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抗生素的误区 误区四:新抗生素比旧抗生素好

抗生素的误区 误区四:新抗生素比旧抗生素好

每种抗生素都有各自的优势,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与抗生素的出现先后或价格没有直接关系。价格非常高的碳氢霉烯和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因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效果不如廉价的红霉素好。最主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才能针对性的治疗。

抗生素和激素的区别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由真菌、细菌或其他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具有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也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造,用很小的剂量就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自1940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以来,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一类活性物质,激素的种类很多,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稳定方面起重要作用,故激素水平的升高或降低,均可引起生理功能与内环境紊乱,本类药物除天然的激素制剂外,尚有结构和功能与天然激素类似的人工合成品,以及能对抗激素作用的抗激素制剂,激素制剂可应用其生理剂量补充体内激素水平的不足,称为替代疗法,也有较大剂量发挥药理作用治疗某些非内分泌性疾病,而抗激素制剂则用于激素水平过高所致疾病的治疗。

抗生素使用误区 误区六: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后不能立马见效,需要一个周期。有的人可能觉得没有效果立即更换抗生素,这样可能造成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若没有药效最好咨询医生是否是药量不足或使用不当引起,听从医生建议。

宝宝流感的误区

误区一 免疫力强者不得流感

流感传播的风险时刻存在,免疫力在这里不起任何作用。医生告诫:不论男女老幼,任何人都必须毫无例外地预防流感。

误区二 户外可减少得流感风险

这种论点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我们在户外,比如在大街上常常会遇到很多人,而他们中间就完全可能有流感病人。

误区三 治流感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对流感病毒原本就不起作用。因为所有病毒都是病原体,它们与抗生素完全没有关系。所以,只患流感时不要用抗生素。

误区四 高烧后降温越多越好

流感患者往往出现这样一些症状:极度乏力、心跳过速、肌肉疼痛以及关节酸痛

误区五 打疫苗可保不得流感

许多人都相信,注射疫苗后人自然就不得流感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疫苗的类型,其中每类都能提供一定的安全保证。这种安全保证平均不少于80%-90%。如果能再使用一些辅助性预防药剂,传染风险率可以降至零。

误区六 服用维生素抗流感

各种维生素好处多多,这显而易见、毋庸置疑。但它们却不能使人远离流感。包括使用抗病毒药和各种维生素在内的综合诊治才是最理想的疗法。

抗生素的使用误区

虽然滥用抗生素并非消费者的本意,但由于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很多消费者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使用抗生素的误区,这就是很多抗生素被滥用的源头所在。针对这种现状,两位专家一一剖析了消费者在使用抗生素中的9大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6: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误区7: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就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比如结核引起的发热,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而耽误了正规抗痨治疗会贻误病情。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8: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

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9:一旦有效就停药

前面我们知道,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同样地,一旦见效就停药,症状复发再次用药,如此反反复复,相当于增加了药物对细菌的自然选择时间,也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抗药性。

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抗生素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代谢物,以及甚至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抗生素的误区 误区一: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有抑制细菌代谢的作用,对细菌引起的炎症有间接治愈作用,很多人就错误认为抗生素就是消炎药。抗生素不直接治疗炎症,只能控制引起炎症的细菌代谢,从而减轻炎症。因此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性炎症,而对病毒、真菌或外伤引起的炎症是没有效果的。消炎药是直接治疗炎症的一大类药物总称。

抗生素使用误区 误区三: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是指抗菌谱比较宽的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对能对抗大部分细菌,而相对应的就是窄谱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原则中强调:能用窄谱抗生素尽量不用广谱抗生素;能用一种抗生素不联合使用多种。这样是为了避免体内细菌耐药性增强。

谈抗生素色变!宝宝能用抗生素吗? 抗生素应该怎么用

发热、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所致,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对上述症状的原因作具体分析,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儿患病应看医生,由医生根据小儿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根据诊断由医生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疗。通常,在常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由细菌、支原体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病毒(儿科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常见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则不需使用抗生素。

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

儿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各年龄阶段、不同季节易感的病原菌不同,另外,发病季节及当时流行疾病状况对临床诊断亦有很大作用。通常根据临床诊断,医生可以推断病原菌的种类,或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对病原菌诊断不明,可选用广谱抗生素。父母为病儿自选抗生素,缺乏针对性,可能造成疗效不佳或无效,并有可能诱发耐药菌的产生,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或耐药菌的传播。

抗生素无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与不敏感之分,以价格判断药物好坏、高级低级是没有道理的。

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同时使用称为联合用药。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的后果。通常,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者,以及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时,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用药。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仅用一种抗生素即可,多用药多保险的想法是错误的。

针对病原菌选药后,需从患儿病情、药物在体内代谢特点、给药顺从性等方面考虑,来决定给药剂量及方式。为确保抗生素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不对机体产生危害,掌握恰当的抗生素剂量是必须的,在儿童,药物剂量通常是由医生根据诊断、病情、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得出,另外,亦应考虑小儿机体代谢状态,对患有肝、肾疾病的小儿,除应避免应用具有相应毒副作用的药物外,还应仔细考虑用药剂量。认为儿童用药即为简单的成人剂量减半的概念是错误的。

抗生素治疗疗程因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对现有治疗的反应等而异,具体应咨询医生,认为症状消失即为病愈的概念是错误的。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目的在于预防1-2种特殊细菌侵入伤口或血液循环而发生感染,部分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应用抗生素应注意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二重感染。过敏反应形式多样,轻者可出现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哮喘,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毒性反应可见由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庆大霉素等引起的耳聋等。由于抗生素应用后杀灭或抑制了敏感细菌,未被抑制的菌种可大量繁殖,发生菌群紊乱,因而在用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霉菌、耐药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此种感染可为较轻的局部,如口腔、胃肠道的感染,亦有可能发展为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应用抗生素,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避免不良反应及耐药菌的产生。

相关推荐

宝宝感冒发烧用抗生素好吗

宝宝一感冒发烧,家长就会非常着急。但一想到去医院可能要打吊针或者要吃抗生素,有些家长就不乐意了,滑过脑海的可能是“我不要给孩子用抗生素,错用、滥用会对宝宝造成伤害的”,或者是认为无良医生在引诱大家住院花钱。在我国确实存在着抗生素滥用的情况,但只要医生开出抗生素的处方,我们都要拒绝吗? 答案:NO!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对抗外来入侵主要有两种手段:非特异性的和特异性的。 【非特异性免疫】:对什么病原都有一定的对抗能力。有实验指出,体育锻炼能够增加体内这类免疫细胞的数量。非特异性免疫虽

抗生素是消炎药吗 常见的抗生素有哪些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四环素类:多西环素、四环素、土霉素等

抗生素能喝酒吗 吃抗生素喝酒了怎么办

抗生素后再喝酒了,若果出现了明确的中毒症状,就需要及时的就医,这种中毒很快,对人体的损伤也很大,目前民间没有好的缓解方法,若不及时的就医,进行相关的治疗,很可能会在半小时内危及生命。

抗生素药有哪些

氨基糖苷类 常用品种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小诺米星等。本类抗生素性质稳定,抗菌普广,在有氧情况下,对敏感细菌起杀灭作用。其治疗指数(治疗剂量/中毒剂量)较其它抗生素为低,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耳毒性。 四环素类 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本类抗生素可沉积于发育中的骨骼和牙齿中,反复使用可导致骨发育不良,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自妊娠中期至3岁,危险性最大,并可持续至7岁甚至更久,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小儿禁用。 β-内酰胺类 品种最多,应用最广,此类包括两部分。①青霉素(

淋病莫滥用抗生素

该中心的传染病学家艾弗森医生说:“我们对此很担忧。青霉素和四环素80年代已失去效力,我们现在又看到对两种新抗生素的抗药性。” 美国联邦卫生官员说,该国第二号的性病———淋病病毒,对抗美国人常用来治疗性病的抗生素能力越来越强。 该中心的传染病学家艾弗森医生说:“我们对此很担忧。青霉素和四环素80年代已失去效力,我们现在又看到对两种新抗生素的抗药性。” 仅在堪萨斯市,去年就有数十宗淋病病毒抵抗新抗生素的个案。夏威夷地区1997年对这些抗生素药物有抗药性的淋病个案只占1.4%,但去年就增加至9.5%。

抗生素的使用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 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

脑脓肿抗生素治疗

脑脓肿的治疗原则时间: 2014-12-01 15:03:43 来源: 求医网在化脓性脑炎的脓肿尚未完全局限以前,应进行抗炎和控制脑水肿治疗。脓肿形成后,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种类脑脓肿的致病菌,选择相对应的细菌敏感抗生素。原发灶细菌培养尚未检出或培养阴性者,则依据病情选用抗菌谱较广又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常用青霉素、氯霉素及庆大霉素等。 因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常采用甘露醇等高渗溶液快速、静脉滴注。急速应慎用,以免削弱机体免疫能力。 目前CT立体定向下穿刺抽脓或致导管引流更有其优越性

抗生素=万能药吗

宝宝突然感冒、发烧,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宝宝生病可不是小事,心急如焚的妈妈迅速带着宝宝直奔医院,吊瓶赶紧挂上,抗生素立马吃上……且慢,妈妈的行为真的是为宝宝好吗?抗生素(也就是很多人眼中的消炎药)真是最保险的万能药吗? 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无药可救 《discovery》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两岁的美国宝宝道尔顿发烧了,母亲给他服药并精心照料,但是两天后道尔顿的病情反而恶化了,医生确诊道尔顿得了脑膜炎,这并不是难以治愈的疾病,然而当宝宝服用了治疗这种疾病的抗生素后病情却不断恶化直至昏迷。医生想尽一切办法

抗病毒药和抗生素有什么区别

抗病毒药物主要是用于病毒感染的,有西药的抗病毒药物如病毒灵,还有中药的抗病毒药物,如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等,治疗不同的疾病,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也不一样,而抗生素属于西药消炎药,主要是抗菌的,需要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服用,也不可大剂量长期服用,会引起菌群失调,胃肠刺激等疾病意见建议:建议平时身体出现不适感,最好就医治疗,不要胡乱服药,避免副作用

抗生素就是消炎药吗

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瘀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而且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 误区一: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日常生活中经 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瘀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二: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