题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于是,他通过把外在环境变得更加混乱,用两败俱伤来“扯平”。显然,与其他几种策略相比,这种方式是消极和不足取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习积极调节策略,否则孩子在心理调节能力方面就落后于同龄伙伴了。

★“被动应付”的孩子虽然不像“发泄”那样令人难堪,可能还显得比较听话,但孩子比较被动,不善于动脑筋,遇到问题就发呆;这种不喜欢意志努力的消极策略,阻碍孩子形成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进取人格。

家长容易忽视“被动应付”的孩子,因为他比较安静和乖巧,显得息事宁人,家长常常意识不到这样的孩子还需要进一步积极引导。

★ “自我慰藉”是孩子用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调节心理平衡,达到自我安慰。遇到矛盾和困难时,年龄小的孩子常常这样反应,这有暂时性的自我保护作用,但如果孩子对此依赖过多,会养成幼稚、退缩、逃避的心理与习惯,不利于提高孩子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勇敢面对现实的能力。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少使用这一策略。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调节

Q:本来乳房是女性美的一种象征,所以一旦发现自己得了乳腺癌以后,知道将可能失去乳房,很多女性就会特别地沮丧,心灵会遭受很大的打击,请问患者的心理是怎么调节的?

得乳腺癌跟其他疾病不一样,我胃疼就治胃就可以了,乳腺癌如果不能保乳,就失去乳房。无论是谁,都要走过这样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尤其是身体的残缺,失去乳房,我们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她会非常敏感,非常在意这个。

群体治疗很重要,当你孤立地在一个周围所有人都是很健康的环境下,只有你一个人没有乳房,你会觉得非常难过。如果有一群人,大家都在一起,他们都跟我一样,没有乳房,可是他们生活很好,很快乐。我非常喜欢一个名词,我们跟其他一些乳癌组织有交流,乳癌患者会称自己是“少奶奶”,什么意思? 乳房少了一块或者少了一个,叫自己是少奶奶。一方面是自嘲,因为我缺少了,另外她也非常诙谐,我不在乎我少了,另外还有,她有很尊重自己的意思,我是少奶奶,我并不觉得我比别人差什么。从心理上要给自己自信,但是这种自信是慢慢培养起来的,不是说我得了乳腺癌,我一下子就变了一个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一方面需要自己心理的调试,周围患者朋友的帮助,家人的帮助,同事、朋友、亲友的鼓励,这非常重要,这是综合性的东西,不是完全靠一个人就解决的问题,大家自己的力量是最重要的。

当你患乳腺癌的时候,应该尽快找到一个新的起点,你会觉得无论怎么说,它都是缺少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你没有办法。当你知道,即使我缺少了,我仍然可以过更快乐的日子,虽然你的身体残缺了,但是心理是完整的,可能你的日子比原来更好。

我周围很多失去乳房的这些女人,都会走过这道槛,走过以后,她们的生活真得比以前更加快乐,大家不要太担心这个问题,而且自己要珍视自己,疼爱自己,周围人也会觉得你很正常,比周围人更正常。

Q:一旦自己承受不了的话,有没有请心理咨询师做这方面的帮助?

会有的,但是无论是多么好的咨询师,没有失去过那一部分(乳房),就不会感同身受,就很没有说服力。现在有很多乳癌的组织,它的建立会吸引很多乳癌患者,她们到这里非常有归属感,到聊天的时候,她们会问:你为什么这么好?如果健康的人说你失去这个没有什么,人家肯定会想,那当然了,你有,所以你不在乎,没有的人是我。当跟她是同样人的时候,她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她也没有,她很快乐。于是人就找到样板。

我了解到台湾有一个乳癌组织。所有的职工都是乳癌患者,他们找到了这样的组织,他们又成为这个组织的职工。在台湾,每一个乳腺癌患者只要当她得了乳腺癌,这些组织就到她家去,告诉她,你不用担心,失去乳房,仍然会生活很快乐,去的时候,大家都把自己打扮特别精神。

见到这群女人,非常亮丽,特别精神,精心化妆,带上她们应该带的东西,去到乳腺癌患者的家里。这个组织的职工培训中,对带什么东西,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有非常科学的一套东西。患者已经躺在那个地方觉得我自己要死了,我失去乳房了,我还怎么生活,我不吃饭了,头也不梳了,脸也不洗了,等死了。这个组织的人一进去的时候,做得第一件事情是关上房门,解开衣服,让患者看到站在她对面的这群女人跟她是一样的,她们失去乳房,但是穿上衣服的时候,没有人看见她们是乳癌患者,非常漂亮,非常自信。等这群女人走了以后,这个患者会跳起来说我要去吃饭。这步就解决了,她知道,虽然她得了乳腺癌,她会失去乳房,但是她依然可以像以前一样亮丽生活。患者自助对患者的心理康复非常重要。

老年人心理调节的方法

(1)自我宽慰。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老年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不能与青年人相比,在思想认识上也可能跟不上时代潮流,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老年人要学会自我宽解和自我安慰,切莫因为衰老而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同时,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勉强自己做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莫心急气躁跟自己过不去。

(2)寻找精神寄托。退休固然是件好事,可是突然间改变了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难免会使人空虚无聊、孤独落寞之感,因此很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心理变异。要消除这种情绪,最好的办法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两项感兴趣的活动作为精神寄托,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 诸如读书、园艺、绘画、音乐、书法、旅游以及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等。还应该抽些时间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以使自己生活在群体的友爱之中。

如何自我心理调节失眠

(1)放松情绪法:失眠固然不好,但失眠本身的危害远不如对失眠恐惧与忧虑所造成的危害大。对失眠的恐惧与忧虑,会产生恶性循环的精神交互作用,即失眠—恐惧—紧张—失眠—加重—恐惧加重—紧张加重—失眠更重……因此患了失眠症后,放松情绪,冷静地接受现实至关重要,同时要认识到失眠时,只要能做到心身放松,即便是整夜不眠,也无大碍,高僧经常静坐(卧)不眠却能长寿就是证明。

(2)松笑导眠法:平卧静心,面带微笑,行六次深而慢的呼吸后,转为自然呼吸,每当吸气时,依次意守(注意力集中)头顶——前额——眼皮——嘴唇——颈部——两肩——胸背——腰腹——臀和双腿——双膝和小腿——双脚,并于每一呼气时,默念“松”且体会意守部位散松的感觉,待全身放松后,就会自然入睡,必要时可重复2~3次。

(3)逆向导眠法:对思维杂乱无法入静的失眠者,可采取逆向导眠法。就寝后,不是去准备入睡,而是舒坦地躺着,想一些曾经历过的愉快事件,并沉浸在幸福情景之中。若是因杂念难以入眠时,不但不去控制杂念,反而接着“杂念”去续编故事,而故事情节应使自己感到身心愉快,故事的篇幅编得越长越久远越好。这些有意的回想与“编故事”既可消除患者对“失眠”的恐惧,也可因大脑皮层正常的兴奋疲劳而转入保护性抑制状态,促进自然入眠。

焦虑心理调节怎么做呢

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因此,作为一个神经性焦虑症的患者,你必须首先自信,减少自卑感。应该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点,恢复自信,也就能最终驱逐焦虑。

自我疏导

轻微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在。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当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有可能驱逐和取代焦虑心理,这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方法。

孕妇心理调节该怎么做

1.调节早孕反应

早孕反应通常表现为口味改变、不喜欢闻某些气味,有的还会孕吐并伴随体重下降等症状。根据医生们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孕吐与心理因素其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准妈妈厌恶怀孕,心理和情绪变化大,就比较容易出现剧烈孕吐和其他反应。而相反,如果准妈妈心理稳定,乐观开朗,相应的反应就不会那么剧烈,或者一段时间之后,就逐渐减轻。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准妈妈只要放松心情,随口味变化做些饮食上的调整,就能够顺利度过。

2.遇事保持豁达

有些准妈妈盼子心切,又对将来的生活感到茫然,因为对住房、收入、照料婴儿等问题的担心,导致心理上的高度紧张。这些不良心态致使准妈妈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甚至会表现出神经质,对胎儿十分不利。因此,准妈妈要尽可能做到凡事豁达,不斤斤计较;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要去钻牛角尖,丈夫和其他亲属应关心和照顾准妈妈,使准妈妈的心理保持在最佳状态。

3.定期做产检知情心更安

妊娠中期(孕4~6月)孕妇对生理和心理变化已经较为适应,心理状态一般较平稳,因担心自身健康状况和胎儿发育是否正常,可能产生轻度焦虑,但一般无不良影响。妊娠中期发现异常的孕妇,例如患上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发现胎儿畸形等,则因为面临该如何治疗、是否中期引产等决策,心理负担较重,可能使病情更为不利。对这一特殊群体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怀孕八个月的心理调节

孕8个月孕妇情绪变得焦虑起来,多处于烦躁不安的状态。孕妈妈在这时的心态、眼光开始不同,她们变得更敏感脆弱,易激动而任性,因而一些小事、小矛盾,在她们眼里则放大了倍数。而这些情绪对腹内的胎儿会有不良影响,所以她们需要自己的丈夫更多的支持和关怀。

准爸爸别把不良情绪带回家

“如果妻子向你抱怨自己一件衣服买贵了,或者走在路上被疾驶的汽车溅了脏水,你会对她说什么?”张教授提出的一个问题,引来众多即将当爸爸的男士积极抢答。有的说,要对妻子讲道理,让她明白是非;有的说,会告诉妻子自己买的衣服质量好;而有的则表示,会帮妻子骂司机几句。

“其实都用不着,妻子需要的只是被倾听。”张教授一席话,让在座的年轻男士们恍然大悟。她说,情绪是人格的重要组成,孕妇的情绪尤其要小心管理,因为孕妇的情绪将对胎儿的心理发育产生极重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孕妇的情绪决定了胎儿今后的心理发展方向。

“孕妇的忧愁、恐惧或者过度紧张等信息将传达给体内胎儿,引起胎儿没有安全感。”孕妇必须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说话和做事。在散步、听音乐、说话时,也要尽量多使用第一人称传递信息。

“如果吵嚷或者谩骂了孕妇,孕妇肚子里的孩子同样是受害者,会和妈妈一起伤心。”关心和管理准妈妈的情绪,准爸爸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最关键的两点,就是学会倾听,同时不要将工作等引起的不良情绪带回家。

心理调节小妙招

1、产后忧郁可自愈

如果你只是产后忧郁,让自己的心绪放松,等待着身体对激素水平变化的重新适应。

2、创造健康的产后恢复环境

当你从医院回家时,要限制人来看你。关掉你的电话,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闲适、健康的休养环境。

3、清淡而营养的产后饮食

这个时候的她们需要的并不是大鱼大肉,而是营养丰富的清淡的食物。

4、适度运动快乐心情

做适量的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这不仅能够转移注意力,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宝贝或者烦心的事情上,更是可以使体内自动产生快乐元素,使妈咪的心情从内而外地快乐起来。

不要用传统的方式对待新妈咪——不能下地、不能出门、不能干活、连电视也不能看,这些都会使新妈咪越发地感觉到生活乏味单调,加剧抑郁情绪。

相关推荐

血管瘤患者心理调节是关键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血管瘤患者大多存在心理问题,特别是青少年居多,因此当血管瘤患者长期情绪低落,或者精神萎靡的时候,就会影响到病情的控制与治疗。很多血管瘤生长在头部,容貌上的变化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回避社会活动、恐怕被人看见自己患了血管瘤,有种被歧视与自卑感。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血管瘤患者的心理问题,医生与护士要时常提醒血管瘤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血管瘤患者如何调节情绪 一、平时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战胜心理压力的基础。 二、 当情绪低落或者不良情绪产生时

不孕患者如何做好心理调节

不孕症不但是一种疾病,更是一种心理伤,因此治疗不孕,首先应紧紧抓住女性的生理特点,要保持肝气舒畅,这主要是因为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下进行的,不孕不育的妇女难免出现紧张、焦虑、忧愁等不良情绪,由此造成神经中枢的功能紊乱,使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继而影响到精子与卵子的发生、成熟及排放,进而影响生育。 还有一些人,可能过分关注不育,迫切希望能迅速提高生育能力,对诊断和治疗的关注度远远超出了应有的客观态度,频繁地调整药物、连续地人工助孕,甚至马不停蹄地使用试管婴儿技术,这让医生与病人都疲惫不堪

高考焦虑症怎么办 心理调节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平常心,可以降低原始焦虑,可以继续垂直追问焦虑背后的真正原因,找出原始焦虑,如果这个最终的担心可以接,焦虑程度就会降低。 考生要理解自己、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相信自己,同时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现实状态、成绩水平和全面素质。

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失眠

(1)放松情绪法:失眠固然不好,但失眠本身的危害远不如对失眠恐惧与忧虑所造成的危害大。对失眠的恐惧与忧虑,会产生恶性循环的精神交互作用,即失眠—恐惧—紧张—失眠—加重—恐惧加重—紧张加重—失眠更重……因此患了失眠症后,放松情绪,冷静地接现实至关重要,同时要认识到失眠时,只要能做到心身放松,即便是整夜不眠,也无大碍,高僧经常静坐(卧)不眠却能长寿就是证明。(2)松笑导眠法:平卧静心,面带微笑,行六次深而慢的呼吸后,转为自然呼吸,每当吸气时,依次意守(注意力集中)头顶——前额——眼皮——嘴唇——颈部——两肩

患者的心理调节要做到什么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既不亢奋也不抑郁,那么人体就能很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反之就会表现为抑郁寡欢、急躁易怒等,以此我们可以看出脂肪肝患者心态调节的重要所在了。对于脂肪肝人群,良好的日常习惯也非常重要。平时饮食宜清淡,多锻炼,限制烟酒等。还可以适当选择饮用有保肝护肝作用的中药茶饮。 脂肪肝患者心态调节首先要学会学会控制怒气,即使生气也不要超过3分钟。脂肪肝人群可以通过适当的娱乐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如听音乐,看喜剧,可使人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

血管瘤患者心理调节是关键

一、平时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战胜心理压力的基础。 二、 当情绪低落或者不良情绪产生时,可向家人、朋友倾诉,适当发泄愤懑,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自己的方式宣泄负面情绪。 三、血管瘤患者应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上转移到其他方面去,是一种很有效的血管瘤心理治疗办法。比如幽默的笑话、轻松的音乐都能缓解情绪。

儿童白癜风应进行心理调节

临床对于儿童白癜风白斑部位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患儿心理上的疏导。避免白癜风给患儿的心理上带来负面影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刻,心理机能还未健全极易外界的干扰,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长期的负担甚至会因白癜风而患上心理疾病。因此,在对儿童白癜风治疗时要身心同治,尤其是儿童白癜风患者的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对患儿的心理及时进行调整。 一、维护患儿的自主性 父母应注意维护其自主性,尽量在可能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如让他们决定什么时候做治疗(是现在还是半小时以后),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父母不应该一概包办代替

丧偶老人怎么进行心理调节

改变环境、转移注意力 如到子女家中住段时间,或住所不再放置配偶生前使用的家具物品,以免见物思情;也可找些自我安慰方法,如不把配偶逝世说成死,而是仙逝,去了另一个世界;还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养花、养鸟、养鱼、钓鱼、练习书法绘画等,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 将心中的苦楚向亲朋倾吐 丧偶老人应把内心的痛苦、焦虑和想法,一股脑儿地向子女、亲戚和朋友倾吐,以寻找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一旦将心中的痛楚诉出,心里就会好过些,还能从亲朋好友的安抚中感到温馨与鼓舞。 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 以新的社会活动方式取代以往的家庭

冬季如何养生 注意心理调节

造成秋季抑郁症的原因主要是秋季阳光照射少,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出现了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他们往往觉得自己活着是有罪的,显得自卑、自闭,临床表现为情绪变得易怒、忧郁、易疲劳、精力衰退、注意力分散等,最后甚至会自伤、自杀。 晒晒太阳,是比较适合季节性抑郁的方法。一般的症状,在换季的时候会有所发展,其表现主要有没有精神、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下降等,但是这些不良的表现,在阳光照耀下会逐渐消失,还要适当补充营养。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对人们的精神健康方面,有着重

血管瘤患者心理调节是关键

根据血管瘤专家介绍,全国约有上千万的患者,这些患者当中有43%没有得到正规的治疗,36%的患者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治疗方法阶段,另外还有10%左右正面临血管瘤恶变带来的危害。许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问题,不愿与人沟通,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等发现血管瘤严重后才到医院就诊。这些从患者自身表现出来的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 很多血管瘤患者对于血管瘤的情况都存在不解,为什么自己的血管瘤增长速度快,而有的患者很慢?为什么我们同时治疗,他治疗后就痊愈了,而我还需要继续治疗?血管瘤专家解释说:“除了个人体质的问题之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