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该怎样诊断肛瘘

该怎样诊断肛瘘

肛瘘是让患者非常痛苦的一种疾病,由于很多朋友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是很全面,因此在疾病的初发阶段,不能及时发现疾病,专家介绍:肛瘘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搔痒、疼痛、排便不畅、流脓,严重的患者全身都有症状,根据这些症状可以诊断疾病。

1、全身症状:一般肛瘘常无全身症状,但复杂性肛瘘和结核性肛瘘,因病期长,有的带病数十年,常出现身体消瘦、贫血、便秘和排便困难等症状;如继发感染,再发脓肿时,则出现脓肿的症状。

2、搔痒:肛门周围皮肤因分泌物经常刺激,感觉潮湿搔痒,可出现皮肤变色,表皮脱落。

3、疼痛:如瘘管引流通畅,一般不感疼痛,仅感觉在外口部位发胀不适,行走时加重。

4、排便不畅:多见于蹄铁形肛瘘,因瘘管围绕肛管,形成半环状纤维索环,因而影响肛门舒张,可出现排便不畅。

5、流脓:脓液的多少,因瘘管的长短、大小而不同。新生成的肛瘘流脓较多,脓稠,味臭,色黄,以后逐渐减少,时有时无,呈白色,质稀淡。内外瘘粗大者,有时粪便和气体由外口流出。

上述内容是诊断肛瘘疾病的详细介绍,很多朋友因为患病部位在肛门而不好意思进行治疗,其实该病患者只要积极的配合医生,很快就会治好,不过在治愈以后,患者要注意疾病的护理,尤其是日常的饮食,不能吃辛辣的食物。

肛瘘的检查诊断大盘点

肛瘘虽然表现为局部病变,但也与全身情况或某些疾病相联系,绝不能忽视全身检查。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发生肛瘘,往往为结核性肛瘘,且术后创口愈合较慢;骶髂骨结核患者发生的肛瘘,有可能是骨结核所引起的。

肛瘘一般有急性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病史。脓肿自破或经手术切开排脓,从肛门皮肤外口或肛门内流脓,这些都是诊断肛瘘的主要标志。

一、望诊

可见外口常在肛门周围皮肤上或臀部形成一突起或凹陷。周围皮肤因脓液刺激,常有脱皮发红,有时有肉芽组织由外口内突出。周围皮肤红紫色,多为结核性瘘管。

二、触诊

低位肛瘘之瘘管,在皮下可以摸到绳状硬条,由外口行向肛门,用指按压,有脓液由外口流出。

三、直肠指检

常在肛管后侧、齿线附近可摸到中心凹陷的小硬结,有轻微压痛,即是原发内口。

四、确定内口位置

因内口是肛瘘的原发病灶,必须准确定位其内口部位和弄清其数量,如检查不清或定位错误,必然会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在瘘检查中正确判断内口的位置及数量,对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从病史上判断内口的位置:如有多个外口,首先应了解到哪一个外口是先发生的。往往从第一个外口用探针探查,可以通过主管而找到内口。

2.通过触诊可以帮助了解内口的位置:肛门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大约经过2~3个月形成瘘管管壁。如果瘘管位于表浅部位,通过触诊可以触到条索走行,顺着向肛门走行的条索,可以发现内口的部位。如果在肛门外触诊没有触到条索,常常说明瘘管管道较深,可通过肛门内指诊,在肛管直肠环的部位可以触到病变的较大瘢痕或条索状瘢痕,在瘢痕部位的隐窝处。常为内口部位。

3.肛门镜检查:用双叶肛门镜张开肛门,可见内口所在肛窦红肿、发炎、变深,用钩状探针轻轻探查,不难找到内口。

4.探针检查:主要探明瘘管走行方向、深浅和内口的位置。探查直瘘时,将探针从外口伸入,食指深入肛管,指尖按在可疑内口处,探针从内口探出。若弯曲瘘管或复杂的瘘管行径弯曲,探针不易探过,可用银制细软探针探查。探查不可用力太猛,以免造成假瘘道和假内口。

5.染色检查:本法寻找内口准确,临床上有重要价值。

具体方法是:先将盐水纱条放入直肠,再用1%双氧水加龙胆紫液,或用1%亚甲蓝溶液,从瘘管外口注入,观察内口有无染色液流出,跟据纱布染色的位置,即可判断内口位置。如纱布条无染色,也不能肯定无内口。管道弯曲,受括约肌收缩影响。被脓液阻塞,或内口暂时闭合,使染色溶液不能通过内口,无法染色于纱布。手术时应加以注意。

6.碘油造影:从肛窦外口注入30%~40%碘油或12.5%碘化钠溶液,然后摄片。可见瘘管深浅分支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此法多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一般肛瘘不作为常规检查。

7.病理检查和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和指导治疗。

8.根据外口与肛门的距离来判断内口的部位:经过肛门中部画一横线,如外口在横线之上,离肛门不超过5cm,其内口在肛门齿线上与外口相互对应;如外口距离肛门超过5cm或外口在此线之后,这些瘘管多数是向后弯曲的,内口常在肛管后中线上。

五、确定瘘管的深度与括约肌的关系

由于肛瘘的管道通过外括约肌和肛提肌,有时管道在内括约肌之间走行,手术中切开管道,必然要切开有关的括约肌。特别是通过肛门直肠环的瘘管,切开肛门直肠环,术后会引起肛门失禁。因此在检查中必须弄清瘘管走行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

六、确定瘘道主体与支体的变化

在肛瘘检查中,不能单纯从内口的数目,或瘘管是直的还是弯曲的,或者从病变的一个平面上了解病变的全貌;有时从肛门外部看,仅一个外口,症状也不明显,但可能是瘘管很深,内口寻求比较困难的复杂性肛瘘;有时瘘外口较多,肛门皮肤病变较大,但其主管很低,属于容易处理的简单肛瘘。因此对肛痿的诊断要具体细致。

七、全身检查

肛瘘虽然表现为局部病变,但也与全身情况或某些疾病相联系,绝不能忽视全身检查。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发生肛瘘,往往为结核性肛瘘,且术后创口愈合较慢;骶髂骨结核患者发生的肛瘘,有可能是骨结核所引起的;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有时也因并发肛门脓肿,破溃后形成肛瘘等。对复杂性肛瘘更应注意全身检查,必要时作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试验,并注意血沉、血象变化。或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测定。对某些可疑病例,还应作活组织病理检查,以确定肛瘘的性质,并要特别观察有无癌变。

八、鉴别诊断

1.会阴部尿道瘘:尿道球部瘘管与皮肤相通,常在会阴部尿道三角内。排尿时有尿自瘘口流出。直肠内无内口,常有损伤史及尿道狭窄。

2.骶骨部瘘:位于骶骨前凹内,由骶骨骨髓炎造成的骶骨与直肠之间的脓肿。脓液由尾骶骨附近穿破,瘘口常在尾骨尖的两侧,与尾骨尖平齐,瘘管与直肠平行,皮下支管成“Y”字形。

3.先天瘘:由骶尾部囊肿生脓破溃而成,原发外口常在臀沟中点、尾骨尖处。由胚胎发生,瘘内可见毛发。

4.肛门周围化脓性疾病:形成皮下多发复杂性窦道。病变在肛门皮肤和皮下层,可汗腺、毛囊有化脓性炎症。皮肤可见暗褐色、大面积慢性炎症。切开排脓可加速治愈。有瘘道,常不深。

5.骶髂骨结核:此病系艇髂骨结核,形成寒性脓疡。常在肛门后破溃,流出稀薄脓汁。管道较深,通过直肠后间隙,可出现腰疼,血沉快,长期低烧,消瘦等症状。骨平片可见有骨质破坏。

肛瘘会引起肛门失禁

肛门的括约功能是由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和肛门内括约肌共同完成的。而肛门外括约肌一般又可分为三层,即肛门外括约肌皮下层、肛门外括约肌浅层和肛门外括约肌深层。

临床上,切断外括约肌皮下层和浅层,一般不会影响人的排便。但如果切断肛门外括约肌深层,以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及内括约肌,就会使肛门松弛,失去对肛门的控制,造成大便失禁、直肠脱出等不良后果。

而高位肛瘘,特别是肛提肌以上的高位肛瘘,不切断肛提肌则很难清除病灶,使肛瘘彻底治愈。因此,对于高位肛瘘的治疗是非常复杂而且困难的,为此,国内外临床医生做了大量的工作,设计了许多手术方法,但这些方法总是存在一些较大的缺陷。而中医挂线疗法,对高位肛瘘的治疗较为完善。

肛瘘的检查

1.直肠指诊:在内口外有轻度压痛,少数可扪到硬结。

2.亚甲蓝染色法: 将白湿纱布塞入肛管及直肠下端,通过外口向瘘管内注入亚甲蓝1~2ml,然后取出肛管内纱布,根据纱布上有无亚甲蓝染色及染色部位来明确瘘管的存在及内口部位。

3.探针检查: 用探针通过外口插入管道,以明确瘘管的位置及内口所在,此法一般在手术时麻醉下进行,如操作不当或不熟悉此法可能造成假道形成。

4.瘘管造影: 自外口注入30%~40%碘油,X线摄片可观察瘘管分布,多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蹄铁形肛瘘的诊断,Yang(1993)检查临床疑有肛管直肠脓肿或瘘管17例,6例临床上疑有脓肿,肛管超声AUS检查也有脓肿表现;另外82%(9/11)AUS查出有瘘管,而临床常规检查未能发现。

5.肛管超声: 对括约肌间瘘有时有确诊价值,但无法确诊括约肌外瘘及经括约肌瘘。

6.MRI检查: Lunniss报道了35例此法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率分别为:原发性肛瘘(85.7%),继发瘘和脓肿(91.4%),蹄形瘘(64.3%),瘘内口80%,从而认为MRI检查时确诊肛瘘位置有极高的准确性,临床正确使用MRI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可监测复杂性肛瘘是否完全愈合。

肛瘘应该做哪些检查

1.直肠指诊 在内口外有轻度压痛,少数可扪到硬结。

2.亚甲蓝染色法 将白湿纱布塞入肛管及直肠下端,通过外口向瘘管内注入亚甲蓝1~2ml,然后取出肛管内纱布,根据纱布上有无亚甲蓝染色及染色部位来明确瘘管的存在及内口部位。

3.探针检查 用探针通过外口插入管道,以明确瘘管的位置及内口所在,此法一般在手术时麻醉下进行,如操作不当或不熟悉此法可能造成假道形成。

4. 瘘管造影 自外口注入30%~40%碘油,X线摄片可观察瘘管分布,多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蹄铁形肛瘘的诊断(图6),Yang(1993)检查临床疑有肛管直肠脓肿或瘘管17例,6例临床上疑有脓肿,肛管超声AUS检查也有脓肿表现;另外82%(9/11)AUS查出有瘘管,而临床常规检查未能发现。

5.肛管超声 对括约肌间瘘有时有确诊价值,但无法确诊括约肌外瘘及经括约肌瘘。

6.MRI 检查 Lunniss报道了35例此法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率分别为:原发性肛瘘(85.7%),继发瘘和脓肿(91.4%),蹄形瘘(64.3%),瘘内口80%,从而认为MRI检查时确诊肛瘘位置有极高的准确性,临床正确使用MRI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可监测复杂性肛瘘是否完全愈合。

肛瘘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实验室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

1.直肠指诊 在内口外有轻度压痛,少数可扪到硬结。

2.亚甲蓝染色法 将白湿纱布塞入肛管及直肠下端,通过外口向瘘管内注入亚甲蓝1~2ml,然后取出肛管内纱布,根据纱布上有无亚甲蓝染色及染色部位来明确瘘管的存在及内口部位。

3.探针检查 用探针通过外口插入管道,以明确瘘管的位置及内口所在。此法一般在手术时麻醉下进行,如操作不当或不熟悉此法可能造成假道形成。

4.瘘管造影 自外口注入30%~40%碘油,X线摄片可观察瘘管分布,多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蹄铁形肛瘘的诊断.Yang(1993)检查临床疑有肛管直肠脓肿或瘘管17例,6例临床上疑有脓肿,肛管超声AUS检查也有脓肿表现;另外82%(9/11)AUS查出有瘘管,而临床常规检查未能发现。

5.肛管超声 对括约肌间瘘有时有确诊价值,但无法确诊括约肌外瘘及经括约肌瘘。

6.MRI检查 Lunniss报道了35例此法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率分别为:原发性肛瘘(85.7%),继发瘘和脓肿(91.4%),蹄形瘘(64.3%),瘘内口80%。从而认为MRI检查时确诊肛瘘位置有极高的准确性。临床正确使用MRI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可监测复杂性肛瘘是否完全愈合。

肛瘘如何鉴别诊断

会阴部尿道瘘:这种瘘管是尿道球部与皮肤相通,常在泌尿生殖三角区内,排尿时尿由瘘口内流出。

先天性瘘:由骶尾部囊肿化脓破裂形成,原发外口常在臀沟中点,尾骨尖附近,瘘内可见毛发,由胚胎发生。

骶尾部瘘:常由臀部损伤,如打击,脚踢和擦伤引起,在骶尾部形成脓肿,从而形成瘘管。

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 这是最易被误诊为肛瘘的肛门周围皮肤病,因其主要特征是肛周有脓肿形成和遗留窦道,窦道处常有隆起和脓液,有多个外口,故易误诊为多发性肛瘘或复杂性肛瘘,鉴别要点是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病变在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范围广泛,可有无数窦道开口,呈结节状或弥漫性,但窦道均浅,不与直肠相通,切开窦道后无脓液和瘘管,亦无内口,Wiltz报道43例肛周化脓性汗腺炎,35例初诊为肛瘘,藏毛囊肿,窦道和肛管脓肿,确诊前多有6年以上病史。

骨盆骨髓炎 骨盆化脓性或结核性病变引起的骨盆骨髓炎,常在会阴部发生窦道,与肛瘘的外口极为相似,但前者无内口,X线片显示骨盆有病变。

骶骨前瘘 由骶骨与直肠之间的脓肿在尾骨附近穿破形成,瘘管位于骶骨凹内,外口常位于尾骨尖两侧,探针可探入8~10cm,瘘管与直肠平行。

骶尾部骨结核 发病缓慢,无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变化,破溃后流出稀薄脓液,外口较大,边缘不整齐,且经久不愈,X线片显示骶尾骨有骨质损害和结核病灶。

骶尾部畸胎瘤 破溃后可形成尾骨前瘘或直肠内瘘,大型畸胎瘤可突出骶尾部,容易诊断;小型无症状的肿瘤,可在直肠后方扪及平滑,有分叶的肿块,X线片可见骶骨和直肠之间有肿块,内有不定形的散在钙化阴影,可见骨质或牙。

晚期肛管直肠癌 破溃后可形成肛瘘,特点是肿块坚硬,分泌物为脓血,恶臭,病理切片可确诊。

鉴别诊断肛瘘

1、括约肌间肛瘘多为低位肛瘘,最常见,约占70%,为肛管周围脓肿的后果。瘘管只穿过内括约肌,外口常只有一个,距肛缘较近,约3~5cm。少数瘘管向上,在直肠环肌和纵肌之间形成盲端或穿入直肠形成高位括约肌间瘘。

2、经括约肌肛瘘可以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约占25%,为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内括约肌、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之间,外口常有数个,并有支管互相沟通。外口距肛缘较近,约5cm左右,少数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到直肠旁结缔组织内,形成骨盆直肠瘘。

3、括约肌上肛瘘为高位肛瘘,少见,占5%。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窝穿透皮肤。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故治疗较困难,常需分期手术。

4、括约肌外肛瘘最少见,占1%,为骨盆直肠脓肿合并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这种肛瘘常由于克隆病、肠癌或外伤所致,治疗要注意其原发病灶。以上分类在高低位方面较细致,有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

如肛管左右侧均有外口,应考虑为“蹄铁型”肛瘘。这是一种特殊型的贯通括约肌肛瘘,也是一种高位弯型肛瘘,瘘管围绕肛管,由一侧坐骨直肠窝通到对侧,成为半环型,如蹄铁状故名。在齿线附近有一内口,而外口数目可多个,分散在肛门左右两侧,其中有许多支管,向周围蔓延。蹄铁型肛瘘又分为前蹄铁型和后蹄铁型两种。后者多见,因肛管后部组织比前部疏松,感染容易蔓延。

得了内痔需要到医院做哪些诊断检查

诊断内痔可依据常规检查包括:肛门触诊、肛门视诊、直肠指诊和肛门镜检查。

一、肛门视诊首先应查看肛门周围有无血、脓、粪便、粘液、肿块及瘘管外口等,以便判断病变性质。如肛门周围有无内痔、息肉脱出,有否外痔、瘘管外口及湿疹等。

然后嘱病人象解大便便一样下挣,医生用双手的食、中指将肛门轻轻地自然向两边分开,使肛门外翻,观察有无病变,如内痔位置,数目,大小,色泽,有无出血点,有无肛裂等情况或用特制的玻璃吸肛器将内痔吸出检查,这种视诊对诊断肛裂及环状痔,有时比肛门镜检查更为确切。

二、肛门触诊要触摸肛门周围皮肤温度,弹性是否正常,在病变情况下,如肛痈可触到肛门周围肿胀,皮肤灼热,肿块呈漫肿,平坦,软陷及质地硬度等,中央是否有应指感等,如肛瘘是否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外口距肛门长度,大小,深度等。

肛瘘诊断必做检查有哪些

1、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疑有肛管直肠脓肿或瘘管17例6例临床上疑有脓肿,肛管超声AUS检查也有脓肿表现;另外82%(9/11)AUS查出有瘘管,而临床常规检查未能发现,Lunniss(1994)对比了AUS及磁共振成像检查,认为前者对括约肌间瘘有时有确诊价值,而无法确诊括约肌外瘘及经括约肌瘘,而后者对复杂性高位肛瘘蹄铁型肛瘘及临床难以确诊的疑难病例有绝对的优越性和准确率。

2、直肠指诊:在内口处有轻度压痛,少数可扪到硬结探针检查,只在治疗中应用一般不能作为诊断用,防止穿破瘘管壁造成假内口,X线造影自外口注入30%~40%碘油照相可见瘘管分布,多用于高位肛瘘及蹄铁形肛瘘。

相关推荐

痔疮的鉴别诊断

常见的检查方法 一、肛门视诊 首先应查看肛门周围有无血、脓、粪便、粘液、肿块及瘘管外口等,以便判断病变性质。如肛门周围有无内痔、息肉脱出,有否外痔、瘘管外口及湿疹等。然后嘱病人象解大便便一样下挣,医生用双手的食、中指将肛门轻轻地自然向两边分开,使肛门外翻,观察有无病变,如内痔位置,数目,大小,色泽,有无出血点,有无肛裂等情况或用特制的玻璃吸肛器将内痔吸出检查,这种视诊对诊断肛裂及环状痔,有时比肛门镜检查更为确切。 二、肛门触诊 要触摸肛门周围皮肤温度,弹性是否正常,在病变情况下,如肛痈可触到肛门周围肿胀,

肛瘘手术要多少钱

肛瘘的临床表现 1.肛周或臀部瘘口经久不愈,或时愈时溃,溢出脓液,刺激局部皮肤痒痛不适。 2.肛周或臀部可见瘘口,或溃或闭,有的可见局部变硬,不平滑,色紫脱皮等。 3.浅的瘘管可沿外口触及硬索状管道行向齿线,指压有少量脓液从外口溢出。有的可在齿线肛隐窝处触及凹陷硬结为内口。 通过以上的临床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肛瘘这个疾病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困扰,所以如果能够通过手术把病治好,那样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当然根据患病情况的不同,肛瘘手术费用也不同,届时需要根据病情做出判断。 诊断依据 1.有肛

肛瘘诊断与鉴别方法

诊断方法 1、病史 病人常有肛周脓肿或切开排脓的病史,此后伤口经久不愈。 2、临床表现 反复经瘘口流出少量脓液,肛周脓胀疼痛,肛周皮肤瘙痒;触压瘘口有脓液流出,皮下可触及硬的索条。 3、辅助检查 探针经外口可插入管道;经外口注入亚甲蓝,肛管内纱布蓝染,瘘口造影,可显示管道影像。 鉴别方法 1、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 这是最易被误诊为肛瘘的肛门周围皮肤病,它的其主要特征是:肛周有脓肿形成和遗留窦道。窦道处常有隆起和脓液,有多个外口,故易误诊为多发性肛瘘或复杂性肛瘘。鉴别要点是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病变在皮肤及皮

肛瘘诊断方法都有哪些

1.看 先把肛门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外口在后半部分,其内口基本都在6点(后正中)齿线处。外口在前半部分,有两种情况。外口距离肛缘在5cm之内的,内口在与外口对应的齿线处。外口距离肛缘超过5cm的,内口会绕到后侧6点。这一定律的准确率在80%左右,一般作为其他检查前的初步判断。 2.摸 即指诊。一般的肛瘘通过“摸”就能诊断清楚。但如果瘘管位置较深,或没有完全形成,或属于括约肌间的,此时需要采取下面措施继续检查。 3.探 用探针从肛瘘的外口探入,只要瘘管畅通,探针就可以一直探查到内口。手术时,沿探针把瘘管切开。

肛瘘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 肛瘘的治疗原则需根据肛裂发生的机理,以及肛瘘的解剖结构制订。 1、清除内口:手术时要找到原发的内口,并把感染的肛窦、肛门腺及其导管切除干净,这是肛瘘治疗的关键。 2、处理好瘘管及支管、死腔:要把瘘管的管道、支管、死腔等清除干净,以免术后复发。 3、保留肛管直肠环:肛瘘手术时,应明确诊断,查明内口及瘘管走向,保留肛管直肠环,以维持正常的肛门括约功能。 在具体手术操作中,一定要仔细寻找到内口,并防止切断肛管直肠环。 治疗方案 肛瘘不能自愈。不治疗会反复发作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因此必须手术治疗。治疗原则

肛管癌鉴别诊断

肛管癌的临床表现易与肛瘘,息肉,肛裂,肛周脓肿,性病肉芽肿,肛管皮肤结核,肛周皮肤癌相混淆,应予鉴别。 1.直肠癌中下段直肠癌同样以血便,大便习惯改变较频,里急后重等为主诉,有的肿瘤可侵犯齿状线,造成临床上难以区分直肠癌或肛管癌,但只要注意到直肠癌肛门疼痛较少见或较韧,指检或直肠时可以判定肿瘤中央位置在齿线上或下,另外,活检直肠癌多数为腺癌,直肠腺癌较少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除非晚期,上行淋巴道堵塞才逆行至腹股沟淋巴结,一般直肠腺癌的预后较肛管癌为佳。 2.肛瘘 临床上多见,一般以肛旁脓肿开始,局部疼痛明显

痔疮该怎样诊断

一、肛门视诊 首先应查看肛门周围有无血、脓、粪便、粘液、肿块及瘘管外口等,以便判断病变性质。如肛门周围有无内痔、息肉脱出,有否外痔、瘘管外口及湿疹等。然后嘱病人象解大便便一样下挣,医生用双手的食、中指将肛门轻轻地自然向两边分开,使肛门外翻,观察有无病变,如内痔位置,数目,大小,色泽,有无出血点,有无肛裂等情况或用特制的玻璃吸肛器将内痔吸出检查,这种视诊对诊断肛裂及环状痔,有时比肛门镜检查更为确切。 二、肛门触诊 要触摸肛门周围皮肤温度,弹性是否正常,在病变情况下,如肛痈可触到肛门周围肿胀,皮肤灼热,肿块呈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肛瘘

肛瘘临床症状 流脓是肛瘘的主要症状,脓液多少与瘘管长短、多少有关,新生瘘管流脓较多,分泌物刺激皮肤而瘙痒不适,当外口阻塞或假性愈合,瘘管内脓液积存,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发热,以后封闭的瘘口破溃,症状方始消失。由于引流不畅,脓肿反复发作,也可溃破出现多个外口。 较大较高位的肛瘘,常有粪便或气体从外口排出。检查时外口常为一乳头状突起或是肉芽组织的隆起,挤压有少量脓液排出,多为单一外口,在肛门附近。也有多个外口,外口之间皮下瘘管相通,皮肤发硬并萎缩。 也有多个外口位于两侧,瘘管成“马蹄形”,直肠指诊在病变区可触及

儿童先天性直肠肛门闭锁症的辅助检查有哪些

辅助检查:(1) 生理学检查:发现无肛门或异位瘘口即可确诊。直肠闭锁者,需肛门指诊确诊。测定|直肠盲端与肛痕皮肤距离,可采用穿刺法,有瘘者可用探针测试。间距较小者,患儿哭闹|时,肛痕有冲动感。(2) 影像学检查。①B超可测出直肠盲端与痕皮肤间距。②CT可显示直肠肛管畸形与邻近盆腔脏器及周围组织的关系。③乂_检查为常用方法。采用Wangens- teen-Rice倒立侧位摄片法,可判断畸形位置高低。

肛瘘的化学检查有哪些项目

肛瘘的检查是治疗疾病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因此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不要在这个步骤出现问题,这样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在这些检查项目中有写一些属于化学检查项目,但很多朋友对这些项目不是很了解,下面我们请有问必答网的专家为大家做一下介绍。 1.直肠指诊在内口外有轻度压痛,少数可扪到硬结。 2.亚甲蓝染色法将白湿纱布塞入肛管及直肠下端,通过外口向瘘管内注入亚甲蓝1~2ml,然后取出肛管内纱布,根据纱布上有无亚甲蓝染色及染色部位来明确瘘管的存在及内口部位。 3.探针检查用探针通过外口插入管道,以明确瘘管的位置及内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