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的解读
气血的解读
一、气的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中医学的气概念,可能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古人通过对人体自身某些显而易见且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时气的出入、活动时随汗而出的蒸蒸热气等的观察,产生了对气的朴素而直观的认识,加之在气功锻炼中体悟到的气在体内的流动,于是在朴素认识逐渐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推测、联想、抽象和纯化,逐渐形成了人体之气是人体中的能流动的细微物质的概念。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人体之气的来源、功能、运动规律和形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建立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中医学气概念的形成,自然受到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古代哲学的气是运动不息的细微物质的概念,气升降聚散运动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思想,对中医学的气是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概念的形成,气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生命活动等理论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但中医学的气是客观存在于人体中的具体的气,是在体内不断升降出入运动的精微物质,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对生命活动起着推动和调控作用。中医学的气理论有其固有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而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是一种古代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因此中医学的气概念与古代哲学的气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
精与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是有严格区别的。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气是由精化生的极细微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因此,《内经》中多次提到精与气的转化关系,其对精与气的区分较先秦哲学中的概念更为明确。
二、血的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脉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循脉运行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如因某种原因,血液在脉中运行迟缓涩滞,停积不行则成瘀血。若因外伤等原因,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形成出血,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若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则变为瘀血。离经之血及瘀血均失去了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
血循脉而流于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人体任何部位缺少血液的供养,都能影响其正常生理活动,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以及组织结构的损伤,严重的缺血还能危及生命。
中医为你解读气喘
气喘伴胸胁胀满,咳嗽牵引疼痛,苔白,脉沉弦者,是悬饮病。为痰饮停于肺,肺气不利所致。
气喘伴咳嗽,咯痰,胸闷,发热恶寒,汗出或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者,是风寒袭肺证。为风寒之邪束肺,肺失宣肃,肺气不利所致。
气喘伴咳嗽,咯黄痰质稠,甚则鼻翼煽动,发热恶寒,口渴欲饮,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是风热犯肺证。为风热之邪犯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
气喘,呼吸气粗,伴咳嗽,吐大量泡沫痰,纳差,恶心,胸闷,苔白腻,脉滑者,是痰饮壅肺证。为肺有痰饮,肺气不利所致。
气喘,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伴咳嗽吐泡沫痰,苔白腻,脉滑,每因新感外邪而发,或证情加重者,是寒饮停肺证。为肺有宿痰,新邪引动宿痰,肺气不利所致。
气喘伴咳嗽疾少,神疲乏力,语言低微,自汗气短,咽喉干燥,舌淡,苔少,脉虚者,是肺虚气喘证。为肺气虚,肃降失司所致。
气喘,呼多吸少,劳累加剧,甚则张口抬肩,伴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四肢欠温,面青或黧黑,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者,是肾不纳气证。为肾气虚,摄纳无权,肺气不利所致。
中医和西医不一样,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的,不像西医一样,但是不管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只要能够治好疾病,就是比较好的。
蒲公英熬水多长时间好
一般是30分钟左右。
蒲公英味甘、性寒,能清解开泄,是养阴凉血、解读消肿的重要药材,对于热毒、湿热等感染性皮肤疮肿、眼睛肿痛都有十分理想的疗效,还可用于目赤肿痛病症的治疗和缓解,蒲公英熬水的时间一般是在30分钟左右,熬水时间太长,可能会破坏其所含营养物质的价值。
走出宫颈癌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自己还很年轻,不用担心得上宫颈癌,根本不用检查。
解读: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因此女性21岁或有3年性行为后,就应该接受第一次巴氏涂片检查,多久接受一次则须咨询医生。而且即使接种了疫苗,仍需做巴氏涂片检查。
事实上,年龄并不代表什么,即使你已经到了绝经期、接受过子宫切除术、或者年龄超过65岁,巴氏涂片检查都仍然很有必要。
误区二:宫颈癌无法预防。
解读: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副教授安东尼·奥皮派丽认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如多个性伴侣、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大幅增加癌症风险,因此改变这些生活状态、定期体检都能减少发病。
误区三:既然疫苗能预防宫颈癌,那么接种后,即使不用安全套,也不会得癌症了。
解读:目前宫颈癌疫苗只对4种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有预防作用,但针对其他引起宫颈癌的诱因,新疫苗依然束手无策,继续使用安全套,能更多地减少宫颈癌。
误区四:妇科检查就是巴氏涂片检查,结果呈阳性就肯定是癌。
解读:巴氏涂片检查从子宫颈收集细胞,然后送到实验室测定;而妇科检查,是医生对子宫颈和其他附件的物理检查,并不一样。不过,它们对于早诊断都很重要。
此外,如果巴氏涂片检查结果呈阳性,不一定就是得了癌,需要进一步检查,如做人乳头瘤病毒检查、阴道镜检查或者有关癌细胞的活组织检查等,以明确诊断。相反,如果有诸如出血、疼痛的问题,即使巴氏涂片检查结果正常,也应进一步治疗。
误区五:得了宫颈癌,必须切除子宫,不过术后无法生育,还会让更年期提前。
解读:子宫切除术是早期宫颈癌的常规治疗,但并非唯一选择,子宫锥形切除术、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等,都能避免切除子宫,而且可以在不影响生存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女性病人做妈妈的权利。
当然,切除子宫后,由于没有切除决定女人生理特征的卵巢,因此,更年期提前的情况并不普遍,患者没必要太担心。
误区六:宫颈癌发病时没有症状,因此一般确诊后只能等死。
解读: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歇期出血都是宫颈癌的信号,其他还有异常排泄物或盆腔局部痛等。
血型血清学检查数据解读
血型血清学检查是为了降低新生儿溶血症风险的一项孕前检查,我们作为不是专业的医生人士,怎么能看懂化验单上的数据呢?
血型检测化验单上会出现女性及其配偶的血型。化验单上显示IgG抗A效价是1:4,大于1:64的参考值,也就是说ABO溶血检查结果正常,不会发生溶血现象;分母如果大于64,则表示有溶血的可能。
对于稀有血型来说,报告单上如显示Rh(D)+,也就是说血型中含有Rh因子为阳性,绝大部分人的都是这样的数据;如果显示为RH(D)-,那么就有可能发生Rh溶血病,需做密切的观察和检查。
刷牙别陷入八大误区
误区一:冷水刷牙
解读:正常人用温水、冷水刷牙都可以,但对于牙本质敏感的人来说,用冷水刷牙会加重牙本质敏感。为此,建议刷牙时用接近体温的温水效果最好。
误区二:刷牙很用力
解读:用软毛牙刷,轻力,用力过猛会伤害牙龈,还会导致楔状缺损。
误区三:刷牙横着刷
解读:横向刷牙无法清理干净牙齿缝隙里的垃圾,还可能导致牙龈损伤。正确的刷牙方式是顺着牙齿的缝隙竖着刷,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
误区四:用大牙刷才刷得干净
解读:每个人的牙齿大小不一,要选择自己合适的牙刷,牙刷头的大小应该等于2个半到3个牙齿的宽度;选择自己觉得舒服、能在口腔内灵活运动的牙刷即可。
误区五:一把牙刷用一年
解读:一般牙刷的使用寿命最好不超过3个月,3个月应换一次牙刷。
误区六:不刷大牙
解读:不少人觉得口腔最里面的大牙别人看不见,刷起来吃力,每次刷牙只刷上下门牙附近。刷牙时应做到每颗牙都刷到,而且每颗牙齿的每个面都刷到。
误区七:只早不晚
解读: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吃了一天的东西,细菌累积在口腔,晚上不刷牙,危害更加胜过早上。应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误区八:刷牙时间不够
解读:普通人的刷牙时间至少应为3分钟,戴牙套的市民建议延长刷牙时间。
专家带你解读小儿疝气
疝气分为直接型、间接型两种,直接型是由腹壁薄弱造成的,常见于中老年人。小儿疝气95%以上属间接型,俗称脱肠或坠肠,是小儿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约占总手术的50%。形成的原因是胎儿在母体发育期间,睾丸由腹腔向下延伸至腹股沟再进入阴囊,形成腹腔和阴囊相通的管道,即俗称的疝气囊。而女宝宝则是腹膜鞘状突由腹腔延伸到大阴唇处。女宝宝疝气囊会沿着圆韧带走,从而产生疝气或水肿,严重时可合并卵巢、输卵管甚至子宫掉入疝气囊的情况。
大部分婴儿出生后此构造逐渐关闭,但有一部分则没有封闭。如果腹腔内容物如小肠等经由此构造进入腹股沟,甚至到了阴囊,就形成了疝气。若此构造虽未封闭但很细小,则可能只有腹水流入,形成阴囊水肿。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除了这种先天性应封闭而未封的腹膜鞘状突之外,另一个构成腹股沟疝气的必要条件是腹压增大。最常见的原因是小孩因哭闹、咳嗽、排便或运动时形成腹部压力增加,使得腹腔内的肠子、网膜、卵巢或腹水被推进疝气袋内,产生腹股沟区域的一个突出肿块。此时较大的孩子会叫痛,较小的婴幼儿则以无原因的哭闹来表现。一旦停止哭闹或运动,疝气袋内的肠水会因腹压下降而自动复位、肿块消失。
消失的肿块
由于肿块有时出现有时消失,无经验的父母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往往在小儿科门诊接受例行的预防针注射、学校健康检查或孩子哭闹不安送急诊时才被发现。出现症状的时机视腹膜鞘状突大小而定,腹膜鞘状突较大者可能出生后不久即发生疝气,腹膜鞘状突较小者可能等形成相通的阴囊积水或孩子较大时才产生。所以,疝气形成的时机可能发生在婴幼儿身上,也可能发生在青少年身上。
中医解读拔罐的原理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拔罐是如何防治疾病的呢?本文就是中医解读拔罐的原理的介绍,希望您能更好的认识拔罐的原理,通过拔罐来防治疾病,具体的原理如下: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症。
拔罐的原理: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解读拔罐防治疾病的原理:中医认为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经络有“行气血,营阴阳,儒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如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经血滞行,可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不利,或血脉不荣、六腑不运等。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儒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以上就是中医解读拔罐的原理的介绍,相信您应该知道了为什么拔罐能防治疾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