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光吃止痛药没用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光吃止痛药没用
提起民间俗称为“缠腰龙”的带状疱疹,很多人都以为只是一种皮肤病,“治好就完事了”。可没想到,带状疱疹皮肤的损伤痊愈后竟然还会给一部分患者留下神经痛。那种刀割、火烧或针刺样的痛感让患者连穿衣服都成为一件难事。在近期召开的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学院第三次工作会议上,来自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潘小平教授特别叮嘱,带状疱疹患者在皮损愈合后发生上述疼痛症状,且常规止痛药治疗一段时间没有好转,需考虑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建议及时就诊。
受折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许多带状疱疹患者在急性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3个月仍然承受着持续或发作性的剧烈疼痛,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专家指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国外数据显示,25%~50%的50岁以上感染带状疱疹患者患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最常见的感受是“刀割样、火烧样、针刺样”疼痛,那种剧烈的疼痛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且往往伴有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伴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无法忍受的痛苦。
该看什么科:神经内科或疼痛科
被疼痛折磨得坐立不安的患者往往手足无措。由于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不足,在发病之后,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到医院看什么科,往往先采取休息或自行服药等办法来对付,直到疼痛仍然无法缓解时,才会选择前往医院就诊。
普通患者确实难以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初期根据症状自行判断。也正因如此,很多患者在默默忍受或自行用药中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严重的还会逐渐发展成更加顽固的慢性疼痛。
与会的专家们均强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本来应该到神经内科或疼痛科就诊,但因为认知上的盲区,很多患者到医院后却往往先挂了皮肤科的号,多次辗转后才找到正确的就诊路径。
治疗:不能光靠止痛药
以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大多依靠传统的止痛药物。“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由于病毒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传统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曲马多、吗啡等,由于作用机制上的局限性,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医学界对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共识是,使用能够通过调节过度兴奋的神经元,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度释放的药物。“这类药可同时减轻疼痛、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睡眠,目前已被众多国际指南推荐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线药物。”
带状疱疹神经疼痛怎么办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疼痛,往往没有外界刺激的自发疼痛和轻微刺激但反应剧烈而持久的疼痛。患者常常用“刀割、火烧、针刺”等词语来形容这种痛感。所以在常人看来很平常的像穿衣服、盖被子等普通小事,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而言却是莫大的痛苦。健康的人每天可以安稳入睡并且精神饱满地醒来,但是患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病人哪怕夜里能睡上1-2个小时的安稳觉也会感到无比幸福。
因为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存在认知盲区,患者到医院后,常常迷茫不知应该前往哪科就诊,经过多次辗转反复后才去到疼痛科或神经内科就诊。大连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梁战华教授表示,普通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难以在发病初期根据症状自行判断。也正因如此,患者往往在默默忍受或自行用药中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严重的还会逐渐发展成更加顽固的慢性疼痛。
还有,传统镇痛药物由于作用机制上的局限性,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新一代钙离子通道抑制剂通过调节过度兴奋的神经元,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度释放,减轻疼痛、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睡眠。
带状疱疹患者在皮损愈合后发生类似灼烧或火烧样疼痛、电击样痛、针刺样痛、撕裂样疼痛或异常感觉,且采用常规止痛药治疗一段时间没有好转的情况下,要警惕是否发生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办法
1. 药物治疗
国际上推荐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的一线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为类似卡马西平的抗癫痫药物,但副作用明显小于卡马西平等药物。服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三个月以上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以免骨髓抑制。曲马多等镇痛药物也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常用药物,常和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合用。另外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激素、非甾体类镇痛消炎药、局部麻醉药贴剂等。药物治疗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部分患者只需药物治疗。但是,对于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药物治疗只能减轻症状,而不能控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爆发痛发作。对于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采取其他治疗方式。
2. 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对控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爆发痛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早期。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包括硬膜外阻滞、神经干阻滞、椎旁阻滞等。神经阻滞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两周左右。
3. 皮内注射
皮内注射药物如肉毒素等也有一定效果,特别是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皮肤摩擦痛。
4. 神经毁损
经过上述治疗,仍有部分患者不能控制疼痛,则可考虑神经毁损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好发于胸、肋、背以及脸部,对于这些部位的感觉神经毁损,如果控制的好并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其他功能,因此可以考虑神经毁损。神经毁损的方式有化学毁损和射频毁损。化学毁损由于可控性较差现在少用,而射频毁损由于可控性较好因此更为安全,因此较多使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涉及重要的部位以及神经不可视等因素,胸背部神经毁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其成功率在50-60%,而面部神经毁损成功率较高,在90%以上。而对于其他部位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如四肢部位出现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不适宜应用神经毁损的方式治疗。
5. 脊髓电刺激
经过上述治疗后,90%的患者可以明显减轻疼痛,可以通过继续服用药物控制疼痛。但仍有10%左右的患者,上述治疗仍然无效。这时可以考虑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电刺激是指将电极植入椎管内,用脉冲电流刺激掩盖疼痛刺激,从而治疗临床顽固性难治疼痛的一种方法。对于上述各种方法都无效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可以考虑行脊髓电刺激治疗。
6. 其他
其他方法包括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等。
总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非常难治的神经病理性疼痛,通过上述综合治疗可以将绝大多数患者的疼痛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让其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对于各种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得患者好评。
带状疱疹后遗症能治吗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现代治疗
早期应用抗病毒药、止痛药、感觉神经阻滞、交感神经阻滞法止痛,同时静脉输液加入消炎、止痛、增加免疫力的药物。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 72 小时一次,有效的缓解疼痛,缩短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疼痛期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物理疗法:常用的“音频”、“电生理治疗”、“光疗”。
“光疗”主要通过光化学作用和热能光能作用下,使细胞吸收光能并在局部产热 , 使患区血供增加 , 促进细胞的代谢。对人体产生许多有益的作用 , 并对带状疱疹疼痛起到治疗作用。临床常用的“光疗”有红外线、紫外线、激光。
电生理治疗 用于 PHN 止痛在国外较为普遍 , 如经皮肤 (TENS) 、经脊髓 (DCS) 、经下丘脑 (DBS) 电刺激止痛等均为常用的方法 , 其基本原理是基于我国针刺止痛的传统方法,在运用电生理治疗过程中应当做到有序和持久 , 充分发挥机体内部的调节机制 , 重点启动内源性的镇痛系统方能达到临床上的治疗效果。
什么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遗留下来的神经痛,属于后遗症的一种,具体来说,带状疱疹若皮疹消退以后超过 1 个月仍有疼痛存在,或在疼痛缓解后再次发生超过 4 周的疼痛。表现为局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的灼痛、刺痛、跳痛、刀割痛,严重者影响了休息、睡眠、精神状态等。患带状疱疹后,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人中,有四分之三是 50 岁以上老年人。该病是医学界的疼痛难题,是中老年人健康潜在的杀手。
如何防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6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慢性化或者形成疱疹后神经痛的概率非常高,而且随年龄增高发病率也增,80岁以上老人疱疹后神经痛发病率可高达75%以上。疼痛迁延不愈,有的长达数十年。糖尿病患者、带状疱疹急性期体温超过38.5度、急性期疼痛剧烈、皮损大的患者越容易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接受放疗、化疗者发病率也较高。据估计,目前美国有50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而英国的患者达30万,我国带状疱疹发病率有增无减。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主要表现为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患区仍存在持续性或发作性剧烈疼痛,受累皮肤常出现发红、发紫或褐色。在此消退后常有苍白色的瘢痕,有时,病程较长的病例也无瘢痕而又非常严重的疼痛。其次,患区常有感觉减退或感觉缺失症状,而皮肤常有痛觉超敏(触诱发痛),即轻轻触摸皮肤即可产生剧烈难忍的疼痛;并有痛觉过敏,即对伤害性刺激的疼痛感觉增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性质常出现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持续性的烧灼样疼痛,另一种是阵发性刀割样疼痛。两种都可是自发出现及在轻触皮肤时出现。用力按压皮肤时常可减轻疼痛,而轻触皮肤常不可忍受。一些患者常描述有不可忍受的发痒、蚁行感或感觉迟钝。这些感觉可由劳累、温度改变、天气变化和情绪低落所诱发。由于对剧烈疼痛的恐惧,患者的心理负担沉重,情绪低落,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和有自杀倾向。查体时常发现在瘢痕区甚至瘢痕区域周围的皮肤对针刺、温度或触摸的感觉减退或丧失。但与之相矛盾的是,以拇指或食指轻擦或牵拉皮肤可出现皮肤剧烈的疼痛,医学术语称为“痛敏”。
带状疱疹如何治疗 止痛
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止痛药或者给予镇痛剂,因为带状疱疹常伴有急性疼痛,也可通过神经阻滞及修复神经来缓解患者疼痛,来预防或者治疗疱疹后神经痛,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怎么治疗 药物治疗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与急性发作期神经疼痛的药物治疗不尽相同,本病对许多常用止痛剂效果不佳。因而常用麻醉性止痛药来治疗,并配合使用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激素类药物来治疗,具体药物治疗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带状疱疹的疼痛到底有多痛
带状疱疹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皮肤病,民间俗称“缠腰龙”。很少有人知道,许多带状疱疹患者在病愈后的3个月内仍然承受着持续或发作性的剧烈疼痛,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数据显示,25%到50%的50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会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其最常见的感受是“刀割样、火烧样、针刺样”疼痛,这种疼痛甚至会折磨患者长达数年,并同时伴随失眠、焦虑、抑郁。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往往是由于病毒导致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然而大部分传统镇痛药物对此类神经痛的治疗效果都不理想,使得医生长期以来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感到棘手。
带状疱疹疼痛感依轻重不同
皮疹出现前,常有轻重不同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局部皮肤知觉过敏,灼热,针刺样疼痛等。之后同时出现皮肤红斑、水疱,簇集成群,互不融合排列成带状。常沿一定的外围神经部位分布,好发于单侧,有附近淋巴结肿大症状。最后水疱干燥、结痂、脱落,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斑。儿童患者往往疼痛轻微或无痛,老年患者可疼痛剧烈;甚至难以忍受。部分中老年患者于皮疹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或更久。
以疼痛为前驱症状的患者,因发病部位不同,病初容易误诊为心脏病、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肾绞痛、肩周炎等,等出现皮疹后才被确诊为带状疱疹,而此前患者可能已误服治疗其他系统疾病的中西药。因此,在皮肤出现疼痛之时,除考虑可能是内、外、妇、骨科疾病的同时,应多一种思路——皮肤疾病。
带状疱疹“缠腰龙”缠一圈人就会被“缠死”?
“缠腰龙”其实仅为腰部的带状疱疹。好发于春秋季,多见于成人。有传说“缠腰龙”缠一圈人就会被“缠死”,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来了解一下带状疱疹发病的原因: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潜伏在脊髓神经节中,当劳累、感染、外伤等免疫低下时,病毒被激活,导致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局部皮肤有灼热痛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1~3日后沿某一神经分布区域发生簇集成群粟粒或绿豆大小丘疹、丘疱疹、水疱呈带状分布。数日后部分水疱糜烂、渗出、结痂,最后留有色素沉着。
被“缠腰龙”“缠”上了,怎么办?
首先,要放松心情,在饮食上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避免抽烟、饮酒、喝浓茶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其次,对症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消炎、止痛、营养神经制剂。需要注意的是水疱处不可用针或牙签等方法将其挑破,以免加重感染;及时修剪指甲,避免搔抓及摩擦。
“缠腰龙”有一定的自限性,病程为2~4周,轻者可不治自愈,愈后极少复发;“缠腰龙”通常局限于躯体一侧,同时伴有神经痛,一般在对侧不会发生,所以说“缠腰龙”不会缠一圈,更不会“缠”死人。
蜘蛛痣为什么后遗神经痛
一、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发病期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及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有人对PHN皮区行热刺激试验,发现热刺激引起的痛觉过敏(hyperalgesia)以疼痛最严重的皮区最为显著,且热刺激痛觉过敏病人的疼痛分级和痛觉超敏的严重程度都显著增高,且一些非伤害刺激(如温热、微冷)即可引起严重疼痛。上述结果提示,周围神经功能缺失与自发痛或唤起痛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关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的疼痛皮区内可能存在着多种感觉方式,最初的伤害感受器传入刺激使周围神经与中枢之间发生持续联系,由此促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持续疼痛。其他原因也可能是PHN疼痛的机制,PHN局部应用某些药物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也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局部应用辣椒素,与P物质耗竭有关;局部应用氯胺酮,与非竞争性NMDA受体有关。总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能由多种原因综合而引起,具体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中枢神经异常:因带状疱疹并发症之一是无菌性脑膜炎,说明带状疱疹在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同时,也可能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临床采用神经根切断术治疗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依然存在,也可说明其中存在中枢性原因。有人对慢性疼痛病人脑活动程度,用放射性同位素PET技术(阳电子放射X线体层扫描照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疼痛病人患肢对侧的丘脑活动降低明显,认为丘脑对疼痛调制环路的功能改变,可能是导致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
三、精神因素带状疱疹并发症之一的有些精神症状,可始终伴随着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如25%病人伴有失眠,20%伴有精神痛苦(无助和沮丧);大于50岁的老年病人中伴失眠者更多,占30%,明显多于40岁以下的年轻病人。Soldlovics tajic报告一例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病人伴有严重精神消沉,既往并无精神病史和家族史,提出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取精神治疗是十分必要的。精神症状是否与中枢神经病变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有些疼痛症状可能与精神状态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