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语言不清是怎么回事呢
说话语言不清是怎么回事呢
1.听力问题。
2.构音器官异常。
3.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4.智力障碍。
其中听力问题最为常见,因此出生以后的听力筛查非常重要, 现在的听力筛查技术可以在婴幼儿生后3天进行听力检测,在其3个月内明确其听力状况,耳声发射最常用,时间短,无损伤,还有脑干诱发电位可以进行听力确诊。医院这些设备都有,比较齐全。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可以检查。
有问题的孩子可以在咿呀学语前(6个月)进行听力康复,强化语言训练。而不至于到孩子2~3岁甚至更晚时,由于不能讲话或讲话不清,才发现听力不好,这时大脑语言发育的黄金时间已过,让孩子从感知声音、感知语言、理解并会正常说话,道路会漫长而艰辛。
不过仍有不少家长是直到孩子两三岁甚至五六岁以后,发现孩子不会说话或说话吐字不清,才想到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的,但那时往往已过了最佳治疗期,即便是佩戴了助听器,学习语言的效果也不理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聋儿康复的关键。
宝宝不愿意说话 语言环境混乱宝宝不知道跟谁学说话
有些家庭,家长不是一个地方的人,方言不同,平时也不用普通话交流,比如父母讲普通话,姥姥姥爷讲山东话,保姆讲四川话,宝宝在这种语言环境中,不知道该模仿谁说话,也不知道该说哪种语言。
小妙招:我们家也是这种情况,我们约定平时主要用普通话交流,偶尔穿插一两句方言。这样宝宝既有了主要的学习和模仿对象,也获得了丰富的语言环境。
看图说话训练宝宝语言能力
一、宝宝语言发育迟缓
一般来说,语言发展迟缓可能表现出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形:
1、语言发展的起步年龄较晚。
一般正常儿童1岁左右开始说话,喊"爸爸、妈妈",但语言发展迟缓的儿童可能要到二三岁才开始开口说话,有的甚至到了四五岁还一句话都不会说。有些父母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开口晚。确实,由于语言学习需要较好的注意,而一些活泼、好动的孩子难以在一件事情上注意较长时间,因此"开口"的时间相对要晚。民间也常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孩子先会走路,那么说话就晚;而先学会说话的,学会走路则要晚。但如果孩子到了两三岁还不会说话,父母最好还是带孩子去专门的机构做一些检查。
2、语言发展的速度很慢。
正常的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年龄,一年里能够掌握的词汇很多,特别是在3~5岁这一年龄段,掌握的词汇量是呈几何数增加的。但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可能在一年里只能掌握四五个词,且需要很大的努力。
3、语言发展的程度比正常儿童的水平要低,常出现各种错误。
一些专家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语言发展迟缓现象,比如:
·不会说话或者说话令人费解;只说一个音,如语首音或语尾音;说话有前后颠倒、混淆或省略的现象;
·词汇少、说话很幼稚,没有组织,没有头绪;
·常常使用娃娃语或拟声语如用"汪汪"代替"狗",用"喵喵"代替"猫"等;
·说话断断续续,语句不连贯,只有单字,不成句子;
·从某一时候开始不再开始学习说话;发音含糊不清,令人难以理解;
·说话不合语法,没有助词、连词、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
·没有时间概念,无法区分句子中的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等。
当然,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存在语言发展迟缓还必须结合其生理年龄,并进行详细的检查与评估。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即使存在上述一些语言症状,父母也不要盲目地认定他存在语言发展迟缓,最好送他到专门机构进行检查。
通常,语言发展迟缓是伴随其他问题出现的,如颅脑损伤、智力落后、听觉障碍或聋、情绪困扰及呼吸器官、发声器官的运动机能障碍等,因此,在检查时,应尽量确定造成儿童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因为原因不同,语言干预的措施也不同。
如果孩子确实存在语言发展迟缓,家长应在专家的指导下尽可能地消除或减少造成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虽然针对不同原因语言干预的措施有所不同,但有些原则却是相同的。
不管是哪类原因造成,父母都应该牢记:你们是孩子学习说话的最好的老师。因为你们有充分的时间可以与儿童相处,给予可模仿的语言对象,而且你们也是孩子最亲的人,只有你们才能给予孩子充分战胜困难的信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信孩子通过努力是有可能追赶上同龄正常儿童的。
二、宝宝的语言能力积极发展
此时的宝宝,词汇量已达到1000以上,几乎是1岁半前的4~5倍。词的种类也丰富起来。除了名词、动词外,还有形容词、副词、代词等。宝宝已掌握了基本语法,过去的“电报句”发展到了合乎语法习惯的简单句,并且复合句的运用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宝宝听和说的积极性都很高,喜欢和人进行言语交流,爱听故事,念儿歌,并能记住一些主要的故事情节,还会背诵一些诗歌等。
三、练习看图说话
这一时期,可以让宝宝练习看图说话。拿着画册,让宝宝把画册上面的故事或者物品、用途讲出来。爸爸或妈妈可以先讲,逐渐让宝宝模仿,每天练习2~3次。也可以问宝宝问题,让宝宝描述,比如,“这个小牛在干什么呢”,宝宝说:“小牛在吃草”。
四、描述故事书
可以从宝宝熟悉的故事本中,找一些较突出的卡通人物剪下来给宝宝看,让宝宝说出这些卡通人物是什么角色,叫什么名字或者在做什么。也可以将几张卡通图片剪下,撒落在桌上,让宝宝按照顺序排列后,编出故事。还可以将其中一张拿开,只让宝宝看其他的几张,联想出空白位置的卡片应该是什么内容。
语言混杂对宝宝说话有哪些影响
宝宝困惑,金口难开
在家庭中交流语言不统一,宝宝想要模仿学习很难,他不知道哪个音是正确的,再加上宝宝辨别能力差,孩子变成了跟谁在一起就学谁说话,结果学习语言的阶段拉长了,最后是连一套完整的语言也说不清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宝宝在该说话的年龄却金口难开。
严重可能失语症
更为严重的影响是多种语言环境可能让宝宝变成“哑巴”,即患上失语症或自闭症。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目前美国儿童自闭症发病率比上世纪80年代增长了10倍,每300个儿童中就有1个患上此病。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生活在多语言的文化环境中,宝宝无所适从,因不适应这种复杂的语言环境而患上自闭症。
混乱语言,混乱思维
家里多种方言并存,宝宝周围的人有的说这样的话,有的说那样的话,致使宝宝一直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下长大。例如,年轻的妈妈每天晚上用普通话给宝宝讲故事,同一个故事,奶奶在白天的时候用方言讲,讲法不同,故事内容里的叫法也不同。妈妈再给宝宝讲故事让其指认东西时,宝宝都是充满疑惑的眼神,因为多种语言来讲,造成了宝宝语言思维的混乱。
怎么教宝宝说话 示范学习语言
身边物品,是教育宝宝学习语言的好工具。家长平时多做示范,可以用实物、图片、动作、表情、文字来引导孩子说话。把这些生活用品或玩具指给宝宝看,告诉他这些东西的名称、用途、形状等等,随后再问问孩子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用途如何,这不但能帮宝宝学到一些生活常识,还能帮他积累新名词,促进语言的发展。
孩子说话晚怎么治疗 语言训练
妈妈要和孩子随时随地讲,发音要清晰,家庭统一用一种语言教孩子,以免孩子出现混乱,不愿意说话。不管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向他述说,如“妈妈在给你做饭”,带他出去时告诉他“这是花,很漂亮。”重复同一词语,巩固宝宝记忆。可以从叫“妈妈”开始,不停重复“妈妈”,同时指着自己,宝宝理解后也会开口叫的。一次不要给出太多的信息。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要循序渐进,耐心等待他学会一些简单的词汇,之后再给他新的信息。
孩子说话迟怎么办 创造语言环境
宝宝学习语言快慢与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家长先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每天对孩子进行大量重复性的循循善诱。在家庭环境中,只要有孩子在,即使父母日常对话,都可以尽量采用“幼稚”的语言,全家人一起“牙牙学语”,孩子学说话或许会更快,因为孩子很可能边玩玩具边在聆听父母对话。
不会说话或语言障碍也可能是癫痫吗
一些不会说话或语言障碍的孩子到医院就诊时神经科医生常常要求患儿做24小时动态脑电图。有些家长非常不理解,甚至认为医生不合理开各种检查。其实,有时不会说话或语言障碍就是癫痫发作的一个临床表现。癫痫分类中有一种叫做获得性失语性癫痫(LKS),是一种以获得性失语及癫痫发作为特征的少见综合征。癫痫与年龄相关,伴有获得性语言能力障碍。患儿往往以听、理解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丧失起病,可被误认为"耳聋",且听、理解、口语障碍在发病初期往往被家人认为是发育缓慢、早产等,而导致延误治疗。
获得性失语是LKS的必备症状,患儿发病前语言发育正常,多数为亚急性起病,可因癫痫发作而加重。失语的特点为听觉失认,即对他人的口语丧失理解的能力,不能执行口语发出的简单指令,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计算能力、记忆力及书面语言能力的下降,但保留对非言语性声音的理解,听力检查和听觉诱发电位正常,操作能力也无明显异常。失语可突然发生也可逐渐发生,失语可在癫痫症状出现前、同时、之后出现。且临床症状呈波动性,失语可自发改善或加重。
获得性癫痫性失语的发病原因不明,但在病理上许多非特异性的异常已被证明可能与获得性癫痫性失语有关,包括皮质下星形细胞增多、脑炎、髓鞘脱失、慢性病毒感染、脑动脉炎、囊虫病、动静脉畸形、神经元发育缺陷、弓形体病以及颞叶肿瘤等。LKS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容易被误诊。应与脑性瘫痪所致的语言发育迟缓、聋哑症、孤独症、儿童良性癫痫伴有中央颞部棘波、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的癫痫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