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妇女和老人
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妇女和老人
尊重妇女和老人是一种社会公德。西方许多国家都有“妇女优先”这样一句俗话。如法国人一向以恭敬妇女、崇尚妇女而自豪,若有人不恪守“妇女优先”的礼仪,则会被看成是没有教养的粗人。
在社交场合或公共场所,男子要对妇女和老人都应该表示尊重。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在他们要发表演说时,开场白总是先说“女士们”,然后再说“先生们”;遇到天灾人祸时,人们首先要把生还的希望留给儿童、老人和妇女;在宴会上或者去餐馆进餐时,服务员通常会先给女士们和老人上菜,然后再是男客人;过马路时,人们会扶着孕妇或老人一起安全行走,防止他们摔倒;乘车时,男子应主动地把座位让给老人和妇女等。诸如此类的一些习俗,在国际交往中是不容忽视的。
陪伴老人或妇女在街上行走时,应让老人或妇女走在人行道内侧,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如果必须要调换位置时,应注意从女士的背后走过去,而不应从女士的前面掠过。途中如果遇到道路堵塞等情况时,男子则应在女士或老人的前面开路,以保护妇女和老人不受惊吓和伤害。
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妇女和老人,这是一种美德。从小事做起,关爱老人与妇女。
是什么偷走了老人的幸福生活
家庭关系
空巢无助最难熬
夫妻是否和睦、子女孝不孝顺、兄弟姐妹是否团结等,这些家庭关系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的幸福感。而对老人来说,子女关系更为重要。在影响老人幸福感的子女关系中,有两类“杀伤力”较大。
第一类是空巢。有人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来形容空巢老人的孤独和寂寞。不久前,浙江省联合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受杭州市某社区委托,进行了一项针对老年人的调查,结果发现,半数以上老人认为,与(孙)子女相聚,是他们生活中最高兴的事情,子女经常回来探望成了他们最大的期待。但难如愿的是,孩子们或在外地工作学习,或过于忙碌,无暇顾及,老人空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第二类是与子女沟通不畅。我们常常发现,有些老年朋友子女不在身边时,盼着子女回来,可孩子们回来了,亲密的日子没过几天,便开始争吵。平时打电话也没几句好话,子女怪父母太唠叨,父母则怪子女不听话,不懂他们的良苦用心。
其实,老人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子女没在身边,虽然没那么热闹,但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还不用为子女忙前忙后。转换思维后,不妨积极主动地规划好自己的生活,比如重新发展兴趣爱好、规定自己每天做多长时间的运动等。关于沟通的问题,则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用言语能伤害到的,往往是最在乎我们的人。以剩男剩女的问题为例,面对父母的念叨,子女一句“还没遇到合适的”,比“我的事不用你管”,会让父母心里好受得多。
自身因素
衰老得病没自我
自己才是幸福的掌舵人。从老人自身的角度看,以下几大因素也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感。
疾病缠身。身体的老化是必然的。活到七八十岁时,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如果因疾病导致生活无法自理,幸福感则会减退得更加厉害。平日里,只要天气允许,一定要进行适量锻炼、规律饮食,行动得越早,得到的回报越大。
不爱出门。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不爱出门,也相对更难交到朋友。有些老人宁愿闷在家里看一天电视,也不愿出去晒晒太阳,和邻居们聊聊天。其实,一个人的社会参与度越高,能获得的社会支持便越多,幸福感也会更强。
没有自我。中国的老人无疑是世界上为子女牺牲最多的群体,很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自己省吃俭用为子女攒钱买房;为了帮子女照顾孩子,哪怕在大城市生活再不适应也会强忍着。他们为子女活,却很少问问自己到底快乐不快乐。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老年朋友也要逐渐转变观念,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自己的身上,比如和老伴儿制定旅行计划或健身计划。
社会氛围
尊重支持都不够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习惯向“下”看,更关注儿童,而不习惯向“上”看,对老年人的尊重和支持均不够,整个社会没有形成敬老爱老的氛围,这也会让为社会奉献一辈子的老人很受伤。
首先,从社会支持角度看,老人的特殊性在很多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比如,哪怕有些场所有老人优先窗口,但摆设往往大于实质;老人去医院看病,面临着“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这三大难;交通方面,公交车台阶过高,老人腿脚不便上车难,出租车师傅担心出事,往往拒载老年朋友,打车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商场超市,冬季厚重的门帘老人推起来十分费劲,夏季20℃以下的空调让人受不了;适合老人的服饰、生活用品也不够丰富等。
其次,社会尊重度不够。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很多年轻人抱怨,早高峰时,老年人不应该出来添堵。其实,我们站在老人的立场上替他们想想,他们要去逛早市、去医院看病,这些也都需要在早上进行,错过了就来不及。每个人都有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无疑幸福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要提高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支持度,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在公共场所提供尽可能多方面老人的设施,并通过各种方式倡导大家尊老敬老。此外,年轻人和老年人两代人之间需要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年轻人应该感恩老年人对社会的付出,当然,老年人也应多体谅年轻人打拼的不易,切忌倚老卖老,无理取闹。
如何关爱空巢老人
1、树立敬老爱老安老之风尚,为老年人营造幸福环境。社会在变迁,人类在发展,但亘古不变的是血亲孝、仁道孝的传统理念。现今社会,实现“老有所养”的关键就是在全民族树立尊老、敬老、安老为核心的文化取向,发扬光大孝道文化。子女应该承担起对父母的照顾责任,“父母在,不远游”,就是要提倡与父母保持一个相对近的居住距离,已尽人子女之责。
2、构建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工服务为载体,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基础服务;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院,政府提供财政支持,使得空巢老人老有所居;通过社区的服务、社工的悉心照料,志愿者的关爱行动,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3、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建设,使老人晚年空巢不空心。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对老年人而言,完善老人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老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说到如何关爱空巢老人,最重要的还是子女,对于家里的老人,离家不远的,我们要定期回去探望,细心了解老人的生活健康状况,以及家中有什么老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做为子女,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经常给老人精神上的关心。在家时,多聊聊家常,可以亲手给父母做几个自己特长的小菜。这些都是让老人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当我们不在家时,有空的时候可以给老人多打些电话,聊聊你在异地的生活情况。让老人的心能够得到慰藉。
老人的心理情绪如何安抚
1、安抚老人心理情绪之文化娱乐
虽然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在生理上应服老、不要做自已力不能及的事,但在精神上不能服老、怕老,要老当益壮,老有所用。老人可做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很紧张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人生价值得以体现。劳动,包括脑力劳动,能锻炼神经系统,而游手好闲对神经系统有害。一些健康有趣的爱好,如书法、绘画、摄影、集邮、钓鱼等,都能使人做老有所乐。
2、安抚老人心理情绪之饮食调理
老年人的不良情绪多数是因为思想受限,多疑及身体功能退化造成的心情起伏,可以给老年人适当补充些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营养品,从身体年轻影响心理年轻。
3、安抚老人心理情绪之人格尊重
人格上尊重,满足自尊的需求:自尊心,人皆有之,何况耗尽了半生心血才将子女养育成人的父母,更是理所当然希望得到子女的孝顺和尊重。讥笑、责难,甚至虐待老人等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有位老人在一项调查留言中说:“要提倡尊老敬老,改善爱少过分,尊老不足的现象”。尊敬老年人,适当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我们国家是一种传统美德。
4、安抚老人心理情绪之语言沟通
言语上沟通,排遣寂寞的需要:老年人在休闲时常会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独感,尤其是儿孙们上班或上学后,忧郁之情就难以排解。此时,若邀两三个知己朋友,海阔天空地“侃”上一阵子,老人的精神状态可大为改观。
言语交流与沟通,可排遣寂寞。一旦有空儿,就可到左邻右舍或老朋友家里坐坐,侃侃“海阔天空”,倾听“肺腑之言”,能将忧愁苦闷抛至九霄云外。如此会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单调寂寞,对调节情绪宽阔胸怀,增强机体免疫力大有益处。
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什么 尊重信任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生活存在交集,但是各自还有各自的人生。我们要尊重对方作为个体的价值与自由,同时信任你的另一半,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只有信任才能换来信任。而这种尊重,信任的感觉,就像是最亲密的密友,弥足珍贵。
女人失贞后为何会焦虑
女人失贞后为何会有焦虑情绪?
每个女人自我的认识不同所以对于失贞的感觉也不同,或者说受到的教育不同也影响了其认识不同。“贞洁”就是女人的尊严,就是老百姓说的“脸面”。人活脸,树活皮。因根子不同而有厚薄之分,因本质不同而有良贱之别。家庭背景低贱、根子不正的女人搞性开放,从来没有失贞的焦虑感;家庭背景尊贵、根子正派的女人则把脸面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失贞便再没脸面生活下去。
有时有的女人并非是想堕落,很多时候事情的发生都出乎自己的意料,这种失贞是最让女人接受不了的。贞操原则纠缠着她,失身事实压迫着她,周围的人们嘲弄她、凌辱她、虐待她。只能像患绝症的人面对死亡那样等待世界的抛弃。绝望体验是纯个人的体验。。“体验”不在事情本身,而在于本人对它的想法和看法,在于意识对它的认定和评价。绝望体验是一个不可战胜的魔鬼,会把人推向死亡或精神分裂。绝望体验激化了焦虑的程度,如果不死,就会转化为神经性焦虑症或精神分裂。
人总是要活在这个世上的,对于尊严要求是广大女性的最基本的心理底线。人活脸,树活皮。人的脸面也像树皮一样,因根子不同而有厚薄之分,因本质不同而有良贱之别。家庭背景低贱、根子不正的女人搞性开放,从来没有失贞的焦虑感;家庭背景尊贵、根子正派的女人则把脸面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失贞便再没脸面生活下去。失贞后出现背离道德的高压,就会引发焦虑反应。
女人因为一时的过错失去贞洁而始终处于压抑和愧疚当中,是焦虑症产生的主要原因,以上我们介绍了女人产生这个心理疾病的一些原因,对于解决广大女性朋友的心理障碍是很有好处的。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女人对于贞洁的看重更加重要了。所以说了解焦虑产生的原因对于我们避免该心理疾病是很有好处的。
专家谈育儿:怎么可以让孩子拥有自信
给予无私的爱
首先要给孩子浓郁的父爱、母爱,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下成长,做孩子坚实的后盾。让孩子享受生活,享受快乐。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都爱他,给他一个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
不强迫孩子做事
不要把大人的想法或者想做的事,强压到小小的孩子身上。大人感兴趣的不一定是孩子感兴趣的,没有必要强迫他去做。要鼓励孩子去做事,做孩子擅长的事,扬长避短孩子越做越好越来越自信。
尊重孩子
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维的,只是他会用小孩的思想来思考问题,但是这是他人生中必经之路。我们要尊重孩子,不要在孩子做的不出色的时候,就一味的批评,让孩子丧失信心,甚至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就是不好,要鼓励他帮助他进步。
赞赏孩子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美言,孩子同我们大人一样在做的好时需要被认可。当孩子成绩优异时我们要说你真棒,孩子经常被表扬,他的心里就充满了自豪和自信。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都是训斥、挑剔、责备甚至挖苦,他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十分失败的孩子,哪里还有自信而言。
信任孩子
当孩子提出很想做什么事情时,不要一味的拒绝,要支持孩子,相信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你若一再的否定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自信及独立性会被你亲手扼杀。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孩子又足够的信心,孩子才会因为得到你的信赖更加自信。
研究称吸烟者易患老年痴呆症
不过,现在对于吸烟的危害研究的是越来越深入,吸烟不仅增加癌症的风险,不仅增加心肺疾病的风险,日前,还有人研究出吸烟易患老年痴呆症,日本的一项研究成果表示,抽烟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要比不抽烟的人高出两倍以上。这个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对福冈县久山町712名老年人,他们的平均年龄72岁先后进行了长达15年的追踪调查,对照他们在中年时期的健康诊断资料,从而得出了这个结论。该研究成果已在14日举行日本老年医学会的会议上发表。
通过这样一个结果告诉我们,吸烟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不仅伤害我们的心肺,对我们的大脑还有如此大的伤害,老年痴呆就意味着大脑细胞的大量死亡,脑细胞失去了功能,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路上有一些老人家经常找不到回家的路,身前会挂着一个牌子,还经常可以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些寻人启事,家里的老人走失了,这些都是因为老年痴呆导致的,老年痴呆主要的表现就是记忆力和认知力的丧失,还可能发展成为老年精神病,可以活出现很多的突发情况。而发生的一切都无法预料和控制,严重的可能会发生意外和危机生命。
人要活得健康,人还要活的有品质,人更要活的有尊严,可是一旦得了老年痴呆,生活再无品质而言,而且一旦老年痴呆,甚至可能会丢弃自己的自尊,在一切无法控制的状态下丢弃自己的尊严,这是一种悲哀。对于中年或者老年的父母来说,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不想成为儿女的负担,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不健康拖累儿女,所以老年人最惧怕的疾病就是中风和老年痴呆,因为中风就意味着瘫痪,而老年痴呆更是悲催的,甚至对老年痴呆的恐惧更甚于中风。
老年病人的骨科护理
1.临床资料
男性2l例,女性33例,年龄在60—7O岁33例,7l一80岁18例,8l一83岁3例;其中髋部疾病占24.07%(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粗隆问骨折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各种腰部疾病占31.48%(腰椎间盘突出9例,腰椎失稳5例,胸腰椎压缩骨折1例,椎体滑脱2例),关节疾病占16.70%(膝关节各种疾病6例,骨与关节感染3例),其他骨科疾病占27.78%.平均住院天数为28d.
2.临床护理
2.1 心理护理:掌握骨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当老年患人带着病痛就医时,面对的是医护人员和其他住院的病人,要等待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加之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已完全丧失,于是表现出烦躁、焦虑、恐惧、激动、多语、失眠等,这些心理状态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为解除老年病人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重要的是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我们要根据老年病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与老年病人进行亲切的交谈,护患之间相互沟通,使之信任我们并对自己的伤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士对待老年病人一是要尊重他们,二是要理解他们,三是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要经常与老年病人进行思想沟通。处处体贴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