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共3方
中暑共3方
方剂1 食盐10-20克,生姜15克制用法:二味同炒,炒至盐黄、姜微黑后,用水煎服。适应症:中暑
方剂2 鲜芦根60克、鲜藕(去节)、荸荠(去皮)各90克,雪梨10个,鲜麦冬60克制用法:绞汁。温饮或冷饮。适应症:中暑方剂3 滑石、大黄、甘草各等量制用法:研末。每次用20克,日服3次。适应症:中暑
方剂3 柳树皮、榆树皮各适量制用法:烧炭加少许冰片,共研细末。直接撒于患处或用香油调涂患处。
夏季户外中暑学会3处理方法
1、穴位按摩
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2、擦药
取食盐一握,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3、刮痧
除病人中暑症状外,可将右手中指弯曲,在病人胸部皮肤上划一下,如有明显的紫红色隆起的划痕,就说明有“痧”,使用刮痧方法就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用一枚一元的硬币或光滑的汤匙柄(用酒精消毒)做工具,有专门的刮痧板更好,蘸香油或花生油在清洁的后颈部两侧、脊柱两侧、两肘、头骨上下等处刮。
刮痧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手持刮痧板以30~45度角由上到下、由左到右顺着刮,用力均匀,每次刮5~6遍或皮肤出现紫红色刮痕为止。多数病人刮后就可以感到头脑清醒。但如病情较重或刮痧无效,则应及早找医生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炎炎夏日小心中暑3种症状
一、中暑的具体症状:
1、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
2、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3、重症病例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
二、中暑的分类及对应症状:
1、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不超过38℃。
2、轻度中暑:上述症状加重,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症状及体症。
3、重度中暑:
①中暑高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散热困难,体内积热过多所致。开始有先兆中暑症状,以后出现头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体温在 40℃以上。
②中暑衰竭:由于大量出汗发生水及盐类丢失引起血容量不足。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呼吸快而浅,神志不清,腋温低,肛温在38。5℃左右。
③中暑痉挛:大量出汗后只饮入大量的水,而未补充食盐、血 、钠及氯降低,血、钾亦可降低。患者口渴、尿少、肌肉痉挛及疼痛,体温正常。
④日射病:因过强阳光照射头部,大量紫外线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温度升高(可达41~42℃),出现脑及脑膜水肿,充血。故发生剧烈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体温可轻度升高,上述情况有时可合并出现。
中医治中暑的方法
针灸治疗中暑的记载,多见于明清的一些针灸书籍,以《针灸大成》、《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逢源》、《神灸经纶》等为多。
据病情进退,可辨为轻重二型。轻证中暑:症见头昏头痛、胸闷呕恶、高热汗闭、烦躁不安、脉洪数、舌苔黄腻。重证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如为暑热蒙心,尚见神昏喘促、转筋抽搐;如属气阴两伤,则现面色苍白、汗出气短、四肢厥冷、猝然昏迷、脉象虚细、质淡白等证候。治疗也可按以上两型分而治之。
(一)轻证中暑
1.治则:清泄暑热。
2.处方:内庭、曲池、内关、太阳。
3.方义:内庭为足阳明之荥,“荥主身热”(《难经》),曲池为手阳明之合,两穴合用可泄阳明之暑热;内关通于阴维,阴维之脉行腹里、贯胸膈,故能和胃止呕;太阳为经外奇穴,刺血清热,疏解头部昏痛。
4.治法:宜将病人迅速置于阴凉通风处,解开衣衫。先以三棱针点刺双侧太阳,挤去恶血,余穴均施凉泻法。留针至症状明显改善,留针期间亦须间断运针。
(二)重证中暑
暑热蒙心
1.治则:清热开窍止搐。
2.处方:水沟、百会、委中、十宣;转筋抽搐加阳陵泉、承山、后溪。
3.方义:暑热蒙心,清窍闭塞,取水沟、百会以醒脑通闭;委中,膀胱经合穴而属血郄,刺之可泄血分热毒;十宣更有泻热治神、调节阴阳之功。转筋抽搐乃热极动风之象,取筋会阳陵泉穴舒筋解痉;承山为止搐缓挛之验穴;后溪,通于督脉而和脑相维系,更有息风镇惊之效。
4.治法:先刺水沟,深刺至齿,针尖向上,施以泻法。委中、十宣均以三棱针泻血,余穴亦用泻法,强度宜适当加大。留针至神清搐止,须间断运针。
气阴两脱
1.治则:补气滋阴。
2.处方:气海、百会、太渊、复溜。
3.方义:气海为元气之海,灸之可大补元气;百会为诸阳之会,更能升阳固脱;太渊乃手太阴肺经原穴,本型为中暑之危重阶段,汗出脉绝,取此以滋肺阴固卫阳;复溜是足少阴肾经经穴,可补肾阴振肾气。四穴合用,内补肺肾之阴液,外固欲脱之卫阳。
4.治法:气海、百会施艾条雀啄法灸,持续下断,直至神志清醒。余穴用针刺,采用补法留针,其间须反复运针刺激。
此型病情危重,宜配合其他中西医疗法。
中医治疗中暑方法好
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比较于西医更温和,副作用更小,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中医根据中暑不同病程的病理变化及其证候表现进行辨证论治。
中暑轻症:头痛头晕,汗多,皮肤灼热,气粗,舌燥,口干烦渴,脉浮大而数。
治法:取督脉、手厥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泄热祛暑。 处方:大椎、内关、曲池、委中。 方义:大椎泻全身之热;委中又名血郄;放血以清血分热;曲池清热要穴;内关清热泄三焦火。
重症中暑:先头痛,烦渴,,呼吸喘息,继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汗出,脉沉而无力。
治法:取督脉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开窍、泄热、祛暑。 处方:水沟、百会、十宣、曲泽、委中。 方义:神志昏迷,取水沟、百会以开窍醒神;曲泽为心包经合穴,配委中刺血以清血热;十宣放血以开窍苏厥。
其他疗法:刮痧疗法:适用于中暑轻证,用光滑平整的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背脊两侧,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胸窝及腘窝等处,刮至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3个方法助孕妇解暑
1、多喝有利于胎儿发育的淡茶
茶叶,含有茶多酚、芳香油、矿物质、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但各种茶所含成分不同,绿茶含锌量极为丰富,而红茶的浸出液中含锌量则甚微。锌元素对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专家认为喜欢喝茶的孕妇可以适量喝点淡绿茶,淡绿茶对加强心肾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预防妊娠水肿、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对孕妇来说是大有好处的。此外,虽然饮用淡绿茶对孕妇对胎儿有益,但绿茶中也含有鞣酸,也会妨碍铁的吸收。因此孕妇在饭后1小时再饮用淡绿茶,就不会影响铁的吸收了。没有饮茶习惯的孕妇最好喝点富含维生素C的饮料,因为维生素C能帮助铁的吸收,还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注意事项:孕妇如果喝茶太多、太浓,特别是饮用浓红茶,对胎儿就会产生危害。因为茶叶中的咖啡因具有兴奋作用,饮茶过多会刺激胎儿增加胎动,甚至危害胎儿的生长发育。茶叶中含有鞣酸,鞣酸可与孕妇食物中的铁元素结合成为一种不能被机体吸收的复合物。孕妇如果过多地饮用浓茶就有引起妊娠贫血的可能,胎儿也可能出现先天性缺铁性贫血。因此,孕妇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喝浓茶,也不要喝太多的茶。
2、多喝一些消暑汤
西红柿蛋汤:对于夏季胃口不好的准妈妈来说,不妨将一些水果入菜来增强食欲,除了西红柿,菠萝、柠檬、柳橙都适合作为烹煮食物的原料。如果喜欢,也可以加醋以增添菜色美味。
海米冬瓜汤:冬瓜含有充足的水分,具有清热毒、利排尿、止渴除烦、祛湿解暑等功效,是孕妇水肿的消肿佳品;海米是钙的较好来源。在孕晚期,准妈妈可多吃冬瓜和海米,既可去除孕期水肿,又可补充钙质。
翡翠奶汁冬瓜:西兰花其食用部分为绿色幼嫩花茎和花蕾,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和胡萝卜素,营养成份位居同类蔬菜之首,被誉为“蔬菜皇冠”。西兰花口味超群,脆嫩爽口,风味鲜美、清香,可热炒、凉拌、做汤,是蔬菜中的精品。冬瓜含蛋白、糖类、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粗纤维和钙、磷、铁,且钾盐含量高,钠盐含量低。冬瓜清热解毒、利水消痰、除烦止渴、祛湿解暑。
3、多吃些有利胎儿发育的瓜果
在闷热的季节里,孕妇补充水分和盐并注意休息是极为重要的。单纯补充水分只能解渴但不能解暑,过多摄入盐,可以抵抗中暑但不能解渴,因此,孕妇适当多吃一些瓜果既可以解渴又能解暑,西瓜、冬瓜、菜瓜、香瓜、黄瓜等均可食用。瓜类食物含有丰富的水分和丰富的电解质,对孕妇和胎儿安全度夏大有好处。
中暑艾灸哪里 轻度中暑艾灸方法
症状:头晕,目眩,头痛,身热,少汗,胸闷,心慌,心烦,恶心欲吐,口干渴,倦怠乏力,舌苔白腻,脉濡数。
施灸方法:清暑利湿,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用泻法。
施灸穴位: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三阴交。
中暑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1.中医定义:暑厥是指在长夏季节,感受暑热之邪,伤津耗气而骤然发生的以高热、汗出、烦渴、乏力或神昏、抽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热病。
2.西医定义:中暑(heatstroke)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急诊医学》(姜良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盛夏酷暑季节,高温作业环境而突然发病,有明确感受暑热的病史。 2.症状
(1)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 (2)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3)重症病例可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 (二)分类诊断
1.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不超过38℃。
2.轻度中暑:上述症状加重,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症状及体征。
3.重度中暑:
(l)中暑高热(热射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散热困难,体内积热过多所致。开始有先兆中暑症状,以后出现头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体温在 40℃以上。
(2)中暑衰竭(热衰竭):由于大量出汗发生水及盐类丢失引起血容量不足。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呼吸快而浅,神志不清,腋温低,肛温在38.5℃左右。
(3)中暑痉挛(热痉挛):大量出汗后只饮入大量的水,而未补充食盐,血 钠及氯降低,血钾亦可降低。患者口渴,尿少。肌肉痉挛及疼痛,体温正常。
(4)日射病:因过强阳光照射头部,大量紫外线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温度升高(可达41~42℃),出现脑及脑膜水肿、充血。故发生剧烈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体温可轻度升高。上述情况有时可合并出现。
(三)证候诊断
1.阳暑: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汗多,发热,面红,舌红,苔黄,脉浮数。
2.暑厥: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痉挛,高热无汗,体若燔炭,烦躁不安,胸闷气促,或小便失禁,舌红,苔燥无津,脉细促。
3.暑风:高热神昏,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皮肤干燥,唇甲青紫,舌红绛,脉细弦紧或脉伏欲绝。 三、治疗方案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 养生问题 母婴保健 养生小常识
(一)现场急救措施
1.搬移: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甘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2.降温: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3.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4.促醒: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5.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的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中暑急救方法
1、将患者转移到清凉处
应当迅速地把患者搬离高温场所,最好选择附近通风阴凉处,然后让患者平躺并解开衣服扣子,同时让其双脚提高,这样有利于增加患者脑部的血液供应,同时起到散热的作用。
2、给患者降温
用冷毛巾捂住患者额头,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用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擦拭全身,然后用扇子或者电风扇吹风,以加速散热。当要注意适度,以免造成患者感冒。
注意:不要快速地给患者降温,当患者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的时候,就要停止吹风洒冷水等强制性降温方法。
3、等患者清醒后补充水分
若患者清醒,应为其补充含盐分或小苏打的清凉饮料。
注意:不宜大量补充水分,不然会引起腹痛、呕吐和恶心等不适症状。不宜饮用咖啡或酒精类饮料。
4、若患者已经失去知觉
可以按压其人中穴和合谷穴,使其恢复意识。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停止的情况,应及时做人工呼吸。
5、重症中暑病人
即出现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的患者,必须立即拨打120,送院治疗。在等待救援期间,应使患者平卧,头向后仰,以保持呼吸畅通。
6、担架搬运重症中暑病人
应该使用担架搬运重症中暑病人,并在运送过程中用冰袋冰敷在患者额头、后脑勺、胸前、手肘窝以及大腿的根部,以在搬运过程中达到降温的效果。
大暑一共多少天
15天。
大暑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有严格的排列顺序,每个节气的天数也是相同的,都是15天,没有哪个节气天数多几天,也没有哪个节气天数少一些,大暑节气也是这样,大暑节气时,斗指丙,太阳公转至黄经120°的位置,在每年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
中暑急救方法 刮痧治疗中暑
当发现患者出现中暑的症状时,可以采取刮痧的处理方法。
刮痧就是用食指和中指蘸点凉开水,然后揪鼻梁和脖子等处,如果有痧则会很轻易就出现红,甚至紫黑色,颜色越深表示越严重,这样能让中暑的病人很快恢复正常。
中暑的急救方法 中暑的症状
1、轻度中暑症状:多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胸闷、四肢无力等。
2、中度中暑症状:上述症状加重,体温可升高达39°C~40°C,出冷汗,皮肤发红或苍白、发烫、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心跳增加、脉搏细数等。
3、重度中暑情况紧急,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此前患者常有头痛剧烈、麻木、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甚至出现痉挛等,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
中暑降温方法
(一)物理降温:包括3种措施1, 环境降温:迅速将病人安置在通风的树荫下;使用电风扇吹风;置于20-25°C的空调室内。
2, 体表降温:冰水乙醇敷擦:在头、颈、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放置冰袋。用加入少量乙醇(5%-10%)的冰水或冷水擦拭全身皮肤。冰水浸浴:将病人采取半卧位,浸于含碎冰块、水温在15-16°C的水中,水面不超过病人的乳头平面,浸浴每达10-15分钟应将病人抬离水面,测肛温一次。如肛温下降至 38°C时,即停止浸浴;下降的温度若又回升到39°C以上时,可再行浸浴。
3, 体内降温:用4-10°C的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1000ML经股静脉向心性注入病人体内,也可给病人灌肠或采用胃管内灌入。(二)药物降温:必须与物理降温同时使用。1, 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注射2, 氯丙嗪:25-50mg稀释在4°C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00ml内,快速静脉滴注,2小时内滴完。
中暑的茶疗方
荷花茶
鲜荷花6朵。放入沙锅内,加水500毫升,煎沸3分钟,取汁代茶饮用。可清暑利温,升阳止血。适于轻度中暑。
丝瓜绿豆茶
鲜丝瓜花8朵,绿豆100克。将绿豆放入沙锅内,加水500毫升,煎沸15分钟后,捞出绿豆,再放入丝瓜花煮沸,取汁代茶饮用。可清热降暑。适于中暑。
酸梅茶
酸梅20个,冰糖适量。将酸梅、冰糖放入茶杯内,冲入开水,加盖焖泡,凉后代茶饮用。可生津,止渴。适于夏季暑热烦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