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多少度吃退烧药
发烧多少度吃退烧药
儿童成长过程,发烧是频率比较高的疾病之一。小儿发热体温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以上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
如果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要急于退烧,特别是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如果盲目退烧可能掩盖病情,干扰对病情的诊断。当体温达到39℃以上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退热。
医生建议:患儿体温不超过38.5°C,不宜服用退烧药物,而应选择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退热贴等。发烧38.5°C以上才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
孩子发烧了,家里没有儿童专用的退烧药,一些家长就会将成人的退烧药减半给孩子吃。如果孩子发烧最好吃针对儿童的退烧药,孩子用药应严格按科学方法计算。因每个儿童的身高、体重不相同,一般成人药上注明的“儿童减半”,或“1至2岁儿童食用1/6”之类的计量方法都不准确,服用后易耽误病情,甚至引起不良反应。如果孩子服用成人退烧药,容易浑身出汗,出现虚脱症状。
一岁宝宝发烧起小红点是起湿疹了吗
幼儿急疹的,没事的,只要物理降温,高烧吃退烧药,只要多喝水,好好休息,一般情况下三天内就会自己退的,不要太紧张的了。
吃了退烧药不退烧怎么办哦
量够了吗?
吃了什么退烧药?
吃退烧药吸收也需要时间
体温多少度?
38.5度以上可以口服退烧药
吃退烧药按公斤体重计算
量不够起不到作用
宝宝发烧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
是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引起
建议验一下血常规
了解病因,对症治疗
发烧的十大误区
一.发烧是一种病
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有发烧这个症状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脓毒血症,都可能有会发烧。吃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了,并不意味着孩子病就好了。
二.可根据体温来判定病情
低烧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结核,高烧可以是幼儿急疹,也可以是脑膜炎。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6个月内的孩子发烧体温越高,出现严重疾病的风险是要大一些,但关联度不大,发烧时体温的高低和病情不是成正比的,相对于发烧的度数来说,孩子的精神反应对于病情的判断更有意义。
三.发烧要赶快退烧
发烧是人体对抗感染一个防御机制,对病情恢复有好处。对总体健康的孩子来说,在引起孩子明显不舒服之前(一般认为39°C)不需要给孩子降温。
四.发烧会烧坏脑子
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控制,发烧很少会超过41°C,所以发烧不会烧坏脑子,发烧然后脑子出了问题的有可能是脑膜炎引起的发烧,导致问题的是脑膜炎本身而不是发烧。体温超过41°C多半是因为中暑或者捂热导致孩子无法散热,比如把孩子忘在停在室外的车里。
五.发烧不用药不会退烧
儿童疾病以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多见,大多会有发烧,大多也是自愈性疾病,病程过了体温也会正常。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发烧,在现代药物产生之前人们都是靠自愈繁衍下来的。但大部分能自愈不等于就不需要用药,在烧得很难受时,退烧药能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有严重细菌感染时,抗生素能提高孩子的存活率,抗生素的使用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六.吃了退烧药体温应该马上正常
退烧药起效一般需要半个到一个小时,起效后体温一般可以下降1-1.5°C,一般不是降到正常,退烧药持续的时间为4-8小时,药效过了体温还是可能再度上升。吃退烧药的目的不是让体温正常,而是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
七.退烧药可以预防热性惊厥
孩子发烧是否惊厥和用不用退烧药没有关系,而和孩子本身的体质有关系,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体温的变化阶段,目前的研究都证实退烧药不能预防抽筋。
八.孩子发烧了睡着了也要把他弄醒喂退烧药
退烧药的目的是让孩子更舒服,但既然孩子睡着了,他就基本感受不到不适,所以就不需要弄醒了喂退烧药,睡着了总比醒着舒服。
九.发烧了打吊瓶退烧快
吊瓶输液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等情况,不是针对退烧,儿科门诊需要输液的情况很少,点滴抗生素或者补液也不会比吃退烧药退烧更快。常用的“退烧针”赖氨比林,打进肌肉或血管退烧是比口服药快,但没有口服退烧药安全,12岁以下儿童还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风险。需要退烧时首选口服退烧药。
十.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退烧
目前没有那种中药被证实能够退烧,包括藿香正气水覆肚脐,因为发烧本来就是很多自愈性疾病的症状,不能因为孩子退烧了就认为是这些药物起了作用。
老人发烧吃退烧药要慎重
老人感冒发烧再正常不过了,而退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吃退烧药。医生则说,老人感冒发烧要慎服退烧药。
人的体温调节系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迟钝,神经系统对发烧的感知反应力下降,所以老人发烧比其他人更为频繁。因此也有时候老人发烧了没有知觉,只是身体有点力不从心。
一般家里人最担心的就是老人感冒,他们抵抗力差,因此一旦发烧首先想到的就是吃退烧药。退烧药是在每个药店都能买到的,人们一般是进入药店后描述自己情形,药店服务员就会给你拿药。虽然退烧是要吃退烧药,但是老人使用退烧药一定要慎重。
老人慎重服用退烧药,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不论老人的身体有多好,也都会服用一些药物,尤其是一些身患慢性病的,服用药物更加频繁,如同时再服用退烧药,为求方便,一般跟其他药物同时服用。其实各种药物内都有不同的化学物质,相互结合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很有可能降低药物本身的效果,更严重的还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二、在服用剂量方面,老人从药店买回来的药,说明书上的剂量是针对成人,与老人的体质大不相同,如按此剂量服用,过少则起不到相应的效果,过多则会伤害身体。
三、对于有些肝肾功能下降的老人,在不了解自己身体的情况下服用退烧药,因肝肾功能代谢缓慢,使有毒物质无法正常代谢,导致体内药物蓄积,增加毒性反应。
退烧药吃出的皮肤过敏
医生提醒家长:宝宝发烧,退烧药不好随便吃的,前两天有个小病人,发了一身疹子,差点当麻疹病人治了。
孩子得麻疹,一般要“烧三天,出疹三天,退热三天”。但医院前两天接诊的小病人,发烧当天出疹,第二天就痊愈了。 医生说,实际上,这孩子是吃退烧药吃出的皮肤过敏,并非麻疹。
这个9个月大的女宝宝送进医院时,身上密密麻麻的红疹,手心脚底板都有。医生问了家长,宝宝没咳嗽,没拉过肚子,麻疹最基本症状排除了。
“不会是麻疹。”医生说。
“孩子吃过什么?”医生怀疑是食物或药物过敏。
奶奶说,前两天宝宝发烧,只有她一人在家,一头想叫孩子爸妈回家带去看病,一头又不放心宝宝发烧太久。她急匆匆跑到药店买了些退烧药喂孩子。
“我识字的,退烧药盒子上写着:儿童装。”奶奶说。医生一看药盒,退烧药含“复方氨基比林”。复方氨基比林是非处方药,退烧效果不错,但易引起过敏。
医生立即给小女孩开了抗过敏药。第二天,孩子疹子没复发,烧也退了。
最近,医院接诊了好几例类似小病人。
医生说,“孩子发烧,吃点退烧药。大人的这个做法应改一改。如果孩子发烧,可用温毛巾给孩子擦身,物理降温。一般体温不超39℃,医生不会给孩子开退烧药。盲目吃退热药,除了可能引起过敏外,还可能掩盖病情,延误诊疗。”
宝宝发烧五大降温误区要避免
误区1:发热不能受寒
有些爸爸妈妈也像孩子的奶奶一样,认为宝宝发烧不能受寒,否则会再次着凉高烧不退。于是,宝宝发烧了,就算再热的天气也不能洗澡、不能吹空调、不能扇风扇。但是孩子觉得,发烧的时候全身都热烘烘的,还不能吹空调凉风扇,感觉真的好难受。
真相:医生叔叔说,宝宝发烧时,不必过于担心宝宝着凉,而更应该适当的对宝宝采取一些降温的措施。例如泡温水澡,就是最简单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如果洗澡不方便的话,爸爸妈妈也可以用温水给宝宝擦擦身,重点擦头部、脖子、腋窝、大腿根部等体温高的地方,这样,水分蒸发的时候可以带走宝宝的一些热量,体温自然就容易下降了。
误区2:发热捂汗退烧快
孩子在医院的时候,看到很多发烧的小伙伴也跟孩子一样,被裹得严严实实的,甚至盖上大棉被。很多爸爸妈妈认为,给宝宝穿厚点、盖厚点可以捂汗,一出汗就退烧了。可是,孩子发烧的时候,全身像是着火一样,热气腾腾的,再穿上棉衣、盖上棉被,整个人都不好了,差点喘不过气来。
真相:宝宝发烧吃退烧药后容易出汗,一出汗烧就退了。于是,很多粑粑麻麻误以为,只要让宝宝穿厚点,捂出汗,就可以退烧。其实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宝宝发烧时穿厚衣服捂汗,只会越捂越热,不仅退烧难,还可能导致高热惊厥。正确的做法是让宝宝适当穿少一点,衣服略微解开,利于散热。如果宝宝手脚冰凉,这是由于宝宝发烧时末梢循环变差,麻麻可以用温热水敷一敷宝宝的手脚,让肢端循环改善,手脚变暖,这样更容易散热退烧。
误区3:一发烧就吃退烧药
孩子第一次发烧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很紧张,担心发烧会“烧坏脑子”,连体温都没有量,就马上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其实当时孩子只是轻微发烧,远远还没达到服用退烧药的界限。药吃下去了,烧是退了,但是孩子觉得整个人都无精打采,像虚脱一样。
真相:医生叔叔告诉孩子的爸爸妈妈,一般38.5 以下的发热不需要吃退烧药,尤其是对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更应该谨慎,采用泡澡、擦身、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更安全也更有效。这是因为宝宝体重轻,体表面积大,吃退烧药的剂量不容易掌握,还容易造成虚脱和胃肠道的损伤。
误区4:吃药影响医生诊断
和孩子的爸爸妈妈的过于紧张不同,有些家长处理宝宝发烧的问题时显得过于“淡定”。宝宝发烧超过38.5 ,但是有些妈妈因为担心吃了退烧药会影响医生正确诊断病情,坚持不给宝宝吃药,即使排队候诊几个小时,也始终要让宝宝“挺着”。
真相:宝宝吃退烧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生的诊断造成影响,这其实是没错的。但是宝宝持续高热,容易让宝宝产生强烈的不适,有害无益。所以该吃药时吃药,家长不要有过多顾虑。尤其是曾经有热性惊厥史的宝宝,更应该积极退烧,在体温超过38 时就应该服用退烧药了。
误区5:打退烧针退烧快
孩子第一次去医院看病,医生叔叔开了药,可当天晚上,孩子的烧还是没退,爸爸就急了,又带孩子去医院,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退烧针,好尽快退烧。可医生叔叔见孩子体温还不算高,精神状态比较好,抽血检查白细胞也不高,就拒绝了西瓜粑粑的请求。
真相:医生叔叔说,宝宝感冒发烧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病毒性的感冒本身有“自限性”,不打针不输液也会慢慢好起来,而打针输液也不见得会好得快一点。所以一般宝宝感冒发烧是不需要输液的。只有当宝宝长时间高烧不退、精神状态差、进食困难、喂药困难时,才需要考虑输液。
吃奥司他韦还用吃退烧药吗
在患有流感后,许多患者都会出现持续高烧的症状,而奥司他韦是抗病毒药物,并不能达到退烧的效果,因此当体温达到38.5度以上时,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退烧药进行退热的。
如果发烧体温在38.5度以内,可以适当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来降低体温。
吃退烧药要注意以下几点:
1.超过38.5度再用药
流感发烧后,体温如果不是很高的话,是不用吃退烧药的,因为退烧药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再提问超过38.5度时,就要考虑使用退烧药了。
宝发烧在38.5℃以下时,不要急着给宝宝吃退烧药,可以多让宝宝喝些白开水,并尝试物理降温,比如在脑门上敷凉毛巾、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部位。
2.小儿发烧需选择小儿退热药
如果患者是小孩,在小孩发烧时一定要选择小儿专用的退热药,而不能选择成人退热药,因为小儿的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解毒能力差,成人用药物对宝宝肝肾的刺激较大。
3.注意药量
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药量。因为任何退烧药都不宜大量服用,特别家长在使用退烧药时,不宜持续让宝宝服用超过3天。另外,给宝宝服用退烧药后,要让宝宝多喝白开水,并细心观察宝宝对退热药有无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甚至哮喘等症状,应立即停药。
4.不宜交替使用多种退烧药
当一日只需服用两、三次退烧药就能退烧时,建议选择单一退烧药品,因为每增加一种药品,就会使吃错药的风险增加一倍。同时一旦出现不良反应,也很难鉴别是哪种药物导致的,因此用一种退烧药就能控制发烧时,不要交替使用两种。
荨麻疹发烧能吃退烧药吗
能吃退烧药,但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
一般来说,荨麻疹患者会有发热现象,但通常发热温度不会很高,不过无论是荨麻疹或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烧,若发烧温度过高则必须吃退烧药进行退烧。
此时吃退烧药一是为了缓解发烧给患者带来的不适,以便患者能正常饮食和睡觉,为对抗疾病补充足够的能量和保持体力;二是预防患者可能因为高烧引起的高热惊厥。
女生例假能吃退烧药么
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吃退烧药的。
因为女生在例假期间,身体的抵抗力会有一定的下降,所以一般出现发烧的情况都是由于感染引起的,此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吃退烧药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女生例假时,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吃退烧药的,但如果药物不能缓解发烧的症状,应暂停服药,并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小儿退烧的误区
1、捂汗
宝宝发烧时一般手脚冰凉,额头发热,这时家长以为穿得不够多而加衣服的话,容易导致体温越捂越高,不容易达到发汗的目的。
2、偏方降温
酒精擦拭、冰枕、大蒜敷脚底等这些偏方都是人们常说的降温方法,但是不能给宝宝使用。酒精降温容易被宝宝皮肤吸收,不建议使用,而大蒜敷脚底则是无稽之谈。另外,6个月内的宝宝不适合用冰枕。
3、低烧吃退烧药
新生儿(出生28天以内)不能使用退烧药。事实上,一般情况下,6个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烧药。专家认为, 一般情况下,退烧药也是要体温达到38.5℃以上才用,低烧不使用。
4、高烧不吃药
有的家长始终认为“孩子发烧了不能随便吃药”,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已经发高烧了也不吃药的话,后果会比较严重。体温达到38.5℃以上,就应该及时降温,可以尽快吃退烧药,然后再带去医院给医生进行判断。
宝宝误吃退烧药怎么办
吃了退热药会引起大汗,需要多补充液体以免虚脱,必要时儿科就诊。因此提醒家长,一定要将药品置于宝宝不可接触的地方。
宝宝发烧切记手忙脚乱,如果宝宝精神很好,就是体温热,那就多注意观察,如果总是哭闹,要急时就医。如果家庭有退烧药的话,可以给宝宝吃退烧药,但是吃退烧药要注意以下的几点:
1、吃完退烧药短时间内没有退烧的,家长不要着急,因为药得有一个吸收的过程,有些家长着急又忙着给吃第二遍,这样对孩子的肝脏损伤是非常大的。
2、吃退烧药最多不要超过一个星期。
3、吃退烧药最低间隔是4个小时,一天不得超过4次。
4、最好几种退烧药轮换着吃,这样可以把伤害降低到最小。
5、吃退烧药的同时,一定要同时服用消炎药。因为既然高烧了,就说明体内有炎症,所以要服用消炎药。
6、吃退烧药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看看有什么禁忌,多大药量什么的。
孩子发烧应注意的十大事项
一.发烧是一种病。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有发烧这个症状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脓毒血症,都可能有会发烧。吃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了,并不意味着孩子病就好了。
误区二.可根据体温来判定病情。低烧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结核,高烧可以是幼儿急疹,也可以是脑膜炎。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发烧时体温的高低和病情不是成正比的,相对于发烧的度数来说,孩子的精神反应对于病情的判断更有意义。
误区三.发烧要赶快退烧。发烧是人体对抗感染一个防御机制,对病情恢复有好处。对总体健康的孩子来说,在引起孩子明显不舒服之前(一般认为39°C)不需要给孩子降温。
误区四.发烧会烧坏脑子。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控制,发烧很少会超过41°C,所以发烧不会烧坏脑子,发烧然后脑子出了问题的有可能是脑膜炎引起的发烧,导致问题的是脑膜炎本身而不是发烧。体温超过41°C多半是因为中暑或者捂热导致孩子无法散热,前者比如把孩子忘在停在室外的车里。
误区五.发烧不用药不会退烧。儿童疾病以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多见,大多会有发烧,大多也是自愈性疾病,病程过了体温也会正常。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发烧,在现代药物产生之前人们都是靠自愈繁衍下来的。但大部分能自愈不等于就不需要用药,在烧得很难受时,退烧药能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有严重细菌感染时,抗生素能提高孩子的存活率,抗生素的使用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误区六.吃了退烧药体温应该马上正常。退烧药起效一般需要半个到一个小时,起效后体温一般可以下降1-1.5°C,一般不是降到正常,退烧药持续的时间为4-8小时,药效过了体温还是可能再度上升。吃退烧药的目的不是让体温正常,而是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
误区七.退烧药可以预防热性惊厥。孩子发烧是否惊厥和用不用退烧药没有关系,而和孩子本身的体质有关系,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体温的变化阶段,目前的研究都证实退烧药不能预防抽筋。
误区八.孩子发烧了睡着了也要把他弄醒喂退烧药。退烧药的目的是让孩子更舒服,但既然孩子睡着了,他就基本感受不到不适,所以就不需要弄醒了喂退烧药,睡着了总比醒着舒服。
误区九.发烧了打吊瓶退烧快。吊瓶输液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等情况,不是针对退烧,儿科门诊需要输液的情况很少,点滴抗生素或者补液也不会比吃退烧药退烧更快。常用的“退烧针”赖氨比林,打进肌肉或血管退烧是比口服药快,但没有口服退烧药安全,12岁以下儿童还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风险。需要退烧时首选口服退烧药。
误区十.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退烧。目前没有那种中药被证实能够退烧,包括藿香正气水覆肚脐,因为发烧本来就是很多自愈性疾病的症状,不能因为孩子退烧了就认为是这些药物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