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蛔虫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1、胆道蛔虫病: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
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
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
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
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
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
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
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
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岁以下,其中2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条,多者超过30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蛔虫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1、胆道蛔虫病: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
2、蛔虫性肠梗阻: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岁以下,其中2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条,多者超过30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4、蛔虫性胰腺炎:蛔虫侵入胰管可导致胰管部分阻塞,由于虫体机械性损伤,虫卵沉积与刺激,继发细菌感染,毒素作用,以及胆汁反流等可激活胰酶而引起急性胰腺炎,蛔虫性胰腺炎与一般急性胰腺炎的表现相似,常突然出现阵发性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继之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畏寒,发热,上腹压痛,腹肌张力高,血,尿淀粉酶活性增高,继发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者,可出现高热,脉速,血压下降,腹胀及腹部移动性浊音等,如未及时诊断,积极抢救,常可危及患者生命。
5、蛔虫性肝病:少数胆道蛔虫病患者可因蛔虫进入肝脏带入细菌,继发感染形成细菌性肝脓肿,脓肿以肝右叶最常见,左叶较少,可为单发或多发性,其大小不一,脓液中可找到蛔虫和虫卵;脓肿壁上可查虫卵和虫体所引起的异物反应,蛔虫性肝脓肿与一般肝脓肿表现相似,但合并症较多,临床经过极为严重,容易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还可出现胆管炎,胆道出血,脓毒败血症,脓胸,膈下脓肿等,病死率可达80%左右。
6、蛔虫卵性肉芽肿:蛔虫卵性肉芽肿多位于腹腔脏器的表面,表现为发热,腹部隐痛,腹部包块,临床较少见,因无特征性表现,诊断较困难,文献报道的病例均为手术活检确诊,本病容易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及腹腔肿瘤等。
7、蛔虫性腹膜炎:蛔虫可经小肠或阑尾等腹腔脏器穿孔进入腹膜腔,由于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导致腹膜炎,有报道肠蛔虫病所致外科合并症中腹膜炎占12.75%,其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化脓性腹膜炎相同,主要为持续性剧烈腹痛,腹胀,发热,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腹部压痛,反跳痛,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等。
8、蛔虫性脑病:本病主要见于幼儿患者,蛔虫分泌的脂肪醛,抗凝素及溶血素等物质,吸收后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的神经功能失调称为蛔虫中毒性脑病或蛔虫性脑病,出现头痛,兴奋性增高,精神不振,失眠,还可有智力发育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癫痫,脑膜刺激征,昏迷及瞳孔散大等,蚴虫若经血循环进入脑组织可形成脑栓塞及脑局部病变,驱虫治疗后症状可迅速减轻。
人为什么会得蛔虫病
1、饮食因素
常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之物而引起。蛔虫寄生在小肠内,扰乱脾胃气机,吸食水谷精微。由于蛔虫具有喜温,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的特性,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有全身发热性疾患时,蛔虫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若蛔虫钻人胆道、阑门,或蛔虫数量较多,在肠中缠结成团,则出现多种病变及症状。
另外年龄稍微大些的人肚子里会有蛔虫,也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没有进行清理肚子里的蛔虫,一般都是在四五岁的时候,会进行清理,如果当时忘记了,蛔虫会一直寄生在肚子里,并且还会长大和增多,这也是很多大龄人有蛔虫的一个重要原因。
2、生活习惯
自然界的气温、雨量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是流行病学上的重要的因素。
3、其他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引发蛔虫病。
小孩蛔虫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蛔虫性肠梗阻(ascar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
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岁以下,其中2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
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
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蛔虫性阑尾炎
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
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
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条,多者超过30条。
蛔虫病发病机制
蛔蚴移行至肺时可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嗜酸粒细胞浸润、上皮脱落与浆液渗出。蛔蚴尚可刺激免疫球蛋白E(IgE)。和免疫球蛋白M(IgM)的产生,免疫球蛋白E与局部肥大细胞受体结合,当蛔虫抗原与免疫球蛋白E结合后,肥大细胞即脱颗粒而释放组胺等活性物质,诱使局部嗜酸粒细胞集聚及血管通透性增加。蛔蚴移行过程中还可在胸膜、眼、脑、脑膜等处发生异位损害,同时亦可引起全身变态反应。
成虫的致病作用
蛔虫以小肠乳糜液为营养,同时分泌消化物于附着处的肠粘膜,引起局部粘膜上皮脱落或轻度变态反应。
肛门痒是怎么回事 肛门瘙痒的原因
蛲虫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由于蛲虫刺激幼儿肛门就会引起肛门痒。蛲虫病会经常引起宝宝肛门痒,使宝宝睡眠不好,精神不佳,时间久后宝宝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其它疾病。蛲虫病还会刺激宝宝肠粘膜,使小儿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如果发现小儿患有蛲虫病应该立即去医院就诊治疗。
蛔虫病是蛔虫引起的一种肠道疾病,也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蛔虫对小儿身体有很大的伤害,早期症状主要表现在肛门痒,如果不及时治疗中期还会发生干咳、发热、哮喘、荨麻疹等症状,后期蛔虫会乱串乱动,引起胆道蛔虫症等疾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胆道梗阻的患者会由于血液和皮肤里的胆盐含量过高,刺激人体神经末梢,导致肛门痒;对于肾病后期的尿毒症患者也能够引起肛门痒。
内分泌系统疾病也可以引起肛门痒,例如糖尿病患者含糖量增高,刺激神经末梢导致肛门痒;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也会导致肛门皮肤痒,甲状腺功能亢进主要与多汗、基础代谢率增高、情绪紧张等因素有关。
肛门、直肠、肛管、结肠和小肠疾病会使肛门过度潮湿,分泌物增加,刺激肛门,使肛门出现痒的症状。引起肛门痒的疾病一般包括肛瘘、肛裂、内痔脱出、直肠脱垂、肛门失禁、湿疣等。
肛门处皮肤感染诱发皮肤病也会导致肛门痒。常见的皮肤病有霉菌性感染,神经性皮炎,毛囊炎、脂质性皮肤。对于这类型的皮肤病要注意经常经常清洗肛门处,预防诱发其他类疾病感染。
蛔虫病的危害有什么
我们在生活中的饮食是很容易将蛔虫吃到肚子里面的,比如食用一些生冷的食物,就很有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蛔虫病,这个疾病需要患者及时的进行处理,不然身体受到的伤害就会越大。
胆道蛔虫病的主要症状表现
1、恶心呕吐
常有发生,多在绞痛时,相伴发生,吐出物中可含胆汁或黄染蛔虫。有的为“干呕”,病人不能正常进食。
2、全身症状
早期无明显发冷发热,当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时可有发冷发热和黄疸。如并发肝脓肿、膈下感染、败血症等,则出现寒战高热,甚至中毒性休克等。
3、腹痛
常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病人面色苍白、坐卧不宁、大汗淋漓、弯腰捧腹、哭喊不止、十分痛苦,腹部绞痛时可向右肩背部放射,但也可突然缓解。
诊断
1、阵发性脐周腹痛,常骤然发作,痛无定处,可自行缓解。
2、可有发热、咳嗽或哮喘,痰中带血,皮肤出现风团,寐中磨牙,流涎,鼻痒。病久面黄肌瘦,神情烦躁,吐出蛔虫或排出蛔虫。
3、巩膜可见蓝斑,面部出现白色虫斑,唇内侧有白色粟粒状小点,指甲花斑,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蛔虫团,时聚时散。
4、有饮食不洁及吐蛔、排蛔史。
5、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可出现蛔撅(胆道蛔虫)、肠结(蛔虫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绍的关于蛔虫病的知识,希望可以引起大家对蛔虫病的重视。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上一些疾病的骚扰,患上了疾病要懂得处理方法,这样才能将身体的伤害减到最少。蛔虫病不能忽视,因为它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
蛔虫病并发症
由于发热,辛辣饮食,麻醉或服用驱虫药不当等使寄生环境改变,蛔虫活动性增强,扭结成团可阻塞肠道,或钻入其他器官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半数并发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1、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
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
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
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
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
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
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
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
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ascar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岁以下,其中2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条,多者超过30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4、蛔虫性胰腺炎:蛔虫侵入胰管可导致胰管部分阻塞,由于虫体机械性损伤,虫卵沉积与刺激,继发细菌感染,毒素作用,以及胆汁反流等可激活胰酶而引起急性胰腺炎,蛔虫性胰腺炎与一般急性胰腺炎的表现相似,常突然出现阵发性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继之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畏寒,发热,上腹压痛,腹肌张力高,血,尿淀粉酶活性增高,继发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者,可出现高热,脉速,血压下降,腹胀及腹部移动性浊音等,如未及时诊断,积极抢救,常可危及患者生命。
5、蛔虫性肝病:少数胆道蛔虫病患者可因蛔虫进入肝脏带入细菌,继发感染形成细菌性肝脓肿,脓肿以肝右叶最常见,左叶较少,可为单发或多发性,其大小不一,脓液中可找到蛔虫和虫卵;脓肿壁上可查虫卵和虫体所引起的异物反应,蛔虫性肝脓肿与一般肝脓肿表现相似,但合并症较多,临床经过极为严重,容易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还可出现胆管炎,胆道出血,脓毒败血症,脓胸,膈下脓肿等,病死率可达80%左右。
6、蛔虫卵性肉芽肿:蛔虫卵性肉芽肿多位于腹腔脏器的表面,表现为发热,腹部隐痛,腹部包块,临床较少见,因无特征性表现,诊断较困难,文献报道的病例均为手术活检确诊,本病容易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及腹腔肿瘤等。
7、蛔虫性腹膜炎:蛔虫可经小肠或阑尾等腹腔脏器穿孔进入腹膜腔,由于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导致腹膜炎,有报道肠蛔虫病所致外科合并症中腹膜炎占12.75%,其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化脓性腹膜炎相同,主要为持续性剧烈腹痛,腹胀,发热,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腹部压痛,反跳痛,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等。
8、蛔虫性脑病:本病主要见于幼儿患者,蛔虫分泌的脂肪醛,抗凝素及溶血素等物质,吸收后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的神经功能失调称为蛔虫中毒性脑病或蛔虫性脑病,出现头痛,兴奋性增高,精神不振,失眠,还可有智力发育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癫痫,脑膜刺激征,昏迷及瞳孔散大等,蚴虫若经血循环进入脑组织可形成脑栓塞及脑局部病变,驱虫治疗后症状可迅速减轻。
9、其他蛔虫性疾病:蛔虫受到刺激后,可窜入各种孔道而致病,文献报道,蛔虫可引起渗出性胸膜炎,少量胸腔积液,或继发性脓胸,钻入气管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经耳咽管钻入中耳道,钻入小肠憩室引起憩室炎,还有蛔虫使梅克尔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穿孔而从尿道排出蛔虫的病例报道,经膀胱直肠瘘进入膀胱,输尿管,或经肾盂结肠瘘进入泌尿系统,可从尿道排出蛔虫,蛔虫偶可进入血流引起转移性蛔虫病,若经血流至右心达肺动脉,可形成血栓引起栓塞性肺动脉阻塞,这也是胆道蛔虫病及肝脏蛔虫病的罕见并发症,常经尸解方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