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的分证论治
脾虚的分证论治
1、脾虚呕吐
【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健脾和胃止呕。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渗湿止泻
【方剂】参苓白术散化裁。
3、脾虚水肿
【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治法】温脾利水消肿。
【方剂】实脾饮加减。
脾虚分类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死精的辨证论治
(一)肾气亏虚证。治法补肾益精。方药生精种玉汤。方中仙灵脾、川断、菟丝子温肾壮阳,促进生殖之精的化生;何首乌、枸杞子、桑椹子滋补肝肾阴血,以资生精之源;覆盆子、五味子固肾摄精,以防精液之失泄;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以助后天之精之化源,充养先天肾精。本方先天后天兼顾,精血双补,补益肾精。
(二) 肾阳亏虚证。治法温肾壮阳。方药赞育丹加减。方中用炮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蛇床子、韭子温肾壮阳;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补肝肾,益精血,强壮腰膝;人参、熟地、当归、白术益气养血,资生精之源;鹿茸温肾壮阳,填补精血。诸药合用,补肾火,益肾精。
(三)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清热,降火。方药死精Ⅰ号方。方中用知母、黄柏、生地、白芍滋阴降火;丹参、赤芍、当归活血化瘀;金银花、蒲公英、生甘草清热解毒;川续断益肾填精。诸药合用,滋阴清热,泻火解毒,对前列腺炎、精囊炎致死精症尤为适合。
(四)肝郁血瘀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精。方药以逍遥丸合乌药散加减。方中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气;乌药、沉香、橘核行气止痛,温通经脉;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当归活血化瘀;仙茅、淫羊蕾温肾生精。诸药合用,使肝气舒畅,筋脉得养,肾气强盛,阴精化生复常。中药可选用“死精子1号”方:金银花、丹参各30g,蒲公英、生地、川续断各15g,当归12g,知母、黄柏、赤白芍、甘草各9g,每日一剂,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对前列腺炎、精囊炎引起的死精子症有较好的疗效。
天疱疮辨证论治
心脾湿热型
【证见】 皮疹以大疱为主,糜烂面大,渗液较多,常并有粘膜损害(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尤其是急性发作期)。常伴有身热,心烦,口渴,纳呆,疲倦乏力,口舌糜烂,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主方清脾除湿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土茯苓30克,生地黄25克,连翘、茵陈各15克,黄芩、栀子、泽泻、枳壳各12克,白术、苍术、淡竹叶各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玄明粉15克(冲)。火毒较盛者,去白术、苍术,加黄连9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
脾虚湿盛型
【证见】 水疱、大疱较稀疏,间有新水疱出现,糜烂面淡红不鲜,渗液较多,并见黄褐色较厚痂皮或乳头状增殖(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之慢性期)。常伴有面色发白或萎黄,胃纳不佳,体倦乏力,大便溏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健脾渗湿。
【方药】
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25克,茯苓、薏苡仁各30克,白术、扁豆、山药各15克,苍术12克,陈皮、炙甘草各5克,砂仁6克(后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剂。
阴伤津耗型
【证见】 皮疹以红斑、鳞屑、结痂为主,渗液不多(多见于落叶型和红斑型天疱疮)。伴有口干咽 燥,烦躁不安,夜睡难寐,大便干结。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 养阴生津润燥。
【方药】
主方滋燥养营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合增液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当归9克,生地黄、熟地黄、白芍、玉竹、金银花各15克,黄芩、玄参、麦冬各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剂。气阴两伤者,可加太子参30克,或用西洋参6~9克另炖服。
孕妈妈感冒的辨证施治方法
中医学认为,孕妇感冒初期,病热轻浅者,可治病以安胎;如病势较重“而壮热日久不退者,或风疹泛起较甚者,从优生优育角度考虑必要时应终止妊娠。
”《医门棒喝·叶氏温病论》日:“凡温病初起'发热而微恶寒者,邪在卫分;若舌深绛,烦躁不寐,或夜有谵语,已入血分矣。”
所以,孕妇感冒应根据邪气所在部位辨证论治,凡卫分证者,可用辛凉解表;而气分证热邪壅肺者,宜用清热宣肺。
(1)卫分证:金银花、连翘、淡豆豉各15克,荆芥穗、竹叶、桔,梗、牛蒡子、甘草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可连用,“3~5日。此方具有辛凉清热、解表发汗等功效,使病去胎安。
(2)气分证:石膏、鱼腥草各20克,炙麻黄、杏仁、黄芩、知母、甘草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可连用3~5日。此方具有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等功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什么引起的
这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起病急、有全身散在出血点或瘀斑的急性化脓性脑膜与脊髓膜的炎症,须及时采用大量有效 抗生素治疗,以防病情恶化成为暴发型流脑。中医学认为此病由经 脉搏阻所致,治疗要以除痹通络为主,并按瘀血内阻型、湿热风蕴 型、寒湿痹阻型等分证论治。
脾虚怎么办有哪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脾虚的分证论治:
1、脾虚呕吐
【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健脾和胃止呕。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渗湿止泻
【方剂】参苓白术散化裁。
3、脾虚水肿
【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治法】温脾利水消肿。
【方剂】实脾饮加减。
脾虚的饮食预防:
1、宜食食物: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2、忌食食物: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
经期可不可以吃芒果 经期吃芒果会导致闭经吗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分析,女性出现闭经主要是由于肾虚、脾虚、血虚、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等六种原因引起。而从芒果的性味我们可以了解到,芒果性微寒的食物,即使是经期女性正常量食用芒果,也不足以导致女性出现寒凝血瘀而导致闭经的现象;另外,芒果味酸而甘,酸甘既济,功能协同,敛阴不留浊,益气不伤阴,气血调和,则经血以时下。
类风湿中医有哪些治疗方法
类风湿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不同于一般的风寒湿痹,病变首先发生在关节滑膜,然后侵及关节软骨、韧带、肌腱以及全身结缔组织。在病变的骨骱经筋产生瘀血、痰湿胶结在一起 ,难解难去,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四肢小关节特别是掌指及近端指关节有晨僵、肿痛、梭形肿胀,甚至骨关节面侵蚀、融合,关节间隙显著狭窄或消失,关节变形、强直等。
1、分证论治
中医认为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原因有风寒湿热兼夹、偏盛的区别,侵入气血之先后;体质有阴、阳之偏颇,从化之各异内生无形之虚邪有热、寒之倾向;变生之毒也存在寒、热等不同性质,导致所引起的“病络”性征、 集体整体反应状态也有相应区别。因此根据临床上有关特征性现象及相互转化的演变规律,治疗上应强调分证论治。
2、截毒防变
通常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急性发作期以外邪为主导,中晚期则会内生之邪可导致患者难愈,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早期或可以散寒、清热等,兼以调和营卫而竟全功;到中晚期,外邪与气血津液交织变化,痰瘀相合阻滞 络脉,以至络脉亢变,毒邪聚合难解,病恣行周围之势。
3、通畅络脉
早期主要以络实为主,当“散寒清热”以通畅络脉,如活血化痰通络、理气化痰通络、活血化瘀通络等法,兼以补虚;晚期络虚为主,当“赔补肝肾”以扶正通络,兼以痛补。
心脾两虚易导致失眠中医怎样辨证论治
(1)症状:患者不易入睡,或睡中多梦,易醒,醒后再难入睡,或兼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口淡无味,或食后腹胀,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缓弱。此种不寐临床上比较多见。
(2)病机:由于心脾两虚,营血不足,不能奉养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生失眠、多梦、醒后不易入睡;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所以面色少华而萎黄;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脾气虚则饮食无味,脾不健运则食后腹胀,胃气虚弱则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舌淡、脉缓弱,均为气虚、血少之征。本型病人多为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病人体衰或行大手术后以及年老气虚血少等,引起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有的病人则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胃气不和,脾阳不运,食少纳呆,气血化生来源不足,无以养心,而致心脾两虚。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因而辨证施治时,必须将以上病机及辨证要点结合起来,辨证方能更加准确。
(3)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4)选方:归脾汤。
(5)用药:党参30g,黄芪18g,当归12g,龙眼肉12g,白术9g,木香6g,陈皮6g,茯神15g,酸枣仁18g,远志15g。
(6)方解:方中党参、黄芪补心脾之气,当归、龙眼肉养心脾之血,白术、木香、陈皮健脾畅中,茯神、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共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效。
(7)加减:如心血不足者,可加白芍10g,熟地、阿胶珠各12g,以养心血;如不寐较重者,酌加五味子12g,柏子仁15g,有助于养心安神,或加合欢皮12g,夜交藤、龙骨、牡蛎各30g,以镇静安神;如兼见脘闷纳呆,苔滑腻者,加半夏、厚朴各10g,陈皮12g,茯苓15g,以健脾理气化痰。脾虚便溏者,宜温脾安神,可选用景岳寿脾煎(人参、白术、山药、干姜、炒枣仁、远志、莲肉、炙甘草);偏于气虚者,可选用六君子汤(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加炒枣仁、黄芪;偏于血虚者,宜养血安神,可选用茯神散(茯神、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白茯苓、桔梗、远志、党参、红枣);若偏于心气亏虚者,宜益气镇静为主,可选用安神定志丸(人参、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偏于心血虚者,可用甘麦大枣汤加味。
水疝的辩证论治
治疗原则
本病以手术为主要治疗原则。若肾气亏虚证,宜温肾通阳,化气行水;若湿热下注证,宜清热利湿;若肾虚寒湿,温肾散寒,化气行水;若瘀血阻络证,宜化瘀行气利水。
证治分类
1、肾气亏虚证
主证:多见于婴幼儿。站立、哭叫时肿块增大,平卧时肿物缩小,肿物过大时,阴囊光亮如水晶;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温肾通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加减。
2、湿热下注证
主证:多见于成年人。阴囊肿胀,潮湿而热,或有睾丸肿痛;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大分清饮加减。
常用药:茯苓、 泽泻 、木通、 猪苓、 栀子、 枳壳 、车前子。
3、肾虚寒湿证
主证:多见于病程长久者。阴囊肿胀寒冷,久则皮肤增厚;可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腰酸腿软,便溏,小便清长;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散寒,化气行水。
代表方:加味五苓散加减。
常用药:漂白术、白云苓、结猪苓、宣泽泻、青化桂、藿香梗、宣木瓜、西砂仁。
4、瘀血阻络证
主证:能触到肿块,伴疼痛,多不能透光;舌紫黯,苔薄,脉细涩。
治法: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活血散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 当归尾 、赤芍 、苏木 、牡丹皮、 枳壳、 瓜蒌仁、桃仁、槟榔、 大黄。
齿痕舌是怎么回事
齿痕舌又名齿印舌,是指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其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齿痕舌是异常舌形的一种,常与胖嫩舌同见,在舌诊中容易辨识,并且受外来因素(如食物、药剂等)影响较少,其对临床辨证论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