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肠炎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坏死性肠炎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本病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失常、解除中毒症状、积极防治中毒性休克和其他并发症。必要时才予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禁食,腹痛、便血和发热期应完全卧床休息和禁食。直至呕吐停止,便血减少,腹痛减轻时方可进流质饮食,以后逐渐加量。禁食期间应静脉输入高营养液,如10%葡萄糖、复方氨基酸和水解蛋白等。过早摄食可能导致疾病复发,但过迟恢复进食又可能影响营养状况,延迟康复。腹胀和呕吐严重者可作胃肠减压。腹痛可给予解痉剂。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本病失水、失钠和失钾者较多见。可根据病情酌定输液总量和成分。儿童每日补液量约80~100ml/kg,成人2000~3000ml/d,其中5%~10%葡萄糖液约占2/3~3/4,生理盐水约占1/3~1/4,并加适量氯化钾。
3、抗休克 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除补充晶体溶液外,应适当输血浆、新鲜全血或人体血清白蛋白等胶体液。血压不升者可配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
剂或山莨菪碱等均可酌情选用。
4、抗生素 控制肠道内感染可减轻临床症状,常用的抗生素有:氨基苄青霉素(4~8g/d)、氯霉素(2g/d)、庆大霉素(16~24万u/d)、卡那霉素(1g/d),舒氨西林(6.0g/d)、复达欣4g/d或多粘菌素和头孢菌素等,一般选二种联合应用。
5、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减轻中毒症状,抑制过敏反应,对纠正休克也有帮助,但有加重肠出血和促发肠穿孔之危险。一般应用不超过3~5天;儿童用氢化可的松每天4~8mg/kg或地塞米松1~2.5mg/d;成人用氢化可地松200~300mg/d或地塞米松5~20mg/d,均由静脉滴入。
6、对症疗法 严重腹痛者可予度冷丁;高热、烦躁者可给予吸氧、解热药、镇静药或予物理降温。
7、抗毒血清 采用Welchii杆菌抗毒血清42000~85000u静脉滴注,有较好疗效。
(二)外科手术治疗 下列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①肠穿孔;②严重肠坏死,腹腔内有脓性或血性渗液;③反复大量肠出血,并发出血性休克;④肠梗阻、肠麻痹。⑤不能排除其他急需手术治疗的急腹症。手术方法:①肠管内无坏死或穿孔者,可予普鲁卡因肠系膜封闭,以改善病变段的血循环;②病变严重而局限者可作肠段切除并吻合;③肠坏死或肠穿孔者,可作肠段切除、穿孔修补或肠外置术。
对症状较轻微的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可考虑先用非手术疗法控制炎症,待进一步查明病情后进行择期手术。对较重的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或胆囊穿孔,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但必须作好术前准备,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以及应用抗生素等。非手术疗法对大多数(约80~85%)早期急性胆囊炎的病人有效。此法包括解痉镇痛,抗生素的应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全身的支持疗法。在非手术疗法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症状和体征有发展,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特别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更应注意。据统计约1/4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将发展成胆囊坏疽或穿孔。对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病人,由于病情发展较快,一般不采用非手术疗法,宜在作好术前准备后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关于急性胆囊炎应用抗生素的问题,由于胆囊管已阻塞,抗生素不能随胆汁进入胆囊,对胆囊内的感染不能起到预期的控制作用,胆囊炎症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与否,并不受抗生素应用的影响。但是抗生素的应用可在血中达到一定的药物治疗浓度,可减少胆囊炎症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以及能有效地减少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对发热和白细胞计数较高者,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或伴有糖尿病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有高度感染易感性的病人,全身抗生素的应用仍非常必要。一般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或氨苄青霉素等,并常联合应用。
手术治疗:目前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还存在着争论,一般认为应采用早期手术。早期手术不等于急诊手术,而是病人在入院后经过一段时期的非手术治疗和术前准备,并同时应用B超和同位素等检查进一步确定诊断后,在发病时间不超过72小时的前提下进行手术。早期手术并不增加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对非手术治疗有效的病人可采用延期手术(或称晚期手术),一般在6个星期之后进行。
结肠炎便血是什么原因
针对结肠炎便血的原因才能够好的去针对性的治疗,可以说结肠炎便血的原因较多,几乎全消化道出血均可引起便血,但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上消化道出血。
②小肠出血,如肠结核、局限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小肠肿瘤、肠套叠等。
③结肠出血,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癌等。
④直肠出血,如直肠癌、直肠损害、痔、肛裂等。
⑤其他疾病,如各种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与副伤寒、钩虫病、维生素缺乏症等。
结肠炎治疗用药原则
1、适当补充液体和电解质,补充维生素乙和钙。服铁制剂和叶酸治疗贫血。病情严重,腹泻频繁,营养严重不良的病人,可给一时期胃肠要素饮食或胃肠外营养。
2、抗感染药: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对治疗各部结肠炎,防止并发症有较好疗效。有的引起恶心、呕吐、头痛、皮疹、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肝功能不良。如不见效和有不良反应,可改用甲硝哒唑。新霉素和酞磺噻唑也有效用。
3、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可的松和强的松可改进全身状况,使病程缓解,排粪次数减少,复发症状减轻和食欲增加。但也有的病人效果不好,并可使溃疡穿孔,出血和愈合缓慢。现在认为应用范围较小,对于急性暴发性或早期发作严重的病人可使症状明显减轻,病情好转;对于长期反复发作的效果并不满意;促皮质激素单位溶于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症状改进后改用肌肉注射。氢可的松静脉注射,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可给药。皮质激素对缓解症状比可的松效用较好,但维持缓解的效用不如可的松。这种治疗如症状无改进,不应继续超过2周。
4、免疫抑制药:硫唑嘌呤,每日1次,可改变病的进程,抑制临床表现,但不能改变基础病,常用于静止期减少复发,也可能中毒,应加注意。6硫基嘌呤(6-MP)与激素合用可减轻症状。
5、止泻药:可减少排粪次数,减轻腹痛,常用复方苯乙哌啶、可待因和复方樟脑酊。止泻药物对急性发作的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引起中毒性巨结肠,应慎重使用。也可给镇静药物和解痉药物。
伪膜性肠炎有哪些原因
1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故为医源性并发症。此病的发病年龄多在50~59岁,女性稍多于男性。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病情进展迅速。病情严重者可以致死。
2伪膜性肠炎患者粪中分离出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能产生具细胞毒作用的毒素和肠毒作用的毒素,前者是伪膜性肠炎的重要致病因素。这些毒素都可以使仓鼠发生致死性回盲肠炎。毒素可造成局部肠粘膜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组织缺血坏死,并刺激粘液分泌,与炎性细胞等形成伪膜。
3在健康人群的粪便中,不好分辨梭状芽孢杆菌阳性率5%,住院病人携带率约13%,无症状的克隆病患者约8%,在50%新生儿及15%~40%的婴儿粪中,虽可分离出此菌,甚至可有毒素产生,但并无致病作用。
注意事项:现在我们可以大体上了解到伪膜性肠炎的发病原因到底是什么,也可以看出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大家如果患有伪膜性肠炎,一定不要拖延,要及时前往正规的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治疗,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治愈疾病。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与治疗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肠穿孔或腹腔感染,应立即手术治疗。如果病情进行性加重,也应立即进行手术。大约70%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不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时切除穿孔或坏死的小肠,小肠的残端固定在腹壁上,并保持开放(造瘘术)。
有时候,小肠残端完全正常,可以立即吻合。否则,要等到几周或几个月待小肠组织恢复正常后再吻合。
急诊治疗和外科手术可改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预后,现在2/3以上的患儿能存活。非手术治疗的患儿,有极少数在病愈后数周或数月出现大肠部分狭窄,导致不完全性肠梗阻,需手术扩大纤维化、狭窄的肠段。
假膜性肠炎如何鉴别诊断
临床上诊断假膜性肠炎,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区别。
1.肠扭转或肠套叠复位术后 肠扭转或套叠造成肠管缺血、缺氧,在血循环改善后,由于毒素吸收出现高热及腹泻,有时需和假膜性肠炎鉴别。肠扭转或肠套叠复位术后出现的腹泻来自于肠道积存的内容物,腹泻的次数和量少于假膜性肠炎而且不会越来越多,内容物中所含的有形成分也多于假膜性肠炎,尽管可以有短暂的全身中毒症状但总的趋势呈逐渐缓解。大便不会出现典型的水样,更不可能有假膜,细菌涂片或培养不以球菌为主,也无难辨性梭状芽孢杆菌。
2.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往往有长期腹泻史,严重者每天可有十多次水样便,少数急性起病者发病急骤,可有全身严重的毒血症状,广泛的结肠病变可有中毒性巨结肠表现,直至发生肠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以结肠、直肠为主,缺少假膜性肠炎的致病原因,有反复发作的趋势,粪便检查没有假膜和相关病原体,黏膜所见为多发性溃疡及息肉,X线检查和结肠镜检有助于作出诊断。
3.克罗恩病(克隆病) 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急性发病者有回肠充血水肿、肠系膜增厚淋巴结肿大,可出现发热、腹痛、肿块及穿孔。克罗恩病的病程较长,症状时轻时重呈间歇样发作,腹泻不严重,大便常为不成形稀便无假膜形成,与使用抗生素药物无关。最后确诊需要钡餐和钡灌肠、结肠镜检查和组织活检。
4.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与肠黏膜缺血损伤、细菌感染有关,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男性高于女性,病变以小肠为主,肠黏膜阶段性充血、水肿、出血、坏死,可伴肠系膜及所属淋巴结炎症。可有急性腹绞痛、腹泻、便血和毒血症,粪便有特殊的腥臭味。发病1~2天内出现全身衰竭、寒战、发热、白细胞升高与核左移、出现中毒颗粒等毒血症表现。轻型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只出现腹泻和仅含有少量血性水样便时不易和假膜性肠炎鉴别。
急性拉肚子诊断标准
(一)病史询问
注意以下几点:
1.共同进餐者同时发病应考虑食物中毒,包括细菌性、化学毒物或其他食物中毒。
2.以发热起病的腹泻,应注意急性全身性感染。
3.大手术后,特别是接受长期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患者,突然发生腹泻,须考虑抗生素相关性肠炎(难辨梭状杆菌引起)。
4.长期接受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癌药物治疗的衰弱患者出现腹泻,尚应注意白色念珠菌性肠炎。
(二)大便性状及有关检查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粪便常呈糊样或水样,红、白细胞少或无。急性腹泻伴里急后重、大便量少,伴黏液脓血,镜检见较多红、白细胞,提示急性细菌性痢疾,志贺菌培养可呈阳性。急性腹泻量大伴泔水样便而腹痛不明显者,见于霍乱与副霍乱。腹泻腥臭血样便,伴有剧烈腹痛,应注意急性坏死性肠炎。
大便常规检查与培养,对急性腹泻的病因诊断有重要帮助。常规镜检可发现红、白细胞,致病性肠道原虫与寄生虫卵。致病菌培养可对肠道感染作出病原诊断,且可根据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但应注意在抗生素使用前送检。
容易误诊的坏死性肠炎的信号
急性坏死性肠炎,又叫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夏秋季节的常见病,该病病因还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是魏耳奇氏杆菌引起的,似乎与痢疾流行有平行关系,各年龄都可发病,但以青少年多见。发病的诱因主要有饮食不洁,冷食冷饮过多,或暴饮暴食等。
该病发病急剧,先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腹痛、恶心、呕吐,很快出现腹泻,先为水样稀便,最后为果酱样血便。急性坏死性肠炎的误诊率相当高,常被误诊为肠炎、痢疾、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症,但该症比以上诸症都严重得多,它易引起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所以要特别提高警惕,除注意饮食,严加预防外,一旦有胃肠症状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大便带血是怎么回事
大便带血的几个原因:
1、小肠出血,如肠结核、局限性肠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小肠肿瘤等。
2、结肠出血,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癌等。
3、直肠出血,如直肠损害、痔、肛裂、直肠癌等。
4、其他疾病,如各种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与副伤寒、钩虫病、维生素缺乏症等。
建议:到医院接受治疗,做大便化验,胃肠镜明确诊断,如果经常性的大便带血必须引起重视!
感染性疾病有哪些病原菌可以引起出血
主要有出血性皮疹、咯血、呕血、便血和腔道出血等。在出血性疾病中,首先应考虑病毒性出血热,如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新疆出血热;咯血患者应考虑结核病、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呕血患者应考虑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便血应考虑阿米巴痢疾、韦氏梭形杆菌引起的出血坏死性肠炎、出血性大肠杆菌性肠炎、副溶血性弧菌性食物中毒等。
请问什么是假膜性肠炎
假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 有假膜。本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是医院性并发症。本 病是由艰难梭状芽孢杆菌的毒素引起。
什么样的大便不正常
不同颜色的异常大便,常可提示不同的疾病:
①蛋花汤样大便,黄色,水分多而粪质少,常常提示病毒性肠炎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
②海水样大便,腥臭,黏液较多,有片状假膜,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
③赤豆汤样大便,提示坏死性小肠炎;
④果酱样大便,多见于肠套叠;
⑤脓血便,有鼻涕样黏液和血相混合,见于细菌性痢疾;
⑥豆腐渣样便,常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儿,为继发真菌感染;
⑦白陶土样大便,大便呈灰白色,像白陶土样,说明胆道阻塞,使胆汁不能流人肠道所致。
突然肚子痛拉血怎么办呢
便血:血从肛门而出,或随大便挟杂而下,或下纯血。一般认为消化道出血量在50毫升以上即可出现黑便。由于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管内与硫化物相结合而生成硫化铁,故大便呈柏油样黑色。呕血者多有黑便。
便血的原因较多,几乎全消化道出血均可引起便血,但常见原因有:①上消化道出血(见呕血)。②小肠出血,如肠结核、局限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小肠肿瘤、肠套叠等。③结肠出血,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癌等。④直肠出血,如直肠癌、直肠损害、痔、肛裂等。⑤ 其他疾病,如各种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与副伤寒、钩虫病、维生素缺乏症等。