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不糊锅的发展历史

不糊锅的发展历史

“不粘锅”的问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人们不必再提心煮肉时一不小心就会烧焦,煎鱼时鱼片粘在锅壁上。这种不粘锅与普通锅的外型并没有什么关系,只仅仅是在锅的内表面多涂了一层聚四氟乙烯,利用聚四氟乙烯优异的热性能、化学性能、易清洁性能和无毒性能制成了这种深受欢迎的厨房用具。聚四氟乙烯被美誉为“塑料王”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和耐老化的性能,“王水”也难以腐蚀。

普通塑料制品容易发生老化现象,原来看上去挺好的东西,过了三五年或十来年就会产生裂纹,甚至破碎,可“塑料王”做成的制品在室外放置,任凭日晒雨淋,二三十年都毫无损伤。因而被广泛使用在生活和化工中。“塑料王”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上吸收塔和耐腐蚀容器中,随着对“塑料王”的改良,它在现代生活、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上的用途将越来越广泛。在西方发达国家,不粘锅早已普遍使用。在我国,不粘锅的普及是从90年代开始,其独特的性能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同。

超硬不沾电煎锅不粘锅在我国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70年代末。当时.轻工业部组织了一次由铝制品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国外专家参加的内涂外搪铝制品技术座谈会。会后,提出开发不粘锅的课题,由此国内的10多个铝制品生产企业开始了不粘锅的研制开发工作。沈阳市铝制品厂、广东南方五金厂、上海铝制品厂、佛山的生产企业先后从国外引进内涂外搪铝制品生产线,年产量约2000万口,出口量占50%以上。

干枣的发展历史

我国枣树栽培历史悠久,已有8000年以上栽培历史,枣一直与我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枣既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又有重要的医疗保健价值。食药同源,在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学中,枣作为中药的灵魂无处不在,它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发育、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枣文化,枣文化已成为炎黄子孙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很自然地将枣烙在了我国国民心中,枣的营养滋补保健作用已植根于国民的脑海里,流淌在国民的血液中。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对枣树就有较深入的研究,在枣树品种、栽培技术、病虫防治、保花保果、贮藏加工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和经验,为今日枣树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枣起源于我国黄河中上游,长期的栽培引种导致我国枣树分布广泛。目前,除了黑龙江、吉林和西藏外,其余省市几乎全有枣的栽培。自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国枣树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阶段,面积和产量曾因大炼钢铁而一度减少。到1979年,我国枣年产量30多万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枣树开始有所发展,但产量增长缓慢,到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枣树开始迅速发展,到九十年代中期,全国枣产量翻了一番,达到70万吨左右,之后枣产量急剧上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产量已达250万吨以上,总面积约1600万亩。

我国枣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根据1993年出版的《中国果树志枣卷》记载,有品种700个。近十几年来,我国又选育出一些新品种,枣品种的数量不断增长。

较多的红枣经过在树上自然风干,形成美味的干枣,其食用价值最高,且以自然风干、糖分高、肉厚、核小、口感好、营养丰富、便于携带等特点。

血透的发展历史

1、历史学家称最早的透析是在古罗马皇帝的浴池。在那里四周用大理石铸造,池水沸腾充满蒸汽,那些患尿毒症的人们在浴池里通过出汗和蒸气浴使体内的毒素和水分清除到池水中。在人们寻求有效的透析方法的过程中,由于毒素和水分地逐渐堆积,无数的尿毒症病人死亡了。通常他们会静悄悄地死在家里,有人称之为“dropsy”(浮肿而死)。[1]

2、从1850年开始,人们寻求清除毒素和水分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1854年,苏格兰的化学家ThomasGraham利用牛的膀胱膜做为过滤分子的膜。在以后的近一个世纪里,科学家们遍寻可以作为半透膜使用的能够过滤水分和毒素同时又不容易破坏的材料。烟丝和纤维素膜一直应用到现在。[1]

3、1943年,被公认为现代透析机之父的荷兰Groningen大学的年轻医生WilliamKolff。为了得到制造透析器必须的材料,他冒着生命危险伪造文书,制造了第一个现代鼓膜透析机。在其后的10年里,这个技术一直被作为全球的临床标准。Kloff的透析机非常简陋,他应用的是一个巨大的木条制成的旋转的鼓膜,缠绕了30~40米醋酸纤维素膜,然后放到一个巨大的透析液缸里。[1]

4、20世纪60年代,华盛顿的Georgetown大学医院的GeorgeSchreiner医生开始为肾衰竭病人提供长期的透析治疗。另一方面,战争也使透析治疗在20世纪50年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美国当局参加了朝鲜战争,战士的医疗问题使美国官员大伤脑筋。很多士兵在身体主要器官受伤后常继发肾衰竭,85%的人因此而致死,而战争的总体死亡率只有5%。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局要求在前线使用30分钟的透析治疗。结果证明透析治疗大大降低了死亡率,这进一步证明了新型透析机的效果。这次在朝鲜战场上的成功使透析治疗在和平年代得到了广泛使用。[1]

5、20世纪60年代初,GeorgeSchreine医生的战地诊室成为第一个为慢性肾衰竭病人提供中心透析的地方。他的动静脉分流装置使血液持续流出体外循环往复,使长时间透析成为可能。纤维素膜的产生更促进了透析治疗在全世界开展。

艾灸发展历史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一、“灸”字考 艾灸条“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二、灸法的运用当起源千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 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三、灸的材料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四、灸的适应症,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五、艾灸疗法的起源,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 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六、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有毒),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但疗法单一,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

理疗的发展历史

物理因素通过对局部的直接作用,和神经、体液的间接作用引起人体反应,调整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代谢,提高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因而消除致病因素,改善病理过程,达到治病目的。

常用人工物理因素有电、光、声、磁、温度和机械力等。电疗分直流电、低频电、中频电、高频电和静电等疗法;光疗分红外线、可见光线、紫外线和激光等疗法;声疗又分超声波和超低声疗法;利用温度的治疗有热疗、冷疗和冷冻疗法;利用机械力的疗法有按摩、推拿、手法治疗、牵引和运动等。运动疗法是理疗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利用患者的力和外加的机械力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的自然界物理因素有日光、大气、海水、矿泉、高山和森林等,人处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接受环境中的不同自然物理因素的综合影响,防治疾病。人工物理因素也可用于物理诊断,理疗科常用低频脉冲电测定周围神经功能状态,用压力传感器测定人体重心的变化,以判断平衡功能,用紫外线红斑反应测定人体对日光是否敏感,测定穴位电兴奋性以估计经络的功能状态等。理疗在临床应用广泛,如急、慢性炎症,急、慢性损伤,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疼痛症候群,内脏器官功能失调等。现代物理学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古老的物理疗法得以不断的完善,并充实了丰富的内容。远在17世纪产生了静电疗法;在18世纪产生了直流电疗法;在18世纪下半叶日光疗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9世纪产生了感应电疗法、直流-感应电诊断(古典式电诊断)、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达松伐电疗法(长波疗法)同时产生并迅速发展了现代光疗中的红外线疗法和紫外线疗法;本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理疗技术、理疗在医学中的应用和作用原理研究获得了全面的,显著的发展:在本世纪上半叶产生了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超声等物理疗法;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低、中频电疗法有了新的发展,水疗、磁疗等进而受到重视,并在应用技术方面有了发展提高;特别是在60年代实现的激光技术对全部科学(包括医学在内)的发展正在发挥着日益重大作用,激光疗法已成为现代光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70年代获得显著发展的射频治癌和光敏诊治癌症技术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总之,现代理疗学正在迅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应用物理疗法历史悠久的国家,但理疗专业在解放前却很落后,全国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才得以建立和发展,当前已形成了一支理疗专业队伍,不仅在城市的大医院中,而且在不少工厂、县医院以及部队的野战医院中也都建立了理疗科室;在全国各疗养院和康复医院中理疗已成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熊猫血发展历史

1940年兰德斯坦纳和威纳将恒河猴的血液注入家兔体内后,得到一种免疫抗体,这种血清中的免疫抗体不仅能凝集恒河猴的红细胞,且能凝集85%的白种人的红细胞,从而证明了这些白种人的红细胞与这种猴子的红细胞上有共同的抗原,因而便取恒河猴的英文字头“Rh”作为这种抗原的名称。有Rh抗原的称为Rh阳性,反之则为阴性。Rh是一种血型系统,中国99%以上的人为Rh阳性。

因Rh血型是继ABO血型发现后临床意义最大的一种血型,也是最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Rh血型不合的输血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母子Rh血型不合的妊娠,有可能发生死胎、早产和新生儿溶血症。中国汉族人Rh阴性占0.2%~0.5%,而Rh阴性受血者和妊娠者则受Rh阳性抗原刺激的机率为99.6%~99.8%,经过一次输入Rh阳性血后50%以上的Rh阴性者会产生抗Rh抗体。因为Rh血型抗体为免疫抗体,如果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后便容易发生输血反应。因此,Rh血型检查和ABO血型同等重要。需要注意的是,Rh阴性的孕妇妊娠后必需到市中心血站进行Rh血型鉴定并测定是否有免疫性抗Rh抗体,以防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内衣的发展历史

内衣的英译可译为Lingerie,之所以如此,全因古时候的内衣是由薄的亚麻布所制,而麻的法文是Linge,所以便有Lingerie。

中国上古时期

早在中国上古时期,就已织成最早的麻布,它的密度是10根/厘米,但那时内衣却与外衣无甚区别,只是原始的遮体、保暖之用。4000年前,麻布己达到了24根/厘米,随着嫘祖的丝织技术的传播,内衣日渐区别于外衣的功能,称之为抹胸及裹肚等。从《簪花仕女图》中的薄纱低胸绣花衫,我们看到了唐代女子的"亵衣";而《西厢记》中的宋代女子,则抹胸在内裹肚,一根幼带围颈,一块菱中遮胸,掩起千般风情,万种妩媚。但中国毕竟还是保守的民族,直至清朝末期随着洋纱洋布进入中国,西方的胸衣才真正演绎在中国女子的身型之上。

古罗马时期

胸衣最早产生于古罗马时期。在16世纪,还有铁、木头制的紧身胸衣,当时的女子可谓体无完肤。直到十字军东征,随着纺织技术的运用发展,16世纪末期,开始使用鲸髦、钢丝、藤条等来制作紧身衣。在16世纪30年代,当时的时装武器就是吊袜带、紧身衣与裙撑,可见西方人对内衣的重视。对其功能的理解也不仅为遮体保暖,而更多的用意是塑造身体曲线。内衣也设计得非常复杂,穿一件内衣,可能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到了帝政时期(1804-1825),紧身胸衣已变得简化。

巴瑟尔时期

巴瑟尔时期(1870-1890),内衣制造得越发精美,蕾丝、丝绸、薄纱充分运用,但对内衣的塑身要求已逐渐淡化,因为人们发现胸衣中的纬向金属丝对人体的呼吸道有害。1900年,莎洛特有了健康胸衣。1907年,更放松了对腰部的束缚。到了1910年,内衣的位置以长于臀围线以下10-40厘米为宜。伴随弹性织物在服装中的广泛应用,内衣变得越来越舒适易穿。二十世纪40年代,无带胸罩开始流行。

五六十年代

---尽展女性美的时代。

高跟鞋、细腰条、平腹及圆胯都是当时女性美的标志。紧身内衣及造型文胸出现,后者为如今隆胸乳罩的前身。

70年代

---女性内衣的"黑暗时代"。

烧掉乳罩,不要女性粉饰,一切向男人看齐。简单舒服、实用成了当时女性内衣的基本准则。连身内衣"Body"成为一代时尚。

80年代

---还我女性美的年代。

80年代是女性从自我解放到自我认可的过渡时期。人们追求自我的肯定,自我的价值,社会变得更加个性化。女性美被人们真正接受,引发了内衣消费的大增长,内衣的设计得到了恢复及光大。设计更加大胆、暴露,令女性更加美丽。

90年代

---"第二皮肤"年代。

随着内衣面料的不断更新,人们越来越追求新技术产品,单纯棉制品己不再成为人们的需求。"Microfibre"(微纤维)这一举世公认的被称为"第二皮肤"的面料,在女子内衣的历史上再创辉煌。1997年,杜邦公司推出革命性高品质超弹性纤维Lycrasoft,使内衣既紧贴体型,又毫无束缚,舒展自如。女性真可以舒舒服服地塑造体型美了。

时至今日,现代人不仅重视内衣所带来的诱惑感,更重视其带来的健康呵护,健美造型,这才是流行主调。

跳绳的发展历史

跳绳运动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宋明清都有记载。唐朝称跳绳为“透索”、宋称“跳索”、明称“白索”、清称“绳飞”,民国以后才称“跳绳”。

陕西是跳绳的故乡,多次掀起跳绳热。1957年西安高中创编了“跳绳舞”;1959年,陕西师大举办了中国第一个“跳绳培训班”;1981年4月3日,中国体育报发表了胡安民老师“论跳绳”的部分内容《跳绳的分类和方法》,随之全国各地响应国家体委号召,开展了“三跳”比赛,1992年5月2日,举办了“西安首届跳绳大赛”,800多人参赛;1993年5月9日举办了“西安第二届跳绳大赛”;40多个代表队参赛,陕西电视台现场免费直播100分钟,开创了电视直播跳绳比赛的先例;1993年12月27日,在西安师范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跳绳协会”;1995年7月“陕西省跳绳交流团”应邀访问新加坡;1999年8月1日,在西安师范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跳绳艺术学校”;1999年9月,陕西花样跳绳队赴京参加国庆50周年庆典活动,并荣获第六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技巧类一等奖,跳绳首次获得国际级大奖;2000年上了陕西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2001年元月,应邀访问香港,为“全港跳绳大会”助兴,表演4场,受到大家热烈欢迎。2001年5月陕西花样跳绳队赴石家庄市,荣获全国首届亿万妇女健身活动特色项目“优秀表演奖”;2002年7月花样跳绳列入“陕西省第三届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结束了跳绳只是民间活动的历史;2003年9月陕西花样跳绳队在宁夏银川市再次荣获第七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技巧类一等奖。共计花样跳绳荣获国家五项大奖,为陕西省政府向国家申请花样跳绳列入全国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创造了条件。

硫酸的发展历史

硫酸发现于公元8世纪。阿拉伯炼丹家贾比尔通过干馏硫酸亚铁晶体得到硫酸。一些早期对化学有研究的人,如拉齐、贾比尔等,还写了有关硫酸及与其相关的矿物质的分类名单;其他一些人,如伊本·西那医师,则较为重视硫酸的种类以及它们在医学上的价值。[1]

在17世纪,德国化学家Johann Rudolf Glauber将硫与硝酸钾混合蒸汽加热制出硫酸,在这过程中,硝酸钾分解并氧化硫令其成为能与水混合并变为硫酸的三氧化硫(SO3)。于是,在1736年,伦敦药剂师Joshua Ward用此方法开拓大规模的硫酸生产。

在1746年,John Roebuck则运用这个原则,开创铅室法,以更低成本有效地大量生产硫酸。经过多番的改良后,这个方法在工业上已被采用了将近两个世纪。[2] 由John Roebuck创造的这个生产硫酸的方法能制造出浓度为65%的硫酸,后来,法国化学家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以及英国化学家John Glover将其改良,使其能制造出浓度高达78%的硫酸,可是这浓度仍不能满足一些工业上的用途。

在1808年绘制的早期硫酸分子图 在18世纪初,硫酸的生产都依赖以下的方法:黄铁矿(FeS2)被燃烧成硫酸亚铁(FeSO4),然后再被燃烧,变为能在480℃下分解成氧化铁以及能用以制造任何浓度硫酸的三氧化硫的硫酸铁[Fe2(SO4)3]。可惜,此过程的庞大成本阻碍了浓硫酸的广泛运用。[2] 由约翰·道尔顿在1808年绘制的早期硫酸分子图显示了硫酸有一个位于中心的硫原子并与三个氧原子建立共价键,如右图。

后来,到了1831年,英国制醋商人Peregrine Phillips想到了接触法,能以更低成本制造出三氧化硫以及硫酸,这种方法在现今已被广泛运用。

在古代中国,稀硫酸被称为“绿矾油”。 在公元650~683年(唐高宗时),炼丹家孤刚子在其所著《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九中就记载着“炼石胆取精华法”,即干馏石胆(胆矾)而获得硫酸。

白酒的发展历史

唐代

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

元代

元代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现代吴德铎先生则认为撰写<<饮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当时是用蒙文的译音写成“阿剌吉”,而并未使用旧有的汉文名(烧酒)。故不应看成是外来语。忽思慧并没有将“阿刺吉”看作是从外国传入的。至于烧酒从元代传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纵野先生认为“ 在元时一度传入中国可能是事实,从西亚和东南亚传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为人们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纵野:我国白酒起源的探讨(<<黑龙江酿酒>>,1978年))明代时称白酒为火酒。

束胸的发展历史

20年过去,美丽而年轻的宁静已可以在另一部同样有数个结尾的电影里大胆裸露,不久又见她饱满傲人的大幅丰胸广告在我家门前的公共汽车站笑对行人,更令人浮想联翩。从红卫兵在街头强剪女同志烫过的卷发,到做女人“挺”好的时代,其间所隔,河东河西,似乎不过弹指一挥间而已。

再看一则掌故。1927年7月,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33次会议,通过代理民政厅长朱家骅提议的禁止女子束胸案,规定“限三个月内所有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倘逾限仍有束胸,一经查确,即处以五十元以上之罚金,如犯者年在二十岁以下,则罚其家长。”报章称之曰“天乳运动”。此举惹得鲁迅先生不快,特撰文《忧“天乳”》,说“已经有了‘短发犯’了,此外还要增加‘天乳犯’,或者也许还有‘天足犯’。呜呼,女性身上的花样也特别多,而人生亦从此多苦矣。”

女人果真命苦——不是做女人“挺”好吗?但须知今日,九个女人中,便有一人罹患乳癌,而前周报章载文揭露注射丰胸手术引致并发症,不得不割去双乳的多起案例,更令人触目惊心。此种痛苦,非但关乎女性身体,于精神上更难承受。不过,此事料不会发生在“天乳运动”的时代,造成这种痛苦的深层社会和文化原因,还在于男性社会和工业资本主义共同造成的一个现代乳房神话。

话说的好像有些大,但在玛莉莲·亚隆——一位任教于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的女性社会学者的眼里,情况就是如此。为此,她专门著书一册,名《乳房的历史》,她说,乳房史的演进隐藏着一个基本问题:谁拥有乳房?是必须仰赖母乳的婴儿?还是爱抚它的男女?是描绘女体的艺术家,还是悍然逮捕“上空女人”(想必即鲁迅所称“天乳”)的法律?是胸罩制造商,还是不断要求女人遮掩乳房的宗教、卫道人士?是替女人隆乳的外科整形医师,还是花钱购买它、暴露它,用以贬抑伤害女人的色情业者?

为此,亚隆女士将一部乳房史分割成神圣的乳房、情色乳房、家庭的乳房、政治的乳房、心理的乳房、商业化的乳房、医学上的乳房、解放的乳房和危机中的乳房九个部分来进行描述和探讨。最后,作者大声呼吁,发起一场全人类的“拯救乳房”运动,并宣称“我们拯救下来的那个乳房……其意义和用途将由女人来界定。”我想,对女性而言,这将不仅是一个解放自身的运动,更有赖于医学和社会整体观念的进步。

游泳的发展历史

游泳运动是男女老幼都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古代游泳,根据现有史料的考证,国内外较一致的看法是产生于居住在江、河、湖、海一带的古代人。他们为了生存,必然要在水中捕捉水鸟和鱼类作食物,通过观察和模仿鱼类、青蛙等动物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逐渐学会了游泳。

我国历史悠久,水域辽阔。记载中游泳,始于五千年前。但游泳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得以发展还是近一两百年的事。

1828年,英国在利物浦乔治码头修造了第一个室内游泳池,这种泳池到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各大市城相继出现。

1837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游泳组织,同时举办了英国最早的游泳比赛。

1869年1月,在伦敦成立了大城市游泳俱乐部联合会(现英国业余游泳协会前身)并把游泳作为一个专门的运动项目正式固定下来。并随之传入各英殖民地,继而传遍全世界。随着游泳运动的发展,游泳被分为实用游泳和竞技游泳两大类。实用游泳又分为侧泳、潜泳、反蛙泳、踩水、救护、武装泅渡;竞技游泳分为蛙泳、爬泳、仰泳、蝶泳。

竞技游泳,从第一届奥运会(1896年)就列入了奥运会正式项目。发展到现在,各种锦标赛,国际大型比赛不断推动着竞技游泳的发展,使它的技术动作更完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历史与发展自古至今,无论是为了捕猎、逃避猛兽或是遇上海难时得以自救,游泳都是一门重要的求生技能之一。远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已有类似捷泳的活动。古罗马人兴建的巨大浴池,更是上流社会人士作为余暇游泳及社交活动之场所。早期的游泳活动,只被视为贵族子女教育及士兵训练的一个重要部份,直至十八世纪末期,工人阶级参与游泳的时间及机会增多后,游泳才开始成为一种普及的活动。

竞技游泳源于英国及澳大利亚,后来传入其他国家,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世界各国的游泳比赛开始普遍起来,游泳总会亦相继成立。英国业余游泳总会(前身为都会游泳总会)于1869年成立,是第一个成立的国家游泳总会。在1850年至1860年间,英国与澳大利亚已有际游泳比赛。当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4年6月16日在巴黎成立时,游泳已被列为1896年的奥运项目之一。至于国际业余游泳联会(FINA),则成立于1908年。

蛙泳:是第一个作为比赛的泳式,而且自由泳及蝶泳也是从中发展出来的。在1940及1950年代,由于很多日本泳手利用规例的漏洞在长距离比赛中潜泳,从而获取利益,游泳规则于1956年便有所更改,只容许泳手在起跳后及转池后,在水面下只可作一次划手及蹬腿动作。为了减低水的阻力及加强推进力,胸泳的划手及蹬腿动作曾有过多次的改革,不过,基本泳姿就一直都没有多大的出入。

自由泳:也称“爬泳”。澳大利亚人韦利士于1850年使用了一种双手在水面前移的泳姿,这可算是蝶泳的雏型。及后英国泳手约翰特拉真于1873年采用了一种用胸泳腿再配合双手交替前爬的泳式,后来澳大利亚人李察卡尔又根据特拉真及亚历韦咸的泳式,创造了一种‘浅打水’的踢腿方法。自此之后,腿的踢法就只有少许的变化。

仰泳:早期的背泳只是仰浮在水面上,然后再用胸泳的踢腿推进。1900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有泳员使用手部在水面上过头前移的泳式,踩踏式的踢腿方式,则要到1912年的奥运会才开始出现。

蝶泳:蝶泳的划手方法是由德国泳手Erich Rademacher首次在1926年的胸泳比赛中使用,当时,他仍使用胸泳的踢腿方式。1952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国际业余游泳联会(FINA)决定将此泳式与胸泳分开,因而增加了蝶泳,而且泳员更可以采用海豚式的踢腿方法。

相关推荐

花生糖的发展历史

在经历了无数个年代,直到上个世纪初,花生糖一直处于单一的品种,单一的制作方法中,直到礼记饼家的创立,才将花生糖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洗礼,礼记饼家已经从小铺仔变成了今天驰名中外的百年老字号,花生糖也从单一的产品变成了现在的二十多种品种,上百个制作方法[1] ,数百个不同口味的花生糖,其中低糖类花生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为喜欢吃花生糖的爱美女士们免除了因为吃多糖而增肥的担心

正骨膏的发展历史

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迄今有400多年的历史。为清代名医-生作梅先生首创,因其疗效独特,历史悠久而誉满齐鲁大地,苏北,华北,东北等地区。其配方用药80余味,产品净重38克,为世界之最!!!其中仅名贵中药材就达20余味,如龟甲,人参,鹿茸,珍珠,麝香,豹骨,木鳖子等,从而奠定了正骨膏治疗各种久治不愈的骨病顽疾的基础。1956年,生作梅先生嫡系第十代子孙将祖传400年的秘方献给国家---当时并入国营企业山

菊花茶历史发展

菊花起源于中国,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达到3000以上,是我国种植最广泛的一种传统名花,除了做园林观赏外,以药用菊花和茶用菊花占较大比例。根据记载,唐朝人已开始有喝菊花茶的习惯。菊花泡龙井称之“菊井” ,泡普洱称之“菊普”,菊与茶合用,相得益彰。冰镇并加有冰糖或蜂蜜的菊花茶,具有清凉、降火气、润喉等功效,十分受人欢迎。明清时代菊花茶就作为清凉茶饮用,到清朝已广泛应用于民众生活中。随着生活水

普洱茶历史发展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

荷尔蒙的发展历史

1853年,法国的巴纳德研究了各种动物的胃液后,发现了肝脏具有多种不可思议的功能。贝尔纳认为含有一种物质来完成这种功能。可是他没有研究出这种物质,实际上那就是激素。1880年,德国的奥斯特瓦尔德从甲状腺中提出大量含有碘的物质,并确认这就是调节甲状腺功能的物质。后来才知道这也是一种激素。1889年,巴纳德的学生西夸德发现了另一种激素的功能。他认为动物的睾丸中一定含有活跃身体功能的物质,但一直未能找到

溶脂针的发展历史

1995年——巴西皮肤科医生Patricia Rittes MD首次采用此方法治疗下眼脂肪垫2001年——欧洲开展消脂塑身疗法。研究有关物质的使用,并进行试验研究2002年——欧洲奥地利的FranzHasengschwandtner医生研究并治疗第一例病人(脸部以外)2003年——欧洲UlrichBunzek与Dirk Brandl建立“NETWORK--Lipolysis”创立研究团队2004年

花茶的历史发展

源于宋朝中国在宋朝(公元960年)就有在上等绿茶中加入龙脑香(一种香料)作为贡品,这说明在宋朝已能利用香料薰茶。到宋朝后期,有恐影响茶之真味,不主张用香料薰茶。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正当不用。”但是这已是中国花茶窨制的先声,也是中国花茶的始型。始于明朝明朝是中国茶类大发展时期,已废团茶为散茶,大量生产炒青、烘青、晒青绿茶,为花茶

小笼包的发展历史

小笼包的历史可上溯至北宋,尚有类似的“灌汤包子”流传至今。清代道光年间,在今常州出现了现代形式的小笼包,并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常州味鲜,无锡味甜,但都具有皮薄卤足、鲜香美味等共同特点,并在开封、天津等地也得到了传扬。近代江南小笼包真正成形的历史已很难考证,但普遍认为现代小笼包与北宋时期的“山洞梅花包”和“灌汤包子”有着传承上的渊源关系,在靖康之变后由北宋皇室南迁时带入江南后演变而来,与中国

葡萄酒的发展历史

古代的波斯是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随着古代的战争和商业活动,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传遍了以色列、叙利亚、小亚细亚阿拉伯国家。由于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提倡禁酒律,因而阿拉伯国家的酿酒行业日渐衰萎,几乎被禁绝了。后来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从波斯、埃及传到希腊[2] 、罗马、高卢(即法国)。然后,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和消费习惯由希腊、意大利和法国传到欧洲

羽毛球的发展历史

起源早期羽毛球 早在两千多年前,一种类似羽毛球运动的游戏就在中国,印度等国出现。中国叫打手毽,印度叫浦那,西欧等国则叫做毽子板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军人将在印度学到的浦那游戏带回国,作为茶余饭后和休息时的消遣娱乐活动。[1]据传,在14世纪末,日本出现了把樱桃插上美丽的羽毛当球,两人用木板来回对打的运动。这就是羽毛球运动的原形。[6]现代羽毛球运动诞生在英国。1873年,在英国格拉斯哥郡的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