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病害特征和防治方法
豇豆病害特征和防治方法
豇豆花叶病
发病原因 病毒在田间宿根寄主杂草上越冬。种子也可带毒,而且有时带毒率很高。田间主要由蚜虫传播。高温干旱适于发病。蚜虫数量大,活动猖獗时病重,管理粗放也加重。
防治要点 (1)选用之豇28-2、新疆8号等较抗病品种;(2)使用无病种子;(3)加强肥水管理,不使土壤干旱;(4)早期及时防治蚜虫;(5)发病初期喷布1.5%植病灵1000倍液,或抗毒剂1号200-300倍液,或5%菌毒清400倍液。
豇豆叶斑病
1、病原菌:本病是由真菌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病菌侵染所致。
2、症状识别:叶片病斑呈圆形或多角形病斑,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造成植株早期落叶,只剩下顶端少数叶片,严重影响产量。
3、发病条件:高温多雨、土壤贫瘠、植株长势弱有利于病害发生;病地连茬发病更为严重。
4、防治技术:
⑴、清除田间病株残叶,集中烧毀。
⑵、实行轮作或深耕。
⑶、播种不宜过密,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
⑷、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施保功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豇豆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豇豆病毒病:
是发生较普遍且严重的病害。常见的有豇豆花叶病与豇豆黄花叶病。主要病毒病原是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表现叶上显黄斑、黄绿相间与深绿相间的花斑、畸形,严重的植株矮小,甚至不能开花以至死亡。防治: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抗病品种,精选种子,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实行轮作,避免重茬种植,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病株、病叶及时清除烧毁,减少病源。发病之前或始期,采用200倍的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等杀菌剂防止真菌病害。发现蚜虫及时喷40%的乐果乳剂1000倍或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蚜虫,重点喷叶背面。消灭病毒源。病毒病发生后,多给些肥水,并喷洒0.1%-0.5%磷酸二氢钾,可减轻损失。
2、豇豆煤霉病:
又称叶霉病或叶斑病,是近年发生较严重的叶部病害。初期叶片发生赤、紫褐色小点,扩大呈近圆形病斑,潮湿时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菌,致使叶片变小、落叶、结荚减少。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使田间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病初期摘除病叶,收获后清洁田间,减轻病害蔓延。药剂防治:可用1:1:200波尔多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3、豇豆锈病:
主要为害叶片,重者叶柄和种荚也可为害。开始叶背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逐渐变褐,隆起呈小脓疮状,后扩大成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形成黑色冬孢子堆,致使叶片变形、早落。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等,10-15天1次,连喷2-3次。
4、豇豆白粉病:
为害叶片为主,也为害蔓和荚。开始在叶背出现黄褐色斑点,后扩大成紫褐色斑,上面覆一层稀薄的白粉,叶斑沿脉发展,白粉覆满全叶,引起大量落叶。此病在南方普遍发生。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50%硫磺悬浮液300倍,7-10天喷1次,连续3-4次。
5、豇豆枯萎病:
苗期主要病害。症状是引起根茎腐烂,植株萎蔫。主要采用轮作,拔除病株,加强田间管理来防治。
豇豆的栽培技术
豇豆,俗称长豆角,为豆科豇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是春夏秋季的主要蔬菜之一,对蔬菜的周年供应有着重要作用。 豇豆性喜温暖,耐热性强,不耐低温,易受霜冻,在全国各地主要以春大棚及春、夏、秋季露地栽培为主。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1、选用优良品种。 豇豆品种类型很多,要根据气候条件、栽培习惯、种植季节、市场要求选用适当的品种。
2、播种与育苗 。 春季豇豆一般采用直播,也有育苗移栽,当最低气温不你于15度时可以播种。直播时,一般按株行距25—30厘米×65厘米穴播,播种深度4—6厘米,每亩3000—4000穴,每穴3—4粒种子,出苗后间去弱、小、病苗,每穴留2—3株。
3、田间管理 。豇豆肥水管理总的原则是前期防止茎叶徒长,后期防止早衰。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作基肥;苗期追肥2次,每次每亩施尿素2.5公斤;开花结荚期追肥3次,每次每亩施总含量25%的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12公斤。苗期要适当控制水分,防茎叶徒长而减少花序;开花结荚期需水较多,7天左右浇1次水,采收期结合浇水追施肥料。越夏生长的豇豆,开花结荚期长,更应注意后期追肥,以防植株脱肥早衰,整个生长期间遇雨应排除田间积水,以免烂根、掉叶、落花。豇豆抽枝长蔓迅速,有5—6叶时就应搭支架,一般用人字形架,以减少遮荫和便于采收。初期,茎蔓的缠绕能力不强,选在露水未干或阴天人工扶助引蔓上架,防止折断。合理的整枝是豇豆高产的主要措施。第l花序以下的侧枝长到3厘米时摘除,以保证主茎粗壮;第1花序以上的侧枝留1—2叶摘心;主蔓至棚顶时,打顶摘心,以控制生长,并促下部侧枝形成花芽。
4、病虫害防治。 豇豆的主要病害有锈病、叶斑病、根腐病;虫害有豆荚螟、潜叶蝇和螨类,应密切注意病虫情况,采用综合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2)选择两年以上未种植过豆科作物的田块种植;(3)清除田间周围的杂草,集中烧毁;放水沤田1周,或每亩施敌百虫0.5公斤或杀虫双0.5公斤、多菌灵l公斤进行土壤灭虫灭菌处理;(4)筑高畦,开好排灌沟,防止渍水烂根;(5)增施有机肥,合理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6)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用粉锈宁防治锈病,用甲基托布津防治叶斑病,用多菌灵、敌克松、杀菌王防治根腐病;防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虫,除土壤处理外,还可用炒香的生麸混合敌百虫于傍晚施在田间周围诱杀,用杀虫双、抑太保防治豆荚螟,用乐斯本防治潜叶蝇。
5、及时采收 。根据市场需要及时采收。结荚盛期宜隔一天采收一次。采收时要保花。豇豆每个花序有2-6对花芽,着荚率高,能结2-4条荚,有时可结荚6条。因此,采收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同花序上的花,切忌用手扯拉采摘。损伤同花序花朵,甚至把整个花序着花部位拉断,对产量影响极大。
豌豆的常见病害
发病特征:
危害豌豆茎基部及茎蔓。被害茎部初现椭圆形褐色病斑,绕茎扩展,终致茎段坏死,呈灰褐色至灰白色枯死,其上部托叶及小叶亦渐枯萎。后期枯死茎段表面散生小黑粒病征。
发病规律: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菜豆壳球孢菌。病原及发病特点与豇豆茎腐病相同。
防治方法:
(1) 本病可结合防治豌豆炭疽病一道进行,一般无需单独防治
(2) 。在以本病为主的田块,还可喷施40%600倍液复活一号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10~15天1次,前密后疏,交替喷施。着重喷好茎基部。
豇豆栽培技术要点
一、播种主要季节
春季播种时间为3月-5月。此时期气温已在15℃-30℃之间,能满足长豇豆萌芽、幼苗生长对温度的需求。长豇豆发芽最适宜温度为25℃-30℃,该温度区间内,发芽快,幼苗茁壮。因此,虽然长豇豆播种时间弹性较大,但长豇豆播种时间不要“无限”提前;早播者必须覆盖地膜增温保湿,有条件的可采用大棚加拱棚加地膜,则播期可提前1-2旬。长豇豆的落花落荚虽然没有毛豆严重,但要是花荚期遇到高温低湿或较长时间的阴雨,同样会危及花器官发育而落花落荚,影响产量,故也不要过分推迟播种期。
二、主要栽培品种介绍 长豇豆品种较多。育种部门新育成的长豇豆品种多为日照不敏感性,理论上全国南北方均可种植。据调查,目前本市种子经销商出售的长豇豆品种多达20余种。但有很大一部分品种未经区域试验,种植户不要只凭种子外包装上品种特征特性介绍来引种。之豇28/2不愧为一只生命力奇强的长豇豆品种,推广以来一直受不少种植户偏爱;银湖8号为一只不错的搭配品种,不少乡镇已作为主栽品种;之豇106为浙江省农科院06年刚通过省审定的新品种,性状、产量等表现均优于同系列产品;扬豇40在余慈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力,生长势强、耐高温,适宜夏播伏期上市。
三、栽培技术要点
1、品种和播种日期安排:选择种性明确、适合本地栽培的品种,若不影响前后作生产,宜选择上述播种季节进行。
2、土壤选择、整畦:长豇豆对土壤的适应性广,只要排水良好、PH6-7的疏松土壤均可栽种。但应回避豆类作物连作。
3、播种方法:长豇豆根系发达,但极易木质化,再生能力弱,应以直播为好,以免伤根。促早栽培若采用育苗移栽的,必须用营养钵或至少用小方块带土移栽,且在第一对真叶展开前小苗定植。畦面要高燥,株行距25cm×40cm左右,视品种特性可适当做伸缩;直播每穴3-4粒种子,保证亩栽6000穴以上、2万株左右。
4、支架及植株调整:本地长豇豆支架大多习惯用小竹杆搭“人”字架,当苗高25cm左右时支架引蔓上架。之后要精心管理,适当选留侧蔓,摘除生长弱和第一花序迟开的侧蔓,有些品种当主蔓长至架顶时可以采用打顶以促进侧蔓发生发育,促使茎蔓均匀分布,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
5、肥水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最好。翻耕前亩施腐熟厩肥500-1000Kg ,或辅以少量P、K肥;苗期不必追肥水;抽蔓后期可视苗酌施每亩不超过10Kg的复合肥;盛收后追施15-50Kg复合肥促进生长,增加再结荚。花荚期土壤应保持湿润状态,以利结荚顺畅,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6、病虫防治:危害本地长豇豆的病虫害主要是根腐病、叶霉病和豆野螟。前者可用50%多菌灵可湿粉剂800倍液或25%使百克乳油1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于发病初期防治;后者用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防治。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
7、采收:长豇豆开花至嫩荚采收一般在10-15天之间。推迟采摘,单荚产量仍会增加,但作为嫩荚消费的商品性可能下降,要根据实际市场需求状况确定,追求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豌豆的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豌豆茎腐病
【发病特征】:危害豌豆茎基部及茎蔓。被害茎部初现椭圆形褐色病斑,绕茎扩展,终致茎段坏死,呈灰褐色至灰白色枯死,其上部托叶及小叶亦渐枯萎。后期枯死茎段表面散生小黑粒病征。
【发病规律】: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菜豆壳球孢菌。病原及发病特点与豇豆茎腐病相同。
【防治方法】:
1. 本病可结合防治豌豆炭疽病一道进行,一般无需单独防治。
2. 在以本病为主的田块,还可喷施40%600倍液复活一号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10~15天1次,前密后疏,交替喷施。着重喷好茎基部。
豌豆花叶病
【发病特征】:全株发病。病株矮缩,叶片变小,皱缩,叶色浓淡不均,呈镶嵌斑驳花叶状,结荚少或不结荚。
【发病规律:病原为病毒。该病由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所致。病毒在寄主活体上存活越冬,由汁液传染,也可由蚜虫传染。种子传毒。一般利于蚜虫繁殖活动的天气或生态环境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早期发现及时拔除病株。
(2)及时全面喷药杀蚜。用50%抗蚜威乳油2000倍液、金世纪一包兑水30市斤或用10%吡虫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杀之,轮用或混用,8~10天1次,连喷2~3次。尽可能大面积联防,效果明显。
豇豆的形态特征
豇豆为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或近直立草本,有时顶端缠绕状。茎近无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披针形,长约1厘米,着生处下延成一短距,有线纹;小叶卵状菱形,长5-15厘米,宽4-6厘米,先端急尖,边全缘或近全缘,有时淡紫色,无毛。
总状花序腋生,具长梗;花2-6朵聚生于花序的顶端,花梗间常有肉质密腺;花萼浅绿色,钟状,长6-10毫米,裂齿披针形;花冠黄白色而略带青紫,长约2厘米,各瓣均具瓣柄,旗瓣扁圆形,宽约2厘米,顶端微凹,基部稍有耳,翼瓣略呈三角形,龙骨瓣稍弯;子房线形,被毛。
荚果下垂,直立或斜展,线形,长7.5-70(90)厘米,宽6-10毫米,稍肉质而膨胀或坚实,有种子多颗;种子长椭圆形或圆柱形或稍肾形,长6-12毫米,黄白色、暗红色或其他颜色。花期5-8月。
豇豆叶为三出复叶,自叶腋抽生20~25厘米长的花梗,先端着生2~4对花,白、红、淡紫色或黄色,一般只结两荚,荚果细长,因品种而异,长约30~70厘米,色泽有深绿、淡绿、红紫或赤斑等。
豇豆每荚含种子16~22粒,肾脏形,有红、黑、红褐、红白和黑白双色籽等,根系发达,根上生有粉红色根瘤。
适宜和豇豆搭配的食材
适宜和豇豆搭配的食材
豇豆 + 虾皮豇豆和虾皮 一起吃;可以健胃补肾、理中益气
豇豆 + 香菇豇豆和香菇 一起吃;可以益气补虚
豇豆 + 蒜豇豆和蒜 一起吃;可以防治高血压
和豇豆相克的食材
豇豆 + 茶豇豆不能和茶一起吃;会影响消化、导致便秘
具有理中益气、健胃补肾、和五脏、调颜养身、生精髓、止消渴的功效。主治呕吐、痢疾、尿频等症。
禁忌人群
气滞便结者慎食。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适宜糖尿病、肾虚、尿频、遗精及一些妇科功能性疾病患者。
豇豆,俗称角豆、姜平、带豆、羊角、豆角、饭豆、腰豆、长豆、裙带豆、浆豆,古称江豆为豆科植物豇豆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豇豆子熟后呈肾脏形,有黑、白、红、紫、褐等各种颜色。
豇豆是夏天盛产的蔬菜。肉质肥厚,炒食脆嫩,也可烫后凉拌或腌泡。豆荚长而像管状,质脆而身软。李时珍称“此豆可菜、可果、可谷,备用最好,乃豆中之上品”。阿拉伯人常把带病啼当作爱情的象征,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总要带上一把豇豆,新娘子到男家,嫁妆里也有少不了豇豆。
毛豆病害防治方法
霜霉病
【发病特征】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黄白色至黄色不规则小斑,相应的叶背出现灰色疏松霉层病征,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
【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第二年条件成熟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借助雨水溅射传播,从胚茎侵入,感染系统。最适温度在20-24度,多雨高湿病害易流。
【防治方法】
(1) 因地制宜的选用良种。
(2) 用25%的甲霜灵拌种。
(3) 合理密植,通风透气,光照充足。
(4) 定期喷药,用40%乙膦铝锰锌1000倍液。
锈病
【发病特征】 主要危害叶片。被害叶片密生针头大的小锈斑,为病菌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未成熟的夏孢子堆,随着夏孢子堆的发育,表皮破裂散出锈色粉状物,后期叶片出现黑色小点,为病菌的冬孢子堆。
【发病规律】病原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主要以夏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助风雨传播完成病害周年循环。温暖多雨潮湿的天气或低洼潮湿的植地环境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缙云豆、包罗豆、兰溪花皮青豆、中黄2~4号、九丰3号、长农?号、三明的雁鹅包、南雄黄豆等。
(2)注意开沟排水,采用高畦或垄作,防止湿气滞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BAS——3170F1000倍液、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40L,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上述杀菌剂不能奏效时,可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
豆虫
豆虫俗称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虫.体长约8~9厘米,以大豆叶为食,对大豆危害极大。至秋大豆成熟季节,即钻入地下蛰伏,至翌年春天成蛾繁殖在中国境内,凡种植大豆的地方均有生长。
【防治方法】
每亩用2.45%盛之丰杀虫剂1#乳油15毫升,或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20毫升,或5%来福灵30毫升,或每克含菌量1亿个以上的Bt乳剂200毫升喷施。以上药剂24小时防效均达95%以上。
如何防治扁豆病害
扁豆灰霉病
目前,灰霉病在棚栽青扁豆上零星发生,应做好防治工作,控制病害发展.
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做好棚内温度、湿度的管理,注意通风降湿,控制病害流行;同时摘除病叶、病荚,带出棚室销毁。(2)药剂防治。选用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扁豆轮纹病
轮纹病主要为害叶片。出苗后即可染病,但后期发病多。叶片染病,初生褐色圆形病斑,边缘红褐色,病斑上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褐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干燥时易破碎,发病严重的叶片早期脱落,影响结实。
防治方法以药剂防治为主:发病初期及早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多菌灵?硫磺(灭病威)悬浮剂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5%腈菌唑?代森锰锌(仙星)乳油600倍液喷雾防治,隔10天左右1次,连续2~3次,注意喷匀喷足。
扁豆细菌性晕疫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上部叶片或新生叶上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病斑周围有0.5~10厘米的晕圈。
发病规律主要通过种子传播。有报道称,种子带菌率0.02%就可造成病害流行,病菌通过气孔或机械伤口侵入。冷凉、潮湿地区易发病。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不同品种间具明显抗性差异。严格进行种子消毒,防止种子带菌。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40%细菌快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利300倍液等药剂。每7天1次,防治1~2次。
扁豆锈病
症状主要侵染叶片。发病初期,叶背产生淡黄色的小斑点,后变为锈褐色,隆起,呈小脓包状病斑。发展后,扩大成红褐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
发病规律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而后散出夏孢子进行再侵染。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氮肥过多等条件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避免连作,合理密植,雨后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清洁田园,减少再侵染菌源及越冬菌量。配合使用氮、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及时摘除棚内中心病叶,防止病菌扩展蔓延。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株,集中棚外销毁或大田栽培就地销毁。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40%敌唑酮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40%敌唑铜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敌克脱乳油40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5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药1次,防治2~3次。
扁豆黑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8―15(mm)、褐色,微具同心轮纹,病部生有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Alternariabrassicae(Berk.)Sacc.var.phaseoliBrun.称芸苔链格孢菜豆变种,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丛生,淡榄褐色,顶端色淡,不分枝,基部稍膨大,多数正直,1~4个隔膜,大小32―86x4~5.5(µm);分生孢子多为单生,呈倒棍棒状,榄褐色,嘴胞稍长,色淡,不分枝,孢子具横隔4―7个,纵隔O~3个,隔膜有缢缩,大小29~54x11―15(µm)。有人认为此菌别于A.brassicas(Berk.)Sacc.不能把它看作A.brassicae的变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南方本菌在寄主上辗转传播,不存在越冬问题。通常温暖多湿的天气或密植郁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该病发生蔓延。
无公害防治法(1)合理密植,清沟排渍,大棚栽培注意改善通风条件以降低湿度。(2)生长季节结束后彻底收集病残物烧毁以减少菌源。(3)重病地或田块应及早喷药控制,花后及时防治。进入开花后,日均温25℃以上,掌握在发病前开始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再喷1次,连续3~4次。病情严重时,雨后补喷可提高防效。
扁豆褐斑病
褐斑病又称褐缘白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正、背面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边缘赤褐色,直径1~10毫米,后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至灰褐色。高湿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状物。
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囊座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初侵染由越冬病菌产生子囊孢子,借助风、雨传播,病部产生的子囊孢子借助气流传播。该病为高温、高湿病害,高温多雨天气条件下,温度20~25℃,相对湿度高于85%,易发病。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与非豆类蔬菜轮作2年。合理密植,增施钾肥,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②种子消毒: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浸4~5小时,再转至50℃温水小浸5分钟。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施药,可选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苯霜灵乳油35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66.5%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50倍液等喷雾。每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扁豆病毒病
扁豆病毒病有多种表现型,如花叶斑驳型、卷叶萎缩型、明脉皱缩型等,其中以花叶斑驳型最为常见。
发病规律 主要靠蚜虫传毒,高温干旱、排水不良、氮肥过量、土壤黏重等条件均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可用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净500倍液,或20%病毒A500倍液,或20%病毒克星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或20%病毒宁500倍液,或抗病毒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1.5%的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
豌豆的常见病害
豌豆茎腐病
发病特征:
危害豌豆茎基部及茎蔓。被害茎部初现椭圆形褐色病斑,绕茎扩展,终致茎段坏死,呈灰褐色至灰白色枯死,其上部托叶及小叶亦渐枯萎。后期枯死茎段表面散生小黑粒病征。
发病规律: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菜豆壳球孢菌。病原及发病特点与豇豆茎腐病相同。
防治方法:
(1) 本病可结合防治豌豆炭疽病一道进行,一般无需单独防治
(2) 。在以本病为主的田块,还可喷施40%600倍液复活一号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10~15天1次,前密后疏,交替喷施。着重喷好茎基部。
豌豆花叶病
发病特征:
全株发病。病株矮缩,叶片变小,皱缩,叶色浓淡不均,呈镶嵌斑驳花叶状,结荚少或不结荚。
发病规律:
病原为病毒。该病由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所致。病毒在寄主活体上存活越冬,由汁液传染,也可由蚜虫传染。种子传毒。一般利于蚜虫繁殖活动的天气或生态环境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早期发现及时拔除病株。
(2)及时全面喷药杀蚜。用50%抗蚜威乳油2000倍液、金世纪一包兑水30市斤或用10%吡虫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杀之,轮用或混用,8~10天1次,连喷2~3次。尽可能大面积联防,效果明显。
芸豆病害如何防治
见瓜类白绢病
症状:茎基部呈暗褐色,表面密生白色丝状菌丝束,后期在菌丝层上结生茶褐色圆形菌核。
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参考瓜类白娟病
菜豆菌核病
分布和寄主植物:各地均有分布。除为害菜豆外,也侵染其它蔬菜。
症状:靠近地面茎基部或蔓部初呈水浸状,后呈灰白色。在潮湿环境下,症茎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并结生黑色菌核。
发病规律:在菌核在土中越冬。子囊孢子孙随气流进行初次浸染。在菜株生长期间,主要是以菌丝体的相互接触进行再次侵染。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病毒的发生。
防治方法:(1)轮作。(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溉。(3)及时喷药,药剂有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2%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药一次,共2-3次。
菜豆细菌性疫病
分布和寄主植物:东北各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省均有发生。为害菜豆,还侵害绿豆、小豆、豇豆和扁豆等。
症状:叶片上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呈不规则形,变褐色,病组织变薄,半透明,周围有黄色晕环。老病斑易发生破裂。嫩叶受害呈畸形,严重时,病叶皱缩脱落。茎和荚的症状与叶片的相似,初呈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分别呈条斑(在茎上)和圆形或不整形斑(在荚上),病部凹陷,红褐色。斑面常有淡黄色的菌脓溢出,病荚种子受侵染部位表面呈黄色斑点或仅脐部略现黄斑。
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内和随病残体留在地上越冬。带菌种子萌芽后,先后其子叶发病,并在子叶产生病原细菌,通过风雨、昆虫、人畜等传播到豆株上,从气孔侵入。高温多湿适于本病流行,但到36℃时病害则逐渐停止。在高温下潜育期一般为2-3天。
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子播种。(2)与非豆科作物轮作二年。(3)喷布0.5%波尔多液,每7-10天喷药一次,共2-3次。
菜豆花叶病
分布和寄主植物:各地均有分布。引起菜豆花叶病的病毒有三种:菜豆普通花叶病毒除为害菜豆外,一些菜豆属植物、蚕豆、豇豆和扁豆等也被害。菜豆黄色花叶病毒除包括菜豆普通花叶病毒的寄主植物外,还有豌豆、大豆、两种三叶草、白色扇扁豆、白色甜三叶、黑色紫苜蓿、唐晶蒲等。黄瓜花叶病毒菜豆株系只为害菜豆。
症状:嫩叶初呈明脉、缺绿或皱硬,新长出的嫩叶则呈花叶,其绿色部分突起或凹下呈袋状,有些品种感病后变为畸形。病株矮缩或正常,果荚一般正常。菜豆黄色花叶病毒所引起的症状比其它毒株所引起的较为严重,花叶的色泽较黄,叶片向下变曲也较严重。
发病规律: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越冬的寄主植物,除菜豆黄色花叶病毒外,其它两种病毒的带毒种子也是主要的初次侵染源。生长期间主要是靠蚜虫传染。蚜虫在病株上吸食病毒和在健株上传达室毒所需时间约为1-5分钟,但对菜豆黄色花叶的最短时间分别为15秒钟和15-30秒钟。高温(26℃)下多呈重花叶、矮化及卷叶;18℃左右时呈轻花叶;28℃以上和18℃以下症状受到抑制;强光和延长光照时间有加重症状的趋势。
防治方法:(1)选育抗病品种。(2)无病株留种。(3)及时防治蚜虫。
红豇豆的特征特性
豇豆播种分直播和育苗移栽2种。直播主根深,茎叶茂盛,如管理不慎,极易徒长,影响开花结荚,降低产量。育苗移栽,可抑制营养生长,促进开花结荚,春豇豆栽培,为抢早,也为防早春低温阴雨烂种,死苗,可采用营养钵或平畦塑料薄膜拱棚育苗,苗龄20~25天,苗期加强苗床管理,注意幼苗锻炼,苗床育苗一般于第一复叶开展前移栽定植。营养钵育苗,可延迟至具有2~3复叶时定植,选晴天定植。
豌豆的常见病害
豌豆茎腐病
【发病特征】:危害豌豆茎基部及茎蔓。被害茎部初现椭圆形褐色病斑,绕茎扩展,终致茎段坏死,呈灰褐色至灰白色枯死,其上部托叶及小叶亦渐枯萎。后期枯死茎段表面散生小黑粒病征。
【发病规律】: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菜豆壳球孢菌。病原及发病特点与豇豆茎腐病相同。
【防治方法】:
1. 本病可结合防治豌豆炭疽病一道进行,一般无需单独防治
2. 在以本病为主的田块,还可喷施40%600倍液复活一号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10~15天1次,前密后疏,交替喷施。着重喷好茎基部。
豌豆花叶病
【发病特征】:全株发病。病株矮缩,叶片变小,皱缩,叶色浓淡不均,呈镶嵌斑驳花叶状,结荚少或不结荚。
【发病规律:病原为病毒。该病由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所致。病毒在寄主活体上存活越冬,由汁液传染,也可由蚜虫传染。种子传毒。一般利于蚜虫繁殖活动的天气或生态环境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早期发现及时拔除病株。
(2)及时全面喷药杀蚜。用50%抗蚜威乳油2000倍液、金世纪一包兑水30市斤或用10%吡虫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杀之,轮用或混用,8~10天1次,连喷2~3次。尽可能大面积联防,效果明显。
芸豆病害
芸豆病害
芸豆是古城街道周家村主要种植作物。多年来芸豆死棵、落花、烂荚,严重困扰着菜农朋友。如何越过这三大障碍,使春茬芸豆获得丰产丰收成了周兴刚天天琢磨的问题。周兴刚针对芸豆死棵、落花和烂荚采取了3种方法,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方法一:穴施或沟施菌肥,抑制土传病害的侵染,促进生新根能力,防治死棵。
炭疽病、疫霉根腐病是造成芸豆死棵的主要原因。生产中,菜农朋友往往注重药剂防治,且在病害发生后才开始用药防治,不能做好病害预防、不能及时准确用药是导致芸豆死棵的关键因素;并一方面,虽然菜农片面注重药剂防治,但在选要和用药方面存在弊端,死棵现象仍然不能很好控制。
合理使用菌肥是最为理想的防治方法。定植前每亩棚田可穴施或沟施激抗菌968壮苗棵不死40-60千克。利用以菌抑菌的道理预防根部病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有益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还能促进根系生长。因而,以此防止芸豆死棵效果好,并且还能调节生长,提高产量。
方法二:合理调控棚室温度,确保芸豆正常坐荚。
花期棚温过高是造成春茬芸豆落花的主要原因。根据芸豆的生物学特性,芸豆定植后的温度管理可分三段进行,即开花前可控制棚温白天在23-28℃,保持较高的温度,促进茎蔓发育;开花期可控制棚温白天在20-24℃,不能超过24℃,以防止温度过高造成芸豆落花;结荚期可提高棚温,白天控制在25-30℃,以利于果实和茎蔓的发育。
方法三:及时拾花,调节湿度,喷、熏结合防止灰霉病。
灰霉病是造成春茬芸豆烂荚的最主要病害。灰霉病多从残花开始侵染,因此在芸豆坐住后要及时将花摘除,防止残花感染灰霉病菌而兰花烂荚。灰霉病在湿度大的情况下易发生发展,因此在春季气温升高后要加强通风排湿,创造利于芸豆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灰霉病一旦发生,引起孢子量大,单纯喷药难以喷严、喷透,所以要采用熏烟与喷雾结合的方法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