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病根到底是什么
糖尿病的病根到底是什么
"糖尿病"这三个字给人的第一印象大概是:一种尿液中有糖的病。这样理解并没有错,但糖尿病的核心问题其实是血液中糖的含量过高。肾脏就像家中的下水道,血液中的废物在这里过滤出来,就成为了尿液。身体健康的时候,肾脏会留住葡萄糖,不让它进入尿液,所以健康人的尿液中是不含糖的。而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浓度过高,肾脏"心有余而力不足",便有"挽留不住"的糖分进入尿液。"糖尿病"因尿液中异常含糖得名,但真正的问题其实是血糖过多。高血糖状态从很多方面损害我们的身体,引起诸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病变。
为了防止血糖含量过高,我们胰腺内的"胰岛β细胞"会分泌胰岛素到血液里,胰岛素的使命就是用上全部招数来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之所以失去控制,问题出在胰岛素。当胰岛的β细胞出现病变,分泌的胰岛素太少,不足以对抗血糖的升高,便发生了1型糖尿病。当身体对胰岛素变得不敏感,胰岛素对抗血糖的招数就不好使了,血糖同样升高,这样就发生了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尤其爱光顾吃得多运动少的胖子们,这是因为,肥胖一方面会导致身体对胰岛素变得不敏感,另一方面又会损伤合成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正因为对胰岛素不敏感,胖人需要更高水平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这就使得胰岛β细胞不堪重负。暴饮暴食一餐之后,餐后血糖陡然上升,使得本来就已经负担过重的胰岛β细胞进一步受损。而运动则相反,可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胰岛素夺回对血糖的控制权。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虽然糖尿病有着先天因素,但是后天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医生们都提倡糖尿病患者作息规律,控制饮食。
根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疾病,一直以来,患者在不断寻找糖尿病最佳治疗方法,其实什么才是最好的呢?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治好的,而且最佳的必须是适合各位糖尿病患者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饮食治疗:这是治糖尿病的基础,因为糖尿病的发生于饮食是有关联的。糖尿病患者饮食宜清淡,但是也要保证营养充足,一定要控制好每日所需营养元素及每日所需热量。
运动疗法:生命在于运动,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提高人体抵抗力,饭后适当运动还能降低血糖,消耗人体多余热量,糖尿病可以做的运动有散步,爬楼梯,打太极等。运动不宜激烈。
糖尿病教育:只有了解一定的糖尿病知识,才能更好的控制糖尿病,
定期做好血糖监测:及时发现血糖动态,及时控制血糖,把危险降到最低
药物治疗:这是治疗糖尿病必不可少的。但是为了避免降糖药的副作用,什么才是最好的方法呢?首先不应该对身体造成二次伤害。其次,必须有效的降糖稳糖。
碧根果糖尿病人能吃吗 糖尿病吃碧根果会升高血糖吗
糖尿病吃碧根果不会升高血糖。
血糖的升高是食物中糖分引起的,而碧根果的糖含量并不高,100g干碧根果中含糖量在3.1g左右,在坚果中属于低糖类,这类坚果食用不会增高血糖。
糖尿病病因
1、感染: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在动物研究中发现许多病毒可引起胰岛炎而致病,包括脑炎病毒。心肌炎病毒、柯萨奇B4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岛炎,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后还可使潜伏的糖尿病加重而成为显性糖尿病。
2、肥胖:大多数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另一因素。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病。
3、体力活动:我国农民和矿工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推测可能与城市人口参与体力活动较少有关。体力活动增加可以减轻或防止肥胖,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能被利用,而不出现糖尿病。相反,若体力活动减少,就容易导致肥胖,而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利用受阻,就可导致糖尿病。
以上内容为大家归纳了糖尿病的病因分析,相信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之后,大家对于糖尿病这方面的知识也有所增长了,希望大家要对这些疾病提高警惕,出现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糖尿病的病根到底是什么
2型糖尿病尤其爱光顾吃得多运动少的胖子们,这是因为,肥胖一方面会导致身体对胰岛素变得不敏感,另一方面又会损伤合成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正因为对胰岛素不敏感,胖人需要更高水平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这就使得胰岛β细胞不堪重负。暴饮暴食一餐之后,餐后血糖陡然上升,使得本来就已经负担过重的胰岛β细胞进一步受损。而运动则相反,可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胰岛素夺回对血糖的控制权。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虽然糖尿病有着先天因素,但是后天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医生们都提倡糖尿病患者作息规律,控制饮食。
肥胖导致胰岛细胞负担过重,尽管细胞不一定死亡,但合成能力衰竭却是事实。尽管科学家一直在"让胰岛β细胞复活"的道路上奔走,但至今仍没有确切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点。因此,现有的医疗手段尚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患者只能从吃药和改善生活习惯两方面去控制血糖,防止高血糖状态带来的严重后果。
虽然胰岛素的改变难以逆转,但是只要努力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基本上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能达到人群的平均寿命。所以,糖尿病的治疗在任何时间都必须强调"坚持"二字。
糖尿病人能吃葛根粉吗 糖尿病人怎么吃葛根粉
做法:
1、取葛根粉10-15克放入碗中。
2、加入温水搅拌化开,直至葛根粉呈乳白色糊状。
3、冲入沸水,边倒边搅拌。
4、直至葛根粉呈半透明状即可。
糖尿病会不会遗传
很多糖尿病病人的子女都担心,自己将来会不会得糖尿病?目前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疾病,他的发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不良生活方式,即营养过多、缺少运动、饮酒、吸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糖尿病既是遗传病,但又不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就绝大多数糖尿病而言, 糖尿病病人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遗传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糖尿病易感性。也就是说这些人天生比别人容易得糖尿病,如果再加上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就会发生糖尿病。 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即致病基因较为复杂。
总的来说,在糖尿病中占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较1型糖尿病遗传的可能性更大。英国有研究观察200对单卵双胞胎20 余年后发现,其糖尿病的一致性(即双胞胎在出生后的不同时间里都患糖尿病),
2 型糖尿病为90.6%,1型糖尿病为54.4%。同时,2型糖尿病的遗传不是单一的基因遗传,而是一个受多个基因影响,但每个基因影响强度不大的多基因遗传病。根据我们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10年来对1 100多个2型糖尿病家庭(6 000多家庭成员)的调查显示,其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生率要比非糖尿病病人亲属中高3~4倍。如果父母都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并非100%都患糖尿病,但发生率比较高;若父母中只有一个有糖尿病,则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相对较低。
容易遗传的糖尿病除了2型糖尿病,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单基因突变糖尿病,这种糖尿病是由于一个特定基因的突变引起的,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家族里的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这个基因的变异,而且家里几代人都会出现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症状和2型糖尿病基本相似,而发病年龄都比较小。
那么,应当如何正确预防该病的发生呢?由于糖尿病在家族中的直系亲属(兄弟姐妹、父母亲和子女)间遗传危险性最大,所以一旦家中有人查出糖尿病,就需要对其直系亲属定期(最好每半年一次)检查空腹和餐后血糖,如果空腹血糖在5.6毫摩尔/升以上,就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进一步早期确诊糖尿病。因为,他们是一群容易得糖尿病的“危险人群”,虽然他们可能还未发病或还处在糖尿病发病早期而自己毫无意识,定期检查能帮助他们早发现、早治疗。祝你健康。
糖尿病能根治吗
糖尿病能根治吗,糖尿病是现在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患病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很多人对这种疾病不是很了解,再患病时没有重视,导致病情加重了,及时治疗是关键,患者需长期控制服药,患者多数有一定的精神负担,在治疗的时候也要注意,希望对患者有帮助。
糖尿病能根治吗,这是患者想要知道的事情,首先我们来看看糖尿病的危害,首先,糖尿病给病人造成精神压力以及体力上的不便和痛苦,有肾病和没肾病的体力情况不一样,生活质量不一样,而且,面临的威胁、容易造成的精神压力和导致沮丧的情况也不一样。凤凰中医专家指出: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正确认识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也不是不治之症,可怕的是威胁生命的合并症。因此只要糖尿病人坚持长期治疗,与医生密切配合,长期稳定地控制糖尿病,就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I型糖尿病病因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研究提示
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
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其他因素
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糖尿病能根治吗 糖尿病目前无法治愈
依据目前的医学水平,还么有办法可以治愈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因此并没有什么特效药物能够治愈糖尿病。因此一些彻底治愈糖尿病的宣传都是骗人的,不可轻信,不要影响正常的治疗。
糖尿病根据体质调饮食
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
古代中医对此也有独到的认识,称之为“消渴”,而且认为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过度及过进温燥药食等因素引起的,其基本病理为阴虚燥热。金元时代,朱丹溪说:“酒面无节,酷嗜炙??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请注意酒、面、油炸、烟熏之物的危害性)明朝周子干《慎斋遗书》说:“一人心思过度??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肾无救。”(精神劳累可以发病)《千金要方》又说,消渴可由于“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此皆由房室不节所致也。”古人还发现,嗜服壮阳药物催情亦可因燥药伤及阴津而发生消渴。
我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常抓住三个主要环节:一是调饮食,二是平心态,三是节房事。必须三管齐下,持之以恒,方能获效。今天重点介绍体质食养而暂不及其余。
古人多将消渴归之于阴虚燥热,常用养阴、清热、润燥之品。其实,按体质病理学的观点分析,消渴的临床体质类型是十分复杂的,虽然以燥红质者较为多见,而其他类型,尤其是腻滞质者并不少见,治疗时不能千人一方,千篇一律。现在先介绍一组适用于燥红质的,可控制“消渴”的食疗方:
双耳羹 白木耳、黑木耳各15克,泡发,共煮熟烂加山药粉20克,煮沸,待温,成羹,可加少许甜味剂。一日1次,连食一月。
山药汤圆赤小豆泥100克为馅,加甜味剂适量,用山药粉250克,加水调和,包汤圆,按食欲大小量力而食。一日1顿,连食一月。
枸杞饮地骨皮50克,加水1 000毫升,浓煎成800毫升,然后加入枸杞子30克,再煎至700毫升,代茶饮。这不仅能降血糖,对于半夜咽干及目糊者效果尤佳。
老南瓜150克,加粳米适量,煮饭或粥,久食有效。此法来自日本。
苦瓜将苦瓜洗净,切片,晒干,研成粉末。每次服0.5?1.0克,一日3次,连服2个月。迟冷质与倦质者忌用此方,因苦瓜易伤人阳气。
用以上诸方都能获得良好的调体质降血糖的效果,唯燥红质者必须同时忌食辛辣之物,如五香粉、白酒、葱、韭、蒜等,忌油炸食物如油爆虾、羊肉串等。
下面介绍糖尿病之属腻滞质者。燥红质者多以内热重、口干舌燥、舌红少苔为特征;而腻滞质者则以胸脘满胀、头晕、乏力、舌苔厚腻为主症,其苔或白,或黄,或灰。此时即不能用前述养阴留湿的食品,当改用祛湿的食物。可用四仁赤扁豆粥。这是我的经验方:用苡仁10克,苦李仁10克,冬瓜仁10克,赤小豆10克,白扁豆15克,加粳米适量,共煮粥,浓煎至豆烂时将白仁1克,用小纱布包好后投入粥内,一沸即可捞出。一日1顿,连服到舌苔退净为止。服此方时应忌食参、面食、碱、蜜、大枣、巧克力与嫩蚕豆。
对于糖尿病并发化脓菌感染者,建议用鲜鱼腥草(四川农民称扎耳根,有异香,抗菌效果很好)、蒲公英及野菊花等各30克,水煎服,一日1剂,直到脓消。番茄与黄瓜也可选食。
至于中晚期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时,其食养方法可参阅本刊2006年2月号《让我们“吃”掉高血脂》。
老人糖尿病病因
老年糖尿病的发病存在三方面因素:遗传、环境因素和生理性老化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作用不足。
1、遗传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属多基因——多因子遗传性疾病。据国外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兄弟姐妹若能活到80,则大约有40%发展为糖尿病,一级亲属发展为糖尿病的比例为5%—10%,发展为糖耐量受损的比例为15%—25%。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老年糖尿病的发病中也有重要作用,老年人全身代谢低,能量需要量小,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小,结果使葡萄糖耐量逐渐降低。随着人的衰老基础代谢率也逐渐降低,机体代谢葡萄糖能力和(或)葡萄糖在周围组织的利用都明显下降。因此,老年人进食过多和运动不足容易发胖,肥胖者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加重胰岛素抵抗,可使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肝糖的生成技术增加,致高血糖。从而使β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久而久之,可造成β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代偿功能减退,最终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因素 老年人胰岛结构在显微镜直观下可见胰岛β细胞量减少,α细胞增加,δ细胞相对增多,纤维组织增生。老年人糖耐量降低,糖代谢下降,老年期胰岛素释放延缓。国内外的研究显示,随增龄的改变,老年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平均每增龄10岁,空腹血糖上升0.05-0.112mmol/L,餐后2h血糖上升1.67-2.78mmol/L。老年人对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分析起始上升延迟,往往第Ⅰ时相低平甚至消失。
4、胰岛素原因素 当人衰老时,体内有活性的胰岛素原增加,胰岛素原与胰岛素的比例增加,使体内胰岛素作用活性下降,也是老年糖尿病增多的因素之一。
5、腺淀素因素 胰淀素是新发现的一种胰岛β细胞激素,并与胰岛素免疫活性同时存在于β细胞分泌颗粒的核心部分,而在胰岛α细胞中则无此免疫反应存在说明胰蛋素也是在β细胞内合成,并储存在β细胞颗粒中,与胰岛素同比分泌。研究发现,老年人胰淀素合成、分泌增多,可导致一道素组织的损害。另外,胰淀素对胰岛素的拮抗作用引起引导素低抗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诱因。目前对以上结论尚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