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男子因热射病身亡 热射病是什么病

男子因热射病身亡 热射病是什么病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症中暑三种,而热射病即属于重症中暑,是比较严重的类型。它主要因为外界温度高,湿度大,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产生的机体调节障碍,水盐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的严重症状。

中暑后会有哪些不适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起病前往往有头痛、眩晕和乏力。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

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1.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2.非劳力性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

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高温天气肆虐如何预防热射病

据了解,热射病又称重症中暑,主要是持续闷热环境下,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汗液无法正常排出,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如果病人患上热射病,持续高热不退,或长时间昏迷,一旦发生器官功能衰竭,长时间没有恢复的话,会导致患者死亡。

专家指出,热射病的高危人群主要有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交警等在户外进行长时间作业的人群,年老体弱者,患高血压等慢性病病人以及儿童和孕妇等。

预防热射病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室内保持通风,把室温降至26摄氏度至28摄氏度,尽量避免中午高温时外出;二是回家多用温水洗澡,若身体仍发热发烫,可使用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药品;三是户外工作者应避免在高温天气下长时间工作,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和充分饮水。

躲在家里也会遭遇热射病

为什么在室内也会中暑,甚至引发可能致死的热射病?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中暑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在闷热的房间里容易出现的热射病;另一种是人在烈日下活动或停留时间过长出现的日射病;还有一种是人在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导致钠含量过低的热痉挛。黎小姐的中暑属于第一种情况。

热射病的症状为患者体温高于40℃,伴有皮肤干燥灼热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谵妄、惊厥或昏迷等。热射病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该病发病急骤、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以超高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横纹肌溶解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引起急性系统性全身炎症反应、血栓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高达5%~30%,最严重的热射病死亡率高达70%以上。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患者会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现象。

在炎热的季节,中暑的发病率很高,针对不同的病情,有不同的处理办法。对于轻度中暑患者,可嘱其喝一些淡盐水或藿香正气水等解暑;中度中暑患者应马上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尽快散热,并在患者头上经常更换凉毛巾,以及用冷水淋浴或酒精擦身;对于重度中暑者,则要立即送医院救治。在闷热的房间内午休时间过长是诱发热射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人们在睡眠或者午休的时候,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热射病是什么病

热射病属于中暑的一类,主要是由于外界温度高,湿度大,致使产热/吸热增多或散热减少,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产生的机体调节障碍,水盐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的严重症状。

重症中暑表现

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是突然发生的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痛性肌肉痉挛,通常发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腓肠肌和跟腱),也可以发生在腹部。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热衰竭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体盐丢失过多,常发生在炎热环境中工作或者运动而没有补充足够水分的人中,也发生于不适应高温潮湿环境的人中,其征象为:大汗、极度口渴、乏力、头痛、恶心呕吐,体温高,可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多见于健康年轻疼,常见重体力劳动、体育运动(如炎热天气中长距离的跑步者)或军训时发病。高热、抽搐、昏迷、多汗或无汗、心率快,它可以迅速发生。其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如在热浪袭击期间生活环境中没有空调的老年人),它可以在数天之内发生。其征象为:高热(直肠温度≥41℃)、皮肤干燥(早期可以湿润),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此外,劳力性者更易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中暑后关键是看治疗,治疗方法正确及时,2小时左右就好,如果方法不正确,几天甚至一个月 也不能好,有的还会留下后遗症。

如何避免患上热射病

如何预防热射病第一招:躲避烈日

热射病常因被烈阳照射时间过长所引发,所以夏季出行应躲避烈日,尤其应避免上午10点到下午16点出行,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

如何预防热射病第二招:防晒保护

出门时,应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饮料等。值得提醒的是,即便是身体强健的男士,也应做好上述防护措施。

如何预防热射病第三招:补充水分

夏季外出,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平时可多吃些西瓜、桃、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水果,具有预防中暑的功效。

如何预防热射病第四招:睡眠充足

夏季日长夜短,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好措施。

如何预防热射病第五招:补充营养

夏季面对高温,营养膳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高维生素A 、B1、B2和C的食物为主。平时可多吃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

如何预防热射病第六招:备防暑药

夏季出行,应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无极丹等。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就可服用所带药品缓解病情。

如何预防热射病第七招:及时检查身体

如今人们对于身体检查越来越在意,夏季是疾病的高发期,有心血管疾病、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在夏季应及时检查身体,增强防护意识,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热射病是什么病 热射病的病因

对高温环境适应不充分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者易发生热射病。

易发因素包括:

1、环境温度过高 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取热量。

2、人体产热增加 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应用某些药物(苯丙胺)。

3、散热障碍 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

4、汗腺功能障碍 见于系统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中暑患者有哪些表现

常见症状:高热、干热无汗、四肢无力、头晕、头昏眼花、眼花、神疲乏力、胸闷、恶心与呕吐、恶心、四肢麻木、面色潮红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起病前往往有头痛、眩晕和乏力。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1.劳力性热射病

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2.非劳力性热射病

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中暑有什么临床上的表现

热射病(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

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发生出现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人员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冷水反复擦拭皮肤,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高温持续应马上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可以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治疗时间。

临床表现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起病前往往有头痛、眩晕和乏力。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热射病是什么病

热射病(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

相关推荐

热射的治疗

1、治疗原则 将过高的体温迅速予以降低。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的紊乱和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降温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2、物理降温 将患者安置在常温(25℃)的安静室中。在头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同时用风扇向患者吹风。必要时可将患者全身除头部外浸在4℃的水浴中,给患者四肢降温,以防止周围血液循环的瘀滞。在物理降温初期,由于表皮受冷的刺激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肌肉震颤,反而影响散热甚至促进机体产热,使体温上升。因此,目前多数主张用药物及物理联合降温方法。 3、药物降温 目前采用

热射为什么不能喝水 热射时如何急救

1.一旦出现热射说明已经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立即降温的同时,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2.发现热射患者要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然后给予降温,例如:将人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将人放在凉水淋浴下;用浇花的凉水喷洒在人身上;用凉水擦拭人的身体;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或天气干燥时,将人裹在凉水浸湿的单子或衣物里用风扇猛吹。 3.随时监测人体温,努力帮助患者将体温降至38摄氏度。 4.热射急救时还可以通过按摩来缓解患者症状,其主要按摩穴位包括:人中、十宣、太阳穴、内关、百汇、

中暑的热射

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和神志障碍。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劳力性主要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1.劳力性热射(exertional heatstroke) 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

中暑的临床表现

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11508-89),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 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3.重症中暑 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 热痉挛突然发生的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痛性肌肉痉挛,通常发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腓肠肌和跟腱),也可以发生在腹部。肌

热射的典型表现 热射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热射属于重症中暑,除了轻症中暑的症状变得更加严重之外,热射还可能呈现出以下特征性临床表现: 1.产生意识障碍、肌肉痉挛、手脚运动障碍,出现幻觉谵妄; 2.突然出现爆发性的高热,可达40摄氏度甚至以上; 同时人被送往医院抽血化验后,可查出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紊乱等,如果没及时得到抢救治疗,情可迅速恶化而死亡。

高温作业对身体有害吗

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但如果温度过高,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中暑。 中暑按照发机理可分为三种类型:热射、热痉挛、热衰竭。这种分类相对的,临床上往往难于区分,常以单一类型出现,亦可多种类型并存,我国职业名单统称为中暑。 1)热射:大部分会骤起昏迷、高热、无汗、灼热或先有大汗继而“无汗”皮肤干热发红,处理不

热射死亡率 热射的临床表现

轻症中暑主要的症状为全身疲乏、四肢乏力、头昏眼花、出汗不止、口渴、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等,热射除了以上症状加重,还可突然出现爆发性的高热,能达40摄氏度甚至以上,同时产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肌肉痉挛、手脚运动障碍等,情可迅速恶化,抢救不及时危及生命。

中暑的

1.产热增加 在炎热高温季节或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环境下劳动,防暑降温措施不足等。 2.机体散热减少 环境温度、湿度高,通风不良,汗腺功能障碍等。 3.机体热适应能力下降 年老体弱、产褥期女性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等基础的患者热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同等环境下更易发。 临床表现 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11508-89),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 除上述

中暑诊断及分类

中暑人们在炎热季节易发的一种体温调节障碍的疾情发展急剧,临床以高热,呼吸急促为主要特征,严重的可卧床不起,精神不佳,甚至死亡。 中暑诊断及分类标准: 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热射 热射包括日射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体温高达40℃以上,疾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热痉挛

热射怎么回事

机体因素(40%): 因为持续闷热会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而且红外线和紫外线可穿透皮肤直达肌内深层,体内热量不能发散,此时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导致汗出不来,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患者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现象,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 环境因素(50%): 在高温条件下进行体力活动或非体力活动都可能引发这种严重中暑。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达40%至50%。 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