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温经助阳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温经助阳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去除体内寒气的同时,还可以推动体内阳气起到温养经脉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人体阳气,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温经助阳的功效。
中医治疗扁桃体炎怎么做
主证:病初起咽喉干燥灼热,疼痛逐渐加剧,吞咽时更重。全身见头痛,发热,微恶风,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检查见喉核红肿,连及喉关,喉核表面有少量黄白色腐物。
证候分析:风热邪毒搏结咽喉,蒸灼喉核,气血壅滞,脉络不畅,故咽喉干燥、灼热、发痒、疼痛,喉核红肿;病初起,火热不甚,故喉核表面黄白色腐物不多;发热、微恶风、头痛、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证。
治则: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方药: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加减。
药物组成:防风6g,金银花9g,连翘9g,黄芩10g,赤芍9g,牛蒡子6g,桔梗6g,甘草4.5g,桑白皮9g,玄参9g,浙贝母9g,天花粉9g。
加减法: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以泄热解毒;头痛甚加川芎、白芷、杭菊以疏风止痛;热盛加大青叶以清热解毒。
临床上,若表现为发热无汗,头痛身疼,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咽喉及扁桃体红肿,或扁桃体表面有分泌物粘附,多属表寒里热,治宜表里双解,用防风通圣散(《素问病气宜保命集》)加减:药用麻黄5g,白芍10g,荆芥10,防风10g,川芎5g,金银花10g,连翘10g,石膏30g(先煎),栀子 10g,黄芩6g,桔梗6g,甘草5g,薄荷5g(后下),大黄6g(后下),蒲公英10g,射干6g,并酌情加减。
若患者不有阳虚体质,证见恶寒发热,汗出不畅,疲劳,面色青晦,尿色清;咽喉肿痛,甚则吞咽困难,扁桃体充血色泽暗红;苔薄白滑润,脉沉细,为肾阳不足,寒邪直中少阴。治宜温经散寒,利咽止痛,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加减:麻黄3~6g,制附子6~10g,细辛3g,桔梗6~10g,甘草 3~6g,赤芍10~15g,射干10g。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
1、早期
早期症状表现为脾肾两虚,宜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法。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方用熟地黄、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麦冬、五味子、炒酸枣仁、栀子、制何首乌、当归、丹参等。
2、中期
中期症状表现为脾肾阳虚,宜用温补脾肾、利水泄浊法。方选真武汤加减,具体为熟附子、桂枝、白术、茯苓、车前子、淫羊藿、冬葵子、水蛭、生姜、益母草、白芍等。
3、晚期
晚期症状多表现为阴阳两虚。选用济生肾气丸、苓桂术甘汤、大黄附子细辛汤。
很多的人在四五十的年纪的时候,因为自己不够爱护自己的,不够爱护自己的就会被这种糖尿病肾病,而导致最大的痛苦,这个时候后悔都晚了。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散寒解表
麻黄性味辛、苦、温,附子性味辛、甘、大热,细辛性味辛温,都属于温热性的药材,一起食用能够去除体内湿寒之气,对人体的风寒感冒及宫冷、心腹冷痛等寒性疾病都具有缓解作用,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散寒解表的作用。
硬皮病最新治疗方法有哪些
(1)辨证论治:本病以寒凝、湿热、血瘀、痰阻、脉络受阻为标;以肺、脾、肾之阳虚、气虚为本;本虚标实症候为主要表现。
①寒邪阻络,肺卫不宣:
主症:四肢逆冷,手足遇寒变白变紫,颜面或皮肤肿胀无热感,而渐渐变硬,或有咳嗽、发热恶寒,或胸闷气短,舌苔白薄,脉浮无力或涩。
治法:补气宣肺,通脉散寒。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黄芪25g,白芍25g,桂枝15g,炙麻黄15g,炮附子15g,穿山甲15g,生姜15g,大枣10枚,细辛3g,王不留行10g。
加减:皮肤水肿时加白芥子15g,土茯苓25g,浙贝母15g;皮肤变硬时加皂角刺15g,土鳖虫15g,僵蚕15g,刺猬皮15g。
②寒凝腠理,脾肾阳虚:
主症:四肢逆冷,手足遇寒皮肤变白变紫,颜面或肢端皮肤变硬、变薄,伴有身倦乏力、头晕腰酸、腹胀或吞咽不利,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治法:温肾散寒,健脾化浊,活血通络。
方药:阳和汤加味。
熟地25g,白芥子15g,鹿角胶15g,肉桂15g,穿山甲15g,王不留行15g,皂角刺15g,炮姜炭15g,炙麻黄10g,甘草15g。
加减:皮肤变硬者可加水蛭10g,土鳖虫15g;皮肤肌肉萎缩者加黄芪25g,桂枝15g,刺猬皮15g,水蛭10g。
现在人们生病总是想着采取西药治疗,虽然西药治疗疾病很有效果,但是很多疾病例如慢性病通过西药治疗会有副作用。所以小编认为要想治疗硬皮病,可以采取中医治疗,长期坚持下去虽然不能彻底治疗硬皮病,但是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继续发作下去。
哮喘鼻炎怎么治
冬季寒冷季节是本病高发的时令。该征患者往往一遇寒冷及喷嚏连作,随之胸闷憋气,咽痒作咳,甚至喉间鸣响,因此,从预防角度讲尤须重视注意季节性防治。实践证明:祛风散寒类中药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而温阳益气类中药具有明显的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因此,在发作时可以采用益气祛风、化痰平喘、肺鼻同治的方法治疗。
对于寒冷诱发者可以运用温阳驱寒的方法治疗,如以鼻症明显(鼻痒、鼻塞、喷嚏、流涕)者可以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苍耳子散、荆防达表汤辈温散风寒、宣通鼻窍,既可以内服汤药,也可以合并药物热汽熏鼻;若同时合并哮喉喘憋、呼吸不畅者,可以配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四逆散、止痉散等宣痹化痰、调气平喘,内服汤剂、配合脚浴均可。
而针对季节性发作者及发作期病情达到控制后,应积极采用补益肺肾、祛风防感的固本预防措施,在冬令就可以充分发挥中药膏方的优势进行固本防治,具体运用可以在中医师指导下选用玉屏风散、参苏饮、参蛤散、河车大造丸等为料熬制膏方服用。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预防尤须注意气候变化,重视耐寒锻炼,可以试着从秋天开始就用冷水洗鼻,进入冬季仍需继续坚持,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脱敏疗法,以提高对冷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可以选用温肺散寒抗敏方(麻黄9克、桂枝15克、细辛5克、黄芪30克、防风30克、苍耳草20克)煎汤泡脚,每晚20分钟。
相信大家对鼻炎哮喘怎么治疗好也都很清楚了,虽然说能够治疗此病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并不代表着适合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只有遵守治疗原则,做到辩证施治,并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才能逐渐的稳定住病情,尽快恢复健康。
牙齿酸弱鉴别
牙齿酸弱是指牙齿于咀嚼食物时酸弱无力而言。《日华子诸家本草》称为"齿【齿 楚】","【齿 楚】"即"牙齿接触酸味的感觉"。《中国医学大辞典》有"齿寒"条,即"齿酸楚也"。本症与口酸不同,后者是口中有酸味而牙无异常感觉,本症则为牙齿酸弱,咀嚼无力。
鉴别,常见症候脾肾气虚牙齿酸弱:牙齿酸弱,遇冷则甚,遇热亦感不适,甚则咀嚼无力,脉沉弱,舌淡红,苔薄白。风冷外客牙齿酸弱:牙齿酸弱,遇冷见风则甚,喜食热物,恶冷食,脉弦紧,舌淡暗,苔白滑。鉴别份析上两证候的共同点为牙齿酸弱,咀嚼无力,时轻时重。脾肾气虚牙齿酸弱以正虚为主。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又齿与胃关系密切,胃与脾以膜相连,脾肾气虚,齿失荣养,故酸弱无力。
风冷外客牙齿酸弱以邢客为主。风冷之邪客于齿,则酸弱无力。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多见于老年人且历时较久,冷热之物皆不适宜,无明显诱发因素;后者多见于青壮年,喜热而恶冷,齿间常有风吹感。脾肾气虚牙齿酸弱,治宜健脾补肾,取核桃仁细嚼或能减轻,可用青蛾丸加减治之;风冷外客千齿酸弱者,治宜温经散寒,可选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注意事项 解毒透疹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散寒解表的过程中,可以起到解毒透疹的作用,对于一些麻疹透而不畅、皮疹初起等皮肤症状来说,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细辛的治病验方
第1步治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
细辛一两(净),川芎一两,附子(炮)半两净,麻黄一分。上细切,入连根葱白、姜、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连进三服。(《普济方》细辛散)
第2步治偏头痛:
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分。上二味,再同研匀。每服一字,左边疼搐入右鼻,右边痛搐入左鼻。(《圣济总录》至灵散)
第3步治伤风鼻塞:
细辛、紫苏、防风、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煎服。(《方脉正宗》)
第4步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第5步治鼻塞不通:
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普济方》)
第6步治牙齿痛久不瘥:
细辛(去叶苗)、荜拨。上二味等分,粗捣筛。每用半钱匕,水一盏,煎十数沸,热漱冷吐。(《圣济总录》细辛汤)
第7步治痰饮,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第8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第9步治风入腹,切痛烦冤:
细辛、吴茱萸、干姜各半两,当归、防风各一两,芍药二两。上为末,每以半两,水二升,煮一升。温分三服,相续进之。(《元和纪用经》细辛汤)
第10步治口臭及匿齿肿痛:
细辛煮取浓汁,热含冷吐。(《圣惠方》)
第11步治耳聋:
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须戒怒气。(《龚氏经验方》聪耳丸)
第12步治虚寒呕哕,饮食不下:
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下。(《纲目》)
第13步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
细辛末,吹入鼻中。(《世医得效方》)
第14步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
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第15步口舌生疮:
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第16步鼻中息肉:
用细辛末时时吹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