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杆细胞的信息处理
视杆细胞的信息处理
视网膜上亿的神经细胞排列成三层,通过突触组成一个处理信息的复杂网络。第一层是光感受器,第二层是中间神经细胞,包括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等,第三层是神经节细胞。它们间的突触形成两个突触层,即光感受器与双极细胞、水平细胞间突触组成的外网状层,以及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间突触组成的内网状层。光感受器兴奋后,其信号主要经过双极细胞传至神经节细胞,然后,经后者的轴突(视神经纤维)传至神经中枢。但在外网状层和内网状层信号又由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进行调制。这种信号的传递主要是经由化学性突触实现的,但在光感受器之间和水平细胞之间还存在电突触(缝隙连接),联系彼此间的相互作用。
视杆细胞的信号和视锥细胞的信号,在视网膜中的传递通路是相对独立的,直到神经节细胞才汇合起来。接收视杆细胞信号的双极细胞只有一类(杆双极细胞),但接收视锥细胞信号的双极细胞,按其突触的特征可分为陷入型和扁平型两种,这两种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在外网状层,水平细胞在广阔的范围内从光感受器接收信号,并在突触处与双极细胞发生相互作用。此外,水平细胞还以向光感受器反馈的形式调制信号。在内网状层双极细胞的信号传向神经节细胞,而无长突细胞则把邻近的双极细胞联系起来。视杆和视锥细胞信号的汇合也可能发生在无长突细胞。
鲜鲍的功效与作用 保护眼睛
鲜鲍中含有丰富维生素A,这种营养成分可以合成视网膜视杆细胞感光物质,对眼睛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视力,预防夜盲。另外鲜鲍当中的DHA不仅对大脑发育有重要影响,而且对视网膜光感细胞的成熟也有重要作用,经常食用可保护眼睛。
每只眼睛约含1.2亿个视杆细胞
眼睛每只眼睛约含1.2亿个视杆细胞,它给人以黑、白视觉,还含有700万个视锥细胞,它为人提供色觉,形成“彩色”则是人脑综合处理的结果。在夜间理想条件下,站在山顶上可清晰地看到80公里以外的火柴光焰。人眼可以辨别超过800万种深浅不同的色调。当人的眼睛发现一个物体,再将其信号送到大脑辨识,所需的时间为0.05秒。人眼一年中上下左右的运动至少有3600万次,而眼皮开合有9400万次。
色盲的致病原因
遗传:由于患者从小就没有正常辨色能力,因此不易被发现,一般认为,红绿色盲决定于X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即红色盲基因和绿色盲基因,由于这两对基因在X染色体上是紧密连锁的,因而常用一个基因符号来表示,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是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仅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只需一个色盲基因就表现出色盲,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因此需有一对致病的等位基因,才会表现异常,一个正常女性如与一个色盲男性婚配,父亲的色盲基因可随X染色体传给他们的女儿,不能传给儿子,女儿再把父亲传来的色盲基因传给她的儿子,这种现象称为交叉遗传,因而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
细胞改变:相对应的病变器官是眼,详细点是视网膜,再详细是视锥细胞。
视锥细胞(cone cell):细胞形态与视杆细胞近似,视锥细胞胞体位于外核层的外侧份,细胞核较大,染色较浅,视锥也分内节和外节,外节的膜盘大多与细胞膜不分离,顶部膜盘也不脱落,膜盘上嵌有能感受强光和色觉的视色素,由内节不断合成和补充,人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有红敏色素,蓝;蓝敏色素和绿敏色素,也由11-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组成,但视蛋白的结构与视杆细胞的不同,如缺少感红光(或绿光)的视锥细胞,则不能分辨红(或绿)色,为红(或绿)色盲,视锥细胞的内突末端膨大呈足状,可与一个或多个双极细胞的树突以及水平细胞形成突触。
人的一只眼球内约有12000万个视杆细胞和700万个视锥细胞,在黄斑中央凹处只有视锥细胞,无视杆细胞,在中央凹的边缘才开始有视杆细胞,再向外,视杆细胞逐渐增多,视锥细胞则逐渐减少。
草鱼的功效与作用 保护眼睛
草鱼中含有维生素A ,能够合成视网膜视杆细胞感光物质,对眼睛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眼睛抗病能力,预防夜盲。维生素E对预防白内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等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蓝莓汁的功效 保护视力
蓝莓汁中的花青素,对于防止视疲劳有很好的作用;其次花青素对视网膜的视锥或视杆细胞起到营养支持性作用,适量饮用可以帮助人体增强视力,改善视网膜细胞中的视紫质,还可以预防视力的加重,防止视网膜剥离。
鱼片粥的功效与作用 保护眼睛
鱼片粥中含有丰富维生素A,维生素A能够合成视网膜视杆细胞感光物质,对眼睛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视力,预防夜盲。另外鱼片粥当中的DHA不仅对大脑发育有重要影响,而且对视网膜光感细胞的成熟也有重要作用,经常食用可保护眼睛。
视杆细胞单色视病
视杆细胞单色视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特点是视锥细胞功能完全丧失。下述三个基因与该病相关:CNGA3,CNGB3及GNAT2,它们都包含与视锥细胞光信息转导相关的蛋白编码。该病典型表现为视杆细胞正常,而中心凹外视锥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正常的5-10%)。中心凹视锥细胞数量一般正常,但形态异常。视力很差,出生时仅为20/200左右,伴随不同程度的色觉丧失、畏光、眼球震颤,通常在婴儿期即出现,但症状可以随时间缓解。ERG显示视锥细胞功能丧失而视杆细胞功能正常。眼底常表现为正常或仅有轻度非特异性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或十分轻微的“牛眼样”改变。在普通照明下视力明显下降,但在弱光下视力相对较好。畏光症状比先天视力减退易缓解。红色角膜接触镜可以有效改善畏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