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也要理解晚辈
老人也要理解晚辈
有人说,做人难。也有人说,做女人难。更有人叹息:在家里,做老人真难! 一个家庭,人多嘴杂,想法不一,总有难念的经。老人生活其中,常常感受到日子不好过。 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好多人认为是晚辈不孝敬老人,使老人气不顺,心不安,活不好。这当然也是事实。但我认为,不能只责怪晚辈,老人又何尝没有责任?无数事实证明,一些老人之所以在家里能与晚辈相处得很好,重要的经验之一是:老人要会"做人"。
老人在家里要讲民主,有事要与晚辈商量。要尊重晚辈的正确意见,切不可个人说了算,"一言堂"、"常有理"。老人应当视晚辈为朋友,不能倚老卖老,居高临下,动辄训人。马克思在他女儿面前,从来不摆父亲的架子,如果想要她们做事,总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话,女儿十分乐意接受。
老人与晚辈不和,有些是因为相互间缺乏理解。晚辈应理解老人,体贴老人,但老人理解晚辈也很重要。须知晚辈有晚辈的难处,比如,就业不易,收入不多,赡养老人难得十分满意;在外事情忙难抽身,孩子又拖累,因为下岗之类的问题,心理不平衡,回到家里,言行难免有些粗鲁……遇到这种情况,老人应当设身处地,加深理解,多些帮助,少些指责,多些宽容,少点埋怨。理解晚辈,才能够通情达理。 在家如何做老人,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和睦,更关系到老年人自身的健康长寿。
老年听力问题常见误区
误区一:
耳背不可逆,干脆不听为净
好多老人家都一样,可能听不清已有些时日了,但自己不愿主动就医,并认为这是自然规律不可逆,干脆“耳不听为净”的老人并不少见。
“别人说‘东’他听成‘中’,说‘他’听成‘茶’。除了老听错,还常跟人找碴,甚至会误解晚辈表达的好意,以为是在说他坏话,你说生活受不受影响?”人对信息的交流是以语言为主的,无论人与人的对话,还是看电视听收音机,如果听力受影响,交流肯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甚至逐渐丧失这种能力、严重影响到自己和身边人的交流。
我们发现在长寿的老人中,也有不少耳朵并不聋的,老年性耳聋虽不可逆,但年龄性老化并不是致聋的主要因素,积极采取治疗甚至还有康复希望。
误区二:
才出现耳鸣,就当心变聋
也有不少老人一出现耳鸣就开始紧张,甚至担心会变耳聋。其实在出现听力下降的症状后过度担忧,可导致内分泌失调,血管紧张素增多、血压升高,可加重内耳病变。因此,有点耳鸣就过度紧张也是不正常。
更需特别提醒的是,有些老人怕听不清别人说话造成误会易遭人嫌,又图省事想省钱,未经验配就随便在街上买个助听器戴,这样做很危险,每只耳朵的听力曲线一般要满足4到6个频率甚至更多,助听器就是一个音频放大器,要根据听力曲线进行听力补偿,不能以为助听器就像老花镜一样,随便买一个都能听得清。其实,只有各个频率补偿合理了,耳朵才能听得清,否则可能会更伤耳。
衣原体感染多久能好
1衣原体感染一般只要积极进行治疗半个月左右就会好,所以患者不要有太大的思想压力,治疗衣原体感染患者口服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效果就很好,但是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随意停药或减药。
2很多衣原体感染患者由于心理压力大,非常害怕人们的异样眼光,所以医生和家人要理解和帮助他们,多和他们聊聊天,做好心理疏导,同时要鼓励他们面对现实,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3由于衣原体有很强的感染性,所以患者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单独使用,还要经常的进行消毒,同时在内裤的选择上要多穿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不要穿过紧、或尼龙、化纤等材质的衣服。
老人心理障碍表现及调节策略
衰老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精力大不如前,有些老年人在自我意识上会产生一种力不从心的衰老感。这时如能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力所能及地干些家务事,如球赛、书法、买菜、扫地、照顾孙辈等。这样,不仅增加了精神寄托,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他们自我衰老的感觉。
绝望感:进入老年,生理变化加大,如听力减退,视力变差,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听不清说话,常常感到难堪。若再遇上子女不孝,家人厌弃等情况,过分伤心、愤怒,就很容易造成精神抑郁或失常,特别是在患病时遇到这种情况,就更容易产生绝望感。此时,晚辈者要尽力给予他们精神和生活上的体贴、安慰,以让老人欢度晚年。
老人心理障碍表现及调节策略
急躁感:他们凭多年的社会经验和见识,有一种自我尊大的意识,总以主人自居,处处让儿女听从自己,掌握的经济权迟迟不肯松手,一遇到不顺心或子女生活琐事,就会急躁。其实,老人应加强自身控制力,克制烦恼,心胸豁达,把家务事放手交给青年人;子女要尊重和孝敬老人,遇事要耐心说服,非原则的琐事要宽容大度,忍让为先,以求家庭关系融洽和睦。
寂寞感:步入老年,往往会遇到些自己意外的事情,如丧偶、病重、亲朋好友的生离死别,子女远离而独居生活等,会造成心理上的寂寞。做晚辈的要从生活上体贴、照顾,从感情上给予一定的安慰和补偿。即使丧偶者再婚,后辈也应理解和正确处理。
绝望感:进入老年,生理变化加大,如听力减退,视力变差,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听不清说话,常常感到难堪。若再遇上子女不孝,家人厌弃等情况,过分伤心、愤怒,就很容易造成精神抑郁或失常,特别是在患病时遇到这种情况,就更容易产生绝望感。此时,晚辈者要尽力给予他们精神和生活上的体贴、安慰,以让老人欢度晚年。
50岁开始要为衰老做好准备
年纪大了,各种慢性病相继而来,自理能力也将受到考验。因此,专家指出,人们应该从50岁开始,就为衰老做好准备。专家表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配偶成为照顾者。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多6岁,当逐渐老去,妻子的体能和健康一般都比先生好,因而妻子会很自然地成为先生的照顾者。很多年轻夫妻,一点小事就吵得不可开交,但到了老年,感情变得融洽,也更能互相包容体贴。
参与并熟悉家里的财务规划。要了解配偶的财务状况,攒点“老本”是退休族尤其是独居老人的生活保障和尊严的维持。
保持运动量。如有慢性病要定期复查,将来才不会成为儿女的负担。
维持原有的或培养新兴趣。如看书读报、打牌、看电影、唱KTV、郊游健行或出国旅游等,老了才不会活得枯燥无味。学习使用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上的各种社交网路,不仅可以与朋友和晚辈保持联络,还可以自己上网找资料或玩游戏。
建立自己的人脉网络,如谈得来的邻居,甚至可以结交比自己年轻一点的朋友,不仅可以带来新观念,必要时他们还有体力、能力来帮忙。又如参加社团、上社区大学,参与同学会等,让心灵有所归属,并开阔视野。
与晚辈保持良好关系。除非晚辈请示,否则不要介入或干涉其生活和事业,毕竟此时儿女都已成年,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纵使将来住进安养机构,还是需要儿女或晚辈帮忙处理事务,并期望他们有空时来探望。
离退休后老年人的日常起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人因为退休后,不知道如何安排生活,而出现种种“离退休综合征”。那么怎样克服“离退休综合征”,使老人生活充满乐趣和生机呢?
(1)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的关系处理好,如帮助晚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支持晚辈的工作;多与离退休人员接触交流、谈心等。
(2)多参与集体活动:如老年人协会、清早的集体舞、保龄球等活动。
(3)保持一定的忙碌:离退休后老年人除把退休当做休息外,还应保持一定的紧张,这样就不会使生活变得无聊,如再找份工作,发挥余热;上老年大学,丰富自已的生活。
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
专家点评
两代人由于生活背景、受教育情况等方面的不同,对待很多问题往往不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隔代教育,父辈要做到:
尊重理解 应该理解双方的父母。不管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采取了怎样的育儿方式,其出发点总是好的,要尊重理解老人的用心良苦。从这一点出发,怀揣着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所有的矛盾便有了得以调和的出发点。
发挥各自优势 每个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作为爸爸妈妈要注意发现祖辈不同的性格特点,作为引导。比如,爷爷可能很幽默、会很多传统的小游戏,奶奶可能很有爱心,外公可能很严肃等等,在隔代教育中,要发挥祖辈和父辈对孩子不同的教育功能。如果祖辈以前是做教师等行业,他们的教育理念应该和父辈们差距较小,所以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来教养孩子。
大胆地商议 在教养问题上如果出现了分歧,那么开诚布公地商量是最好的方法,免得老人觉得在家里没什么地位、是儿女给他的下马威等。
编者建议
祖辈:当好配角
祖辈要摆正心态,孩子的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自己是起辅助作用的。另外,教育也是科学,是与时俱进的,不要太固执己见,要虚心听取年轻一辈的意见。
父辈:理解+策略
祖辈在抚育孙辈时,最容易出现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和满足孩子一切要求的现象。遇到这样的情况,年轻一辈家长应当有策略地应对。
不公开指责 不要在孩子面前互指对方的不对,这样容易让孩子不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或者让孩子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想法,以后谁的话也不听。
好好沟通 我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可以和父母好好沟通,不要一看自己看不惯的事就冲老人使脸色,说出难听的话,这样谁都下不来台,老人也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就更加难处了,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迂回战术 如果遇到那种特别固执的老人,可以默不作声,先把孩子从老人身边带开,尽量让孩子和老人单独处得时间减少,管教孩子时不要在老人的面前,过后让老人的子女好好和老人说(媳妇不要和公婆直接冲突,女婿不要和丈人直接冲突)。
亲历亲为 还有一点最好别把孩子寄养在父母那儿(只是指大多数情况下),有时间就尽量自己带!
老年人保健之精神健康
歌词里唱到,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精神,精神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项。对于老年人来说,精神的体现直接反映了老年人保健的效果,我们会对有些老人说您老人家精气神真好,精气神好,就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状况,其实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与晚辈之间的精神交流。
其一,乐于“会话交往”。许多老人把大家在一块儿说话比作“精神会餐”,加入这种“会 餐”关键要“乐于”,抱有“人老话语多,不嫌其罗嗦”的态度。至于会话内容,则因人因 时因地而异。老人感兴趣知道什么,你又拥有什么,那就是最好的话题。
其二,坚持“鸿雁交往”。我们常看到不少老人把儿女亲友的信件好好珍藏,空时受拿出来 重温一番,对人说起来如数家珍。因此,离开老人,不常与他们在一起的晚辈,不光要打电 话,还要注意多写信。对有文化的要写,对没文化的也要写,他们会找人念的;有实事要写 ,没实事也要写期写 问候信;有时捎上一张便条,带上一个口信,都会使老人感到温馨, 念念不忘。晚辈不可因繁忙而对这种书信交往掉以轻心。
其三,适当“礼仪交往”。年轻人之间交往可能洒脱不羁,不在乎礼仪。老年人则受传统伦 理的影响,适当的礼仪交往是他们一种习惯性精神需求。晚辈要主动施冖,表现在平时称呼 、交谈用语、迎送规矩甚至饮食起居动作等多方面,使老人处处感到礼遇、敬重和满足。
其四、争取“同创交往”。老年人虽然大都退休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仍不失事业上的追求, 特别是知识分子和有专长的人,所以同老人的精神交往还可通过与他们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来 实现,把老中青相结合的创造性活动作为沟通心灵的极好渠道。不少老人在与年轻人同台演 出、同岗操作中,一个个都觉得自己年轻了,甚至返老还童了,年轻人则感到自己更有经验 了,更趋成熟了。
其五,适时“共赏交往”。如一起看电视、电影、戏剧,一道听广播、录音,一同参观展览 、游览名胜,一块儿阅读书报、欣赏作品。围绕同一内容从不同角度加以评议,老人有丰富 的阅历,晚辈有创新的观点,彼此取长补短,相互启发,相得益彰,善于学习和积累的人可 从中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